元上都遺址
元上都遺址屬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中國元代都城遺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錫林郭勒盟正藍旗旗政府所在地東北約20公裏處、閃電河北岸。由我國北方騎馬民族創建的這座草原都城,被認定是中原農耕文化與草原遊牧文化奇妙結合的産物,史學家稱譽它可與意大利古城龐貝媲美。
據記載,元上都曾擁有11萬人口,城垣周長8公裏多。城內有官署約60所,各種寺廟堂觀160餘處,驛道四通八達,為漠北與中原的交通樞紐。全城由宮城、皇城、外城三重城墻和關廂組成。城墻用黃土夯築,宮城、皇城城墻還用磚、石包砌。外城方形,每面長2200米,開4門,有甕城。城內用土墻隔為兩部分,北面是禦園,南面是官署和作坊區。皇城在外城東南角,方形,城內街道整齊對稱,多官署和寺廟建築。長方形,城內建築錯落分佈,帶有離宮色彩。宮城在皇城的中部偏北,長方形。宮城是全城的核心,有東華、西華、禦天三門,城墻用磚包鑲,其中南邊的禦天門最為重要,它與皇城南門明德門在一條中軸綫上,是出入的主道.皇帝所下達的詔旨,都要在禦天門上發佈,再送住大都,然後轉發全國各行省。主要宮殿樓閣和官署、宮學建在宮城內。宮城建有水晶、大明、鴻禧等殿,大安、延春等閣,華嚴、乾元等寺廟。宮城內還有泉池穿涌其間,園林特色十分明顯。大安閣是宮城內最主要的建築,也是上都城的象徵。它是元世祖移取汴梁(開封)的金朝南京熙春閣的材料所築成,建於1266年。皇城在全城的東南角,城墻外砌磚石,寺廟、國學和部分大型建築在皇城內。外城北部是皇傢苑囿和金頂大帳“棕毛殿”的建築所在。城外東、南、西有關廂,其範圍很大,建築遺跡甚多,百姓民居和商肆店鋪工匠倉庫主要集中在關廂地帶。每年春夏秋三季,上都城的城外比城內更繁華,流動人口數十萬,乃至上百萬之多,城區方圓數十公裏。城西還有離宮西內,周圍十裏,建築以行宮和營帳為主。還有一處方圓25公裏的大禦花園,北郊則有很多寺廟、宮觀等建築。
元上都按離宮設計,有很強的園囿性,並極註意防禦和對宮城的防護。把居民區設在城外,突出了此城整體的宮殿性質。
公元1251年,成吉思汗之孫蒙哥登上蒙古大汗國寶座。隨後,蒙哥命令其弟忽必烈總領漠南漢地軍國庶事。忽必烈於是立足金蓮川,廣招天下名士俊傑,建立了蒙元史上著名的“金蓮川幕府”。凡戰功卓著、滿腹經綸、精通治國之術者,紛紛集於帳下。從此形成了忽必烈總理漢地軍國事務兼有文韜武略的人才庫、智囊團,為忽必烈邁嚮帝位、治國安邦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256年忽必烈奉蒙哥汗旨意,命劉秉忠“於嶺北灤水之陽,築城堡,營宮室”。劉秉忠勘址金蓮川大城背靠山巒,南臨灤河,歷時三年建成,初名“開平”,是座具有遊牧文化特色的草原都城,也融合了中國傳統建築於一身。
1259年,蒙哥汗率軍伐宋,卒於四川釣魚山,忽必烈果斷地與南宋議和,從鄂州前綫北撤。次年三月,忽必烈以開平為根據地,聯絡蒙古各宗王。十月,忽必烈於開平即汗位,建元中統。隨即,率軍北上,奪取都城和林,迫使阿裏不哥下野西退。開平自此升為府,一躍為首都,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開平奠定了忽必烈取得汗位、建立元朝大帝國的宏偉基業,名垂青史。蒙元史的發展,從此步入一個嶄新的歷史階段。
1263年,經擴建改造的開平正式加號為上都,設上都總管府。次年,改燕京為中都。1267年,又在中都東北建新城。1272年,改中都為大都。自此,元朝實行兩都製,大都為首都,上都為夏都。又名上京,灤京,灤都。每年夏歷二、三月至八、九月,皇帝及隨行大臣、官員等有半年時間在這裏避暑理政。元朝的主要機構在上都均有分衙或下屬官署,上都仍是全國重要的政治中心。
上都地理位置特殊,“控引西北,東際遼海,南面而臨製天下,形勢尤重於大都”。上都距原蒙古汗國的政治、軍事中心和林較近,是溝通南北東西的重要樞紐。對聯絡、控製擁有強大勢力的漠北蒙古宗親貴族,在政治、軍事上均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不僅是對付蒙古宗王反叛勢力的前沿陣地,也是便於運籌帷幄的最高决策場所。因而元朝前幾位皇帝,如忽必烈、鐵穆耳、海山等即位的忽裏臺都在上都舉行。元中期以來發生的“南坡之變”、“兩都之戰”、“上都兵變”等宮廷鬥爭、流血衝突,都證明了上都極重要的政治、軍事地位。
上都在中外外交史上具有重要影響。元代中外交往頻繁,上都常有阿拉失、波斯、突厥等商人往來,被稱作“色目商賈”或“回回商人”。意大利威尼斯商人尼古剌兄弟帶着馬可·波羅到中國,在上都受到忽必烈極高的待遇。從此,馬可·波羅在中國居住生活了17年,深得忽必烈賞識器重。著名的《馬可·波羅行記》詳細記述了上都的宮殿、寺院、宮廷禮儀、民情風俗,第一次嚮世界介紹了上都,讓世界瞭解中國。
上都在元代科技史上的地位更不容忽視。早在蒙哥汗時期,開平就設有天文觀測所——承應闕。波斯科學家札馬魯丁曾受蒙哥汗委托籌建天文臺。1271年,上都回回天文臺正式成立(也稱北司天文臺)。忽必烈令札馬魯丁為提點,為元朝國傢任命的第一任天文臺臺長。札馬魯丁研製了許多大型天文儀器並製定了“萬年歷”,為上都天文臺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公元1262年,忽必烈在上都召見了著名科學家郭守敬,並采納了他對北方水利資源和華北平原水利灌溉建設的六條建議。為保障上都城的安全,1298年,郭守敬在上都親自勘查、測量、設計,並組織施工完成鐵幡竿渠,將山洪導入灤河。現在在上都城西北3公裏處,有一個寬約1公裏的山口,兩山之間有一個古攔洪壩遺址;壩身是用褐色粘土夯築的,外用石塊砌成;壩北迎水,南側則又附土堤用以加固;壩西頭留有溢洪口,下接溢洪渠,嚮南流入閃電河。這一工程是中國北方塞外草原較為成功的大型泄洪水利工程,至今保存完整,成為郭守敬留給草原人民的一件永久紀念品。
上都城有衆多佛寺、道觀、清真寺等宗教建築,宗教活動十分興盛。1260年,忽必烈就封八思巴為帝師,在上都城西南建有八思巴帝師寺。道教在上都也有很大勢力,各宗派都建有道宮。上都常有色目商賈往來,很早就建有回回寺。上都居民中也有信仰伊斯蘭教、景教等的。上都作為元夏都,是北方宗教興盛的中心,同時也是多元文化交流的中心。
元上都遺址1964年確定為內蒙古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8年確定為國傢第三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元上都遺址列為申報世界文化遺産名錄清單。排位序列2006年列為第五位。
元王朝曾是橫跨歐亞的強大帝國,徵服四十國,擁有三千萬平方公裏的疆域,在人類歷史上産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作為元王朝的都城理所當然成為當時世界的政治文化中心。這份厚重的文化遺産不僅屬於中華民族的,也是屬於世界的。
見證了蒙元盛況的上都城歷經風雨洗禮,仍較完整地保留了原貌,是目前保留最完整的草原都城。它是一個朝代的記憶載體,同時也記錄了生活在金蓮川草原上的察哈爾蒙古族的歷史變容。在這裏,我們可以與歷史對話。
元上都遺址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 已有五處新發現:
錫林郭勒盟正藍旗為配合元上都遺址申報世界文化遺産,邀請內蒙古文物考古所80餘人進駐元上都遺址進行考古發掘工作,最大的考古收穫是首次考察清楚了明德門及其護城河、外城西門護城河和穆清閣的範圍以及局部結構,並有5處新發現。
這次是元上都遺址發掘歷史上最大規模的考古發掘,規劃發掘面積8000平方米,計劃用三年時間完成。發掘3個月以來,有5處新發現。一是穆清閣是在一處排幹水的湖沼區修建起來的,這與史書記載的元上都另一大型建築情況相符,推斷當時元上都地區水草豐美。二是穆清閣係漢式建築,由此可初步瞭解元上都建築的主體風格。三是元上都皇城的南門明德門甕城門前護城河較窄、建造較為簡單,係直接下挖而成,護堤為樺樹橫木砌邊。專傢推斷此門主要為皇帝、貴族、官員進出,百姓禁行,人流量極少,不經常起閉。四是外城西門護城河建造較為宏大,護堤為石條砌築,石條經打磨鑿刻,河道內殘留有成排木樁,推斷為支承渡橋之用。此護城河應是城內外居民經常出入的主要通道,人流量極大,經常起閉,建造十分堅固。五是在元上都外城西部通過考古鑽探發現了500多座房址、8條大型道路及衆多支道。
門票:20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