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 山西 >忻州 > 偏头关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偏头关联系方式地址:山西省忻州市偏关县黄河边偏头关投诉电话忻州旅游投诉电话:0350-3028354
  山西省旅游投诉电话:0351-7325012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偏头关景区荣誉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故名偏头关
  
  “雄关鼎宁雁,山连紫塞长,地控黄河北,金城巩晋强。”这是古人对偏头关的赞誉。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是战场。“赵武灵王略中山破林胡,取其地置儋林郡”。偏关秦汉属雁门,隋属马邑,唐置唐隆镇,名将尉迟敬德在关东建九龙寺。宋代,潘美镇河东,杨延昭威镇三关(包括偏关),沙场奋战,家喻户晓。现关城为明洪武年间改筑。清改置县,属宁武府,辖边墙四道。头道边在关北60公里处,东接平鲁县崖头东界,西抵黄河,长150公里。二道边在关北30公里处,北贯草垛山,西抵黄河岸老牛湾,南连河曲县石梯隘口,迤东达老营好汉山。长城至此分为内外,外长城即山西、内蒙古自然分界,内长城为朔州、忻州两地分界。三道边在关东北15公里处,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45公里。四道边西达教场,今存边墙最佳处为黄河东岸桦林堡地段,约30公里,全部包砖,高耸河岸,甚为壮观。其余大部分夯土犹存,随山据险,好像黄龙逶迤于群山峡谷之中。
  
  偏头关城建于黑驼山的山坳内,城周近3公里,四面环山,形若覆盆。关外有四道边墙:第一道称大边,在关外60公里处,东起平鲁县崖头墩,西抵黄河,长15o公里,无墙而有藩篱。第二道称二边,在关外30公里,东起老营鸦角墩,西至黄河岸老牛湾,南至河曲县石梯隘口。这道边墙实际上是外长城的一部分。第三道在关东北15公里,东接老营堡,西抵白道坡,长45公里。第四道在关南1公里处,东起长林鹰窝山,西达教场。今在黄河岸边桦林堡地段,尚存边墙约30公里,全部砖砌,高耸于河岸之上,甚为壮观。其余大部分夯土犹存。明时这关的防备严密性,比宁武、雁门二关有过之而无不及。
  明代这关实际上已处在北界。北接蒙古高原,西隔黄河与鄂尔多斯高原相对,内外长城在关东老营堡处相接。
  
  初时,蒙古势力不断侵犯边界,稍后又深入鄂尔多斯内部,屡犯晋西北,这关首当其冲。《偏关志》称:“宣大以蔽京师,偏头以蔽全晋。”这话一点不错。
  明弘治年间,蒙古鞑靼部达延汗统一了蒙古后,经常率兵南犯。嘉靖年间,其孙俺答数次入侵偏头关。隆庆初,蒙古兵再由偏头关西北侵入,进犯岢岚、岚县,并深入晋中地区,所到之处,杀掠殆尽。由此可知在明代中期,偏头关成了蒙古兵和明军较量的重要场所。
  
  偏头关城,在今偏关县城中部偏西关河北岸,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四年(1915)《偏关志》记载,于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镇西冲指挥张贤始建。宣德、天顺、成化、弘治、嘉靖、隆庆、万历间均有修建。万历二十六年(1598)又于西关南关筑女城、水门各二。沿河筑堤,规模初备,始称“九塞屏藩”。现在所存的城垣形状不规则,东西长1100米,东、西、南三道城门均建瓮城。城高10米处包砖石。一南门至西门一带,砖石大部犹存,气势雄伟。
  在偏头关东南一公里,有凌霄塔,系明代建筑。据有关碑文记载,创建于明代天启元年(1621),始为七级。崇祯八年(1635)加高四级。清康熙十八年(1679)、咸丰七年(1857)均有维修,为砖石结构、八角形楼阁式空心雁塔。基座二层塔底部周长29米,塔高35米,外观形似文笔,故名“文笔凌霄”塔。从二层开始,每层四个窗洞。由内壁隐筑楼梯,保存完好,为偏头关之一大景观。
  
  偏关县的长城遗迹,还有黄河边堡届,又称“西河石边”,俗称“黄河边”。这条明代长城,北接偏关县老牛湾,沿黄河岸边蜿蜒而行,南经山西河曲县石梯口隘,全长约100公里。
  此边地处晋陕峡谷之中,黄河充当;“天堑”。长城建筑因地制宜,通道豁口之处,又筑石边、土墙,陡峭的崖壁山上仅筑烽火台,连绵不断,构成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
  
  黄河边堡墙的具体位置在老牛海至寺沟黄河沿岸。现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民国四年(1915)《偏关志》记载,为明成化二年(1468)总兵王玺建,嘉靖万历年间均进行增筑。北自老牛湾与外长城相连,南经寺沟渡口退至河曲县石梯口隘。偏关境内长40公里。此段长城多有黄河悬崖天险屏障,多数地段未筑墙体,只在沟口崖头筑寨据守,沿岸多建望台设防。只有寺沟至黑豆埝,关河口至尖刺湾建石城墙,红色粘土夯筑,外墙条石、城砖包之。100——200米筑马面或敌接。其走向均建于黄河崖头、沟豁。数百年来虽有自然及人为破坏,仅存土墙,但气势不以当年。土墙平均底宽七米,顶宽五米,残局五到七米。是山西黄河边上的重要文化景观之一。
  登上古偏头关,东望黑驼山,巉岩壁立;西望黄河,滚滚千里,长城与边墙依关蜿蜒,景色壮丽!诚然是一地险关雄,边防要冲,非属虚言。
No. 2
  滔滔黄河之水,在内蒙古河套平原上缓缓地流了一阵之后迅速折而南,奔腾于山、陕间的深沟峡谷之中。就在这黄河洪涛刚刚把头伸人这条峡谷的时候,有一条小河,由东向西,注入了这股洪涛。两河交汇的黄河东岸,有一座古代建筑和现代建筑相结合的县城——偏关城,就是古代晋北门户偏头关的所在地。
  偏关县北与内蒙古河套平原隔偏关河相望。在古代,驻牧在河套以及整个蒙古地区的少数民族常常从此南下,进入山西。为了防御这些少数民族的南下侵扰,汉族政权经常在此设防固守。从唐末五代以来,这里就建立了偏头寨,防御北边的契丹。金、元时期,改寨为关。
  明朝建立,元朝的统治者蒙古族被迫退回他们的老家,活动于蒙古地区,仍然威胁着明朝的安全。因此,明朝政府更加重视关隘的设防,将原有的偏头关西移1里,直临黄河。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由镇西卫将士创筑城池后,又经宣德、正统、天顺、成化四次扩建加固,并在关城以北先后修筑四道边墙,形成由此而通大同、通宁武关的外边与内边。
  关城周长五里一十八步(2.5公里多),深沟高垒,城墙之内,修筑垛口380处,东、西、南三门之上各建城楼,城三角复筑大墩三座,与吕梁孟门关一样,偏关巍巍耸立于黄河之滨,比之雁门关、宁武关,尤为慎固。
  明人有诗云:
  半壁孤城水一湾,万家烟火壮雄关。
  黄河曲曲涛南下,紫塞隆隆障北环。
  明朝时,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每逢战争的烽烟消失之后,边禁开放,关城及其周围的一些堡寨就成为蒙汉人民互市的区域。蒙古族以大批的草原骏马进入互市区,换取汉人的丝棉织品、茶叶等物。互市开放之日,关城、堡寨将士披甲戴盔,列队城外,城楼之上,礼炮轰鸣,鼓角擂动,庆祝这民族交往的盛会。边地将领、政府官员、各地商人都纷纷前来赴会,通过商品的交流,交流着民族间的感情。
  如今,关城、堡寨、边墙早已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了它们当年的作用,成为历史的遗迹。它们的存在,只能告诉人们,中华各民族的感情,永远像涛涛黄河,奔流不息,任何屏障都是隔不断的。
  偏关交通:
  偏关和朔州、宁武、神池等地有班车来往,但车次不多。从内蒙古往太原的班车也经过偏关。朔州每天7:00和12:30有两班车发往偏关,票价12元,3小时左右到达。
  住宿:
  偏关县招待所:几乎是不二的选择。房间分为8等,从5元/床的地下室到280元/套的套间。15元/床的四人间最实惠,房间宽敞,床单浆洗得很白,陈设简单但很干净。缺点是没有公共浴室,想要洗澡要么住标间,要么就到街上的浴室。
  饮食:
  大约是流动人口不多的缘故,县城内像样的饭馆很少。人们影剧院前是个夜市场,有烤肉、面食。烧烤品种单调,主要是烤羊肉串和火腿肠。羊肉串0.2元/串,又细又小,一嘴咬下去,多半会先咬到竹签,肉也不新鲜。夜市场东侧有家土豆粉颇有特色,用牛杂汤煮熟,1元/碗,要是吃厌了面食,不妨换换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