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动物 > 倭岩羊
目录
分类信息
  中文名: 矮岩羊
  拉丁文名: pseudois schaeferi
  中文学名: 矮岩羊
  中文目名: 偶蹄目
  中文科名: 牛科
  中文属名: 岩羊属
  同物异名: pseudois nayaur schaeferi,
  拉丁文目名: artiodactyla
  拉丁文科名: bovidae
  拉丁文亚科名: caprinae
  拉丁文属名: pseudois
  拉丁文种名: schaeferi
  物种命名人及年代: haltenorth, 1963
  英文俗名: sichuan blue sheep
濒危信息
  iucn濒危等级: 受威胁 生效年代: 1996
  iucn濒危等级: en a2d, b1+2e 生效年代: 2003年
  国家重点保护等级: 二级 生效年代: 1996
识别特征
  体型中等,体重约为岩羊的一半。雄羊角粗壮,自头顶略向两侧伸出,角尖向后微向上。两角内侧各具一明显的纵棱,在基段较直,近角尖微向外侧扭转。雌兽角短小较直,纵棱几乎不向外侧扭转。角从基至尖向外扭转约180°。冬毛银灰色,夏毛呈褐灰色,雄体口鼻到额部具暗褐色纵纹,体毛基部和中部为黑褐色,毛尖为淡黄色。
分布情况
  倭岩羊仅分布于金沙江巴塘到石渠段的高山深谷。西藏江达、贡觉、芒康一带亦有分布(尹秉高等,1993)。
  主要分布省份:四川 云南 西藏 青海
  分布在以下保护区:白马雪山(云南)
生境与习性
  据1990年吴毅、蔡昌平等调查,倭岩羊活动于海拔2400m至4600m之间的干热河谷、高山栎林、杜鹃云杉林、亚高山灌丛云杉林和高山灌丛草甸。最喜食的植物有黄精、小管草等12种;喜食植物有小黄菊、星状凤毛菊等25种;较喜食的植物有獐牙菜、龙胆等8种;偶食的植物有醉鱼草、旱蕨等8种。黄昏要到比较固定的地方去饮水,冬季舔冰或食积雪。每年6-8月还有到固定地点去舔食盐分的习性。群居性,少的仅3-5只,一般为7-35只,聚集群常在50只以上,多见于冬季。11月发性交配,孕期约6月,于4-5月每胎产1仔。主要天敌有雪豹、豺、狼,雕和鹫等猛禽袭击幼仔。
种群现状
  社群密度常受猎杀强度的影响,严重猎杀地区密度为0.5-1只/km2,一般为1-2只/km2,分布面积约50000km2,总数估计约7000只左右。据吴毅、蔡昌平调查(1978-1988),1-2岁个体约占45%,3-6岁约占38%,7-8岁约占17%。种群结构为增长型,在成年个体中雌性较多于雄性,繁殖潜力大,从幼体到亚成体的存活率高达71-85%,故只要保护有力,种群容易恢复。
致危因素
  当地猎民随意猎杀,利用其皮张坚韧制成毛皮褥,当地还将角锻烧后刮用其焦粉作药用。猎民常埋伏于饮水径猎杀,或于晨昏到山岩进行伏击,或追猎殿后的雄性强壮个体,以致大部分布区密度每况愈下,种群结构在3岁以上的雄兽性比逐渐减少,8岁以上的雄性个体极少。据猎人讲,巴塘以前种群数量大,集群可达36只,一般为10只左右,而现在因大量捕杀,一般一群仅3-5只,在白玉一般也仅5-8只,雄体和壮年大个体很少见。由于过度猎杀,使社群很少有活到壮年和老年的个体。 饲养情况 迄今尚无任何动物园展出过,当地亦无捕捉驯养倭岩羊的习惯。
  ● 过度捕猎:
  ● 栖息地破坏:
  本世纪50年代矮岩羊在白马雪山保护区内半山腰以下的金沙江沿线数量很多,但至70年代,由于人类破坏和侵占其生境以及大规模的捕杀,矮岩羊在这一地区基本绝迹。
  ● 种间竞争:
  分布区呈“孤岛状”,且与班羚同域分布,两者竞争性很强,而斑羚的种群数量要比矮岩羊多一倍而达200只左右,且带幼仔的比例明显比矮岩羊多。估计矮岩羊生态上可能处于劣势。
  ● 栖息地破坏:
  罗尼神山位于白马雪山保护区中心,其周围有10多个自然村,入冬后,牛羊等家畜一般都放养在罗尼神山中。许多灌木被啃死,草坡退化呈裸土,矮岩羊的适栖生境每年逐渐在缩小。矮岩羊种群处于濒危状态,亟待保护。
现有保护措施
  一些喇嘛庙附近山谷,或为群众视为“神山”的局部地方,宗教和乡规民约的沿袭而保护较好。在国家公布的保护名单中只有岩羊,四川主管部门根据其数量稀少,破坏严重,已将其列入省级的重点保护名单。
保护措施建议
  倭岩羊数量少,分布狭窄,作为一个有效的种,理应列为国家 i 级保护动物,在甘孜州巴塘灯笆笼建立倭岩羊模式产地自然保护区。同时有必要开展野外调查,确定其种群现状和分布,以利重点相应的保护措施。在此之前,不宜开展商业性的狩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