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寫作 : 物理學類 > 修辭
目錄
修辭的概念
  「修」是修飾的意思,「辭」的本來意思是辯論的言詞,後引申為一切的言詞。
  「修辭」本義就是修飾言論,也就是在使用語言的過程中,利用多種語言手段以收到盡可能好的表達效果的一種語言活動。
  所謂好的表達,包括它的準確性、可理解性和感染力,並且是符合自己的表達目的的,適合對象和場合的得體的、適度的表達。修辭運用語言(包括它
  的書面形式即文字)的特點,同時也受語言特點的製約。
  漢語“修辭”這個詞語,最早見於《周易 乾 文言》的“修辭立其誠,所以居業也”一語中。在這句話裏,“修辭”是“修理文教”的意思(唐 孔穎達註:“辭謂文教,誠謂誠實也;外則修理文教,內則立其誠實,內外相成,則有功業可居,故云居業也。”)與人的修業有關,不是今天“修辭”這個詞的意思。在現代漢語裏,“修辭”這個詞從字面講,可理解為“修飾言辭”,再廣義一點又可理解為“調整言辭”。
  修辭,狹義上就指語文字修辭;廣義上包括文章的謀篇佈局,遣詞造句的全過程,同時也包含語文字修辭
  “修辭”從概念講,有三重含義:
  一指運用語言的方式、方法或技巧規律(即“修辭手段”);
  二指說話寫作中積極調整語言的行為活動(即“修辭活動”);
  三指修辭學或修辭著作。
  三種含義既不完全相同,但又有密切的聯繫。即修辭規律存在於修辭活動中,修辭規律和修辭活動都同是修辭學研究的對象。修辭的這三個含義表現在話語中就是:
  把這個意思表達出來應該用什麽修辭纔好呢?(修辭方法)
  我最不會修辭,你別問我。(修辭活動)
  李老師是專門研究修辭的。(修辭學)
  小張買了一本《修辭》(修辭著作)
  修辭與一個民族的文化傳統有密切的關係 。受漢民族文 化傳統的影響 ,漢語修辭中大量用“比”,用得既多且廣;漢語修辭以整齊、對稱為主,以參差錯落為輔;漢語修辭有虛寫和實寫之分,在語言表達中有意識地運用虛實觀點,取得某種效果,這是漢語修辭的又一個特點。漢語修辭古今一貫的主導思想是要為表達內容服務。
  漢語的語素以單音節為主,詞以單音節和雙音節為主,而漢語又是非形態語言,沒有詞形變化的約束。這兩個特點,决定漢語修辭具有以下特徵:
  ①語言單位組合靈便。
  ②非常容易組合成音節數目相同而結構上平行的語句,通常稱為對偶。並且很容易押韻。大量運用整齊押韻的語言結構是漢語修辭的特色之一。
  ③漢語裏陸續出現並且積纍了數量可觀的四字成語,這些成語中絶大部分富於顯著的修辭效果。
  ④運用漢字的特點還産生了若幹特殊的修辭技法,如回文、頂針、諧音雙關等。
修辭手法(修辭格)
  現在可知的修辭手法有六十三大類,七十八小類。
  比喻[分為:明喻、喑喻、藉喻、博喻(復喻)、倒喻(逆喻)、反喻、互喻(回喻)、較喻(強喻)、譬喻、飾喻、引喻]; 白描,比擬(比體),避復,變用,層遞,襯墊(襯跌) ,襯托(反襯、陪襯),倒文,倒裝,迭音,疊字復疊,頂真(頂針、聯珠),對比,對仗(對偶、隊仗、排偶),翻新,反復,反問,反語,仿詞,仿化,飛白,分承(並提、合敘、合說);復迭錯綜,復合偏義,共用,合說,呼告,互體,互文,換算,回環,回文,降用,藉代,設問,歧謬,排比,拈連,摹繪[分為:摹形,摹聲,摹色],列錦,連及,誇張,警策,示現,雙關,重言,重疊,指代,用典,引用,移用,須真(聯珠),諧音,歇後,象徵,鑲嵌,析字,委婉[分為:迂回語、謙敬語、避諱語],婉麯,通感(移覺、移就),跳脫,轉文。
  -----------------------------------------------------------------------------------------------------------
  常用的修辭格有:比喻、比擬、藉代、拈連、誇張、雙關、映襯、移就、對偶、排比、錯綜、仿詞。
  -------------------------------------------------------------------------------------------------
  概念及其作用
  藉代:不直說事物的名稱,而是用與本事物有密切關係的事物來代替本事物。 例如:紅領巾參加植樹活動。“紅領巾”代指“少先隊員”。
  設問:為了揭示下文,強調某種觀點而有意提問
  反問 :以疑問的形式表達確定的內容,肯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否定的,否定的形式表示的意思是肯定的。反問在於突出地強調所要表達的意思,所說的話具有一種不可辯駁的氣勢。
  比喻:是找出兩個事物之間的相似點,有相似點才能構成比喻,另外比喻就要有本體喻體和喻詞;比喻可以使被描寫的事物形象鮮明生動,加深人們的印象,用它來說明道理時,能使道理通俗易懂,便於人們理解。
  對偶:主要針對句子的結構而言,構成對偶的上下句之間必須字數相同,意思相對或相反,兩句才能構成對偶。
  反語:就是用褒詞表達貶意。如"多麽美麗的名稱-進取性",這裏的"多麽美麗的名稱"是褒詞但表貶意。
  頂真:是指把前一句結尾的詞語作為後一句起頭的詞語的修辭方法。例如:竹葉燒了,還有竹枝,竹枝斷了,還有竹鞭;竹鞭砍了,還有竹根。
  摹狀:是指對事物的形狀、聲音、色彩如實的摹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如:他們輕輕的劃着船,船兩邊的水嘩、嘩、嘩。
  迭字:就是一個字重複使用,例如:緑油油的水草。
  雙關:在一定的語言環境中,利用語義和語音的條件,有意使語意具有雙重意義,言在此而意在彼,這種修辭方法就是雙關。雙關有四種:1.諧音雙關。2.語意雙關。3.音、形雙關。4.音、形、義雙關。
  諱飾:遇到忌諱的事物不便直說,而用旁的話來代替它、裝飾它的一種修辭方法。
  排比:把結構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關、語氣一致的詞語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種修辭方法。
  誇張:運用豐富的想像,在客觀現實的基礎上有目的的擴大或縮小事物的形象特徵,以增強表達效果的一種修辭方法。
  反復:為了強調某種意思,突出某種感情,有意重複使用某些詞語或句子的一種修辭方法。
  擬人:藉助豐富的想像,把事物摹擬成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 能夠把甲事物藉助豐富的想像摹擬成乙事物。
  反語:能增加說話或寫文章的幽默感與諷刺性,具有特殊的表達效果。
  對偶:能夠使句子結構整齊勻稱,讀起來琅琅上口,聽起來和諧悅耳,便於記憶和傳誦。
  誇張:能夠增強表達效果,突出事物的形象特徵。
  設問:能夠揭示下文,強調某種觀點。 藉代:比較含蓄,能使描寫對象更形象。
  排比:能夠使句子結構整齊,語調協調,說理周密,表現充沛,論證雄辯,氣勢磅礴。
幾種常見修辭手法具體舉例
  常見的修辭方法有:比喻、比擬、藉代、誇張、對偶、排比、設問、反問。學習修辭常識的目的是為語言實踐服務。首先能在語言中辨識各修辭方法,繼而理解其適用效果;同時要會用這些修辭方法,提高運用語言的能力。修辭方法又稱修辭格。據專傢研究,漢語修辭格可達70種之多,常見的有10多種。
  (1)比喻。它是用某一具體的、淺顯、熟悉的事物或情境來說明另一種抽象的、深奧、生疏的事物或情境的一種修辭方法。比喻主要分明喻、暗喻、藉喻三種形式。
  明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本體)如(喻詞:像、似、若、猶、好像、仿佛)乙(喻體)。
  暗喻的形式可簡縮為:甲是(喻詞:成、變成、成為、當作、化作)乙。
  明喻在形式上是相似關係,暗喻則是相合關係。
  藉喻:衹出現喻體,本體與比喻詞都不出現。如:燕雀安知鴻鵠之志!
  (2)藉代。不直接說出要說的人或事物,而是藉用與這一人或事物有密切關係的名稱來替代,如以部分代全體;用具體代抽象;用特徵代本體;用專名代通稱等。如:
  ①不拿群衆一針一綫。(一針一綫代群衆的一切財産)
  ②不要大鍋飯。("大鍋飯"代抽象的"平均主義")
  ③花白鬍子坐在墻角裏吸旱煙。(花白鬍子是以特徵代本體)
  ④千萬個雷鋒活躍在祖國大地上。("雷鋒"以具體的形象代抽象的共産主義思想)
  (3)比擬。把人當物寫或把物當人來寫的一種修辭方法,前者稱之為擬物,後者稱之為擬人。如:
  ①做人既不可翹尾巴,也不可夾着尾巴。(擬物)
  ②蠟炬成灰淚始幹。(擬人)
  (4)誇張。對事物的形象、特徵、作用、程度等作擴大或縮小描繪的一種修辭方法。如:
  ①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三千丈"為擴大誇張)
  ②芝麻粒兒大的事,不必放在心上。("芝麻粒兒"是縮小誇張)
  ③太陽剛一出來,地上已經像下了火。(把前一事物"出來"與後一事物"下火"誇張到幾乎是同時出現,有人稱此種誇張方式為超前誇張)
  (5)對比。是把兩種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並舉加以比較的方法。如:
  ①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②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
  (6)對偶。用結構相同或相近,字數相等的一對短語或句子對稱排列起來表達相對或相近的意思。如:
  ①滿招損,謙受益。
  ②橫眉冷對千夫指,俯首甘為孺子牛。
  ③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流水對)
  ④望長城內外,惟餘莽莽,大河上下,頓失滔滔。(扇面對)
  (7)排比。把內容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語氣一致的幾個(一般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短語或句子連用的方法。如:
  但這回卻很有幾點出於我的意外。一是當局者竟會這樣地兇殘,一是流言傢竟至如此之下劣,一是中國的女性臨難竟能如是之從容。
  (8)反復。根據表達需要,使同一個詞語或句子一再出現的方法。反復可以是連續的,也可間隔出現。如:
  ①冒着敵人的炮火,前進!前進!前進!
  ②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裏滅亡,敵人從哪裏進攻,我們就要它在哪裏滅亡。
  (9)反語。即通常所說的"說反話"--實際要表達的意思和字面意思是相反的。如:"友邦人士"從此可以不必"驚詫莫名",衹請放心來瓜分就是了。
  (10)反問。是用疑問的形式來表達確定的意思,因此,不需要回答。如:難道中學老師和小姐騎自行車還成體統嗎?(《裝在套子裏的人》)
  (11)設問。為了突出所說的內容,把它用問話的形式表示出來。如:這七人端的是誰?不是別人,原來正是晁蓋、吳用、公孫勝、劉唐、三阮。設問是自問自答的。
  此外,教材中出現較多的修辭方法還有:引用、雙關、頂針(或稱"聯珠")、呼告、疊字、警策、通感、婉麯、諱飾等。
有關修辭的問答
  19、什麽是比喻?比喻分為哪幾類?比喻有什麽作用?
  答:A、比喻就是平常說的打比方,是用本質不同但具有相似點的另一事物說明或描繪事物的修辭格。比喻一般包括三部分:本體、喻體、喻詞。構成比喻必須符合下列兩個條件:
  (1)本體和喻體是本質不同的兩類事物,同類事物一般不能規程比喻。
  (2)本體和喻體之間必須有相似點,即喻體必須在某一點上與本體相似,才能用來說明描繪本體。如“我們的祖國象花園”祖國和花園的相似點是美麗。相似點是比喻的靈魂。
  B、比喻可分為明喻、暗喻、藉喻三類。
  1)明喻:是明顯的比喻,它的本體、喻體、喻詞都出現,喻詞常用“好像、如、宛如、仿佛、好比”等,有時後面還用“一樣、一般、似的”等詞語呼應。
  2)暗喻:從表面看來是判斷、敘述或說明暗中包含着比喻關係。暗喻的本體和喻體都出現,與明喻的區別在於它的喻詞由“是、成了、變為、當作、變成”等詞充當。
  3)藉喻:用喻體來代替本體,也就是說,本體不出現,喻體在上下文中有所交代,讀者或聽話人能理解兩者的關係。如“其缺點是見樹木不見森林,揀了芝麻緑豆卻丟了西瓜。”
  C、比喻在表達上有如下作用:
  1)它可以使語言形象化,可以把人或事物描寫得更為重要、具體、形象;
  2)它可以把深奧的道理說得淺顯易懂;
  3)它可以很好地揭示事物的本質;
  4)它可以鮮明地表達作者的感情和立場。
  20、什麽是比擬?比擬有什麽作用?
  答:比擬是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的描寫方法。比擬可分為擬人和擬物兩大類。
  1)擬人:把物當作人來寫,使物人格化,賦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這是最常見的比擬形式。如:波浪一邊歌唱,一邊衝嚮天空,去迎接那雷聲。
  2)擬物:把人當作物來寫,也就是使人具有物的狀態或動作,或者把甲事物當作乙事物來寫。
  a把人寫作物的,如“那寬大肥厚的荷葉下面,有一個人的臉,下半截身子長在水裏。”
  b把甲物寫成乙物的,如“兩個人都沒有說話,有滋有味地咀嚼着一秒一秒流來的時間”。
  比擬的主要作用在使語言生動,並引起讀者的聯想。
  21、什麽是藉代?有哪些類型?運用藉代要註意什麽?
  答:藉代是用與人或事物有關的東西來代替人或事物的修辭格。又稱“換名”。這樣的換名可以突出事物的特徵,引起人的聯想,增強語言的象徵性,使語言生動活潑,富於變化。主要有以下幾種類型:
  1)特徵代本體。如“壁角的駝背忽然高興起來。”
  2)部分代整體,如:二孔明…擡腳動手都要論一論陰陽八卦,看一看黃道黑道。
  3)具體代抽象,如:用客觀存在的具體事物代替抽象概括的事物,如“你該記得從前那些爛襖襖、皮褲褲的年月吧”
  4)專稱代泛稱,如:中國人民中間,實在有成千上萬的諸葛亮。
  5)作者代作品,如:李堅彈肖邦,彈李斯特。
  6)牌號代本體,如:一氣不出吸了多少根“黃獅子”。
  7)材料、工具代本體,如:我把這心思去跟一位擅長丹青的同志去商量。
  運用藉代要註意1)抓住事物的特徵2)使讀者容易瞭解。
  22、什麽是拈連?
  答:拈連是在敘述甲乙兩個關聯的事物時,把適用於甲事物的詞語臨時用於乙事物的一種修辭格。如“你別看我耳朵聾,可我的心不聾”“思想這個東西,用繩子是捆不住的”。它使語言生動形象、寓意深刻、富於表現力。同時又巧妙地連接上下文,完成語義跳躍,具有簡潔、明快、使語句連貫的功效。拈連的運用大都為了發人深思。
  23、什麽是誇張?分幾類?誇張有什麽作用?
  答:A 對事物加以超越事實的描述,叫做誇張。
  B 誇張
  1)按意義可以分為三類:
  a擴大誇張,故意把事物往大、多、快、高、長、強…處說。如:石油工人一聲吼,地球也要抖三抖。
  b縮小誇張,故意把事物往小、少、慢、短、弱…處說。如:三顆糧食,收不收有什麽關係?
  c超前誇張,把後出現的事說成是先出現或同時出現的。如:“你什麽時候學會抽煙的?”“在娘肚子裏我就會抽兩口了。”
  2)按形式可以分為直接誇張和間接誇張兩類:
  a直接誇張:是不藉助其他修辭格直接進行的誇張。如:謝惠敏的兩撇眉毛險些飛出腦門。
  b間接誇張:是通過其他修辭格直接進行的誇張。如:碟子裏一塊像禮拜堂定風針上鐵公雞施捨下來的肉,鮑小姐用刀割不動。
  誇張的主要作用在於使人獲得深刻的印象。誇張的妙處在不似真實而寫出了真實的感受。
  24、什麽是雙關?
  答:讓詞句具有雙重意義的修辭方式叫做雙關。雙關可分為諧音雙關和語義雙關兩種。1)諧音雙關:利用音同或音近造成的雙關是諧音雙關。如“人傢笑我氣管炎。”
  2)語義雙關:利用詞語或句子在語境中形成的雙重含義造成的雙關是語義雙關。如:多麽難挨的漫漫長夜啊!
  雙關的兩層含義,字面是次要的,言外之意是主要的。
  25、什麽是映襯?
  答:映襯是把兩個相對或相反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兩個方面放在一起,讓它們互相襯托,相得益彰的修辭手法。映襯分為正襯和反襯。正襯如:春風楊柳萬千條,六億神州盡舜堯。反襯如:他衹能在雪白地上去找黑塔似的虎妞。
  26、什麽是移就?
  答:將描寫甲事物的詞語移來描寫乙事物,這叫移就。如:戰士們嚮敵人射出仇恨的子彈。如果描寫感覺的轉移,即把某個感官上的感覺移到另一感官上,這種移覺叫通感。如: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
  27、什麽是對偶?對偶有什麽作用?
  答:對偶也叫對聯,包括起句和對句兩個部分。這兩個部分字數相等,意義相關,結構相同或相似。對偶有嚴對和寬對的區別。嚴對除了字數相等,意義相關外,要求結構相同,平仄和諧。如:春風放膽來梳柳,夜雨瞞人去潤花。根據對偶前後部分意義關係的不同,一般分為三種:
  1)正對:上下句從不同側面,說明同一事理,它們互相補充,構成一個整體。
  2)反對:上下句從對立的兩個方面加以敘述,用意是相反相成,從矛盾中闡明真理。3)串對:也叫“流水對”,上下句意義相承,表達因果、條件關係。如“慘象,已使我目不忍睹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聞”。
  對偶的主要作用在用簡練的語言表達思想感情。正對用典型事例啓發讀者從中得出概括的印象;反對揭示矛盾,表達作者對是非善惡的判斷;串對指出事情的前因後果,言簡而意賅。
  28、什麽是排比?排比有什麽作用?
  答:用一組結構相似的語句,表達相關的內容,這叫排比。排列的語句不限於兩項。大都有若幹重複的詞語。排比句中,反復出現的相同的詞語,一般稱之為“提挈語”。例如:趕超,關鍵是時間,時間就是生命,時間就是速度,時間就是力量。(郭沫若《科學的春天》)
  排比的作用是選取典型的實例來概括某種思想。因為句式整齊,能給人以深刻印象。排列的詞句的內容如有輕重,所指範圍有大小,須按一定順序排列。
  29、什麽是層遞?(此題教材上沒有)
  答:把三個或三個以上結構相似,語意遞升或遞降的詞語或句子順序排列在一起,表達層層遞進的內容,這種辭格叫層遞。層遞可以分為遞升和遞降兩類。
  1)遞升:由小到大,由少到多,由低到高,由輕到重,由淺到深……層層加碼地去排列相似語句。如:保衛家乡!保衛黃河!保衛華北!保衛全中國!
  2)遞降:由大到小,由多到少,由高到低,由重到輕,由深到淺……,如:老師說,自然科學的皇后是數學。數學的皇冠是數論。哥德巴赫猜想,則是皇冠上的明珠。
  30、什麽是錯綜?錯綜分哪幾種?
  答:為了避免語言呆板和單調,特意使字面更換,結構參差,這叫做錯綜。錯綜力避同一詞語和句式的反復出現,把本來可以寫得整齊勻稱的句子故意寫得參差錯落,目的是使語言形式生動活潑,富於變化。
  錯綜可分為三種:
  1)更換字面:本來可以用同樣的詞語表達的,將字面更換,避免重複。如:真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2)變更語序:語句重複出現時改變順序安排,原來的意思並不改變。如:花朵滿身戴,功勞戴滿身。
  3)改變句式錯綜:讓文句整散錯綜,語氣變易,可以顯示文章波瀾起伏,感情充沛。如:射箭要看靶子,彈琴要看觀衆,寫文章做演說倒可以不看讀者不看觀衆麽?
  有一種特殊的錯綜,把完整的意思拆開來敘述,理解時要把分述的部分看成一個整體。這一類修辭方式,也可稱為互文。如: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其實可以理解為:北國風光,千裏萬裏冰封雪飄。
  31、什麽是仿詞?仿詞的作用?
  答:更換現成的詞中的某個語素、臨時造出新詞,以適應修辭的需要,這就是仿詞。如:一個闊人說要讀經,嗡的一陣一群狹人也說要讀經。仿詞可以通過對比揭示矛盾,使語言犀利深刻。仿詞能給人以新鮮感,使語句平添情趣、生動活潑。仿詞是靈感的産物,可以引起聽讀者的聯想與思考。
  32、什麽是修辭格的綜合運用?
  答:在一個語言片斷裏,不衹一次使用了修辭格,或不衹使用了一個修辭格,就叫修辭格的綜合運用。修辭格的綜合運用情況復雜,形式多樣,常見的有
  1)兼用:各種修辭格不是用同一標準劃分出來的,所以會出現交叉現象,即同一組語句,從一個標準看,屬甲辭格;從另一標準看,屬乙辭格。如:高大的煙囪伸嚮天空,仿佛是從地下長出來的,一直要升到白雲的深處。(比喻兼誇張)
  2)連用:指同一辭格或不同辭格在一段話語中接連運用。a同一辭格連用,如:他長着一對陰陽眼,左眼的上皮特別長,永遠將眼珠囚禁着一半,右眼沒有特色,一嚮是照常上班。(擬人連用)b不同辭格連用,如:搖動的車輪,旋轉的錠子,爭着發出嗡嗡嚶嚶的聲音,像演奏弦樂,像輕輕地唱歌。(連用以對偶、比擬和兩個比喻)
  3)套用:修辭格的套用指一種辭格裏包含着其他辭格,形成大套小的包容關係。套用是分層次的結合。如:看吧,狂風緊緊抱着一層巨浪,惡狠狠地將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碎末。(擬人中套着比喻)
  33、怎樣分析綜合運用的修辭格?
  答:分析綜合運用的修辭格應註意如下幾點:
  1)從整體把握,弄清各種辭格之間的相互關係。辭格有主次之分,有隱顯之分,應按順序、分層次地進行分析。
  2)分析時,應註意變換分析角度。比如可以從意義方面入手,也可以從形式方面入手;可以着眼於詞語,也可以着眼於句式。切不可發現一種辭格而丟掉另外的辭格。
  3)識別辭格要反復推敲,可以同不用辭格的或用了其他辭格的表達作比較。對已發現的辭格要及時註明,防止遺忘並作為進一步分析的基礎。
  4)分析可運用圖解法。如:日出江花紅似火,春來江水緑如藍。 | 比喻 比喻 | | 對偶 |
英文解釋
  1. n.:  eloquence,  oratory,  trope,  figure of speech,  rhetoric,  using language impressively or persuasively, esp in public speaking
法文解釋
  1. n.  rhétorique
近義詞
修辭, 修辭藝術
相關詞
英語修辭手法語言文化哲學動詞語法物理詞彙
漢語百科辭典物理百科文學心理學心理咨詢超心理學英語修辭
英語修辭百科大全詩詞藝術樂麯語文更多結果...
包含詞
修辭學修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