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修蛇
目录
No. 1
  亦作"修蚮"。
No. 2
  长蛇,大蛇。常比喻坏人。
亦作"修虵" Also to "repair Services"
  亦作“ 修虵 ”。
  长蛇,大蛇。常比喻坏人。《汉书·扬雄传上》:“屨般首,带修蛇。” 南朝 陈 徐陵 《劝进梁元帝表》:“铜头铁额,兴暴皇年;封豨修虵,行灾中国。” 唐 李白 《荆州贼平临洞庭言怀作》诗:“修蛇横 洞庭 ,吞象临江岛。”参见“ 脩蛇 ”。
No. 4
  【简介】
  古代中国的巨蛇,也叫做巴蛇,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相关记载】
  见《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后世将这种以小吞大的情形,用来比喻人心的贪婪无度。可见于《喻世明言》卷二。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看这场交易,尽有便宜,欢喜无限。 正是: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
简介
  古代中国的巨蛇,也叫做巴蛇,据说体长达到180米、头部蓝色、身体黑色。
  修蛇居住在洞庭湖一带,吞吃过往的动物,据说它曾经生吞了一头大象,过了3年才把骨架吐出来。
  由于修蛇也袭击人类,所以黄帝派遣后羿前往斩杀,后羿首先用箭射中了修蛇,然后一直追赶它到遥远的西方、将其斩为两段。修蛇的尸体变成了一座山丘,现在称为巴陵。
相关记载
  见《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后世将这种以小吞大的情形,用来比喻人心的贪婪无度。可见于《喻世明言》卷二。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看这场交易,尽有便宜,欢喜无限。 正是: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
  羿听了,即与逢蒙上前观看,只见那蛇确在山上曝它的鳞甲,头向西,朝着大泽,足有车轮一般的大,张口吐舌,舔煔不止,好不怕人。周身鳞甲,或青,或黄,或黑,或赤,几乎五色毕具。细看它的全身,除一部分在山石上外,其半身还在林中,从东林挂到西林,横亘半空,俨如一道桥梁。众人看了,无不骇异。正在指点之时,那蛇似乎有点觉得,把头昂起,向北旋转,朝着羿等。羿和逢蒙一见,不敢怠慢,两支箭早已如一对飞蝗,直向它两眼而去。接着,又是两箭,观准了飕飕射去。但是它的那股毒气亦是喷薄而来。
  这面兵士早已防到,一千束的柴草顷刻烧起,雄黄之气馥烈袭人。凑巧北风大作,将雄黄烟卷向巴蛇而去。这时烟气弥漫,对面巴蛇如何情形一时亦望不明白,但听见大声陡起,震动远近,仿佛是山崩的样子。
游戏相关
  网络游戏《梦幻西游》在第九部资料片《墨家村》中推出的新召唤兽:巴蛇
  以一段段机械骨头拼接而成,易于变形,可以多角度攻击。身体上有尖刺。嘴大,牙上有毒液,舌头为红色,形状细长,舌端开叉。攻击时一种状态为身体缩小,嘴巴大张至人高,整个吞下目标。一种状态为化身长着倒钩的鞭子,抽打目标。施法时为迅速盘旋成堆,蛇头猛然耸立,喷出毒液。
  携带等级:飞升145
  成长:1.234 1.247 1.26 1.272 1.285
  变身卡效果:高级毒
相关记载
  见《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后世将这种以小吞大的情形,用来比喻人心的贪婪无度。可见于《喻世明言》卷二。
  陈御史巧勘金钗钿:“梁尚宾看这场交易,尽有便宜,欢喜无限。 正是:贪痴无底蛇吞象,祸福难明螳捕蝉。”
  羿听了,即与逢蒙上前观看,只见那蛇确在山上曝它的鳞甲,头向西,朝着大泽,足有车轮一般的大,张口吐舌,舔煔不止,好不怕人。周身鳞甲,或青,或黄,或黑,或赤,几乎五色毕具。细看它的全身,除一部分在山石上外,其半身还在林中,从东林挂到西林,横亘半空,俨如一道桥梁。众人看了,无不骇异。正在指点之时,那蛇似乎有点觉得,把头昂起,向北旋转,朝着羿等。羿和逢蒙一见,不敢怠慢,两支箭早已如一对飞蝗,直向它两眼而去。接着,又是两箭,观准了飕飕射去。但是它的那股毒气亦是喷薄而来。
  这面兵士早已防到,一千束的柴草顷刻烧起,雄黄之气馥烈袭人。凑巧北风大作,将雄黄烟卷向巴蛇而去。这时烟气弥漫,对面巴蛇如何情形一时亦望不明白,但听见大声陡起,震动远近,仿佛是山崩的样子。
  【巴蛇的特点与颜色】
   在《山海经》中,有两处关于“食象蛇”的记载。
  ①《山海经·海内南经》:“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其为蛇,青黄赤黑。一曰黑蛇,青首,在犀牛西。”
  ②《山海经·海内经》:“西南有巴国,又有朱卷之国,有黑蛇,青首,食象。”郭璞注:“即巴蛇也。”
  ①中的“食象蛇”,有一个确切的名称,叫做“巴蛇”。而之所以称之为“巴蛇”,应该与此地叫“巴”(巴山、巴陵……?)或者是此地的先民叫巴(巴人)有关吧?
  ②中的“食象蛇”,其特征之一是能“食象”,其特征之二为外观上的“黑蛇,青首”,与材料一中的巴蛇,竟有两点是完全相同的,而且还地处“巴国”,这应该是郭璞认为它就是“巴蛇”的理由吧?
  从原文中,我们能总结出巴蛇的第一个特点,这就是能“食象”。
  从原文中,我们还可以了解到巴蛇的第二个特点,这就是它的外观颜色。
  然而,根据《山海经》的记载,对巴蛇的颜色,曾看到过巴蛇的先民,却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说法。其一是“黑蛇,青首”,其二是“青黄赤黑”。
  有学者认为,①中的“青黄赤黑”是指“纹彩斑烂”。笔者认为,这“青黄赤黑”,不一定就是指纹彩斑烂。青、黄、赤、黑这四种颜色,如果在蛇身上呈有规律性的斑状分布,相互夹杂,才可以称得上是“纹彩斑烂”的,比如花斑大蟒蛇,即属此类。色彩斑烂的蛇,《山海经》又明确称其为“化(花)蛇”。如果“青黄赤黑”指的就是“纹彩斑烂”,那么,这种“纹彩斑烂”的蛇与具有“黑蛇,青首”外貌特征的蛇,差别实在太大,应该属于完全不同的两种蛇,不可能是不同的人描绘同一种蛇。
  都曾亲眼见过食象蛇的人,介绍这种蛇的外观颜色,虽然有“黑蛇,青首”与“青、黄、赤、黑”的不同,却有两种颜色是完全一样的,这就是黑色与青色。
  青与黑,是比较接近的两种颜色,较难分辨,青色只是比黑色显得淡一点的颜色而已。
  根据两处材料都说食象蛇为“黑蛇,青首”,那么,可以肯定,这种蛇,应该就是:蛇身是黑色的,头部则显得比黑淡一点,是一种属于青的颜色。而青色,用现代通俗流行的词语来表达,就是“暗褐色”。
  黄色与红色,同样是非常接近的两种颜色。同样亲眼见过食象蛇的先民,为什么又为这种蛇增加了“黄赤”这两种颜色呢?是他们看走眼了吗?
  笔者认为,他们并没有看走眼,恰恰相反,他们对食象蛇的颜色,考察得更为全面,观看得更为细致。在黑色和青色之外所补充的黄色和红色,的确是食象蛇身上应该同时具有的两种颜色。
  那么,食象蛇的哪个部位是呈黄色的?哪个部位是呈红色的?或者是哪个部位应该是呈黄赤色的呢?
  食象蛇身上有黄色,是不是指这种蛇的腹部是黄色的呢?蛇的腹部呈黄色,这太普遍了。至于红色,如果食象蛇是一种毒蛇,当它发怒时,头部的某些部位,通常都会有红色产生。毒蛇在正常情况下与受到骚扰发怒的情况下,其头部的颜色,一般都会发生重大的变化,剧毒的蛇,头部都会在这种情况下产生出赤红的颜色或金黄的颜色。或者就是,食象蛇的腹部,是呈黄赤色的,这应该是很正常的。而黄赤色,就是那种介于红黄之间的“橙黄色”。
  故而,食象蛇,如果仅从除腹部以外的背部与头部着眼,便是“黑蛇,青首”了。人们通常所能看到的正常情况下在地面上爬行着的蛇,也只有从正面能观赏到的这两个部位了。
  由此可见,说巴蛇“黑蛇,青首”,是没有把巴蛇的腹部“也翻过来”看看的缘故,或者说是没有让巴蛇“直立起来”让人们全方位欣赏一番的缘故。说巴蛇“青、黄、赤、黑”,不仅观察了它的背部,还考察了它的腹部。而且,并不是所有的蛇,非得动手把它翻转过来,才可以看到它的腹部。诸如,眼镜蛇以及眼镜王蛇,都能够将自己的半个身子也“直立起来”。当它们直立起来时,人们就可以既看到它的背部,还可以看到它的腹部了。由此可见,说巴蛇“青、黄、赤、黑”以及“黑蛇,青首”的两种说法,应该都是对这种蛇外观颜色的正确描述。这两种说法都正确,都没有脱离“巴蛇”的实际,没有一种是显得“离谱”的。
近义词
修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