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 : 財經 : 證券 > 信用危機
目錄
No. 1
  信用危機
  credit crisis
  信用過度擴張。資本主義貨幣流通和信用領域中出現的劇烈震蕩和混亂。信用危機的主要表現是:商業信用和銀行信用遭到破壞,大量存款從銀行提出,大批銀行倒閉,商業信用需要減少,藉貸資本的需要大大超過供給,利息率急劇上升。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信用危機一般是伴隨周期性生産過剩危機産生的。由於工業繁榮時期商品價格上漲和利潤優厚,大量信貸被投機者用來從事投機活動,信用膨脹大大超過生産的增長。而當生産過剩的經濟危機爆發時,大量商品滯銷,商品價格急劇下降,生産停滯,市場萎縮,信用就會急劇收縮。在這種情況下,債權債務的連鎖關係發生中斷 ,整個信用關係就會遭到破壞,從而出現信用危機。不僅周期性的生産過剩危機引起了周期性的信用危機,而且信用危機也加深了生産過剩危機。商業信用的停頓使過剩商品的銷售更加睏難,銀行信用的混亂更加加重了過剩商品的銷售睏難,從而使生産過剩危機趨於尖銳化。除了由資本主義生産過剩的經濟危機引起的周期性信用危機之外,還有一種主要是由戰爭、政變、災荒等原因引起的特殊類型的信用危機。例如,1839年英國出現的信用危機就是由農業歉收引起的。特殊類型的信用危機一般不具有周期性質,衹表現在金融市場的個別環節上,如交易所、利息率和貨幣流通方面。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隨着國傢壟斷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資産階級政府加強對經濟生活的幹預,推行赤字財政和信用膨脹政策,從而使信用危機趨於復雜化。信用危機不衹是發生在周期性生産過剩的危機階段,而且往往延續到蕭條、復蘇、高漲各個階段,取得了一種既與生産過剩經濟危機相結合但又相對獨立的存在形式。在生産過剩經濟危機爆發時,資産階級政府推行擴張性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增發紙幣,放寬信貸,降低利息率,藉以刺激投資,結果造成紙幣供應量大大超過流通中的實際需要量,從而使信用危機表現為經常性的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
百科大全
  xinyong weiji
  信用危機
  credit crisis
    信用過度擴張,引發通貨膨脹和經濟動蕩,進而影響信用體係的信譽,導致其各環節發生崩潰的現象。它既有因銀行自身過度增加信用和信用管理不善,個別銀行發生支付睏難而導致整個金融體係發生危機的情況,也有因經濟危機而導致信用危機的情況。當經濟危機發生時,大量商品積壓,大批企業因資金周轉不靈難以償還債務,導致信用崩潰。
    西方國傢發生信用危機時,信用體係的各方面有不同表現。在銀行信用方面:①存款人從銀行大量提取存款。這是因為存款人擔心銀行倒閉使自己的存款遭到損失,同時也是信用動搖,人們普遍追逐現款的結果。②銀行資金呆滯。這一方面是因為正常的資金周轉被破壞,企業不能按期償還銀行貸款;另一方面則因為證券市場疲軟,而銀行資金又占壓在證券投資上。③大批藉款人破産導致強製性清理一部分銀行信用。④藉貸資金極其缺乏和利率急劇提高。在危機時期,人們都追逐作為支付手段的貨幣,用以償還債務,避免破産,因而藉貸資金的需求大大增加,而藉貸資金的供應卻由於存款的大量提取而銳減。藉貸資金市場的供求不平衡,求大於供促使利率急劇提高。⑤大批銀行相繼倒閉。由於存款人大量取款,銀行貸款到期不能收回,使銀行現款準備不足以償還債務,一些銀行不得不宣告破産。
    在證券市場方面:①有價證券行市急劇跌落。原因是企業股息降低、利率提高和有價證券供過於求。②有價證券發行量銳減。危機時期,生産急劇縮小,對資本追加的需求減少,同時證券行市跌落,使有價證券推銷睏難。
    在貨幣流通方面:①出現貨幣饑荒。銀行為了保持一定的清償力采取收縮信用措施,而銀行的大批倒閉也使大量存款變現睏難。②對黃金的需求激增。
    信用危機的各方面表現,並非在每次危機中都是相同的,有時在某些方面表現突出些,而在另一些方面則不很明顯。
     (萬建華)
    
英文解釋
  1. n.:  credit crisis
包含詞
貨幣信用危機資本主義信用危機安然破産案引發的審計信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