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能够履行诺言而取得的信任 |
|
谓以诚信使用人。《左传·宣公十二年》:“王曰:‘其君能下人,必能信用其民矣,庸可几乎?’” |
|
谓信任和委用。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吾諫官也,不可令天子杀无罪之人,而信用姦臣。” 陈天华 《猛回头》:“ 荣禄 之外,还有那太监 李连英 , 皇太后 最信用他,最相好的。” |
|
相信和采用。《三国志·魏志·董卓传》“悉发掘陵墓,取宝物” 裴松之 注引 晋 司马彪 《续汉书》:“《石苞室讖》,妖邪之书,岂可信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五五回:“恰好这 荀鷽楼 是最信用西药的。” |
|
以能履行跟人约定的事情而取得的信任。 鲁迅 《书信集·致李霁野》:“听说 未名社 的信用,在 上海 并不坏。” 曹禺 《日出》第四幕:“我们都是多年在外做事的人,我想,大事小事,人最低应该讲点信用。” 沙汀 《替身》:“深恐坏了信用,以后没有人来投宿了。” |
|
不需要提供物资保证,不立即支付现金,而凭信任所进行的。如:信用贷款;信用交易。 |
|
①诚实,遵守诺言而取得的信任:守信用。
②货币借贷和商品买卖中延期付款或交货的总称。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包括:(1)银行信用,是以银行为一方的货币借贷活动;(2)商业信用,是以商品交易中任何一方的延期付款或延期交货的短期信用活动;(3)国家信用,是以国家为一方的借贷活动(如发行公债);(4)消费信用,是对个人消费者提供的信用(如分期付款)。
③信任重用:能否信用能人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环节。 |
|
【词语】:信用(credit)
【注音】:xìn/shēn yòng
信用是长时间积极的信用和诚信度。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一事的言行而失掉。
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为天下人所心悦诚服。
要有信用,信人也要信己。人人有信能使自己和他人的独立自尊得以实现。
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在《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中,对信用的解释是:“提供信贷(credit)意味着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以让度,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
《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信用(credit),指在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
《货币银行学》对信用的解释是:“信用这个范畴是指借贷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后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信用”这个词已经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可能是人类认识中最为复杂、最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一些事物仅仅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在所有的这些事物中,没有哪一件比信用更加古怪,更加微妙;信用从来不是强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依赖于期望与担心这样一些感情;信用常常不用争取而自行出现,又总是无缘无故地消失;而且信用一旦丧失,就很难完全恢复……信用非常类似于,而且在很多场合就如同是,人们靠管理国家的才智以及战场上的勇猛和指挥才能赢得的声誉与名望。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杰出优异的船长,会因为一些倒霉的偶然事件,一时失误或运气不佳而名誉受污,失去众人的爱戴,但是只要他有卓越的才能、真正的本领,名誉迟早是会恢复的。同样,信用虽然会暂时黯然失色,在困境中挣扎,但是只要它有可靠而坚实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得到恢复。”对信用的真正含义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在通常意义上,我们至少可以从4个角度来理解“信用”。
从伦理道德层面看:信用主要是指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
从法律层面来看:《民法通则》中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守信的原则”;《合同法》中要求“当事人对他人诚实不欺,讲求信用、恪守诺言,并且在合同的内容、意义及适用等方面产生纠纷时要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来解释合同”。
从经济学层面看: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
一、从伦理的角度
从伦理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 “信守诺言”的一种道德品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讲的“诚信”、“可信”、“讲信用”、“一诺千金”、“答应的事一定办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实际上反映的就是这个层面的意思。从这个层面来看信用,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社会只有讲信用,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信任结构”(trust structure),而这个信任结构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人们会发现“相互信任同服从、仁爱、友谊和交谈一样,是把一国人民联系和维系在一起必不可少的条件”,齐美尔也指出:“没有人们之间相互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会瓦解。……现代生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诚实的信任基础上的,这一点的重要性要远比人们通常认识到的程度大得多。”可以说没有一个社会不强调与褒奖伦理层面的守信的道德,在我国,崇尚信用的风尚有几千年的传统,《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频次虽然低于仁(109次)、礼(74次);但是高于描述道德规范的多数词汇,如善(36次)、义(24次)、敬(21次)、勇(16次)、耻(16次)。比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言必行,行必果”,“与国人交,止于信”等。在西方社会,守信同样也是人们奉行的道德主轴,《圣经》中关于信用、信任的词汇也出现了几十次之多。
从企业的商业伦理角度来看信用的含义,狄乔治。提供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诚信(integrity)行为既指与自身所接受的最高行为规范相一致的行为,也是指将伦理道德要求的规范加于自身的行为。他指出了诚信行为的最大特点是:道德规范是“自加的和自愿接受的”,所以对企业这个“非道德神话”的主体而言,“要强调商家及其最高管理层的自律”。更为重要的是,他限定了诚信行为的范围,至少要以伦理上“无可非议的、正当的正面价值”为最低的道德底线,也就是说企业“自身所接受的最高行为规范”至少要低于这个底线。
二、从经济的角度
从经济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借”和“贷”的关系。信用实际上是指“在一段限定的时间内获得一笔钱的预期”。你借得一笔钱、一批货物(赊销),实际上就相当于你得到了对方的一个“有期限的信用额度”,你之所以能够得到了对方的这个“有期限的信用额度”,大部分是因为对方对你的信任,有时也可能是因为战略考虑和其他的因素不得已而为之。从经济的角度理解信用有着丰富的层次,至少可以从国家、银行、企业、个人几个层次来理解。
国家信用至少包含着这样的两层意思,首先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即所谓的主权债务,如著名的布雷迪债券、美国20世纪80年代对拉美国家的贷款、我国对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低息贷款、日本的海外协力基金贷款、世界银行贷款等。其次表现在国家政府与本国的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借贷关系,政府发行国债,由企业和居民购买,这实际是政府先向企业和居民借到一笔钱,然后进行投资,并在到期时偿以本息。
银行与企业、个人之间得信用是相互的。银行要从企业与个人取得信用,也就是要向企业与个人借到钱,这是它们的生存之根基。同时,企业与个人也需要向银行取得信用,企业可用它解燃眉之急,或投资扩张等;个人可用它应不时之需,提高生活质量等。
企业与企业、个人之间的信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信用(也称交易信用,即trade credit),或者可以称之为b—b的信用,它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非现金交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赊销,我们不要简单地将赊销对象只看成是一些有形的商品,如汽车零配件供应商提供的一批零件;它实际上也可以是一个工程,比如建筑公司完成了一幢大厦的建筑,工程款尚未完全收回,这时该建筑公司赊出去的不仅是在这幢大厦建筑中的预垫的资金、材料,同时还有在建筑过程中的劳动;甚至还可以是一些无形的服务、智力产品等,比如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咨询服务等。二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信用,也可以称之为b-c信用,这种形式的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我们的手机消费通常都是一种信用消费,我们总是在本月缴纳上个月的费用,中国移动甚至可以允许你拖欠2个月的话费。
三、从法律的角度
从法律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但凡“契约”规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当时交割的,存在时滞,就存在信用;第二层含义是指双方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
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信用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这个“契约”,我们可以把这个契约看成是狭义的经济合同,小到两个企业之间的供货合同,大到两个国家之间的数以亿元计的债务;也可以看成是广义的社会契约,比如你和你的父母之间的契约关系,你的父母有抚养你成人的义务,你也有赡养你的父母的义务。二是这个“契约”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这是构成法律上的信用的必要条件,那就是非即时交割。如果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同时进行的,那么就不会构成信用,这两者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才会出现信用。
四、从货币的角度
在信用创造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信用创造货币;信用形成资本。
在货币金融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即以18世纪的约翰.劳为先驱、以19世纪的麦克鲁德、韩以及20世纪的熊彼特等人为代表的“信用创造学派”。在这一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约翰•劳说:“信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信用量增加与货币量的增加有同样的效果,即它们同样能产生财富、兴盛商业。,“通过银行所进行的信用创造,能在一年之内比从事十年贸易所增加的货币量多得多。所以,法国如欲富庶,实在有求助于信用的必要;不然,比之于利用信用的其他列强,法国即将陷入贫弱的状况。”“只要货币丰富,即能够创造一国之繁荣;只要有信用设施(他主要指银行等),即可以供应丰富之货币,给经济以最初的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能够为法国产出大量的财富。”约翰•劳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货币就是财富——货币不必是金银,而以土地、公债、股票等为保证所发行的纸币为最好——纸币是银行的一种信用——银行通过供给这种信用,就可提供丰富的货币——给经济以最初的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可以使国家富强、经济繁荣;总之,信用即货币;货币即财富,即资本。
麦克鲁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论》中指出:“人们以生产物与劳务和人交换,而换得货币,此货币既不能用以果腹,也不能用以蔽体,然而人们却乐于用其生产物与劳务换取货币,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换得货币以后,可在需要之时,凭以换取所需之物的缘故。所以,货币的本质不过是向他人要求生产物与劳务的权利或符号,从而实为一种信用”,“因此,金银货币也可以正确地称之为金属信用。”麦克鲁德认为信用与货币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信用的创造就是货币的增加,两者可以统一于“通货”的概念之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1)信用只有单一的价值,但是货币却有多数的价值或者一般的价值,信用只是对某个人的要求权,但是货币却是对一般商品的要求权;(2)信用只有特殊的不确定的价值(因为债务人死亡或者破产,信用就变得没有价值了),而货币则有持久的价值。
韩被公认为信用创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于1920年发表了《银行信用之国民经济的理论》,影响很大。他是这样论述信用就是货币的: “为了支付的目的,从一人转让给他人的支票或者存款划条,就法律的观点来看,自然只是兑取货币的凭证,但从经济的观点来看,只要它需要兑换成本位货币而完成了货币的功能,则它就不只是兑取货币的凭证,而实是货币本身。”“向银行兑取货币的凭证,只要它确实可靠,为任何人所愿意接受,则它就被当作货币而流通了。”韩的理论重点在于阐明了信用能够形成资本。他认为信用愈扩,利率愈低,资本商品的生产就愈多,从而资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信用愈缩,利率愈高,资本商品的生产即愈少,从而资本即不易形成。他的著名命题就是:“资本形成不是储蓄的结果,而是信用提供的结果。”“假如说需求对生产是第一性的,那么信用提供对资本形成也是第一性的。若是没有信用提供则任何资本商品都不能够生产,因而资本形成就不可能。信用供给之能引起资本形成,恰如需求之引起生产一样”。
熊彼特则指出:“更有用的方法可能是从信用交易着手,把资本主义金融看成是一种清算制度,它抵消债权债务,将差额转移到下期——使得‘货币’支付成为特殊情况,没有任何特殊的根本重要性。换言之,从实际上和分析上来讲,一种信用货币理论可能要优于一种货币信用理论。”
其他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做过相似意义上的评说。罗宾逊夫人就曾经明确地指出:“货币实际上就是信用问题。”瑞典学派的代表人物魏克塞尔也认为:“严格地说,我们可以断定,一切货币——包括金属货币——都是信用货币。这是因为直接促使发生价值的力,总是在于流动工具收受者的信心,在于他相信借此能够获得一定数目的商品。不过纸币只享有纯粹的地方信用,而贵金属则多少是在国际范围内被接受的。但是一切只是一个程度上的问题。” |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Production and development credit |
信用的产生与发展
私有制出现以后,社会分工不断发展,大量剩余产品不断出现。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使得劳动者各自占有不同劳动产品,剩余产品的出现则使交换行为成为可能。
随着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商品流通出现了矛盾——“一手交钱、一手交货”的方式由于受到客观条件的限制经常发生困难。例如,一些商品生产者出售商品时,购买者却可能因自己的商品尚未卖出而无钱购买。
于是,赊销即延期支付的方式应运而生。赊销意味着卖方对买方未来付款承诺的信任,意味着商品的让渡和价值实现发生时间上的分离。这样,买卖双方除了商品交换关系之外,又形成了一种债权债务关系,即信用关系。当赊销到期、支付货款时,货币不再发挥其流通手段的职能而只充当支付手段。这种支付是价值的单方面转移。正是由于货币作为支付手段的职能,使得商品能够在早已让渡之后独立地完成价值的实现,从而确保了信用的兑现。整个过程实质上就是一种区别于实物交易和现金交易的交易形式,即信用交易。
后来,信用交易超出了商品买卖的范围。作为支付手段的货币本身也加入了交易过程,出现了借贷活动。从此,货币的运动和信用关系连结在一起,并由此形成了新的范畴——金融。现代金融业正是信用关系发展的产物。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市场行为的主体大多以延期付款的形式相互提供信用,即商业信用;在市场经济较发达时期,随着现代银行的出现和发展,银行信用逐步取代了商业信用,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最重要的信用形式。
总之,信用交易和信用制度是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不断发展而建立起来的;进而,信用交易的产生和信用制度的建立促进了商品交换和金融工具的发展;最终,现代市场经济发展成为建立在错综复杂的信用关系之上的信用经济。 |
信用的基本形式 The basic form of credit |
下面将按受信对象的分类标准来说明信用的基本形式。
1、公共信用
公共信用也称政府信用,是指一个国家各级政府举债的能力。政府为对人民提供各种服务,诸如国防、教育、交通、保健及社会福利,需要庞大的经费支应。但是政府税收的增加往往赶不上支出的增加,因此,政府每年出现庞大的赤字。为弥补财政赤字,政府发行或出售各种信用工具。这些信用工具代表政府对持有人所做出的将来偿还借款的承诺。这种偿还债务的承诺来自公共机关,因此称为公共信用。
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分为三级:联邦政府(中央政府)、州政府与地方政府(包括市政府与县政府)。各级政府每年要向外举债,才能应付各项庞大的开支。
联邦政府的财政出售下列信用工具举债,筹措资金:期限为1年内的,称为国库券;期限为1年到10年的,称为国库票据;期限为10年以上的,称国库公债。由于联邦政府具有雄厚的经济为后盾,债信良好,因此这些证券发行以后,不但美国人购买,外国人甚至外国政府也争相购买。
各州宪法大多都规定,州政府的年度预算不能有赤字,以符合州宪法所规定的财政收支平衡的要求。尽管如此,在特殊情况下,州政府还是经常无法应付预算,从而也不得不发行公债来筹措财源。只是由于州政府和地方政府财力有限,信用风险较高,所发行的公债不如联邦政府公债那样容易出售。
2、企业信用
企业信用泛指一个企业法人授予另一个企业法人的信用,其本质是卖方企业对买方企业的货币借贷。它包括生产制造企业在信用管理中,对企业法人性质的客户进行的赊销,即产品信用销售。在产品赊销过程中,授信方通常是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和批发商,而买方则是产品赊销的受益方,它们是各种各样的企业客户或代理商。买方以自己企业的名义取得卖方所授予的信用。企业信用还涉及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其他金融机构对企业的信贷,以及使用即期汇款付款和预付货款方式以外的贸易方式所产生的信用。
银行也是一种企业,而且是专门经营信用的企业。银行信用是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给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在产品赊销过程中,银行等金融机构为买方提供融资支持,并帮助卖方扩大销售。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以货币方式授予企业信用,贷款和还贷方式的确定以企业信用水平为依据。商业银行对不符合其信用标准的企业会要求提供抵押、质押作为保证,或者由担保公司为这些企业做出担保。后一种情况实质上是担保公司向申请贷款的企业提供了信用,是信用的特殊形式。
3、消费者个人信用
消费者信用是指消费者以对未来偿付的承诺为条件的商品或劳务的交易关系。事实上,消费者信用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交易工具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二战以后,科技突飞猛进,生产力大幅提高。为了推销商品,商人设计出许多创新推销方式,诸如分期付款、赊购证、信用卡等。消费者信用的出现扩大了市场的规模并使消费者可以提前享受到他们所要的东西。
如果以信用的使用目的为标准,消费者信用可以再分为零售信用和现金信用等。
(1)零售信用
零售信用是指零售商向消费者以赊销的方式提供产品与劳务,是消费者直接用来向零售商购买最终产品的一种交易媒介。通过这种方式,企业或零售商增加了销售,争取了更多的消费者。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零售信用已经成为市场竞争的一种手段。
在零售信用中,具体可以划分为循环信用、分期付款信用以及服务信用。
循环信用是零售商与消费者之间的一种协定。依据协定,零售商允许消费者在事先约定的限额内,以信用交易购买各种商品。
零售分期付款信用的特点是要求受信方支付首付款,然后要在一定期间内按期支付固定的金额,直到还完全部款项为止。它与循环信用不同的是,消费者要与企业签订销售合同,在余款支付完后信用交易自动终止,所以它又叫做封闭信用。
专业服务信用专指消费者可以先期获得专业人士的服务,在收到账单后再行付款,是专业服务提供者对消费者所提供的短期信用。专业服务信用类似上述的循环信用,只是由专业服务替代了实际商品。
(2)现金信用
现金信用即现金贷款。当消费者由于各种理由需要现金,都可以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消费者得到的是现金,授信主体是金融机构。现金信用比零售信用进步了很多:零售信用将交易限定在具体的商品上,而现金信用则可以使消费者购买任意的商品以及更广泛的用途。
与零售信用一样,现金信用因偿还方式的不同,可以分为分期付款贷款、单笔付款贷款及一般用途信用卡三种。
分期付款贷款是一种贷款的协定。它约定借款人在将来的一段时间内,以固定而有规律的付款方式偿还贷款。借款人必须提供收入及财务的安定性证明,使贷款人对借款人将来偿还贷款抱有信心。
单笔支付贷款是一种短期的贷款,贷款期限通常短于1年,并规定在期限终了时,借款人应将全部贷款一次付清。
一般用途信用卡由银行、金融公司或大公司的财务部门发行,是发卡公司对于持卡人预先核准的贷款凭证。此种贷款通常设有信用额度,亦即持卡人使用信用卡购买商品或支付费用的最高限额 |
信用的基本分类 The basic categories of credit |
一、按照债务人的身份进行分类
西方发达国家是以债务人的身份作为分类标准,将信用分为公共信用与私人信用两大类。
公共信用就是政府信用,是指社会为了帮助政府成功实现其各项职能而授予政府的信用,其核心是政府的公债。
私人信用又包括消费者信用与商业信用。
消费者信用或个人信用:产品厂商、零售商、银行授予个人的信用,用于购买商品或借款。如:消费者用分期付款方式购买汽车、住房、大件耐用消费品时,银行授予个人的信用。
商业信用:在商品销售过程中,一个企业授予另一个企业的信用。如原材料生产厂商授予产品生产企业,或产品生产企业授予产品批发商,产品批发商授予零售企业的信用。
消费者信用又可细分为零售信用、现金信用与房地产信用。商业信用可以分为商品信用和金融营运资本。
零售信用可以再细分为循环信用、零售分期付款信用与专业服务信用。以同样的标准分类,现金信用可以再细分为分期付款贷款、单笔贷款与一般用途信用卡。
二、按照受信对象进行分类
信用可以分为公共(政府)信用、企业(包括工商企业和银行)信用和消费者个人信用。
也有将信用划分为公共信用和私人信用的,这种划分方法适用于没有国有企业存在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本质上讲,不论对商业信用和消费者信用怎样分类,不外乎是企业法人对企业法人、企业对个人、金融机构对企业、金融机构对个人的某种形式的短期融资。如果受信对象是个体工商户或者消费者个人,信用自然可以被划分为私人信用了。从授信人角度而论,信用可以分为银行信用、投资信用和商品信用等。
在西方国家,公共信用是各级政府的举债能力。政府为了向公众提供诸如国防、教育、交通、保健及社会福利等服务,需要庞大的经费开支。在某些特定的时期或政府财政政策情况下,政府的税收增加往往平衡不了财政支出的增加,为了弥补财政赤字,政府会发行或出售各种信用工具,典型的政府信用工具是公债,这些信用工具代表政府在将来偿还持有者资金的承诺。这种偿还债务的承诺来自政府机构,因此被称之为公共信用。
在企业赊销管理的实践中,产品信用销售(产品赊销)特指生产制造类厂家对企业法人性质客户进行的赊销,它是法人对法人的销售。在产品赊销过程中,授信的卖方一般是材料供应商、产品制造商和批发商。产品赊销的受益方为买方,它们是各式各样的客户企业和代理商。买方经常以自己公司的名义取得卖方所给予的信用。在我国,产品信用销售的买方一般是各类不同所有制形式的企事业法人。这类信用是企业赊销管理中所要研究的主要信用形式。商品信用销售(商品赊销)特指商业企业对消费者个人的赊销,消费者享受的是信贷消费,它是法人对自然人的销售。商品信用销售中的授信方一般是商场、商店、各类零售商,以及为信贷消费提供资金支持的商业银行、财务公司和生产厂家。商品信用销售的受益方是买方,他们多是形形色色的持贷记卡的顾客,他们一般与卖方没有长期供需合同,除非他们与厂家的代表或者金融机构签订取得消费信贷的合同。对于企业销售管理而言,产品赊销和商品赊销在信用管理方法上是不同的,两种赊销的买方处在不同的征信市场上。
投资信用一般指由一些金融机构或私人基金向企业提供的相对较长期的信用,以帮助受益者开办企业、购置土地、建筑、设备等固定资产。它们多数是没有经过保险或足够抵押担保的。受信人往往是新开办的企业,发放这种信用的机构通常是保险公司、信托公司、教育或养老基金、券商、政府机构等。一般而论,投资信用也属于商业信用范围。
对于授信人,通过某种形式发放给提出信用申请的个人的信用被称之为个人信用,个人信用又通常被称为消费者信用。个人信用的直接授信方经常是受产品生产厂家委托的零售商、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等。消费者信用是用于日常购物或者进行少量借款的。贷记卡类的信用卡也是典型的消费者信用支付工具。对于受信的消费者个人来讲,这种信用被用于赊购各种商品和消费品。当市场处于信用交易发展的初期,消费者信用的授信方通常要求信用申请人提供抵押担保或购货还款保险。从消费者信用形式和技术角度看,他还可以被细分为零售信用和现金信用两种。
在商品赊销过程中,商业银行和财务公司扮演替买方融资和有偿支持,并帮助卖方扩大销售的角色,其手段主要是发行信用卡和买下商品的分期付款协议。从授信人角度讲,这属于银行信用,在西方国家,银行信用是由商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授给企业或消费者个人的信用,其实它是一种经过严格审批的短期小额贷款。它主要是帮助企业解决临时性流动资金短缺,例如:帮助企业解决生意周期中季节性流动资金短缺、较大库存占用资金、企业持有应收账款总体额度过大所引起的资金短缺、临时性支出较大等情况。所谓临时性支出较大的情况,指的是因为企业搬家而产生的搬迁和安装费等。在我国,商业银行没有临时性支出名 目的授信业务,企业也没有强烈的需求。总而言之,银行信用涉及商业信用和消费者个人信用两个领域。 |
|
1596年,荷兰的一个船长带着17名水手,被冰封的海面困在了北极圈的一个地方。8个月漫长的冬季,8个人死去了。但荷兰商人却做了一件令人难以想象的事情,他们私毫未动别人委托给他们运输的货物,这些货物中就有可以挽救他们生命的衣物和药品。冰冻时节结束了,幸存的商人终于把货物几乎完好无损地带回荷兰,送到委托人手中。荷兰人有充分的理由权变,他们可以先打开托运箱,把能吃的东西吃了,等到了目的地,可以加倍偿还托运者。任何人都会同意这种人道的做法。但是,荷兰人没有这样做。他们把商业信用看得比一己的生命更重要。他们用生命作代价,守住信用,创造了传之后世的经商法则。在当时,荷兰本来只是个100多万人口的小国,却因为商誉卓著,而成为海运贸易的强国,福荫世世代代的荷兰人。 |
|
【词语】:信用(Credit)
【注音】:xìn/shēn yòng
信用是长时间积累的信任和诚信度。信用是难得易失的。费十年功夫积累的信用,往往由于一时一事的言行而失掉。
言忠信而行正道者,必为天下人所心悦诚服。要有信用,信人也要信己。人人有信能使自己和他人的独立自尊得以实现。
做到言出必行,你的话才有信用。
年轻人不因一点小事而失去信用,因为是人生开头时期,留下一道小小的伤疤,“亡羊补牢,为时未晚。”也正如伊索寓言--《狼来了》告诉了我们说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它即不尊重别人,也会失去别人对自己的信任。
信用是指我们过去的履行承诺的正面记录,它还是一种行为艺术,是一种人人可以尝试与自我管理的行为管理模式。
在《新帕格雷夫经济大辞典》中,对信用的解释是:“提供信贷(Credit)意味着把对某物(如一笔钱)的财产权给以让度,以交换在将来的某一特定时刻对另外的物品(如另外一部分钱)的所有权。”
《牛津法律大辞典》的解释是:“信用(Credit),指在得到或提供货物或服务后并不立即而是允诺在将来付给报酬的做法。”
《货币银行学》对信用的解释是:“信用这个范畴是指借贷行为。这种经济行为的特点是以收回为条件的付出,或以归还为义务的取得;而且贷者之所以贷出,是因为有权取得利息,后者之所以可能借入,是因为承担了支付利息的义务。”
人类历史发展到今天,“信用”这个词已经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它可能是人类认识中最为复杂、最难以捉摸的概念之一,“一些事物仅仅存在于人们的头脑中,在所有的这些事物中,没有哪一件比信用更加古怪,更加微妙;信用从来不是强迫的,而是自觉自愿的,依赖于期望与担心这样一些感情;信用常常不用争取而自行出现,又总是无缘无故地消失;而且信用一旦丧失,就很难完全恢复……信用非常类似于,而且在很多场合就如同是,人们靠管理国家的才智以及战场上的勇猛和指挥才能赢得的声誉与名望。精明强干的政治家与杰出优异的船长,会因为一些倒霉的偶然事件,一时失误或运气不佳而名誉受污,失去众人的爱戴,但是只要他有卓越的才能、真正的本领,名誉迟早是会恢复的。同样,信用虽然会暂时黯然失色,在困境中挣扎,但是只要它有可靠而坚实的基础,在某种程度上也能够得到恢复。”对信用的真正含义的认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探究,在通常意义上,我们至少可以从4个角度来理解“信用”。
从伦理道德层面看:信用主要是指参与社会和经济活动的当事人之间所建立起来的、以诚实守信为道德基础的“践约”行为。
从法律层面来看:《民法通则》中规定“民事活动应当遵守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守信的原则”;《合同法》中要求“当事人对他人诚实不欺,讲求信用、恪守诺言,并且在合同的内容、意义及适用等方面产生纠纷时要依据诚实信用原则来解释合同”。
从经济学层面看:信用是指在商品交换或者其他经济活动中授信人在充分信任受信人能够实现其承诺的基础上,用契约关系向受信人放贷,并保障自己的本金能够回流和增值的价值运动。
一、从伦理的角度
从伦理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 “信守诺言”的一种道德品质。
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讲的“诚信”、“可信”、“讲信用”、“一诺千金”、“答应的事一定办到”、“君子一言,驷马难追”实际上反映的就是这个层面的意思。从这个层面来看信用,它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都是至关重要的,因为一个社会只有讲信用,才能够形成一个良好的社会“信任结构”(trust structure),而这个信任结构是一个社会正常运转的重要基础。人们会发现“相互信任同服从、仁爱、友谊和交谈一样,是把一国人民联系和维系在一起必不可少的条件”,齐美尔也指出:“没有人们之间相互享有的普遍信任,社会本身将会瓦解。……现代生活是建立在对他人的诚实的信任基础上的,这一点的重要性要远比人们通常认识到的程度大得多。”可以说没有一个社会不强调与褒奖伦理层面的守信的道德,在我国,崇尚信用的风尚有几千年的传统,《论语》中“信”字出现了38次,频次虽然低于仁(109次)、礼(74次);但是高于描述道德规范的多数词汇,如善(36次)、义(24次)、敬(21次)、勇(16次)、耻(16次)。比如:“自古皆有死,民无信而不立”;“大德不官,大道不器,大信不约”;“言必行,行必果”,“与国人交,止于信”等。在西方社会,守信同样也是人们奉行的道德主轴,《圣经》中关于信用、信任的词汇也出现了几十次之多。
从企业的商业伦理角度来看信用的含义,狄乔治。提供了独特的见解:他认为诚信(integrity)行为既指与自身所接受的最高行为规范相一致的行为,也是指将伦理道德要求的规范加于自身的行为。他指出了诚信行为的最大特点是:道德规范是“自加的和自愿接受的”,所以对企业这个“非道德神话”的主体而言,“要强调商家及其最高管理层的自律”。更为重要的是,他限定了诚信行为的范围,至少要以伦理上“无可非议的、正当的正面价值”为最低的道德底线,也就是说企业“自身所接受的最高行为规范”至少要低于这个底线。
二、从经济的角度
从经济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是指“借”和“贷”的关系。信用实际上是指“在一段限定的时间内获得一笔钱的预期”。你借得一笔钱、一批货物(赊销),实际上就相当于你得到了对方的一个“有期限的信用额度”,你之所以能够得到了对方的这个“有期限的信用额度”,大部分是因为对方对你的信任,有时也可能是因为战略考虑和其他的因素不得已而为之。从经济的角度理解信用有着丰富的层次,至少可以从国家、银行、企业、个人几个层次来理解。
国家信用至少包含着这样的两层意思,首先是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借贷关系,即所谓的主权债务,如著名的布雷迪债券、美国20世纪80年代对拉美国家的贷款、我国对亚洲和非洲一些国家和地区的低息贷款、日本的海外协力基金贷款、世界银行贷款等。其次表现在国家政府与本国的企业与居民之间的借贷关系,政府发行国债,由企业和居民购买,这实际是政府先向企业和居民借到一笔钱,然后进行投资,并在到期时偿以本息。
银行与企业、个人之间得信用是相互的。银行要从企业与个人取得信用,也就是要向企业与个人借到钱,这是它们的生存之根基。同时,企业与个人也需要向银行取得信用,企业可用它解燃眉之急,或投资扩张等;个人可用它应不时之需,提高生活质量等。
企业与企业、个人之间的信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商业信用(也称交易信用,即trade credit),或者可以称之为B—B的信用,它主要是指企业与企业之间的非现金交易,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赊销,我们不要简单地将赊销对象只看成是一些有形的商品,如汽车零配件供应商提供的一批零件;它实际上也可以是一个工程,比如建筑公司完成了一幢大厦的建筑,工程款尚未完全收回,这时该建筑公司赊出去的不仅是在这幢大厦建筑中的预垫的资金、材料,同时还有在建筑过程中的劳动;甚至还可以是一些无形的服务、智力产品等,比如管理咨询公司提供的咨询服务等。二是企业与个人之间的信用,也可以称之为B-C信用,这种形式的信用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很常见的,比如我们的手机消费通常都是一种信用消费,我们总是在本月缴纳上个月的费用,中国移动甚至可以允许你拖欠2个月的话费。
三、从法律的角度
从法律的角度理解“信用”,它实际上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但凡“契约”规定的双方的权利和义务不是当时交割的,存在时滞,就存在信用;第二层含义是指双方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
在这个层面上理解信用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这个“契约”,我们可以把这个契约看成是狭义的经济合同,小到两个企业之间的供货合同,大到两个国家之间的数以亿元计的债务;也可以看成是广义的社会契约,比如你和你的父母之间的契约关系,你的父母有抚养你成人的义务,你也有赡养你的父母的义务。二是这个“契约”的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这是构成法律上的信用的必要条件,那就是非即时交割。如果权利和义务的实现是同时进行的,那么就不会构成信用,这两者之间必须存在一定的时间差才会出现信用。
四、从货币的角度
在信用创造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信用创造货币;信用形成资本。
在货币金融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流派,即以18世纪的约翰.劳为先驱、以19世纪的麦克鲁德、韩以及20世纪的熊彼特等人为代表的“信用创造学派”。在这一学派的眼中,信用就是货币,货币就是信用。约翰•劳说:“信用是必要的,也是有用的,信用量增加与货币量的增加有同样的效果,即它们同样能产生财富、兴盛商业。,“通过银行所进行的信用创造,能在一年之内比从事十年贸易所增加的货币量多得多。所以,法国如欲富庶,实在有求助于信用的必要;不然,比之于利用信用的其他列强,法国即将陷入贫弱的状况。”“只要货币丰富,即能够创造一国之繁荣;只要有信用设施(他主要指银行等),即可以供应丰富之货币,给经济以最初的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能够为法国产出大量的财富。”约翰•劳的基本逻辑是这样的:货币就是财富——货币不必是金银,而以土地、公债、股票等为保证所发行的纸币为最好——纸币是银行的一种信用——银行通过供给这种信用,就可提供丰富的货币——给经济以最初的冲击——依靠这种冲击,就可以使国家富强、经济繁荣;总之,信用即货币;货币即财富,即资本。
麦克鲁德在他的《信用的理论》中指出:“人们以生产物与劳务和人交换,而换得货币,此货币既不能用以果腹,也不能用以蔽体,然而人们却乐于用其生产物与劳务换取货币,这是为什么呢?就是因为换得货币以后,可在需要之时,凭以换取所需之物的缘故。所以,货币的本质不过是向他人要求生产物与劳务的权利或符号,从而实为一种信用”,“因此,金银货币也可以正确地称之为金属信用。”麦克鲁德认为信用与货币两者的本质是一致的,信用的创造就是货币的增加,两者可以统一于“通货”的概念之下,只是在程度上有所不同:(1)信用只有单一的价值,但是货币却有多数的价值或者一般的价值,信用只是对某个人的要求权,但是货币却是对一般商品的要求权;(2)信用只有特殊的不确定的价值(因为债务人死亡或者破产,信用就变得没有价值了),而货币则有持久的价值。
韩被公认为信用创造理论的代表人物,他于1920年发表了《银行信用之国民经济的理论》,影响很大。他是这样论述信用就是货币的: “为了支付的目的,从一人转让给他人的支票或者存款划条,就法律的观点来看,自然只是兑取货币的凭证,但从经济的观点来看,只要它需要兑换成本位货币而完成了货币的功能,则它就不只是兑取货币的凭证,而实是货币本身。”“向银行兑取货币的凭证,只要它确实可靠,为任何人所愿意接受,则它就被当作货币而流通了。”韩的理论重点在于阐明了信用能够形成资本。他认为信用愈扩,利率愈低,资本商品的生产就愈多,从而资本也就愈能形成;相反,信用愈缩,利率愈高,资本商品的生产即愈少,从而资本即不易形成。他的著名命题就是:“资本形成不是储蓄的结果,而是信用提供的结果。”“假如说需求对生产是第一性的,那么信用提供对资本形成也是第一性的。若是没有信用提供则任何资本商品都不能够生产,因而资本形成就不可能。信用供给之能引起资本形成,恰如需求之引起生产一样”。
熊彼特则指出:“更有用的方法可能是从信用交易着手,把资本主义金融看成是一种清算制度,它抵消债权债务,将差额转移到下期——使得‘货币’支付成为特殊情况,没有任何特殊的根本重要性。换言之,从实际上和分析上来讲,一种信用货币理论可能要优于一种货币信用理论。”
其他的一些著名经济学家也做过相似意义上的评说。罗宾逊夫人就曾经明确地指出:“货币实际上就是信用问题。”瑞典学派的代表人物魏克塞尔也认为:“严格地说,我们可以断定,一切货币——包括金属货币——都是信用货币。这是因为直接促使发生价值的力,总是在于流动工具收受者的信心,在于他相信借此能够获得一定数目的商品。不过纸币只享有纯粹的地方信用,而贵金属则多少是在国际范围内被接受的。但是一切只是一个程度上的问题。” |
信用的基本特征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credit |
信用的基本特征是
经济范畴中的信用有其特定的涵义,它是指一种借贷行为,表示的是债权人和债务人之间发生的债权债务关系。这种借贷行为是指以偿还为条件的付出,且这种付出只是使用权的转移,所有权并没有转移,偿还性和支付利息是它的基本特征。
信用是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单方面让渡,它不同于商品买卖。在商品买卖中,价值进行对等转移和运动,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卖者售出商品,获得等值的货币;买者付出货币,得到商品。但是在信用即借贷活动中,贷者把一部分货币或商品给予借者,借者并没有同时对贷者进行任何形式的价值补偿。其本身就包含了信用风险。 |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Modern economy is the credit economy |
如何理解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
现代经济是信用经济,这个问题可以从三方面来分析:
(1)现代经济运作的特点。现代经济是一种具有扩张性质的经济,需要借助于负债去扩大生产规模、更新设备,需要借助于各种信用形式去筹措资金,改进工艺、推销产品。其次,现代经济中债权债务关系是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关系。经济活动中的每一个部门.每一个环节都渗透着债权债务关系。经济越发展,债权债务关系越紧密,越成为经济正常运转的必要条件。另外,现代经济中信用货币是最基本的货币形式。各种经济活动形成各种各样的货币收支,而这些货币收支最终都是银行的资产和负债,都体现了银行与其他经济部门之间的信用关系。所以信用就成为一个无所不在的最普遍经济关系。
(2)从信用关系中的各部门来分析。信用关系中的个人、企业、政府、金融机构、国际收支这些部门的任何经济活动都离不开信用关系。表现在:个人通过在银行储蓄或取得消费贷款与银行形成了信用关系,个人购买国债、企业债券与政府、企业形成了债权债务关系;企业在信用关系中既是货币资金的主要供给者,又是货币资金的主要需求者;政府通过举债、放贷形成与居民、企业、金融机构或其他机构之间的信用关系;金融机构作为信用中介从社会各方面吸收和积聚资金,同时通过贷款等活动将其运用出去;国际收支的顺差、逆差的调节也离不开信用。这说明信用关系已成为现代经济中最基本最普遍的经济关系。
(3)从信用对现代经济的作用来分析。信用对现代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信用保证现代化大生产的顺利进行,即信用活动从资金上为现代化大生产提供条件;在利润率引导下,信用使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自由转移,导致各部门利润率趋向相同水平,从而自然调节各部门的发展比例;在信用制度基础上产生的信用流通工具代替金属货币流通,节约流通费用,加速资本周转;信用为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同时,信用聚集资本,扩大投资规模的作用通过股份公司的形式也得到了充分发挥。
综合以上三个方面,不难看出,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
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 The role of credit in the modern economy |
信用在现代经济中有何作用?
信用在现代经济中的作用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其积极的作用主要表现在: (1)现代信用可以促进社会资金的合理利用。通过借贷,资金可以流向投资收益更高的项目,可以使投资项目得到必要的资金,资金盈余单位又可以获得一定的收益;(2)现代信用可以优化社会资源配置。通过信用调剂,让资源及时转移到需要这些资源的地方,就可以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运用;(3)现代信用可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一方面通过信用动员闲置资金,将消费资金转化为生产资金,直接投入生产领域,扩大社会投资规模,增加社会就业机会,增加社会产出,促进经济增长;另一方面,信用可以创造和扩大消费,通过消费的增长刺激生产扩大和产出增加,也能起到促进经济增长的作用。
信用对经济的消极作用主要表现在信用风险和经济泡沫的出现。信用风险是指债务人无法按照承诺偿还债权人本息的风险。在现代社会,信用关系已经成为最普遍、最基本的经济关系,社会各个主体之间债权债务交错,形成了错综复杂的债权债务链条,这个链条上有一个环节断裂,就会引发连锁反应,对整个社会的信用联系造成很大的危害。经济泡沫是指某种资产或商品的价格大大地偏离其基本价值,经济泡沫的开始是资产或商品的价格暴涨,价格暴涨是供求不均衡的结果,即这些资产或商品的需求急剧膨胀,极大地超出了供给,而信用对膨胀的需求给予了现实的购买和支付能力的支撑,使经济泡沫的出现成为可能。 |
|
xinyong
信用
credit
即借贷活动。以偿还为条件的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在商品交换和货币流通存在的条件下,债权人以有条件让渡的形式贷出货币或赊销商品,债务人则按约定的日期偿还借款或偿付货款,并支付利息。
信用是从属于商品货币关系的一个经济范畴,不是某个社会所特有。从原始公社制度末期到社会主义社会,都存在着信用关系。但在不同的社会制度下,信用反映着不同的生产关系。
高利贷信用 它是最古老的信用形式,产生于原始公社制度解体时期。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交换的增长和私有制的出现,原始公社内部出现了财富的分化,货币资财相对集中于某些富裕家族,而另一些贫穷家族则缺少货币,这就形成了产生高利贷的客观条件。当时,高利贷信用部分地以实物形式出现。随着商品货币关系的发展,货币借贷逐渐成为主要形式。高利贷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获得了广泛的发展。高利贷是一种保守的信用形式,其利率奇高,往往使农民和其他小生产者在重利盘剥下甚至难以维持简单再生产,从而使小生产遭到严重破坏,阻碍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高利贷成为产业资本发展的障碍,极高的利息使资本家无利可图,这就产生了新兴资产阶级反对高利贷的斗争(见高利贷资本)。
资本主义信用 资本主义信用的产生与产业资本循环有着直接的联系,产业资本的循环形成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由于货币资本不能给资本家带来利润,与资本的特性发生矛盾,从而要求把它贷放出去,以取得利息;而另一些资本家在再生产过程中又往往需要补充的货币资本。因此,需要通过信用形式,把一些资本家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转让给另一些产业资本家去使用,然后按期归还,并支付一定的利息。
资本主义信用形式主要有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和国家信用,其中商业信用和银行信用为基本形式。前者是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基础,后者在资本主义信用中居于主导地位。
商业信用 从事再生产的产业资本家之间在出售商品时以延期付款方式所提供的信用。本票和汇票是商业信用的工具。商业信用所贷出的资本不是闲置资本,而是作为产业资本一部分的商品资本。借助于商业信用,可以加速商品的实现过程,从而促进整个再生产过程连续地进行。由于商业信用所贷出的是商品资本,使它在规模上受到产业资本家资本数量的限制;在方向上受商品销售方向的限制。这些限制使商业信用不能满足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
银行信用 由银行以贷款和贴现等方式所提供的信用。它是适应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需要,在商业信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银行通过为产业资本家办理转帐清算以及吸收存款和储蓄,把借贷资本大量集中在自己手中,同时向社会发放贷款。银行信用不受个别产业资本家准备资本数量的限制,而且可以在任何方向上把资本分配到各个生产部门中去,不再受商品销售方向的限制。银行信用克服了商业信用的那种局限性,从而能在更大程度上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
国家信用 国家财政进行的借贷活动。最主要的形式是发行公债和短期性的国库券。
此外,商业资本家(见商业资本)、银行或典当业给个人消费者提供消费信用。
作用 资本主义信用对资本主义生产具有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①为资本转移提供了方便,从而促进了利润率的平均化;②大大促进了货币和货币资本的集中和积聚,促进了股份公司的建立和发展,使资本主义生产的规模得到迅速的扩大;③由于信用促使再生产过程加快和以信用流通工具代替货币,大大节约了流通费用。但是,信用也促使资本主义生产过剩和商业投机盛行 |
|
- : Confidence
- n.: affiance, credence, credit, faith, honor, jawbone, reposal, trustworthiness, quality of being generally accepted and trusted, credit, faith, honor, credence, tick, reposal
- vt.: credited
|
|
- n. fidélité, crédit
|
|
信誉, 名誉, 荣誉 |
|
文化 | 企业 | 经济 | 管理 | 机构 | 上市公司 | 股票 | 证券 | 股票证券 | 经济百科 | 百科大全 | 金融 | 保险 | 网络 | 金融管理 | 信用卡 | 征信 | 个人信用评分 | 诚信 | 人际 | 信用体系 | 职业 | 更多结果... |
|
|
|
|
典当 | 背书 | 本票 | 存款 | 汇票 | 票据 | 贷款 | 信用卡 | 支票 | 贴现 | 贴现率 | 信贷 | 安全性 | 借款 | 信托 | 空头支票 | 活期存款 | 活期储蓄 | 临时贷款 | 农业贷款 | 租赁信用 | 票据转让 | 创业利润 | 部队存款 | 盈利性 | 农村金融 | 信用合作社贷款 | 保证信托 | 耐用消费品信托 | 强制储蓄 | 贷款指标 | 法人信托 | 期票 | 承兑 | 利息率 | 流动性 | 银行汇票 | 银根 | 银行信用 | 转帐支票 | 国库券 | 头寸 | 定期存款 | 复利 | 挤兑 | 商业信用 | 现金支票 | 拆借 | 金融寡头 | 卖方信贷 | 抵押贷款 | 同业拆借 | 金融租赁 | 融通票据 | 信托基金 | 信托报酬 | 信托关系人 | 民事信托 | 私益信托 | 公益信托 | | | | | | 更多结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