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供给长辈或年长的人生活所需;赡养~老人。 另见gòngyǎng。 | | ∶给…提供生计,赡养 | | 我一定供养你 | | ∶供给长辈或年长的人生活需要 | | 供养老人 | | ∶饲养,养活 | | 就是它们,供养着几百亿吨级的海洋动物,是真正的海洋牧草。——《海洋与生命》 | | 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荔枝蜜》 | | 指奉养的物品。《战国策·韩策二》:“臣有老母,家贫,客游以为狗屠,可旦夕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义不敢当 仲子 之赐。”《礼记·月令》:“﹝季秋之月﹞收禄秩之不当,供养之不宜者。” 郑玄 注:“熊蟠之属。” | | 培养,滋养。《左传·昭公十二年》:“内外倡和为忠,率事以信为共,供养三德为善。” | | 赡养,侍奉。《汉书·翟方进传》:“身既富贵,而后母尚在, 方进 内行修饰,供养甚篤。” 晋 李密 《陈情事表》:“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明 都穆 《都公谈纂》卷上:“ 潞公 吴夫人 尚在,年已八十,瞽双目,无人供养。” | | 泛指养活。《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 焦大郎 ﹞尽心竭力,供养着他两个。” 曹禺 《王昭君》第二幕:“难道皇帝不也是要百姓们供养。” | | 奉祀;摆设供品。 宋 孟元老 《东京梦华录·中元节》:“十五日供养祖先素食。”《清平山堂话本·合同文字记》:“ 张学究 夫妻两口儿,打点祭物,同 安住 去坟上祭扫;到坟前,将祭物供养。” | | 指供品。《西游记》第四五回:“想是 三清爷爷 圣驾降临,受用了这些供养。” | | 佛教称以香花、明灯、饮食等资养三宝(佛、法、僧)为“供养”,并分财供养、法供养两种。香花、饮食等为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供养就是礼佛,或施舍僧人、斋僧的意思。 | | 供养
gōngyǎng
[supply]∶给…提供生计,赡养
我一定供养你
[provide for the needs and comforts of one's elders]∶供给长辈或年长的人生活需要
供养老人
[feed;raise]∶饲养,养活
gòng yǎng 主要指:供养祖先
就是它们,供养着几百亿吨级的海洋动物,是真正的海洋牧草。——《海洋与生命》
蜂王是黑褐色的,身量特别长,每只工蜂都愿意用采来的花精供养它。——《荔枝蜜》
【词意探源】:
(1)指侍养;奉养。
《后汉书·明德马皇后纪》:“黄门舅旦夕供养且一年。”
(2)指供奉。
《汉书·文帝纪》:“今乃幸以天年,得复供养于高庙。”
(3)佛教称以香花、灯明、饮食等资养三宝为“供养”,并分财供养和法供养二种,香花、饮食等叫财供养,修行、利益众生叫法供养。
梵语pu^jana^,巴利语同。又作供、供施、供给、打供。意指供食物、衣服等予佛法僧三宝、师长、父母、亡者等。供养初以身体行为为主,后亦包含纯粹的精神供养,故有身份供养、心分供养之分。据遗教经论载,饮食、衣服、汤药等,属身份供养;不共心供养、无厌足心供养、等分心供养等,属心分供养。
盖初期教团所受之供养以衣服、饮食、卧具、汤药等为主,称为四事供养。施予佛、塔庙、佛像、教法、比丘(尼)、僧团之房舍与土地为僧团经济之重要来源。所行之供养除财供养外,尚有法供养,如以恭敬供养、赞叹供养、礼拜供养等精神之崇敬态度亦称供养。密教则有涂香以洗清罪业、除去烦恼之说,并有供养仪轨(供养法式)之制定。初时甚而有以塔、庙作为祭祀对象之供养,称塔供养,至后世,一般对死者亦行塔供养,亦有以其他供物作为回向之情形。
总括供养物之种类、供养方法与供养对象等,有各种不同之分类:(一)二种供养,据十住毗婆沙论卷一之说,有:(1)法供养,指善于听闻大乘正法,或广或略。(2)财供养,指饮食等四事供养。据大日经供养法疏说,有:(1)理供养,指以证入真实之理为供养。(2)事供养,指供养香花等。(二)三种供养,据普贤行愿品疏之说,有:(1)财供养,指供以世间之财宝、香花等之供养。(2)法供养,指起菩提心,而行自利、利他之二利。(3)观行供养,指行周遍含融观、事事无碍观等华严观行供养。十地经论卷三说,有:(1)利养供养,指衣服、卧具等。(2)恭敬供养,指香花、幡盖等。(3)行供养,指修行信行、戒行等之供养。(三)三业供养,法华文句卷三之一载,有身、口、意三业供养,即:(1)身业供养,身至诚礼敬诸佛菩萨。(2)口业供养,口发言称美诸佛菩萨功德。(3) 意业供养,端心正意,想念诸佛菩萨相好庄严。(四)四种供养,(1)据大日经义释卷十一之说,有香花、合掌、慈悲、运心等四种供养。(2)据理趣释卷下之说,有菩提心供养、资粮供养、法供养、羯磨供养等四种瑜伽教之供养。(五)四事供养,(1)据增一阿含经卷十三之说,有衣被、饮食、床卧具、病瘦医药等四种供养。(2)据无量寿经卷下之说,有悬缯、燃灯、散花、烧香等四种供养。(3)据善见律毗婆沙卷十三之说,有饮食、衣服、汤药、房舍等四种供养。(六)五种供养,据苏悉地羯啰经卷下之说,有涂香(持戒)、花鬘(布施)、烧香(精进)、饮食(禅定)、燃灯(智慧)等五种供养;另加阏伽(净水,忍辱),即为六种供养。(七)十种供养,据法华经法师品之说,有花、香、璎珞、末香、涂香、烧香、缯盖、幢幡、衣服、伎乐等十种供养。
另据大藏法数之说,将缯盖、幢幡
合并为幡盖,而加入合掌,成为十供养。若据菩萨地持经卷七所举之十种,则为:身供养、支提供养、现前供养、不现前供养、自作供养、他作供养、财物供养、胜供养、不染污供养、至处道供养等。
此外,佛前之供物称佛供,神前之供物称神供。供养梵天、帝释天、功德欢喜天等,则称供天或天供。供于亡者,称追善供养。专供饿鬼者,称饿鬼供养。庆祝佛像开光者,称开眼供养。供养经者,称开题供养,又称经供养、一切经供养、书写供养,如书写维摩经而供养之,称维摩经供养。叩钟庆祝者,称钟供养。又就佛法僧三宝而言,供养佛,称佛供养、供佛;供养法,称法供养、行供养;供养僧,称僧供养、僧供。其中,招请百僧,设斋以供养者,称百僧供养、百僧供;招请千僧,设斋以供养者,称千僧供养,或称千僧斋、千僧供、千僧会;传说此种供养之功德无量。又供养之施主,称供养主。供养众僧,亦称供众、供赡。记载供养意义之讽诵文,称供养文。为供养求福所造之佛像,称供养佛。以灯明供养佛像、塔庙,则称供灯。于日本,在书写经典之后,以之供养、宣讲,称为供讲。[佛藏经卷下、无量寿经卷下、大方广如来不思议境界经、佛本行集经卷一供养品、大方等大集经卷四十五、大日经卷五秘密漫荼罗品、供养仪式、大智度论卷九十三、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破取着不坏假名论卷上、法华经玄赞卷二本、梵网菩萨戒本疏卷二、大日经疏卷八、华严经行愿品疏钞卷三、释氏要览卷中、禅苑清规卷一赴粥饭法、卷三藏主、大明三藏法数卷七](参阅‘四种供养’1803)
佛学常见词汇
【供养】 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措、爱护的意思。 | | 【供养】 谓于佛经典所在之处,如佛塔庙,皆应恭敬尊重供养也。 | | 【供养】 供养者,谓因成就檀度,故兴供养。若不长时供养三宝,则檀度不得圆满也。(梵语檀,华言施。三宝者,佛宝、法宝、僧宝也。) | | 【供养】 敬献奉养佛、法、僧三宝,谓之“供养”。如晋《法显传》:“诸国王竞兴供养,今故现在。”又如宋·苏轼《答宝月禅师书》:“轼有吴道子绢画释迦佛一轴,虽破烂,妙迹如生,欲送院中供养。”修行供养是为了成就“布施”。如《庄严经》卷十二指出:“一者必应供养,此为成就檀度。”檀,檀那,即布施。大致分为两种供养,一是供财物,即有形之物;二是法供养,即修行弘法等。供养多有一定的仪轨。也指供养“三宝”的供具。如晋《法显传》:“阿育王出世,欲破此塔,龙便现身,持王入其宫中,观诸供养具。”供具主要有香、花、灯、果、缨珞、幢幡等。后亦用供养泛指供奉神灵、亡灵等。如《水浒传》第一回:“前迎后引,接至三清殿上,请将诏书,居中供养着。”又如《水浒传》第六十回:“把那枝誓箭,就供养在灵前。”又指供给生活用度,如《京本通俗小说·菩萨蛮》:“先前他许供养你一家,有甚表记为证!”(李明权) | | 【供养】奉养的意思,对上含有亲近、奉事、尊敬的意思,对下含有同情、怜惜、爱护的意思。 | | 【供养】 (术语)毛诗蓼莪笺曰:“供养日寡矣,而我不得终养。”仪礼既夕注曰:“燕养平常,所用供养也。”礼记曾子问注曰:“妇有供养之礼,故必祭而成妇义。”战国策曰:“得甘脆以养亲,亲供养备。”白虎通曰:“王者有六乐,所以作供养。”今为资养三宝奉香华灯明饮食资财等物,谓之供养,义本于此。文句二下曰:“施其依报名供养。”玄赞二曰:“进财行以为供,有所摄资为养。” | | - n.: feeding, support, sustentation, feed on, supply, provide for the needs and comforts of one's elders, feed
- v.: subsist, raise, offer provisions (esp. to one's elders), feed one's children
- vt.: fend, sustain
| | - v. nourrir, faire des offrandes
| | 全神贯注, 专心致志, 心安神定, 专心一志, 一心一计, 吸收, 飞快, 努力, 工作, 劳动, 任务, 操作, 运转, 有报酬的, 问题, 要处理的事, 疑问, 义务, 职责, 经营, 维持, 管理, 拼搏, 奋斗, 斗争, 格斗, 搏斗, 战斗, 打斗, 扶持, 支持, 支援, 资助, 支撑, 承受, 支承, 承受住, 表示同情, 赞同, 同情, 受得了, 能忍受, 必须做的工作, 难题, 尝试, 棘手的事, 抓, 抱, 咬, 托, 拿, 持续 | | 东瞧西望, 二三其德, 二三其节, 二三其操, 二心两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