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佛教徒稱釋迦牟尼。簡稱佛。[梵buddha] |
|
佛教的創始人,姓喬答摩,名悉達多。佛陀簡稱為佛,其意為“覺悟者”。因此,佛陀變為對悉達多的稱呼。佛陀生於釋迦族,故又名釋迦牟尼 |
|
梵語Buddha的譯音。或譯為“浮屠”、“浮圖”、“菩提”、“勃馱”等。簡稱曰“佛”。意為“覺”。佛教認為,凡能“自覺”、“覺他”、“覺行圓滿”者皆可為“佛陀”。佛教徒即以此作為對其教主 釋迦牟尼 的尊稱。《魏書·釋老志》:“浮屠正號曰佛陀。佛陀與浮圖聲相近,皆西方言,其來轉為二音,華言譯之,則謂浄覺,言滅穢成明,道為聖悟。” 魯迅 《準風月談·黃禍》:“他還畫了一幅圖,是一個 羅馬 裝束的武士,在抵禦着由東方西來的一個人,但那人並不是 孔子 ,倒是 佛陀 , 中國 人實在是空歡喜。” |
|
阿彌陀佛 的省稱。 唐 寒山 《詩》之七四:“背後噇魚肉,人前念 佛陀 。” |
|
指佛門。 蘇曼殊 《斷鴻零雁記》第五章:“默默思量,衹好出傢皈命佛陀。” |
|
佛陀,這是印度古代梵文Buddha的音譯。亦譯作“佛馱”、“浮陀”、“浮屠”、“浮圖”等。
意譯為“覺者”、“知者”、“覺”。
覺有三義:自覺、覺他(使衆生覺悟)、覺行圓滿,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
而,凡夫缺此三項,聲聞、緣覺缺後二項,菩薩缺最後一項,衹有佛纔三項俱全。
小乘佛教講的“佛”一般是用作對釋迦牟尼的尊稱。大乘佛教除指釋迦牟尼外,還泛指一切覺行圓滿者。宣稱三世十方,到處有佛,其數如恆河沙子。
如過去有七佛、燃燈佛;未來有彌勒佛;東方有阿閦佛、藥師佛;西方有阿彌陀佛,信仰面很大的還有毗盧佛(大日佛)等。從佛身說,有法身佛、報身佛、應身佛等。
但,佛陀,這個詞還有更深入的含義。如果一定要對“佛陀”這個詞有一個定義的話,那就是擁有“四身五智”的無上智慧者。
佛陀包含了“斷”、“證”、“功德”、“四身”、“五智”。
“斷”指斬斷一切煩惱障和所知障的涅盤境界。
“證”指徹悟二諦和萬 事 萬物的體性和事相。
“功德”指斷證所獲得的身口意不可思議的無量功德。
“四身”指自性身、智法身、報身、化身。
“五智”指法界體性智、圓鏡智、平等性智、妙觀察智、成事智。
“無上”指超越一切凡聖,無與倫比。
七佛通戒偈
諸惡莫作 衆善奉行 自淨其意 是諸佛教 |
|
慈悲佛陀,佛教的創始人,俗姓喬達摩,名悉達多。佛陀簡稱為佛,其意為“覺悟者”。因此,佛陀變為對悉達多的稱呼。
在古印度,的迦毗羅衛國,降生了一位王子,名叫悉達多,後來出傢修道,成了無上智慧的徹悟者,也成了無量功德的圓滿者,無上的究竟者,所以稱為“無上正等正覺”的佛陀。因為他是出生於釋迦族的一位聖人,故被尊稱為釋迦牟尼。釋迦牟尼含有更加深密的含義,淺顯的解釋梵語“釋迦牟尼”,華言能仁寂默。“能仁”者,能以仁慈一切衆生,“寂默”者,不着相。
佛陀不是人格的神,更不是所謂創造宇宙及主宰宇宙的上帝,或所謂的“道成肉身”。佛陀是人完成的,如能依照佛陀所說的修行方法,切實做去,便有成為佛陀的可能,到了佛陀的境界,雖然也能發揮出種種不可思議的神跡,但那不是佛陀重視的東西,最要緊的是佛陀的完美德行和從徹悟中發出的偉大智慧。佛陀以人間的肉身,示現完成無上的佛果,正是以身示範,鼓勵有志學佛的人們,及時以此人間的肉身,追求無上的佛果。
佛陀既有肉身,所以他是實際上的歷史人物。唯其由於古代的印度,不重視歷史年代的記錄,故對釋迦佛陀,確切的生滅年月,不易追查。但在佛典的記載方面以及碑記方面,對於佛陀的年代,有着各種不同的傳說。根據近世學者的考證結果,已認定佛陀降生於公元前五百六十年頃,入滅於公元前四百八十年之世。
佛陀的父親,名叫淨飯王,佛陀的母親是摩耶夫人,尊稱為摩訶摩耶(偉大的摩耶),然在佛陀生後,僅僅一周之後,便去世了。因此,佛陀是在其母親的胞妹,也是佛陀的姨母及父王的愛護之下,長大成人。不過,當他沒有出傢之前,大傢都稱他為悉達多太子。他那位姨母,是和摩耶夫人同時嫁給淨飯王的,叫做摩訶波闍波提(後出傢號大愛道比丘尼)。佛陀未出傢之前,也和常人一樣,娶了他舅舅的女兒耶輸陀羅(名聞)為妃子,並且生了一位小王子,名叫羅睺羅。根據“根本說一切有部律破僧事”捲三的記載,出傢之前的悉達多太子,有三位妃子,一為耶輸陀羅,二為喬比迦,三為鹿王。依照一般的傳說,佛子羅睺羅是由佛陀指腹懷孕的。
雖然王族的生活優裕而舒適,但悉達多太子卻並不貪戀這些世間的情、欲和享受。太子曾由城之四門出遊,見生、老、病、死等現象及以修道的行者,深感人生之苦痛與無常,遂萌出傢修道之志。於十九歲,太子夜出王宮,自脫衣冠為沙門。參訪世間諸修行人,然彼皆不達解脫之境,太子以勝慧示其不究竟處,後至苦行林,開始六年的苦行生活,當時淨飯王所派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人亦在此與太子一起修行。苦修期間,太子日食一麻一麥,雖至形體枯瘦,亦未取菩提,遂出苦行林。此時,共修的五位行者,誤以為太子退失道心,遂捨之而去。
菩薩(這裏所稱的菩薩(求悟的人),便是尚未成佛之時的悉達多太子)來到尼連禪河沐浴,接受了牧女乳糜之供養。恢復體力後,至伽耶村菩提樹下,以吉祥草敷金剛座,東嚮跏趺而坐,誓成正覺。時有魔王欲行惱亂,菩薩以慈悲力降伏魔怨。以定慧力明一切法,以上上智通達甚深十二因緣,於明相出時,成就“無上正等正覺”。世人尊稱為“佛陀”(意為覺者),佛號“釋迦牟尼”,時年35歲。釋尊苦行、降魔、成道的經過,皆由太子的秘密護衛侍者優波離(佛成道後,隨佛出傢,是持戒第一的大弟子)所見證。釋迦牟尼佛成道時曾說:“奇哉,奇哉!大地衆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不能證得。”指出一切衆生皆具佛性,皆可成佛。(昔禪宗五祖為六祖講《金剛經》,當講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時,六祖頓悟,即而說道“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
釋迦牟尼佛示現成就無上正等正覺後,為令衆生解脫苦難,開示悟入佛知見故,開始了49年的弘法事業,十方無量的諸佛、菩薩亦化現於娑婆世界,助興佛教,救度衆生。其中熟知的有觀音菩薩、地藏菩薩、普賢菩薩、文殊菩薩、彌勒菩薩等。
在49年的弘化生涯中,佛陀最初直暢本懷,宣演《華嚴經》二十一日,後觀機逗教,又說《阿含經》十二年,《方等經》八年,《般若經》二十二年,《法華經》和《涅盤經》共八年。這是大會式的宣講,而對於個人各別的教化,不知說過無量數次。佛陀因材施教,點化迷萌,救度無量數人脫離苦難,感化無量數人求皈受戒。無量的衆生因佛陀的教誨而棄惡修善,懺悔罪業,發菩提心,奉法修行。由此而得勝妙樂者,究竟解脫者,畢竟了悟無上菩提者無量無邊。如佛陀在鹿野苑,嚮最初和他一起共修的阿若憍陳如等五人,宣說四諦、五藴等聖妙法門,五人聞後便獲果證,當即從佛出傢,皈依了佛陀。此後佛陀更是遊歷四方,化導群倫。佛陀的弟子有頻婆娑羅王、波斯匿王等國王,及韋提希夫人、末利夫人等王妃,也有社會下層的蓮花色、摩登伽等。佛陀度阿那律、難陀、阿難陀等諸王子出傢,也不捨棄地位低下的優波離、挑糞匠尼提等。總而言之,佛陀的弘化是以慈攝衆,以法領衆,以智教衆,以法養衆。娑婆世界的衆生剛強難化,不信因果不信六道輪回,對於世間種種的惡行,以及對於將來所要受到的果報,無知而無所畏懼,沉溺於欲望和惡習之中。佛陀慈悲,以自身經歷的食馬麥、遭誹謗等事,為衆生現實說法。並詳細解說這些事情的前因後果,皆是往昔作惡所感,以令衆生明白因果不虛之理。諸惡莫作,衆善奉行,回心自證永恆法身。
慈悲的佛陀對衆生的愛護無微不至,所教化的對象,不分貧富貴賤、種族信仰一律平等,使得歸依的弟子日漸增多,於是便有了僧伽(僧團)。而在佛陀的弟子群中,卻有着種種賢聖不肖的分別。故而佛陀製定了戒律,並時常教誡弟子有關持戒的重要性。
正是戒,維係了僧團的清淨,個人遵照戒律而行,過着法製的生活,佛陀又規定每半月布薩誦戒一次,集合說戒,使諸比丘都能在清淨戒法中長養善心,長行梵行。
就這樣說法度生49年,因緣將至。亦是為令衆生於佛法中生珍重心,進而實踐解脫之道,佛陀於年八十垂般涅盤。臨涅盤之際,所有的衆生都悲啼號哭,聲聞、菩薩四衆、天竜八部人非人等都來集會,佛陀以大悲心開導大衆,佛性常住真實無變,及常樂我淨等義。又開示衆生悉有佛性,一闡提和聲聞、闢支都當得成大覺佛果,並廣說與涅盤有關的一切菩薩法義。針對阿難所提出的四個問題,開示弟子們,在佛入滅後,要以戒為師、以四念處安住、以默擯置之調伏惡人、在一切經首安立“如是我聞”令人起信。叮嚀弟子,護持淨戒,常當一心,勤求出道,要身常行慈、口常行慈、意常行慈。 |
|
苦集滅道,四諦法門
(一)“苦諦”:人間約有八苦:生、老、病、死四苦是最平等,沒有人能逃避的,還有“愛別離苦”,越喜歡的人,偏偏要別離。“怨層會苦”,最憎恨的人,偏偏要在一起。“求不得苦”,越想要的東西,越不能得到。還有“五陰熾盛苦”,五陰即色受想行識所引起的種種煩惱痛苦。
苦字還分有三苦:即苦苦、壞苦、行苦。(1)苦苦:是窮人苦,如有病而無錢買藥,屋漏又兼連夜雨,父母死亡而無錢買棺埋葬,這都是屬於苦中之苦。(2)壞苦:是富貴人的苦。好像傢破人亡,遇盜賊劫盡金銀財寶。(3)行苦:既沒有貧窮之苦,又無富貴之苦,但人人還免不了行陰之苦。即是遷流不息,從少而壯,從壯而老死,念念不停,這也是一種苦。
苦字又分三界之苦,即五趣衆生有“苦苦”,苦中之苦。天趣衆生,即三禪天以下,為“壞苦”,即在天雖是享樂,但福樂終有享盡之日,樂極悲生是為壞苦。四禪天以上為“行苦”。雖是苦樂雙亡,但還要受行陰遷流之苦。以上是略釋四諦之苦諦。
(二)“集諦”:是世間煩惱苦因。粗細煩惱,聚集在衆生心中,而生出我執,分別計較,因此造 種種惡業,而招生死苦果。若無集諦煩惱苦因,當然沒有生死苦果。
(三)“滅諦”:是出世間涅盤樂果,即二乘所證的方便有餘土。所以佛說:要斷盡集諦才能證滅諦。
(四)“道諦”:是出世間道品樂因,共有三十七品:即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和依八正道。四諦中此諦最重要,若能修道,自然斷煩惱苦因,滅生死苦果,而證涅盤樂。
聲聞雖然悟道,可是有悟的深,有悟的淺,有悟的究竟,有悟的不究竟。一樣的悟,而悟的程度不同。他們修的法,就是苦、集、滅、道四種法。苦,觀一切都是苦,有三苦和八苦。因為他們知道斷集、慕滅、修道,有連帶的關係。由苦而生煩惱,既然有煩惱,就要把它斷了。怎麽斷呢?要斷見惑、思惑所積集的煩惱。要羨慕涅盤法,就是常樂我淨,所謂「涅盤四德」。如何從生死此岸,經過煩惱中流,達到彼岸呢?必須三十七道品纔可以成功。其中有八正道:(1)正見。(2)正思惟。(3)正語。(4)正業。(5)正命。(6)正精進。(7)正念。(8)正定。乃是大小乘必須修之法門。 |
|
什麽叫做十二因緣呢?一、無明,二、行,三、識,四、名色,五、六入,六、觸,七、受,八、愛,九、取,十、有,十一、生,十二、老死。
什麽是無明?就是無所明了,什麽也不明了。無明究竟是什麽?較文雅的說,就是愚癡;若往顯明露骨來說,就是淫欲心。譬如男孩子追求女孩子,女孩子追求男孩子。若問他(她)為什麽要追求?或會回答:因為他(她)漂亮或英俊,所以我愛他(她)。再問:為什麽要愛他(她),哪個地方可愛?問來問去,他(她)也不知道。既然不知道,還要去追,這就是無明,也可以說莫名其妙。在莫名其妙之情形下,還要往裏鑽。為什麽?因為人是色欲而生,所以還要色欲而死。古人說:“生我之門死我戶,幾個蘇醒幾個悟?夜來鐵漢自思量,成佛作祖由人做。”無論成佛或做祖師,都是由人所修成的。所以人是怎樣生來的,就怎樣死去。所謂“如是而生,如是而死”,不願斷絶輪回、不願截斷生死流。反而願順流而生,不願逆流了生死,所以有無明。有了“無明”之後,就有“行為”。什麽行為?就是男女的性行為。因為不明,就要造業,就要顛倒。顛倒之後,就有這種問題發生。發生之後,就有了“識”。有“識”(父母精血成的胎兒)之後,便有“名色”(名是心理,色是生理)。有了“名色”之後,便生“六入”(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具全,十月期滿,出生於人間,便有“觸”的感覺,能分別冷暖軟硬。有了感觸之後,便生領“受”作用,在順境曉得快樂,在逆境曉得痛苦,隨時隨地生起“愛憎”的感情。有了“領受”之心,便生一種愛心。有了愛心,就生出自私心,要占為己有。人貪戀財貨女色,而生出種種的欲望。有了愛心,乃想盡方法,把它取來,歸為己有。為達到目的,不擇手段。因此,盡造不清淨的身口意三業。因為造了業,就有受生的果,繼續而有來生。有了來生,又有老死。衆生都是這樣接接連連不能斷,糾纏不清,無法離開生死輪回。欲想離開生死,首先要斷無明。無明徹底解决,其它十一個因緣就不會相生,這纔真正斷了生死。修行人,要斷欲去愛,才能解决這些問題,才能了生脫死。否則的話,修到盡未來劫,也不能了生脫死。把根本無明破了,就是斷淫欲。這時沒有欲念,沒有煩惱,即得解脫。修道人切記!不要和任何人有染污的因緣,這樣會糾纏不清,令你墮落。修道人,一定要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飯自己飽,不能依靠任何人。當然善知識還是需要來指導,指示正路。否則,盲修瞎煉,無有是處。修道人,要忍人所不能忍的事,要讓人所不能讓的物,要吃人所不能吃的飯,要穿人所不能穿的衣。總而言之,要受人所不能受的。一定要持戒。守規矩。如果不持戒。不守規矩,那就不是一個修道人。
《大經》上說:十二順緣無有二相,下智觀者得聲聞菩提,中智觀者得緣覺菩提,上智觀者得菩薩菩提,上上智觀者得佛菩提; |
|
六度是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智慧)。布施度慳貪;持戒度毀犯;忍辱度嗔恚;精進度懈怠;禪定度散亂;般若度愚癡。
布施度慳貪,我們學佛的人要懂得布施,布施不是叫人布施給我,而是我時時要布施給人,不是你布施啦!你布施啦!你布施給我,而我不布施給你,不是這樣。所以行布施,不一定要人傢來嚮我化緣,我纔布施,我看見有甚麽睏難的人,都應該幫助他們,這叫財施;又看人不懂得佛法,很饑餓似的,我們應用佛法來布施給他們,令他們明白佛法,這叫法施;或者見人驚恐,無依無靠時,我們能幫助他,把他的恐懼解除,這叫無畏施。所以要知道布施能破除慳貪,我們甚麽都捨不得,捨不得幫助人,衹願意人幫助你,這就是慳貪。你若不去行布施,就破不了慳貪,你越慳貪嘛!你就越要捨,把慳貪給破了,把它給度了,慳貪就生大慚愧,慳貪鬼就跑了。
持戒度毀犯,持戒就是守規矩,也就是叫人規規矩矩,諸惡莫作,衆善奉行。這和布施差不多,布施是盡量布施給人,就是衆善奉行,持戒則更要諸惡莫作,若你去布施,然後還要殺人、放火、打劫,也沒有用。你若說,我劫富濟貧,打劫有錢人來幫助窮人,那是不可以的。必須諸惡不作,不做一切惡,奉行一切善,止惡防非,把不對的地方都改了,對的地方盡量去擴展它,令它發揚光大,時時都有正念,這是持戒的大略意思。持戒就是守規矩、守法律,在家庭不要和人爭吵;在國傢社會,也要守規矩;在世界上不要妨礙其他的人,這就是持戒。
忍辱度嗔恚,嗔恚就是我們的脾氣,脾氣和嗔恚屬火,忍辱屬水,水性柔和,火性暴燥。我們發脾氣,無明火起三千丈,把初禪天都燒得受不了,所以我們要修忍辱。談到忍辱,能忍的,那不算,忍不了的,你能忍,那纔算;受不了的,你能受,那纔是真修忍辱行。要學彌勒菩薩,肚子大,吃得很胖,心裏甚麽也沒有,他是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所以笑口常開,常常歡歡喜喜的,他就是修忍辱功夫。我們修忍辱功夫要學彌勒菩薩,不是故意表現出笑,那是姦笑,不是真笑。心裏有一種嗔恨,很姦,很狡猾的,明的裝人;暗的就裝鬼,學佛法的人,這是最要不得的。無論在甚麽時候,甚麽場合都要真,不要戴著假面具,這纔是佛教徒的本來面目,你盡戴著假面具去欺騙人,結果還是自己吃虧。雖然這在社會上是行得通,因社會上差不多都是這個樣子,互相欺騙,你沒真心話對我講,我也沒真心話對你講。在佛教裏,我們要坦白直率,一就是一,二就是二;對就對,不對就是不對,不能明明不對的,還要狡辯一下,把過錯推到旁人身上,那就錯了。你不坦白,不真誠,菩薩是不歡喜的,所以我們學佛的人,一定要拿出真心來,拿出誠心來,時時刻刻都要實實在在,老老實實的,真真實實的,不要有絲毫的虛偽存在。譬如說,我修忍辱,雖也表示一個歡喜的樣子,但這是假的,不是真的,裏面氣得不得了,忍也忍不住,甚至心想殺人,面上還是現出很友善的態度,這是錯的,這不是忍辱,這是狡猾姦詐。
精進度懈怠,不是說我修行了,我精進了,我念經、我念佛、我拜佛了,常常登報紙表示我怎樣修行,不是如此。精進是要你自己身也精進,心也精進,時時不懶惰,時時不自欺,時時必恭必敬,如對佛天,如臨師表,要這樣不自欺叫精進。時時都念茲在茲來修行佛法,不是修行佛法時,正在拜佛,一回頭就駡;或者一回頭就拿把刀殺人,那不是精進,那還是在那兒盡做一些假的。
禪定度散亂,為甚麽我們要修禪定,就是我們太散了,浪費很多精神,很多汽油都浪費掉。我們眼睛看,耳朵聽,鼻子嗅,舌頭嘗,身覺觸,意緣法,這都是嚮外散。你的精神嚮外散,就是散亂,散亂要怎麽辦呢?就要修禪定。禪定就是坐在那兒把你的心沉靜一下,好像一碗渾水,放在一個地方不動,塵土就沉到底下,從上面一看,就看到底。這樣能從上面看到底就是智慧光明現前;渾濁的時候,就是愚癡,是無明在那兒擾亂得你甚麽都不知道。所以我們修禪定,就是要生長智慧,你有了定,就發智慧;發慧就得到般若,般若就是智慧,就不會做愚癡的事情。為甚麽人盡做犯法的事呢?就因為太愚癡,所以不知道往正當的做,我們要是不愚癡,就是有智慧。六度簡單說明如此,如要詳細說,盡未來劫也說不完六度的法門。
現在講萬行,萬行是言其行門之多,實在講來不止萬行,行門有無量無邊那麽多,萬行就是我們修行的法門。我們所修的是善法,不是惡法,善法有很多很多,數不盡、說不完那麽多,總括起來是萬行,也就是我們修行的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就是種種善事都要去做,種種惡事都不要做,就像持戒那樣,諸惡莫作,衆善奉行。既然是衆善,就不能說出一定的數目,要是說少一點也不對;說多了嘛!也不知道多少,所以叫萬行。
所謂六度萬行,不是嚮外去找,要嚮裏面去找,從你自性裏先做,從自性上用功夫。拿布施來說,我們眼睛看東西,不要那麽貪而無厭,眼睛不貪了,就是布施了,就把眼睛這個賊度了。鼻子不應貪香與不香,你持盜戒,不偷盜,但你的鼻子很容易偷東西,嗅到好味,也不和人打招呼就要嗅,嗅了香水味,不告訴人一聲:‘你身上有香水味,我嗅一嗅好不好?’衹覺得這香很好嗅,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嗅了,鼻子這個賊,就是偷東西,不持戒,犯了盜戒。耳朵喜歡聽音樂,歡喜聽好的聲音,聽好的聲音就生歡喜心;聽不好的聲音就生嗔恨心,人傢駡你一句,心裏就生嗔恨,沒有忍辱的功夫,沒有把耳朵的賊度了。精進度懶惰,舌頭不要在吃東西的時候纔用,到講法時就躲懶偷安,吃東西精進,講是非也精進,講正經事,就不願意講,這就是懶惰,那精進,不是正精進。你若是能正精進,就可以把舌頭的毛病度了。身體本來應該常常靜的,不應流動,可是你總是東跑西跑,南跑北跑,真正修禪定的功夫,就要把身體多跑的散亂收回來。意念裏要是有智慧,就不會愚癡,把你的愚癡給度了。所以六度也可以說是度你的六賊,把眼耳鼻舌身意六賊度得聽話了,那你再也不打妄想,甚麽妄想都沒有,便是六度萬行圓滿了。 |
|
1 佛對一切衆生之愛護,是沒有條件的,“無緣大慈,同體大悲”,這是真正的慈悲。
2 這個慈悲心,是從本性裏面生的,自然流露的,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沒有說對這個我特別喜歡,那個討厭,沒有。
3 他是清淨平等的,對佛菩薩、對畜生、對餓鬼地獄,乃至於對一切植物、礦物,一律平等,無二無別,真正的慈悲。
4 諸佛菩薩平等地愛一切衆生,一切衆生得樂受,他自己很快樂;一切衆生有苦,他也很苦,這是“同體大悲,無緣大慈”,這個了不起!無緣,就是沒有條件的,為什麽?因為是一體。
5 凡是明心見性的人,一定是一片慈悲,他瞭解真相,真正明了天地與我同根、萬物與我一體,他真明白了,這個時候起的作用纔叫做“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他是清淨平等博愛一切衆生。
6 你要是不悟,這個大用决定不能現前,你要是迷惑,在裏面分界限,就有分別執着,就有無量無邊的妄想,換句話說,你對於整個宇宙人生的真相就迷失了。
7 心離開了分別執着妄想,你的真心顯露出來了。真心是什麽樣子?第一是廣大相,就是“心包太虛,量周沙界”。心量廣大,清淨相、平等相、慈悲相,所謂“無緣大慈、同體大悲”現前了。
8 所以學佛的人先要把心量拓開,把界綫排除,為什麽?這是本性,這是真心,心量本來如是! |
|
【佛陀】簡稱佛,是覺者的意思。(參見:佛) |
|
【佛陀】 (術語)又作佛馱。如來十號之一。常略稱曰佛。(參見:佛) |
|
- n.: buddha
|
|
詞語 | 詞彙 | 藝人 | 慣用語 | 建築 | 寺廟 | 宗教 | 石像 | 文物 | 涅槃 | 印度 | 藝術 | 佛祖 | 智慧 | 修行 | 佛教 | 名號 | 釋迦牟尼佛 | 佛法 | 七佛 | 三昧海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