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為什麽,何故。《國語·魯語下》:“今王死,其名未改,其衆未敗,何為還?” 北齊 顔之推 《顔氏傢訓·歸心》:“江河百𠔌,從何處生?東流到海,何為不溢?” 唐 韓愈 《琴操·履霜操》:“兒罪當笞,逐兒何為?” 清 侯方域 《壯悔堂記》:“餘嚮為堂,讀書其中,名之曰‘雜庸’。或曰:‘昔 司馬相如 賣酒 成都 市,身自滌器,與庸保雜作。子何為其然?’” |
|
幹什麽,做什麽。用於詢問。《後漢書·齊武王縯傳》:“﹝ 劉稷 ﹞聞 更始 立,怒曰:‘本起兵圖大事者, 伯升 兄弟也,今 更始 何為者邪?’” 唐 韓愈 《汴泗交流贈張僕射》詩:“新秋朝涼未見日,公早結束來何為?” 明 馮夢竜 《智囊補·上智·子産》:“ 子産 立 公孫洩 及 辰止 …… 太叔 曰:‘ 公孫 何為?’ 子産 曰:‘説也。’” |
|
是什麽。《後漢書·何進傳》:“大將軍稱疾不臨喪,不送葬,今欻入省,此意何為?” 唐 徐夤 《人事》詩:“平生生計何為者?三逕蒼苔十畝田。” |
|
筆 名: 曉芒、夏侯寵、夏奈蒂等
性 別: 男
出生年月: 1922/4/19
民 族: 漢族
當代著名作傢。原名何振亞,也曾用名何敬業,祖籍浙江定海,1922年4月出生在定海狀元橋旁的橫堂弄,中共黨員。1943年畢業於上海聖約翰大學。1945年參加革命工作,歷任上海《文匯報》記者,上海電影文學研究所編劇,上海電影劇本創作所編輯,江南電影製片廠編輯,福建省電影製片廠編輯組長,福建省文聯、作傢協會專業作傢,文學創作一級。中國作傢協會第四屆理事,中國作傢協會全國委員會名譽委員,中國散文學會副會長,顧問,福建省作傢協會副主席、名譽主席。
1937年開始寫作,第一篇作品《路》,發表在葉聖陶主編的《中學生》雜志《青年文藝》一欄上。上海孤島時期,先後在《譯報》、《譯報周刊》、《文匯報》及《大美報》副刊撰稿,並參加黨領導的文藝通訊運動,同時被委派編輯《大晚報》文藝周刊。1940年出版第一本集子《青弋江》。1959年加入中國作傢協會。
著有作品集《青弋江》、《第二次考試》、《織錦集》、《小樹與大地》、《閩居紀程》、《臨窗集》、《北海道之旅》、《老屋夢回》、《〈孤島〉內外》、《何為散文選》、《何為散文選粹》、《何為散文選集》、《何為散文長廊》等。《我從這裏起步》獲福建省第二屆優秀作品奬,《陀蠃和巧剋力》1991年《福建文學》全國散文徵文奬,《故鄉與祖國》獲首屆《散文天地》作品評奬優秀奬,《何為散文選集》獲首屆魯迅文學奬散文奬。《第二次考試》成為當時中學語文正式教材,並被翻譯成多國語言文字發行世界各地。上世紀60年代曾來過故鄉,寫下《小城大街》、《石匠》、《普陀三日記》等,被幾十傢出版社選載,還編入各種大型辭書中。 何為的報告文學作品《張高謙》等在讀者中也有很大的知名度。
何為的散文常常以寫人為主,他廣泛藉用小說和電影的創作手法,敘事簡潔疏朗,情思清新雋永,語言凝練、形象而傳神。他晚年的作品更顯蒼勁深沉,高遠遼闊,是一位創作態度極為嚴肅、藝術個性十分鮮明的作傢。
他早年先後從事新聞及電影文學劇本編輯工作,為日後專心從事散文創作做了充分的思想、生活積纍和藝術準備。1956年,他的散文《第二次考試》在人民日報發表後,在讀者中引起強烈的反響,收進國內及東南亞國傢的華文課本,改編成廣播劇、廣播小說及電影,並譯成多種外文介紹到國外。時隔20多年之後的1976年,該文仍魅力不減,被全國高考語文試卷用作作文改寫的範文材料。粉碎“四人幫”後,1977年1月他在《人民日報》發表了中止寫作11年來的第一篇散文《臨江樓記》,受到了讀者的強烈歡迎,被譯成英文和發文介紹到國外,同時作為中國新時期的第一篇抒情散文而載入史册。隨後又連續發表了《嚮無名英雄問好》、《春夜的沉思和回憶》等十餘篇散文。1979年選編出版了散文集《臨床集》。他在二十世紀60年代曾到過故鄉,寫下《小城大街》、《石匠》、《普陀三日記》等,被幾十傢出版社選載,還編入各種大型辭書中。已結集出版了《織錦集》、《臨窗集》、《何為散文選集》、《何為散文長廊》等15部散文集。
他的《音樂巨人貝多芬》被選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書七年級上册第10課 |
重慶大學教授,博導 Professor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Ph.D. |
教授,聯邦德國漢堡工業大學博士。
1957年8月生,男,博士(聯邦德國工學),教授(博士生導師),高電壓與電工新技術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副主任,中國電機工程學會理論電工專委會委員,重慶市生物醫學工程學會理事,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委特邀評委,全國優秀回國人員,寶鋼優秀教師奬和教育部優秀年輕教師基金獲得者,教育部首批骨幹教師,入選教育部“中華學子”叢書,教育部海外發行“神州學人”雜志封面人物。從1985年即從事電磁場理論在生物醫學中的應用研究,特別是自1991年至1997年在聯邦德國漢堡工業大學攻讀博士學位和博士後工作期間,在國際上首先構造出包含骨骼肌任意纖維方向的三維人體胸腔模型,成功地在該模型下進行了心外膜電位重構,並以聯邦德國博士授予等級的最高分“優”獲得工學博士(Dr.-Ing.)。在德國期間還被破格吸收加入聯邦德國科學部項目:空中客車A340的電磁兼容模擬計劃。回國後的主要從事電磁場理論在醫學成像、新型心電圖、電磁兼容與電磁環境防護,以及醫療儀器等方面的應用研究,在該領域達到國內領先水平。目前主持國傢、部省級和橫嚮項目20餘項。近年來已在國內國際知名刊物和國際國內學術會議上以第一作者發表論文30餘篇,在國外出版專著一部。在國內外本學科領域內有一定知名度和影響。 |
成都電子科技大學教授 Professor, University of Electronic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男,大學教授,1957年9月出生。1987年畢業於重慶大學應用化學專業,獲碩士學位。1990.09-1992.09,2000.09-2001.09先後兩次由國傢公派到意大利佛羅倫薩大學化學係做訪問學者。現任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應用化學係係主任。擔任過兩門研究生和8門本科生專業基礎課和專業課的教學。曾先後三次獲電子科大教學成果奬。公開出版教材一部。在國傢、國內公開發表論文近40餘篇。現主要從事應用化學和電化學領域的研究工作。 2006年機械工業出版社出版的“現代印製電路原理與工藝”入選國傢“十一五”規劃教材。2004年出版的“優化試驗設計法及其在化學中的應用”一書,在“試驗設計方法”課程中采用,該課程2006年被評為四川省精品課程。申請國傢發明專利兩項。在國內外公開發表論文70餘篇。現任微電子與固體電子學院應用化學係係主任。 |
重慶市外經貿委官員 Chongqing Municipal Foreign Economic and Trade Commission officials |
女,籍貫重慶,生於1955年10月,漢族,中共黨員,1975年10月參加工作,畢業於四川大學歷史係,獲歷史學學士學位,現任重慶市外經貿委副主任、黨組成員
工作簡歷
1975.10—1978.09 在四川安嶽縣永清區翻身公社當知青
1978.09—1982.07 在四川大學歷史係歷史專業學習
1982.07—1987.05 在重慶市婦聯宣傳部工作
1987.05—1988.10 在重慶市沙坪壩區委政策研究室工作
1988.10—1991.05 在重慶市政府辦公廳法製處工作
1991.05—2005.04 在重慶市政府辦公廳綜合處、六處、督查室、口岸辦工作,歷任主任科員、副處長、處長、口岸辦主任
2005.05—2006.04 在重慶市外經貿委航空口岸處處長
2006.04—今 在重慶市外經貿委副主任、黨組成員 |
五.中國音樂傢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 V. Deputy Director of National Music Committee of the Chinese Musicians Association, |
原名鄭康源,筆名鄭靜、蘇寧等。戲麯研究所研究員,1924年6月生,卒於1991年7月2日。江蘇南京市人,共産黨員。1936年在南京參加青年歌詠團,1938年參加新安旅行團,1942年考入國立福建音專,1945年參加新四軍。1950年入中央戲劇學院學習和研究西洋歌劇,師從張庚、馬可,1953年調原中國戲麯研究院。先後擔任過音樂室主任、《戲麯研究》副主編、所領導小組成員,曾是中國戲麯音樂學會會長、中國戲劇傢協會理事、中國音樂傢協會民族音樂委員會副主任、中國戲麯學會常務理事等。
1953年以來,一直從事戲麯音樂理論研究,多次參加和主持中央和地方的學術活動。60年代參加張庚、郭漢城主持的《中國戲麯通史》集體編寫,執筆10多章節15萬餘字,並擔任整個舞臺藝術部分的統稿工作,該書已於1980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80年代擔任《中國大百科全書·戲麯麯藝》捲音樂分支副主編,執筆有關戲麯音樂條目。又擔任國傢重點科研項目《中國戲麯通論》副主編,執筆兩章六節。1989年擔任國傢重點科研項目30捲本(中國戲麯音樂集成)常務副主編兼總編輯部主任。
主要成果:已出版的專著有:《戲麯音樂研究》(36萬字),1985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戲麯音樂散論》(15萬字),1986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簡明戲麯音樂辭典》(32萬字),1990年中國戲劇出版社出版;《談戲麯唱腔的創作與發展》,1957年上海文藝出版社出版。出版的還有《怎樣研究戲麯音樂》。
發表論文近百篇,共200多萬字,其中《京劇打擊樂的初步研究》等早在六七十年代就被美國哈佛大學作為教材使用。 |
六.上海水産大學副教授 Associate Professor VI. Shanghai Fisheries University |
1968年1月出生,藉貫上海。
1990年畢業於上海水産大學海水養殖專業,獲學士學位。
主要研究方向:水産生物繁殖與發育生物學、水産增養殖及養殖水環境調控;水族工程及景觀水域生態。
上海市臨港新城滬城環路999號水産與生命學院 201306
近年參加和主持的項目:
1995.9-1999.12 農業部“九五”重點攻關項目 鹵蟲卵加工技術及裝備的研究
2003.5-2004.12 校青年科研基金 長江野生青蝦與地方養殖種群的比較研究
2003.9-2006.8 上海市科技興農重點攻關項目 刀鱭人工育苗及養殖技術研究
2004.10-2007.9 上海市科技興農重點攻關項目 胭脂魚人工繁育及陸基養殖技術研究
2005.1-2007.12 948項目 外來水生生物入侵的風險防範和應急反應技術
2006.5-2009.5 上海市科技興農重點攻關項目
近年發表的論文、論著
1999-2000年度我國沿海鹵蟲産業調查與狀況分析 上海水産大學學報,2000(3),264-267
我國人工養殖鱘魚的疾病防治 中國水産,2000(7),26-28
長江中下遊五個青蝦群體網箱生長和養殖性能比較 上海水産大學學報,2005(3),258-261
長江刀鱭性腺發育的細胞學觀察 上海水産大學學報,2006(3),292-295
2000年 面嚮21世紀課程教材《魚類增養殖學》。中國農業出版社。王武主編,何為等參編
2001年 全國高等教育自學考試指定教材 水産養殖概論。經濟科學出版社。陸偉民主編,何為等參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