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 : 影视 : 流行歌曲 : 华语mp3 : 歌曲 > 低等动物
目录
No. 1
  在动物学中一般指身体结构简单、组织及器官分化不显著的无脊椎动物。
No. 2
  “高等动物”的相对词。一般指身体结构简单,组织及器官分化不显著,且不具脊椎的无脊椎动物。在动物学中,与高等动物无明确的界线。
No. 3
  地球上至少有90%以上的动物物种属于低等动物。有些低等动物身体柔软,有些生有具有保护做用的外壳。低等动物包括海绵动物,腔肠动物,棘皮动物,昆虫等20个左右的动物门。其中除了昆虫以外的动物门中,大多数种类生活在海洋中,例如海星,海胆等。在低等动物的进化过程中,其身体构造发生了很大变化,经历了从低等到高等,从简单到复杂的演变过程。
  多孔动物门的分类
  现知海绵动物约有1万种,主要依据骨针的成分和形状,分为以下3纲。
  1.钙质海绵纲calcarea
  具钙质骨针,体小,灰白色,水沟系单沟型或双沟型。常栖于浅海地带。如白枝海绵leucosolenia、毛壶grantia等。
  2.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
  具六放形的硅质骨针,体大,水沟系复沟型,鞭毛室大。多栖于深海地带。如拂子介hyal0nema 和偕老同穴euplectella。
  3.寻常海绵纲demopongiae
  具非六放形的硅质骨针或海绵丝,水沟系复沟型,鞭毛室小,体形不规则。栖于淡水或海水中。栖于海水的如穿贝海绵cli0na、浴海绵eusp0ngia;栖于淡水的如淡水针海绵spongilla等。药用种类多属寻常海绵纲。常见的如脆针海绵sp0ngilla fragilis lecidy、刻盘海绵 ephydatia mulleri var. japonica(higendorf)等。
  多孔动物为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本动物门也称海绵动物门(spongiatia),一般称之为海绵(sponge)。海绵是重要的造礁生物,少数属种也有一定的地层意义。
  海绵动物组织原始,无真正消化腔和神经系统。海绵动物的细胞虽有分工,但彼此合作甚微,如将海绵磨碎过筛,其中分离了的细胞仍能存活数天(相当于原生动物)。但若彼此不再结合,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海绵动物这种即独立又合作的特征,表明其有机体结构仍属细胞级,显示了原始多细胞动物的特点。
  海绵动物多为群体,单体较少。身体呈辐射对称或不对称。群体的外形变化很大。单体一般作角锥形、盘形、高脚杯形、球形等。大小变化由数毫米到2m之间。多数具有钙质、硅质或角质骨骼。海绵动物的骨骼有骨针(海绵针)、海绵丝(骨丝)和非骨针型的矿物质三种。骨针成分为钙质(方解石、文石)或硅质(蛋白石)。骨针按大小可分为大骨针和小骨针。海绵丝的成分是角质的有机化合物,呈丝状,分枝或交接在一起。海绵丝易腐烂,不易形成化石。
  海绵的生殖有无性和有性两种。现代海绵除普通海绵纲中少数类型属淡水海绵外,多数是海生动物,营底栖固着生活。现代石海绵和钙质海绵多分布于浅海地带,但玻璃海绵可栖居在深达6000m的深海中。化石海绵也大体要求相似的水深。海绵在不同的地质时代常和层孔虫、苔藓虫和藻类在一起形成礁体。
  重要代表性化石
  依据骨骼成分及水沟系类型,可分为以下:
  普通海绵纲(demospongea)
  玻璃海绵纲(hyalospongea)
  钙质海绵纲(calcispongea)
  硬海绵纲(sclerospongea)
  腔肠动物门的特征
  一、辐射对称
  腔肠动物的身体已有固定的形状,且辐射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轴有许多切面将身体分成对称的两半。只有口面和反口面之分。有些种类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切面,将身体分成相等的两半,称两辐射对称,如海葵。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的一种形式。
  二、两胚层及原始的消化腔
  腔肠动物是具有真正的内外两胚层动物,在两胚层之间有由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体内的空腔即原肠腔,有细胞外消化的机能,残渣由口排出,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或称腔肠,腔肠动物由此而得名。
  三、细胞和组织分化
  腔肠动物的细胞已分化为皮肌细胞、腺细胞、间细胞、刺细胞、感觉细胞等。皮肌细胞是内外胚层中的主要细胞,可执行上皮与肌肉的生理机能,故称皮肌细胞,这也表明腔肠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上皮与肌肉组织。皮肌细胞的基部延伸出一个或几个细长的突起,其中有肌原纤维分布,其成分和收缩机理与高等动物相似。
  四、网状神经系统
  从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彼此以神经突起相联而成网状,所以称为网状神经系统。神经细胞与内外胚层中的感觉细胞、皮肌细胞相连,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有效的反应,但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一般没有固定的方向,因此称为分散性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没有呼吸与排泄器官,主要依靠细胞表面从水中获得氧气并把二氧化碳等废物直接排入水中,或者排入消化循环腔内,由口排出。
  五、具水螅型,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
  水螅型营固着生活,体呈圆筒状,固着端称基盘,另一端为摄食的口,周围有触手,中胶层薄。珊瑚纲的水螅型,体壁的外胚层可分泌石灰质的外骨骼。水母型营漂浮生活,体呈圆盘状,突出的一面称外伞,凹入的一面称下伞,其中央悬挂着一条垂管,管的末端是口,由口通入消化循环腔和分枝状的辐管,并一直通到伞的边缘连接环管,伞的边缘有触手和感觉器管(平衡囊、触手囊)。水螅水母由下伞边缘向中央伸展一圈薄膜,称缘膜。
  六、生殖方法
  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常以出芽方式形成群体。有性生殖多为雌雄异体,水螅纲的生殖腺由外胚层形成,但钵水母纲和珊瑚纲的生殖腺却来自内胚层,生殖细胞由间细胞而来。海产种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浮浪幼虫期。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这类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这对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与此相关的在扁形动物阶段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和梯式的神经系统等。
  (一)两侧对称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从动物演化上看,这种体型主要是由于动物从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到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已发展的这种体型对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凡是两侧对称的动物,其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二)中胚层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比如由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皮肤肌肉囊 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它所形成的肌肉系统除有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够更快和更有效地去摄取食物,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在皮肌囊之内,为实质组织所充填,体内所有的器官都包埋于其中。
  (四)消化系统 与一般腔肠动物相似,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仅单咽目涡虫,如单咽虫(haplopharynx)有临时肛门,故称为不完善消化系统。除了肠以外没有广大的体腔。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
  (五)排泄系统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原肾管的排泄系统。它存在于这门动物(除无肠目外)所有类群。原肾管是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通常由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每一小分支的最末端,由焰细胞(flame cell)组成盲管。实际焰细胞是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
  帽细胞位于小分支的顶端,盖在管细胞上,帽细胞生有两条或多条鞭毛,悬垂在管细胞中央。鞭毛打动,犹如火焰,故名焰细胞。电镜下,在两个细胞间或管细胞上有无数小孔,管细胞连到排泄管的小分支上。原肾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焰细胞鞭毛的不断打动,在管的末端产生负压,引起实质中的液体经过管细胞上细胞膜的过滤作用,cl-、k+等离子在管细胞处被重新吸收,产生低渗液体或水分,经过管细胞膜上的无数小孔进入管细胞、排泄管经排泄孔排出体外。原肾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一些真正的排泄物如含氮废物是通过体表排出的。
  (六)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显著的进步。表现在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在高等种类,纵神经索减少,只有一对腹神经索发达,其中有横神经连接如梯形(或称梯式神经系统)脑与神经索都有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联系。可以说扁形动物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这种神经系统虽比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高级,但它又是原始的,因为神经细胞不完全集中于“脑”,也分散在神经索中。
  (七)生殖系统 大多数雌雄同体,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产生雌雄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如输卵管、输精管等,以及一系列附属腺,如前列腺、卵黄腺等。这样使生殖细胞能通到体外,行交配和体内受精。
  扁形动物营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自由生活的种类(如涡虫纲)分布于海水、淡水或潮湿的土壤中,肉食性。寄生生活的种类(如吸虫纲和绦虫纲)则寄生于其它动物的体表或体内,摄取该动物的营养。
  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动物界的1门体腔动物。辐射对称,具独特的水管系统。体中有与消化道分离的真体腔,体壁有来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幼体两侧对称,发育经过复杂的变态。口从胚孔的相对端发生,属后口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包括海星、蛇尾、海胆、海参和海百合等(图1)。因表皮一般具棘而得名。全为海产。现生约5900种,中国已发现500多种。
  形态 外观差别很大,有星状、球状、圆筒状和花状。成体五放辐射对称,由管足排列表现出来。根据管足的有无,身体区分为有管足的辐部或步带和无管足的间辐部或间步带。内部器官,包括水管系、神经系、血系和生殖系均为辐射对称,只有消化道除外。由于辐射对称,身体有口面和反口面之分。
  尽管本门各纲动物体形有很大差别,但其基本构造十分一致。海星和蛇尾类呈星形,上下扁平,体轴很短,口面朝下,管足沿着腕(辐部)作放射状排列。海胆和海参体轴延长,辐部和间辐部结合,体呈球形或圆筒形,管足作子午线排列。海百合口面向上,反口面具长柄或卷枝供附着用(图1)。
  棘皮动物骨骼很发达,由许多分开的碳酸钙骨板构成,各板均由一单晶的方解石组成。骨骼外包表皮,皮上一般带棘。海胆和海星有不同的叉棘。海胆骨骼最为发达,骨板密切愈合成壳。海星、蛇尾和海百合的腕骨板成椎骨状。海参骨骼最不发达,变为微小的分散骨针或骨片。
  构造 棘皮动物成体体腔主要被消化系和生殖系占据,但海百合体腔填有结缔组织的膜和索。
  水管系由体腔的一部分——水腔演变而成。移动、摄食、呼吸和感觉全都要靠它来完成。典型水管系自筛板开始,经过石管,通至围绕口部的环管和伸至辐部的辐管。辐管上有小分枝分到管足。管足基部有坛囊,末端有吸盘,内充海水,靠肌肉伸缩米移动身体。
  神经系、血系和水管系都有一个围绕食道的环,并从环上向各辐部分出一条主枝。棘皮动物有3种神经系:①口面神经系或称外神经系,在表皮内或表皮下,包括围绕食道的神经环与伸入各辐的辐神经,为现代棘皮动物的主要神经,各纲都有,而且多半发达(海百合纲除外)。②下神经系在口神经里边,排列与口神经完全相同。③反口面神经系或内神经系在反口面皮肤下,在海百合类比较发达。血系位于神经系和水管系中间,在海参和海胆比较发达。
  海星和蛇尾的消化系有一大囊状胃,肠直走,不弯曲;海星常有从胃向各腕伸出的一对称为幽门盲囊的消化腺。其他各纲的消化管多为一长而弯曲的管子,由肠系腹连于体壁。蛇尾和某些海星无肛门,凡是不能消化的东西从口里吐出。海百合的口和肛门全朝上,许多歪形海胆肛门常在体后部或口面。没有明显的排泄器官,排泄功能由变形游走细胞负责。呼吸系也不发达。海星的皮鳃和海胆的围口鳃可增加呼吸的能力和面积。某些海参有特殊的呼吸器官,称呼吸树。
  棘皮动物多为雌雄异体,雌雄在外形上常无区别。生殖细胞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幼体在初发生时形状相同、均有纤毛环、消化道分为3部分,以后则随纲而异,发育成4种不同类型的幼体:耳状幼体(海参)、羽腕幼体(海星)、蛇尾幼体和海胆幼体。海百合类幼体呈桶形,称为樽形幼体,与浮游的纽鳃类的海樽十分相似。
  生态习性 棘皮动物是重要的底栖动物,分布世界各海洋。垂直分布范围很广,从潮间带到万米深的海沟。它们多为狭盐性动物,在半咸水或低盐海水中少见或偶见。体外无特殊的覆盖层,但具有特别的水管系。身体所含水分可以随外界盐度的高低而自由渗透。棘皮动物对水质污染很敏感,在被污染了的海水中很少见到它们。再生力一般很强,如果腕、盘或其他外部器官发生损伤或断落,都能再生。某些种类常有自切现象。少数种类可行无性裂体繁殖。
  栖息环境因种类而异。它们匍匐于海底或钻到泥沙底内生活。少数海胆并能钻石。海百合类营固着或暂时固着生活。少数海参行浮游生活。自由生活的种类能够缓慢移动。摄食方式多样,有的为吞食性,有的为滤食性,有的为肉食性。
  除板蛇尾外,棘皮动物没有寄生的种类。吸口虫类是专门寄生于海百合类的特殊多毛类。少数螺类寄生于棘皮动物,有的为外寄生,有的为内寄生。甲壳类与棘皮动物营寄生或共生的都有。隐鱼(图2)是著名的寄生在海参泄殖腔内的动物。寄生于棘皮动物体内的还有纤毛虫、扁虫和圆虫。
  分类 棘皮动物具有发达的体腔和三胚层和来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比腔肠动物进步得多。棘皮动物成体的辐射对称是由于两侧对称的祖先过着固着生活而再获得的次生性状。一些比较原始的性状仍然存在,例如没有头和高级神经中枢,感觉器官比较原始,没有心脏,血管是窦系,呼吸器官比较低级,营养物质的输送和废物的排除均靠原始的阿米巴细胞进行等。
  在现存动物中,尚未发现与棘皮动物有直接联系的类群。巴瑟(1900)认为棘皮动物的想象祖先是两侧对称、身体柔软、自由生活的对称幼体;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这个定义下的动物.
  其共同特征是:六足,无骨骼,身体靠体表的硬壳支撑,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生长阶段,身体为多节壮。
多孔动物门的分类 Classification of porous phylum
  现知海绵动物约有1万种,主要依据骨针的成分和形状,分为以下3纲。
  1.钙质海绵纲Calcarea
  具钙质骨针,体小,灰白色,水沟系单沟型或双沟型。常栖于浅海地带。如白枝海绵Leucosolenia、毛壶Grantia等。
  2.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
  具六放形的硅质骨针,体大,水沟系复沟型,鞭毛室大。多栖于深海地带。如拂子介Hyal0nema 和偕老同穴Euplectella。
  3.寻常海绵纲Demopongiae
  具非六放形的硅质骨针或海绵丝,水沟系复沟型,鞭毛室小,体形不规则。栖于淡水或海水中。栖于海水的如穿贝海绵Cli0na、浴海绵Eusp0ngia;栖于淡水的如淡水针海绵Spongilla等。药用种类多属寻常海绵纲。常见的如脆针海绵Sp0ngilla fragilis Lecidy、刻盘海绵 Ephydatia mulleri var. Japonica(Higendorf)等。
多孔动物 Porous animal
  为原始的多细胞动物,本动物门也称海绵动物门(Spongiatia),一般称之为海绵(Sponge)。海绵是重要的造礁生物,少数属种也有一定的地层意义。
  海绵动物组织原始,无真正消化腔和神经系统。海绵动物的细胞虽有分工,但彼此合作甚微,如将海绵磨碎过筛,其中分离了的细胞仍能存活数天(相当于原生动物)。但若彼此不再结合,就不能继续生存下去,海绵动物这种即独立又合作的特征,表明其有机体结构仍属细胞级,显示了原始多细胞动物的特点。
  海绵动物多为群体,单体较少。身体呈辐射对称或不对称。群体的外形变化很大。单体一般作角锥形、盘形、高脚杯形、球形等。大小变化由数毫米到2m之间。多数具有钙质、硅质或角质骨骼。海绵动物的骨骼有骨针(海绵针)、海绵丝(骨丝)和非骨针型的矿物质三种。骨针成分为钙质(方解石、文石)或硅质(蛋白石)。骨针按大小可分为大骨针和小骨针。海绵丝的成分是角质的有机化合物,呈丝状,分枝或交接在一起。海绵丝易腐烂,不易形成化石。
  海绵的生殖有无性和有性两种。现代海绵除普通海绵纲中少数类型属淡水海绵外,多数是海生动物,营底栖固着生活。现代石海绵和钙质海绵多分布于浅海地带,但玻璃海绵可栖居在深达6000m的深海中。化石海绵也大体要求相似的水深。海绵在不同的地质时代常和层孔虫、苔藓虫和藻类在一起形成礁体。
重要代表性化石 Important representative fossils
  依据骨骼成分及水沟系类型,可分为以下:
  普通海绵纲(Demospongea)
  玻璃海绵纲(Hyalospongea)
  钙质海绵纲(Calcispongea)
  硬海绵纲(Sclerospongea)
  腔肠动物门的特征
辐射对称 Radial symmetry
  腔肠动物的身体已有固定的形状,且辐射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轴有许多切面将身体分成对称的两半。只有口面和反口面之分。有些种类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切面,将身体分成相等的两半,称两辐射对称,如海葵。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的一种形式。
两胚层及原始的消化腔 Two germ layers and the original digestion chamber
  腔肠动物是具有真正的内外两胚层动物,在两胚层之间有由内外胚层细胞分泌的中胶层。体内的空腔即原肠腔,有细胞外消化的机能,残渣由口排出,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或称腔肠,腔肠动物由此而得名。
细胞和组织分化 Cell and tissue differentiation
  腔肠动物的细胞已分化为皮肌细胞、腺细胞、间细胞、刺细胞、感觉细胞等。皮肌细胞是内外胚层中的主要细胞,可执行上皮与肌肉的生理机能,故称皮肌细胞,这也表明腔肠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上皮与肌肉组织。皮肌细胞的基部延伸出一个或几个细长的突起,其中有肌原纤维分布,其成分和收缩机理与高等动物相似。
网状神经系统 Reticular nervous system
  从腔肠动物开始出现神经系统。神经细胞彼此以神经突起相联而成网状,所以称为网状神经系统。神经细胞与内外胚层中的感觉细胞、皮肌细胞相连,对外界的各种刺激产生有效的反应,但没有神经中枢。神经传导一般没有固定的方向,因此称为分散性神经系统。
  腔肠动物没有呼吸与排泄器官,主要依靠细胞表面从水中获得氧气并把二氧化碳等废物直接排入水中,或者排入消化循环腔内,由口排出。
具水螅型,水母型两种基本形态 A hydra-based, two basic forms of jellyfish-type
  水螅型营固着生活,体呈圆筒状,固着端称基盘,另一端为摄食的口,周围有触手,中胶层薄。珊瑚纲的水螅型,体壁的外胚层可分泌石灰质的外骨骼。水母型营漂浮生活,体呈圆盘状,突出的一面称外伞,凹入的一面称下伞,其中央悬挂着一条垂管,管的末端是口,由口通入消化循环腔和分枝状的辐管,并一直通到伞的边缘连接环管,伞的边缘有触手和感觉器管(平衡囊、触手囊)。水螅水母由下伞边缘向中央伸展一圈薄膜,称缘膜。
生殖方法 Reproductive method
  有无性生殖和有性生殖两种。无性生殖常以出芽方式形成群体。有性生殖多为雌雄异体,水螅纲的生殖腺由外胚层形成,但钵水母纲和珊瑚纲的生殖腺却来自内胚层,生殖细胞由间细胞而来。海产种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有浮浪幼虫期。
  扁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
  扁形动物在动物进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从这类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和中胚层,这对动物体结构和机能的进一步复杂、完善和发展,对动物从水生过渡到陆生奠定了必要的基础。与此相关的在扁形动物阶段出现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和梯式的神经系统等。
  (一)两侧对称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的体型,即通过动物体的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从动物演化上看,这种体型主要是由于动物从水中漂浮生活进入到水底爬行生活的结果。已发展的这种体型对动物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凡是两侧对称的动物,其体可明显的分出前后、左右、背腹。体背面发展了保护的功能,腹面发展了运动的功能,向前的一端总是首先接触新的外界条件,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越来越向体前端集中,逐渐出现了头部,使得动物由不定向运动变为定向运动,使动物的感应更为准确、迅速而有效,使其适应的范围更广泛。两侧对称不仅适于游泳,又适于爬行。从水中爬行才有可能进化到陆地上爬行。因此两侧对称是动物由水生发展到陆生的重要条件。
  (二)中胚层 从扁形动物开始,在外胚层和内层胚之间出现了中胚。中胚层的出现,对动物体结构与机能的进一步发展有很大意义。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减轻了内、外胚层的负担,引起了一系列组织、器官、系统的分化,为动物体结构的进一步复杂完备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使扁形动物达到了器官系统水平。另一方面,由于中胚层的形成,促进了新陈代谢的加强。比如由中胚层形成复杂的肌肉层,增强了运动机能,再加上两侧对称的体型,使动物有可能在更大的范围内摄取更多的食物。同时由于消化管壁上也有了肌肉,使消化管蠕动的能力也加强了。这些无疑促进了新陈代谢机能的加强,由于代谢机能的加强,所产生的代谢废物也增多了,因此促进了排泄系统的形成。扁形动物开始有了原始的排泄系统——原肾管系。又由于动物运动机能的提高,经常接触变化多端的外界环境,促进了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的进一步发展。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了显著地进步,已开始集中为梯型的神经系统。此外,由中胚层所形成的实质组织有储存养料和水分的功能,动物可以耐饥饿以及在某种程度上抗干旱,因此,中胚层的形成也是动物由水生进化到陆生的基本条件之一。
  (三)皮肤肌肉囊 由于中胚层的形成而产生了复杂的肌肉构造,环肌、纵肌、斜肌。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它所形成的肌肉系统除有保护功能外,还强化了运动机能,加上两侧对称,使动物能够更快和更有效地去摄取食物,更有利于动物的生存和发展。
  在皮肌囊之内,为实质组织所充填,体内所有的器官都包埋于其中。
  (四)消化系统 与一般腔肠动物相似,通到体外的开孔既是口又是肛门,仅单咽目涡虫,如单咽虫(Haplopharynx)有临时肛门,故称为不完善消化系统。除了肠以外没有广大的体腔。肠是由内胚层形成的盲管,营寄生生活的种类,消化系统趋于退化(如吸虫纲)或完全消失(绦虫纲)。
  (五)排泄系统 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原肾管的排泄系统。它存在于这门动物(除无肠目外)所有类群。原肾管是由身体两侧外胚层陷入形成的,通常由具许多分支的排泄管构成,有排泄孔通体外。每一小分支的最末端,由焰细胞(flame cell)组成盲管。实际焰细胞是由帽细胞和管细胞组成。
帽细胞 Cap cells
  位于小分支的顶端,盖在管细胞上,帽细胞生有两条或多条鞭毛,悬垂在管细胞中央。鞭毛打动,犹如火焰,故名焰细胞。电镜下,在两个细胞间或管细胞上有无数小孔,管细胞连到排泄管的小分支上。原肾管的作用,可能是通过焰细胞鞭毛的不断打动,在管的末端产生负压,引起实质中的液体经过管细胞上细胞膜的过滤作用,Cl-、K+等离子在管细胞处被重新吸收,产生低渗液体或水分,经过管细胞膜上的无数小孔进入管细胞、排泄管经排泄孔排出体外。原肾管的功能主要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废物。一些真正的排泄物如含氮废物是通过体表排出的。
  (六)神经系统 扁形动物的神经系统比腔肠动物有显著的进步。表现在神经细胞逐渐向前集中,形成“脑”及从“脑”向后分出若干纵神经索在纵神经索之间有横神经相连。在高等种类,纵神经索减少,只有一对腹神经索发达,其中有横神经连接如梯形(或称梯式神经系统)脑与神经索都有神经纤维与身体各部分联系。可以说扁形动物出现了原始的中枢神经系统。这种神经系统虽比腔肠动物的网状神经系统高级,但它又是原始的,因为神经细胞不完全集中于“脑”,也分散在神经索中。
  (七)生殖系统 大多数雌雄同体,由于中胚层的出现,形成了产生雌雄生殖细胞的固定的生殖腺及一定的生殖导管,如输卵管、输精管等,以及一系列附属腺,如前列腺、卵黄腺等。这样使生殖细胞能通到体外,行交配和体内受精。
  扁形动物营自由生活或寄生生活,自由生活的种类(如涡虫纲)分布于海水、淡水或潮湿的土壤中,肉食性。寄生生活的种类(如吸虫纲和绦虫纲)则寄生于其它动物的体表或体内,摄取该动物的营养。
  棘皮动物门 (Echinodermata)动物界的1门体腔动物。辐射对称,具独特的水管系统。体中有与消化道分离的真体腔,体壁有来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幼体两侧对称,发育经过复杂的变态。口从胚孔的相对端发生,属后口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包括海星、蛇尾、海胆、海参和海百合等(图1)。因表皮一般具棘而得名。全为海产。现生约5900种,中国已发现500多种。
  形态 外观差别很大,有星状、球状、圆筒状和花状。成体五放辐射对称,由管足排列表现出来。根据管足的有无,身体区分为有管足的辐部或步带和无管足的间辐部或间步带。内部器官,包括水管系、神经系、血系和生殖系均为辐射对称,只有消化道除外。由于辐射对称,身体有口面和反口面之分。
  尽管本门各纲动物体形有很大差别,但其基本构造十分一致。海星和蛇尾类呈星形,上下扁平,体轴很短,口面朝下,管足沿着腕(辐部)作放射状排列。海胆和海参体轴延长,辐部和间辐部结合,体呈球形或圆筒形,管足作子午线排列。海百合口面向上,反口面具长柄或卷枝供附着用(图1)。
  棘皮动物骨骼很发达,由许多分开的碳酸钙骨板构成,各板均由一单晶的方解石组成。骨骼外包表皮,皮上一般带棘。海胆和海星有不同的叉棘。海胆骨骼最为发达,骨板密切愈合成壳。海星、蛇尾和海百合的腕骨板成椎骨状。海参骨骼最不发达,变为微小的分散骨针或骨片。
  构造 棘皮动物成体体腔主要被消化系和生殖系占据,但海百合体腔填有结缔组织的膜和索。
  水管系由体腔的一部分——水腔演变而成。移动、摄食、呼吸和感觉全都要靠它来完成。典型水管系自筛板开始,经过石管,通至围绕口部的环管和伸至辐部的辐管。辐管上有小分枝分到管足。管足基部有坛囊,末端有吸盘,内充海水,靠肌肉伸缩米移动身体。
  神经系、血系和水管系都有一个围绕食道的环,并从环上向各辐部分出一条主枝。棘皮动物有3种神经系:①口面神经系或称外神经系,在表皮内或表皮下,包括围绕食道的神经环与伸入各辐的辐神经,为现代棘皮动物的主要神经,各纲都有,而且多半发达(海百合纲除外)。②下神经系在口神经里边,排列与口神经完全相同。③反口面神经系或内神经系在反口面皮肤下,在海百合类比较发达。血系位于神经系和水管系中间,在海参和海胆比较发达。
  海星和蛇尾的消化系有一大囊状胃,肠直走,不弯曲;海星常有从胃向各腕伸出的一对称为幽门盲囊的消化腺。其他各纲的消化管多为一长而弯曲的管子,由肠系腹连于体壁。蛇尾和某些海星无肛门,凡是不能消化的东西从口里吐出。海百合的口和肛门全朝上,许多歪形海胆肛门常在体后部或口面。没有明显的排泄器官,排泄功能由变形游走细胞负责。呼吸系也不发达。海星的皮鳃和海胆的围口鳃可增加呼吸的能力和面积。某些海参有特殊的呼吸器官,称呼吸树。
  棘皮动物多为雌雄异体,雌雄在外形上常无区别。生殖细胞释放到海水中受精。幼体在初发生时形状相同、均有纤毛环、消化道分为3部分,以后则随纲而异,发育成4种不同类型的幼体:耳状幼体(海参)、羽腕幼体(海星)、蛇尾幼体和海胆幼体。海百合类幼体呈桶形,称为樽形幼体,与浮游的纽鳃类的海樽十分相似。
  生态习性 棘皮动物是重要的底栖动物,分布世界各海洋。垂直分布范围很广,从潮间带到万米深的海沟。它们多为狭盐性动物,在半咸水或低盐海水中少见或偶见。体外无特殊的覆盖层,但具有特别的水管系。身体所含水分可以随外界盐度的高低而自由渗透。棘皮动物对水质污染很敏感,在被污染了的海水中很少见到它们。再生力一般很强,如果腕、盘或其他外部器官发生损伤或断落,都能再生。某些种类常有自切现象。少数种类可行无性裂体繁殖。
  栖息环境因种类而异。它们匍匐于海底或钻到泥沙底内生活。少数海胆并能钻石。海百合类营固着或暂时固着生活。少数海参行浮游生活。自由生活的种类能够缓慢移动。摄食方式多样,有的为吞食性,有的为滤食性,有的为肉食性。
  除板蛇尾外,棘皮动物没有寄生的种类。吸口虫类是专门寄生于海百合类的特殊多毛类。少数螺类寄生于棘皮动物,有的为外寄生,有的为内寄生。甲壳类与棘皮动物营寄生或共生的都有。隐鱼(图2)是著名的寄生在海参泄殖腔内的动物。寄生于棘皮动物体内的还有纤毛虫、扁虫和圆虫。
  分类 棘皮动物具有发达的体腔和三胚层和来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比腔肠动物进步得多。棘皮动物成体的辐射对称是由于两侧对称的祖先过着固着生活而再获得的次生性状。一些比较原始的性状仍然存在,例如没有头和高级神经中枢,感觉器官比较原始,没有心脏,血管是窦系,呼吸器官比较低级,营养物质的输送和废物的排除均靠原始的阿米巴细胞进行等。
  在现存动物中,尚未发现与棘皮动物有直接联系的类群。巴瑟(1900)认为棘皮动物的想象祖先是两侧对称、身体柔软、自由生活的对称幼体;
  节肢动物门--昆虫纲--这个定义下的动物.
  其共同特征是:六足,无骨骼,身体靠体表的硬壳支撑,分为卵、幼虫和成虫三个生长阶段,身体为多节壮。
相关词
海洋生物动物有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