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 : 疾病预防 : 医学心理学 : 中药材 > 伤寒
目录
No. 1
  由伤寒杆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自然病程约一个月。主要症状为持续发热,热度在39℃-40℃之间,脉搏缓慢,脾脏肿大,腹部有玫瑰色疹。严重时,可因肠出血,肠穿孔而死亡。又称肠伤寒
No. 2
  中医学上泛指一切热性病。又指风寒侵入人体而引起的疾病。症状为头痛,项强,畏寒,发热,骨节痠痛,无汗脉紧等。
No. 3
  伤寒或说伤寒病,原先出自中医学的范畴,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而在现代西医学传入东方后,其中细菌学有种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疾病,亦称为伤寒病。中西医学对伤寒的概念并不相同,不可混淆。
  【中医学】
  定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的是广义伤寒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伤寒有五”之伤寒为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为狭义伤寒
  有关伤寒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继后,《难经》明确指出,伤寒的涵义有广有狭,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以及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中风)、温病、热病、湿温等疾病,即以伤寒名称兼赅风、湿、热等病邪所致的多种外感疾病。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六经证治为纲要,撰写了《伤寒论》一书,使中医学理法方药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无论对外感热病和其他系统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伤寒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内因。广义伤寒各种疾病的外因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狭义伤寒由冬令感受风寒所致。伤寒发病的内因为正气虚亏,如果素体虚弱,或劳倦饥饿 ,起居失常 ,寒温不适 ,房事不节 ,均可导致正气虚亏,易被外邪侵犯成病。
  辨证纲领
  伤寒以六经为辨证纲领。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是人体手足十二经脉的统称。经脉内属于相关脏腑,外络肢节,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六经辨证就是以经络脏腑生理和阴阳属性为基础,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病证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6个不同的类型(太阳病、阳明病 、少阳病 ,合称为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为三阴病),用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病势趋向及其相互间的转化,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伤寒六经病的基本症状为:①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恶风寒,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见太阳病)。②阳明病。为邪热内盛,肠胃燥热。主证为高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若热邪熏灼胃经,兼见烦渴引饮,脉象洪大,为阳明经证;若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兼见日晡潮热,谵语,腹满疼痛,大便不通,脉沉实或滑数,舌苔黄厚,为阳明腑证(见阳明病)。③少阳病。病变表现在半表半里之间。主证为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见少阳病)。④太阴病。多系脾阳不足,寒湿之邪侵犯所致,主证为腹满,呕吐,食不下,腹泻,腹痛喜揉按,口不渴,脉缓弱(见太阴病)。⑤少阴病。多因心肾虚衰,寒邪或热邪侵犯足少阴肾经或手少阴心经,为伤寒病危重阶段。少阴病主证为无热畏寒,脉微细,但欲寐。若见脉沉微细,畏寒面白,四肢厥冷,呕吐,下利清谷,即为少阴虚寒证;若兼见心烦不寐 ,口燥,咽干咽痛,脉沉细数,舌尖红赤,为少阴虚热证(见少阴病)。⑥厥阴病。伤寒病正邪相争的最后阶段,病证较为复杂严重,不是热极便是寒极,故以厥热往复为主要表现。厥,指四肢寒冷,甚而至于肘膝,一般地说,阳复则厥退而发热,病可逐渐向愈,邪盛则四肢厥冷,易于出现亡阳危候(见厥阴病)。
  伤寒六经为病,不是静止不动的,某一经的病变,往往会影响到另一经,因此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六经病的传变是由感邪的轻重,正气的强弱,治疗当否,或有无宿疾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脉证的变化是判断六经病证是否传变的主要依据。临床上,伤寒的传变并不固定于六经次序。
  治疗
  治疗伤寒应掌握辨证论治原则。伤寒六经病总的治则为祛除外邪,扶助正气。三阳病多属表证、热证、实证,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多属里虚寒证,治法应以扶正为主。但伤寒病的诊治较为复杂,倘若误治,可致变证迭现。如太阳病虽有表邪,但不能发汗太过,否则津液耗伤,甚则汗多亡阳;太阳病表邪未解,不可误行攻下,否则可成痞证或结胸;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汗、吐、下法皆在所禁;阳明病肠胃燥热,故禁发汗及利小便,以免重伤津液;阳明邪热在经,尚未与燥屎相合,不可过早攻下;少阴病阴阳皆虚,不可误汗、误下等等。
  太阳伤寒证脉证提纲:
  《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证证治: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现代医学】
  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伤寒病,常称“伤寒热”(typhoid fever),其症状包括高烧,可达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状有腹痛、严重腹泻、头痛、身体出现玫瑰色斑(rose spot)等。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染力很高。
  在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因伤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战伤而死亡的10倍。伤寒可引起高热和肠道出血,具有很高的传染性。
  到了1898年,尽管这种疾病在当时仍然无法治愈,赖特却研制出了伤寒疫苗。在次年爆发的布尔战争期间,士兵死于伤寒者仍然要5倍于因战伤而死亡者。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种疫苗得到了采用。数百万的士兵因战壕内恶劣的条件而死亡,但死于伤寒的只有100人。
  1907年,厨师玛莉·马龙造成伤寒玛莉事件,可说是医学史上有名的案例。
  伤寒的症状包括高热、皮疹、寒战和出汗。
  一个赖特未能预料到的问题是“伤寒玛丽”。玛丽这位妇女是位厨师,她所到之处都引发了伤寒的蔓延,尽管她本人并未患病,但却把所携带的病菌传染给了吃她食物的人。当最终被证实为传播病菌的人后,她被扣留并终生隔离。
  伤寒常见的传染源为遭病菌污染的水源,或者是被伤寒病人或带菌者接触过的食物。今天,伤寒可用抗生素治愈。现代医学采取的抗生素有安比西林(ampicillin)、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剂(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fluoroquinolone类如ciprofloxacin。
No. 4
  伤寒或说伤寒病,原先出自中医学的范畴,有广义与狭义的区别。而在现代西医学传入东方后,其中细菌学有种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疾病,亦称为伤寒病。中西医学对伤寒的概念并不相同,不可混淆。
  【中医学】
  定义:广义伤寒是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狭义伤寒是外感风寒之邪,感而即发的疾病。
  《素问·热论》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指的是广义伤寒
  《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中“伤寒有五”之伤寒为广义伤寒,五种之中的伤寒为狭义伤寒
  有关伤寒的记载,始见于《内经·素问》。继后,《难经》明确指出,伤寒的涵义有广有狭,广义伤寒包括狭义伤寒以及中风(感受风邪所致的外感病,不同于杂病中风)、温病、热病、湿温等疾病,即以伤寒名称兼赅风、湿、热等病邪所致的多种外感疾病。汉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以六经证治为纲要,撰写了《伤寒论》一书,使中医学理法方药得到和谐统一,从而奠定了辨证论治的基础,无论对外感热病和其他系统疾病,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伤寒的致病因素包括外因、内因。广义伤寒各种疾病的外因为风、寒、暑、湿、燥、火六淫之邪;狭义伤寒由冬令感受风寒所致。伤寒发病的内因为正气虚亏,如果素体虚弱,或劳倦饥饿 ,起居失常 ,寒温不适 ,房事不节 ,均可导致正气虚亏,易被外邪侵犯成病。
  辨证纲领
  伤寒以六经为辨证纲领。六经指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是人体手足十二经脉的统称。经脉内属于相关脏腑,外络肢节,在生理和病理上相互联系 ,相互影响。六经辨证就是以经络脏腑生理和阴阳属性为基础,将外感疾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出的各种病证加以综合、分析,归纳为6个不同的类型(太阳病、阳明病 、少阳病 ,合称为三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合称为三阴病),用以说明疾病的部位、性质、病机、病势趋向及其相互间的转化,作为诊断和治疗的依据。
  伤寒六经病的基本症状为:①太阳病。多发生在外感疾病初期,主证为发热,畏恶风寒,头项痛,脉浮等表证,也称太阳经证。若表邪不解,而内传膀胱,则为太阳腑证。证见发热恶风,烦渴欲饮,水入则吐,小便不利,脉浮或浮数;或证见少腹急结硬满,小便通利,其人如狂或发狂,脉象沉涩(见太阳病)。②阳明病。为邪热内盛,肠胃燥热。主证为高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脉大。若热邪熏灼胃经,兼见烦渴引饮,脉象洪大,为阳明经证;若热邪与肠中燥屎互结,兼见日晡潮热,谵语,腹满疼痛,大便不通,脉沉实或滑数,舌苔黄厚,为阳明腑证(见阳明病)。③少阳病。病变表现在半表半里之间。主证为口苦,咽干,目眩,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脉弦(见少阳病)。④太阴病。多系脾阳不足,寒湿之邪侵犯所致,主证为腹满,呕吐,食不下,腹泻,腹痛喜揉按,口不渴,脉缓弱(见太阴病)。⑤少阴病。多因心肾虚衰,寒邪或热邪侵犯足少阴肾经或手少阴心经,为伤寒病危重阶段。少阴病主证为无热畏寒,脉微细,但欲寐。若见脉沉微细,畏寒面白,四肢厥冷,呕吐,下利清谷,即为少阴虚寒证;若兼见心烦不寐 ,口燥,咽干咽痛,脉沉细数,舌尖红赤,为少阴虚热证(见少阴病)。⑥厥阴病。伤寒病正邪相争的最后阶段,病证较为复杂严重,不是热极便是寒极,故以厥热往复为主要表现。厥,指四肢寒冷,甚而至于肘膝,一般地说,阳复则厥退而发热,病可逐渐向愈,邪盛则四肢厥冷,易于出现亡阳危候(见厥阴病)。
  伤寒六经为病,不是静止不动的,某一经的病变,往往会影响到另一经,因此六经病有相互传变的证候。六经病的传变是由感邪的轻重,正气的强弱,治疗当否,或有无宿疾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脉证的变化是判断六经病证是否传变的主要依据。临床上,伤寒的传变并不固定于六经次序。
  治疗
  治疗伤寒应掌握辨证论治原则。伤寒六经病总的治则为祛除外邪,扶助正气。三阳病多属表证、热证、实证,以祛邪为主,三阴病多属里虚寒证,治法应以扶正为主。但伤寒病的诊治较为复杂,倘若误治,可致变证迭现。如太阳病虽有表邪,但不能发汗太过,否则津液耗伤,甚则汗多亡阳;太阳病表邪未解,不可误行攻下,否则可成痞证或结胸;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故汗、吐、下法皆在所禁;阳明病肠胃燥热,故禁发汗及利小便,以免重伤津液;阳明邪热在经,尚未与燥屎相合,不可过早攻下;少阴病阴阳皆虚,不可误汗、误下等等。
  太阳伤寒证脉证提纲:
  《伤寒论》第3条:“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为伤寒。”
  太阳伤寒证证治:
  《伤寒论》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伤寒经典书籍】
   来自: http://www.621m.cn/search_book.asp?wd=%C9%CB%BA%AE
  伤寒六书 伤寒论条辨 张卿子伤寒伤寒证治准绳 伤寒论注 重订通俗伤寒伤寒溯源集 伤寒括要 伤寒缵论 伤寒贯珠集 伤寒法祖 伤寒大白 伤寒悬解 伤寒论类方 伤寒论辩证广注 伤寒论辑义 伤寒医诀串解 伤寒审证表 伤寒补例 敖氏伤寒金镜录 伤寒舌鉴 伤寒论翼 伤寒附翼 伤寒指掌 河间伤寒心要 刘河间伤寒医鉴 伤寒论纲目 证治准绳·伤寒 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 伤寒心法要诀
  【现代医学】
  伤寒杆菌(Salmonella typhi)造成之伤寒病,常称“伤寒热”(typhoid fever),其症状包括高烧,可达39°至40°C(103°至104°F);其他症状有腹痛、严重腹泻、头痛、身体出现玫瑰色斑(rose spot)等。肠道出血或穿孔是其最严重的并发症。其传染途径为粪口途径,传染力很高。
  在19世纪50年代克里米亚战争爆发时,因伤寒而死亡的士兵是因战伤而死亡的10倍。伤寒可引起高热和肠道出血,具有很高的传染性。
  到了1898年,尽管这种疾病在当时仍然无法治愈,赖特却研制出了伤寒疫苗。在次年爆发的布尔战争期间,士兵死于伤寒者仍然要5倍于因战伤而死亡者。然而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这种疫苗得到了采用。数百万的士兵因战壕内恶劣的条件而死亡,但死于伤寒的只有100人。
  1907年,厨师玛莉·马龙造成伤寒玛莉事件,可说是医学史上有名的案例。
  伤寒的症状包括高热、皮疹、寒战和出汗。
  一个赖特未能预料到的问题是“伤寒玛丽”。玛丽这位妇女是位厨师,她所到之处都引发了伤寒的蔓延,尽管她本人并未患病,但却把所携带的病菌传染给了吃她食物的人。当最终被证实为传播病菌的人后,她被扣留并终生隔离。
  伤寒常见的传染源为遭病菌污染的水源,或者是被伤寒病人或带菌者接触过的食物。今天,伤寒可用抗生素治愈。现代医学采取的抗生素有安比西林(ampicillin)、氯霉素(chloramphenicol)、磺胺剂(trimethoprim-sulfamethoxazole)及fluoroquinolone类如ciprofloxacin。
疾病大全
  疾病名称:
    伤寒
  疾病编码:
    2.001
  归属系统:
    感染性疾病
  药疗方案:
    复发的治疗与初发病例相同,但抗生素的疗程很少需超过5日。必须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带菌者并禁止他们参与食品操作。急性期后3~6个月的病人,即使成为带菌者,仍可分离到伤寒杆菌。因此在康复期应每周作1次大便培养,必须3次培养阴性才能除外带菌状态。胆道正常的带菌者用抗生素如氨苄青霉素1.5g口服或静脉注射每日4次,共6周,或阿莫西林2g每日服3次共4周,可获约60%的治愈率。丙磺舒0.5g每日口服4次可与氨苄青霉素合用。某些有胆囊疾病的带菌者可用TMP-SMX加利福平来灭菌根治。有些需作胆囊切除的病例,在术前1~2日和术前2~3周使用抗生素(氨苄青霉素6g/d分4剂静脉注射)通常可治愈带菌状态。
  抗生素能明显减轻疾病的严重性、缩短病程,也可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头孢曲松和头孢哌酮为首选药物。头孢曲松的用法是30mg/(kg·d)分2次肌注或静脉注射共2周(成人每12小时静脉注射1g)。头孢哌酮的用法是60mg(kg·d)分2次静脉注射,共2周。氯霉素仍在全世界广泛应用,但耐药性在增多。喹诺酮类可能有帮助,它们可用于初期应用第3代头孢菌素肠外治疗后的持续性口服治疗(环丙沙星500mg每12小时口服1次)。喹诺酮类不推荐用于青春期儿童,作为替代治疗,可根据体外药敏试验,选用氨苄青霉素100mg/(kg·d)与4剂静脉或肌内注射,共14日。
  有严重中毒症状的病人除抗生素外,还可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它常可促使退热和临床症状改善。治疗头3日用强的松20~40mg/d口服(或相当的药物剂量)一般已足够。有明显谵妄、昏迷或休克的病人,可用大剂量糖皮质类固醇(地塞米松首剂3mg/kg静脉注射,接着每6小时给1mg/kg,共48小时)。
  作为支持疗法,应多次进食以维持营养,发热时一般应卧床休息。应避免用水杨酸盐(它可引起低体温和低血压)及泻药和灌肠。为减少腹泻可用清流质饮食,必要时可用肠外营养。可能需补充液体和电解质或输血。
  肠穿孔和伴有腹膜炎时,需用针对革兰氏阴性和厌氧菌的广谱抗生素。虽然单独内科治疗肠穿孔也可获得中等度的成功,但仍以外科手术加抗生素治疗为宜。
百科大全
  shanghan
  伤寒
  Cold-induced Febrile Disease
    
英文解释
  1. :  typhia,  abdominal typhoid
  2. n.:  typhoid,  serious infectious feverish disease that attacks the intestines, caused by bacteria taken into the body in food or drink,  typhoid fever,  typhus
  3. vt.:  wound
法文解释
  1. n.  fièvre typhoïde
相关词
疾病生猪畜牧兽医生物学病理学生理学兽医学
古籍中医十竹斋医学著作中医词典医学清代宋代
明代近代更多结果...
包含词
副伤寒伤寒症伤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