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甘肅 >天水 > 伏羲廟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伏羲廟聯繫方式地址:天水市秦城區西關。
  郵編:741000伏羲廟投訴電話天水旅遊投訴電話:0938-8272659
  甘肅省旅遊投訴電話:0931—8411200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伏羲廟景區榮譽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伏羲廟門票價格門票:5元伏羲廟節慶活動天水伏羲文化節
  由每年農歷5月13日公祭伏羲典禮的活動擴大而成,是為紀念人文始祖伏羲氏而舉辦的。相傳伏羲人首蛇身,居三皇之首,百王之先,是中國第一位人王,他出生於天水,並在這裏創推八卦,並教會人民結網、從事漁獵畜牧。
  自1995年第一屆伏羲文化節起,每到農歷5月13日,都會有近千名來自中外的僑胞、遊客雲集羲皇故裏,參觀大地灣古人類遺址,尋宗祭祖。
  伏羲廟開放時間8:00——17:00伏羲廟最佳旅遊時間每年9月至11月,是天水市全年最佳旅遊季節。伏羲廟特別提醒麥積山石窟禁止攝影,入門前要存包和相機。伏羲廟美食天水的面皮、呱呱和涼粉等特色食品,特別是面皮,幾乎每一個在天水生活或者說衹呆過幾天的人都會愛上這種別有風味的小吃,十幾種美味調料和金黃的面皮攪拌在一起,真是讓人垂涎欲滴。其中又以箭場(位於天水市中心的一給集貿市場)的面皮風味最佳。張川鍋盔也很有名。
  伏羲廟住宿旅遊業帶動了天水的賓館酒店業的發展,雖然不象一些大城市的賓館那麽豪華,但也舒適衛生,價格合理,而且一般都可為賓客提供代辦飛機、火車、汽車、出租車、醫療、洗衣等綜合服務。遊客到天水最好找一個具有交通、購物、餐飲、旅遊各方面便利的下榻之所,而且一定要提早訂好回程票。
  伏羲廟購物天水自古是隴東南重要的商品物資集散地,有西北“輕紡城”和“電子、電器城”之譽,皮毛、小百貨、蔬菜、毛成衣4大專業市場各具特色,物産豐富,土特産琳琅滿目,尤其以水果出名。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的“夜光杯”,就是用天水武山鴛鴦玉(又叫蛇紋岩)精製而成,買幾衹夜光杯送親贈友,富有意義。天水亞太購物中心,是當地比較有名的綜合購物場所。
  伏羲廟交通市區有到達伏羲廟景區的旅遊綫路。伏羲廟玩法祭廟、參觀、
  伏羲廟位於天水市秦城區西關,是全國最大最早的伏羲廟。是一處古柏參天,濃蔭蓋地;廟宇輝煌,亭角挑翹;佈局嚴謹清幽雅靜;高墻圍繞,芳草添色的所在,委實有着作為我們中華民族初祖的宏偉氣魄。是天水現在保存較為完整的古建築群之一。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伏羲廟,又名“太昊宮”,臨街而建,兩門三進,自南嚮北有牌坊、廟宇、月臺、碑亭、主殿、古柏等,占地200萬平方米。殿宇排列對稱整齊,佈局規則嚴謹,屋頂皆飾琉璃筒板瓦,雕梁畫棟,巍峨壯觀。
  
  廟門首,有一單檐歇頂,雄偉莊嚴的牌坊凌空矗立在高3米,寬6.5米、長17.6米的臺墓上,周圍以磚砌勾欄;大門五間,進深兩間,通長17米,懸山式,中央置寶瓶;正脊螭吻尾嚮內,背獸尚全,有纏枝牡丹。背部置劍靶以拒鵲,為清代之物。進門前院長52.6米,寬32.8米。再進為儀門。進儀門即為中院,闊32.8米,深58.6米。主體建築太極殿高大雄偉,穩坐在院正北高1.8米,長26.4米,寬13米的月臺上。殿宇重檐琉璃瓦頂,飾螭首。
  
  頂上平脊兩端有翹轉嚮內的“鴟尾”。鬥拱五鋪,三抄、三平昂,刻捲雲和竜頭。門扇飾透花金綫艾葉紋。圓窗透花,刻有二竜一珠,障水板刻鬆鹿圖,雕刻精絶,別具一格。內有伏羲泥塑彩繪像。後有先天殿,原祀神農,內塑神農像一尊。側有朝房、碑房、廡殿、鼓樂亭。亭殿間鑲以古柏37株,古槐1株,奇形怪狀,儼然是一院人物一幅畫捲。廟東北有池,跨池有橋,池畔有亭,名曰“來鶴亭”。據說昔日有白鶴棲息其上,故此得名。廟祠內,柏槐蒼茂,花木芬芳,黃鶯鳴囀,燕語呢喃,碧樹亭影,交相輝映,景色幽靜,令人神思嚮往。
  
  每逢農歷正月十六日,相傳是伏羲誕辰。有一天,柏茂槐蒼,凝翠吐香,太極殿上,素餚佳果,寶燭輝煌,裊煙繚繞,馥鬱送香。畫卦臺上,青鬆碧檜,白階生光,人流如梭。天水及鄰縣群衆扶老攜幼紛至朝拜,以表達對這位人文初祖的無限景仰和崇敬之情。
No. 2
  伏羲廟本名太昊宮,俗稱人宗廟,在甘肅省天水市城區西關伏羲路。一九六三年人民政府公佈為甘肅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2001年06月25日,伏羲廟作為明、清古建築,被國務院批準列為國傢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廟始建於明成化十九年至二十年間(1483——1484年),前後歷經九次重修,形成規模宏大的建築群。清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第九次重修後,占地面積13000平方米,現存面積6600多平方米。
  伏羲廟臨街而建,院落重重相套,四進四院,宏闊幽深。廟內古建築包括戲樓、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鐘樓、鼓樓、來鶴廳共10座;新建築有朝房、碑廊、展覽廳等共6座。新舊建築共計76間。整個建築群坐北朝南。牌坊、大門、儀門、先天殿、太極殿沿縱軸綫依次排列,層層推進,莊嚴雄偉。而朝房、碑廊沿橫軸綫對稱分佈,規整劃一,具有鮮明的中國傳統建築藝術風格。由於伏羲是古史傳說中的第一代帝王,因此建築群呈宮殿式建築模式,為全國規模最大的伏羲祭祀建築群。又因有伏羲廟,民國以前小西關城又叫伏羲城。
  先天殿又稱正殿、大殿,在中院後部正中,是伏羲廟的主體建築,巍然屹立於院子正北高1.7米的磚築月臺上。其高大雄偉的殿內,有伏羲彩塑巨像一尊。藻井頂棚正中繪太極河洛八卦圖,四周等分為六十四格,內刻繪六十四卦圖。先天殿後面為太極殿,又稱退殿、寢殿、寢宮,依“前宮後寢”慣例而建,原供伏羲,後祀神農,建築規模略小於先天殿。
  伏羲廟各院內遍布古柏,為明代所植,原有64株,象徵伏羲六十四卦之數,現存37株。挺拔蒼翠,濃蔭蔽日。伏羲廟大門內側東西墻角原有古槐兩株,相對而立。現存東邊1株,樹幹中空,經鑒定為唐代聽植。
  每逢正月十六伏羲誕辰日,周邊群衆扶老攜幼,紛紛前來伏羲廟朝拜祭祀“人祖爺”。一時,寶燭輝煌,香煙繚繞,鐘鼓鳴天,善男信女異常虔誠,廟內充滿着一派莊嚴肅穆的景象。
  伏羲廟門坊又稱大門、正門、前門、頭門。明弘治三年(1490年)創建,嘉靖二年(1523年)、清順治十年(1653年)、乾隆四年(1739年)重修。嘉慶十年至十二年(1805~1807年)間由原來的3間擴建至5間,光緒十一年至十三年(1885~1887年)間又重修,始成今製。面闊5間計17米,進深2間計5.4米。懸山頂,緑瓦竜吻,質樸典雅。
包含詞
天水伏羲廟伏羲廟古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