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ow Map |
|
|
伊通满族民俗馆联系方式地址:吉林省中南部。
电话:0434—4264418
邮编:136000伊通满族民俗馆投诉电话四平市旅游投诉电话:0434-3643064
吉林省旅游投诉电话:0431-565303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伊通满族民俗馆景区荣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基地2a级国家旅游景点伊通满族民俗馆门票价格10元伊通满族民俗馆节庆活动四平市是满族的发祥地和集居地之一,其中以伊通满族自治县居住的满族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37.5%。在伊通县,满族仍较多地保留着本民族的风俗习惯。伊通满族男子仍普遍穿坎肩,姑娘娴于刺绣,在衣边、门帘、幔帐上绣制优美的图案和“喜庆话”字样。过年剪窗花的习俗仍很盛行。老年妇女绾发盘髻,姑娘蓄发为辫,带耳环的随处可见。满族人家还较多地保存着古建筑的遗风,许多建筑带有满清特色。生活习俗也带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尤其以萨满教(满族原始宗教)的仪式和婚礼最具代表性。隆重的萨满教仪式以祭祖为大宗,惯于龙虎年或蛇年春秋两季操理,分家祭和族祭。家祭时要选择本家取妻生子、就职荣升、修宅迁居、寿老病故或儿女久病初愈等红白喜事的时候。全族团结、喜庆丰收可操办族祭。无论是那种祭祀都得请全族老幼参加。在整个祭祀活动中,可分祭神树、杀猪祭神杆、领姓、摆件子、蒸糯米、打打糕等一整套习俗。满族的婚礼也很别致。结婚时,举行送亲车与迎亲车在中途相遇换车仪式。“拜天地”后在南炕“坐福”,晚间在地上放一张桌,新郎新娘绕桌三圈后饮酒。桌上一对蜡烛,通霄不熄。婚后三天“回门”。
中元节
时间:农历七月十五
内容:满族以七月十五为中元节,也视为超度亡灵的“鬼节”。届时,各处寺院设立道场,燃灯念经,要举行各种超度仪式。
走百病
时间:农历正月十六日
内容:满族妇女的节日。妇女们结伴远洲,或走沙滚冰,或嬉戏欢闹,叫做“走百病”。
颁金节
内容:是满族“族庆”之日,标志着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的形成。伊通满族民俗馆开放时间8:00——17:00伊通满族民俗馆最佳旅游时间相对而言,夏季和秋季最适宜游玩。伊通满族民俗馆美食猪肉炖粉条、朝鲜冷面、饺子、包子、熏肉饼
伊通满族民俗馆住宿叶赫风景名胜区内,有转山湖宾馆、民族山庄、度假村、古城乐园等服务设施,可为会议、游人旅客提供住宿服务。在四平市东北部15公里处,有一个两岸山形奇特,水面宽广清净的下三台水库。水库东有九箭山,西有老鹰山,群山环抱,风景秀丽,如今,这里建起了宾馆、凉亭,开设了游泳、钓鱼等游览项目,接待中外游人。
四平宾馆是隶属于四平市政府的三星级旅游涉外宾馆,拥有各类套房、标准客房120间。四平市吉平宾馆,是一家三星级涉外宾馆。座落于风景秀丽的四平南湖公园西侧。四平丽豪酒店位于风景秀丽的南湖公园附近,是港商投资4000万港币兴建的涉外三星级商务型酒店。红嘴宾馆座落在全国闻名的“神州第一屯”四平红嘴集团总公司所在地,是一家二星级涉外旅游饭店。宾馆有各类套房50间。伊通满族民俗馆购物鹿茸吉林人参吉林熊胆红松美人松水獭皮紫貂皮延边苹果梨长白山松蘑彩绘雕刻葫芦树皮画山葡萄蕨菜吉林田鸡松花石砚松花湖浪木根雕五味子甘草吉林鹿角胶伊通满族民俗馆玩法参观、学习、旅游、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幅员面积为二千五百二十三平方公里。境内有七座火山平地兀起,状若北斗,故有“七星落地”之称。伊通历史悠久,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从远古的息慎,到宋、辽、元、明时期的女真,满族先人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是满族的“祖宗肇兴之所”。清初这里建立了镶黄、正黄二旗公署,设驿站,置柳边。光绪八年升为州治。一九八八年八月三十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通县,设立伊通满族自治县。溯古抚今。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就出生在伊通留下足迹。在这块“贡山”“贡河”相间环抱的沃土上,伊通满族繁衍生息。至今,伊通满族的风俗习惯、心里素质仍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虔心敬存下来的满族传世文物,在一九八七年三月代表吉林省在首都北京展出期间,曾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伊通满族民俗馆始建于一九八七年六月二十五日,是目前全国唯一的一所展示满族传世文物和民俗风情的博物馆,迄今为止,馆藏文物已达六百一十个种类,三千余件展品。共接待各级各类参观团体一千五百多个,社会各界参观人士二十余万众。慕名前来参观的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的国际友人和港、澳、台同胞翘指嘉许,留言盛赞。一九九五年三月,中共四平市委、市政府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一九九九年五月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将本馆作为学术基地。
展览馆分渊源、生产、生活、礼仪、文化习俗和今日伊通六个部分。采取专题陈列的方法,用实物展品与照片、图板、模型和录像等形式,向观众展示伊通满族特有的民俗世界,使来参观者能够得以了解伊通满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和风土人情,体察伊通满族人的传统意识和生活情趣。
满族的生产活动,反映了几千年来的渔猎采集向农耕发展的历史过程。长期的渔猎生活构成了其民族文化的底蕴,铸造了强悍的民族性格。满族是马背上的民族,曾以弓马著称天下。传统的狩猎多是“聚众合围”既狩猎,又练兵,培养出“威名震慑莫与争锋”的八旗劲旅。满族有驯鹰捕猎的古俗。在原始信仰萨满祭礼中,鹰神列为灵禽之首,其中最名贵的是“海东青”。满族的畜牧业有漫长历史,曾普遍养马,并长于驯马。满族又以善养猪而著称,喜吃白肉血肠,川白肉等菜肴。满族先民古时即养狗,狗是满族狩猎及生活中的好伙伴,有“鹰犬无价”之说。满族的旗袍,在清代居“国服”地位。旗袍称“衣介”,分单、夹、皮、棉四种。满族男子喜穿长衫、长袍、外套马褂,俗称“长袍马褂”。女子旗袍的领口、衣襟、袖头上都镶有艳丽的花边,穿起来美观、匀称、婀娜多姿,成为最有特点的中国民族服装。满族女子喜带头饰,不缠足,有“金头天足”之称。满族的饮食从“天火肉”到“满汉全席”极大的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的是火锅。满族火锅历史悠久,在满族历史上曾出现“天上锅”、“地上锅”、“水中锅”、“雀火锅”等多种火锅,清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每到一处都要吃火锅,使大江南北盛行至今。满族的住宅在清中叶以后,形成了“四合院”的典型民居。卧室内三面火炕,南北炕住人,西炕较窄,称“万字炕”。满族的传统信仰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原始宗教——萨满教。每到祭祖祭天婚丧嫁娶,驱魔治病等活动,都要把萨满请来。此时的萨满脱去常服,穿上神裙,戴上神帽,束上腰铃,手持抓鼓和鼓鞭,一边口诵神词,一边盘旋舞蹈,跳跃礼赞,膜拜娱神。子孙绳,是满族人家记录子孙繁衍的布制绳索,生男孩时在绳索上拴上“嘎啦哈”或小弓箭,生女孩则拴上彩色的布条,是其先民古老的“结绳记事”的遗俗。满族十分重视岁时节庆,主要节日有春节、上元节、端午节、颁金节等。“颁金节”是纪念皇太极在一六三五年农历十月十三这一天改“女真族”为“满洲族”的日子.满族的婚嫁礼仪十分讲究,从相亲到完婚有一套完整、庄重的礼仪过程。一般有:相亲、迎亲、回门、住对月等。满族的丧葬习俗,历史上曾经历过树葬、兽葬、水葬等演变过程,土葬时使用“起脊棺材”,挂红布魂幡,清明日上坟插“佛托”。现已普遍实行火葬。满族能歌善舞著称于世,其中满族曲艺、剪纸最具民族特色和民族风格。满族的传统体育有珍珠球、跳骆驼、冰嬉、雪地走等。满族的传统体育项目和民间游戏生动活泼至今不衰,有些已被中小学吸纳为传统体育项目教学。
“珍珠球”已列入国家体育部门的比赛项目。
白山黑水,碑传神话千家续
古风新俗,留衍子孙万户繁
伊通满族人民为民族昌盛、国家富裕共同奋斗,正在同其他兄弟民族一道,致力振兴经济。如果说“七星落地”的传说曾给伊通镀上神话般的色彩,那么,新的民族团结、和睦将会给伊通创造出无比神话还要灿烂的光辉前景。
1995年3月中共四平市委、市政府将其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1998年5月本馆成为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学术基地。2002年被国家旅游局质量等级评定为2a级旅游景点。 |
|
伊通满族自治县位于吉林省中南部,幅员面积为二千五百二十三平方公里。境内有七座火山平地兀起,状若北斗,故有“七星落地”之称。伊通历史悠久,是满族的发祥地之一。从远古的息慎,到宋、辽、元、明时期的女真,满族先人都曾在这块土地上生息、繁衍,是满族的“祖宗肇兴之所”。清初这里建立了镶黄、正黄二旗公署,设驿站,置柳边。光绪八年升为州治。一九八八年八月三十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通县,设立伊通满族自治县。溯古抚今。清太宗皇太极的生母孝慈高皇后就出生在伊通留下足迹。在这块“贡山”“贡河”相间环抱的沃土上,伊通满族繁衍生息。至今,伊通满族的风俗习惯、心里素质仍具有鲜明的特点,他们虔心敬存下来的满族传世文物,在一九八七年三月代表吉林省在首都北京展出期间,曾赢得了国内外各界人士的高度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