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草科名: 菊科
牧草科拉丁名: compositae
牧草科英文名: composite family
牧草属名: 绢蒿属
牧草属拉丁名: seriphidium (bess.) poljak.
牧草属英文名: seriphidium
天然牧草: 伊犁绢蒿
牧草学名: serphidium transiliense (poljak.) poljak.
牧草英文名: transil seriphidium,transil wormwood
地理分布: 伊犁绢蒿分布于中国新疆北部;中亚地区也有。
形态特征: 半灌木。高40~80厘米,有的达1米以上,全株被蛛丝状绒毛。老茎粗壮,常呈解索纤维状劈裂;基部有枯枝残留。花期茎上的毛常脱落,呈黄褐色或黄绿色,茎多数丛生,具不育枝,短缩。不育枝上的叶与茎下部叶具柄,叶片长圆形,二至三回羽状全裂;小裂片长3~7毫米,条状披针形,先端尖或钝,下部叶在花期常脱落;中部叶无柄,羽状全裂,上部叶羽状全裂。头状花序椭圆状卵形或长圆形,直径1~2毫米,多数在茎上排列成扫帚形的圆锥状;总苞片4~5层,被蛛丝状毛;花序托无毛;管状花紫绛红色或黄色。瘦果卵圆形,长约0.75毫米,淡褐色。体细胞染色体数:2n=18,x=9。
生物学与生态学特性: 超旱生半灌木。在新疆分布较广,准噶尔盆地、伊犁谷地、塔城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等的盐柴类荒漠、绿洲的边缘,田边、地埂、宅旁均有分布,海拔为500~1250米。在草场中常与博乐塔绢蒿、草原绢蒿(s.schrenkianurn)、新疆绢蒿、纤细绢蒿等组成群落,但随环境的变化分布的比重有所不同。戈壁型伊犁绢蒿具有明显的旱生结构,角质层及上下叶表皮栅栏组织,特别是叶缘栅栏组织比较发达,海绵组织发育不良。在叶表皮上有很多腺毛细胞,内含有芳香物质(挥发油),其数量的多少和成熟时间是影响其适口性的主要因素。春季腺毛细胞尚在逐渐形成,秋季霜后,腺毛细胞已被破坏,冬季叶已干枯,芳香物质较少,特别是早春最少。因此,这些季节家畜喜食;晚春和夏季适口性最差,甚至家畜不采食,也是蒿类草场得以较好保护,退化较慢的重要原因之一。伊犁绢蒿叶上气孔密度较大,据测定在一天内早上8点钟开放气孔占总气孔数的83%,中午12点占47%,14点只有19%的气孔开放。气孔随温度的增高而逐渐趋于关闭,对减少蒸腾,抵抗干旱和高温有重要意义。种子小,千粒重为0.24~0.36克。种子在1℃时即可发芽,随温度的增高,发芽率也提高,以15~20℃最宜,40℃以上即不发芽。种子发芽的最适土壤含水量为24%~28%。种子发芽与光照有关,在黑暗下,发芽率为58%,在20001x光照下,发芽率达90.6%。伊犁蒿种子一般无休眠期,当年采集的种子发芽率达90.6%。在新疆农业大学栽培试验,冬播种,第二年春化雪后3~5天即可出苗,出苗到分枝需40~45天,分枝到现蕾72天,现蕾到开花43天,开花到结实10天,结实到成熟23天,一般生育期208天左右。在新疆老满城,一般头年临冬播种,可在翌年3月下旬出苗,4月初全苗,5月上旬分枝,7月下旬现蕾,9月中旬开花,月底结实,10月中旬种子成熟。第二年春季返青比紫花苜蓿早8天,种子仍在10月中旬成熟。伊犁绢蒿根系生长快,分枝以后,地上部分生长迅速,但地下部分仍继续生长,当年生长季结束,根深可达1.5米以上,根幅宽70~90厘米。蒿植株高大,产草量高,栽培条件下到现蕾期高可达75厘米,干草产量达4288.9公斤/公顷。花序多,种子产量高。每株花序平均(栽培地)为51756个,单株种子产量达13.9克,产种子量487.5公斤/公顷。 再生性较差,现蕾期刈割后,平均日增长高度仅0.1厘米。除种子繁殖外,还可进行扦插繁殖。
饲用价值: 富含粗蛋白质和粗脂肪。营养期叶量较大,现蕾后花序和分枝多(分枝期叶量占全株重量的62.8%),是绵羊早春和秋冬最喜食的牧草,马和骆驼也喜食。据牧民反映,早春母绵羊在该蒿类草地上放牧能起到催乳效果,秋季能抓油膘,是新疆干旱草地中饲用价值较高的植物。放牧利用应在返青后半月至分枝前,分枝后适口性差。刈草利用应在现蕾前进行。现蕾后不仅植株粗老,营养价值较低,且芳香物质较浓,适口性差。刈草利用最好与其他饲草混合制成干草粉饲喂牲畜。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