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法罕皇家广场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景区荣誉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伊斯法罕皇家广场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开放时间商务活动最好于10月至次年4月前往,天气比较凉爽。6~8月,商人渡假者较多。伊斯法罕皇家广场特别提醒由于伊朗宗教国家的特性,伊朗要求在伊朗领土上的所有女性(学前儿童除外)外出时须带头巾和穿着长外衣,否则可能会受到处罚。男性不可穿着短裤外出。
到伊朗,宜持用印有波斯文、英文的名片。伊朗商人比中东其他地方的商人好礼而讲究正式,招待殷勤,打交道时宜以正式而保守方式进行。伊朗人以其数千年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为骄做,在交谈过程中,可多强调中国与波斯商贾往来的悠久历史。
按照伊朗的礼俗,每年的4~9月间,天气炎热,穿衬衫,打领带即可,其他时候宜穿保守式样的西装。拜访商界、企业界或政府部门须先订约会,谈公事要遵守时间。和伊朗人打招呼,要称他们的姓加上学术或职务头衔。根据当地的商业习惯,进行商务活动时,首先彼此要提示所希望的价格、条件,然后相互让步达成协议。生意洽谈,按伊朗人的习惯,往往相当费时。虽然起初所提示的价格很难接受,但不必灰心,仍然要不屈不挠地进行交涉。有一点我们要有充分的认识,即对方的意识观念与我们的差异。注意不急躁、不慌张、不灰心。伊朗人信奉伊斯兰教,不要伤害伊朗人的自尊心,并要十分注意不能有不尊重伊斯兰教的言行。观光、商业旅行到伊斯兰教国家时,都可以参观伊斯兰教教堂,但必须遵守他们的礼节:要脱鞋,头上必须有一样东西,如帽子或手套。女性衣着更须注意,不宜太暴露。不能穿迷你裙,肩膀到膝盖必须掩蔽不露,衣袖不可短到露肩或露出腋下,当地禁止喝酒,也不能携带酒精类的饮料。不食猪肉,烤肉串是伊朗名菜。伊朗中、下层人士喜欢上茶馆,泡上一壶红茶,摆上冰糖块或榛子果仁、巴旦杏仁、阿月浑子和葡萄干等。在伊朗,茶馆也是人们信息交流和社交的重要场所。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位于伊朗中部的伊斯法罕市中心。197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伊斯法罕皇家广场作为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南北长511米,东西宽l60米是当年阿巴斯大帝检阅军队和观看马球的场所。周围有两层拱廊环绕,每边拱廊各开一座雄伟大门,分别通向皇家清真寺、圣·罗图福拉清真寺、阿里·加普宫和皇家集市。
早在公元前8-6世纪,米底亚王国统治时期,伊斯法罕就已经被建成一座颇具规模的大都市。公元11-12世纪的波斯塞尔柱王国时期,始为首都,16世纪末至18世纪初再次成为沙法维王朝的都城。作为丝绸之路上的重镇,这里亦是东西方贸易的集散地。当时南来北往的游客云集在这里,城市十分繁荣,民间有"伊斯法罕半天下"之美称。
伊斯法罕皇家广场又称伊斯法罕伊玛穆广场,由沙法维王朝的阿巴斯一世大帝建于17世纪,广场四边是纪念碑建筑,它们与一组二层拱廊相连。这处遗址以它的皇家清真寺、圣·罗图福拉清真寺和阿里·加普宫而闻名。
在阿巴斯一世大帝重建伊斯法罕皇家广场之前,在广场旧址周围分布着一些小广场。从皇家清真寺入口处,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到这些约500米长、150米宽的广场。广场中保存了从公元11世纪到公元19世纪的各式各样的伊斯兰风格的建筑。皇家清真寺左侧是上个世纪经过重建的草坪和大池塘。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最初的纪念碑依然耸立,在广场公园的门口就有两块古纪念碑。广场的东侧是圣·罗图福拉清真寺小巧玲珑的伊斯兰式的圆屋顶,在广场的更远处是皇家集市的入口。据说,该集市是当时伊朗最大的集市,它的南入口处位于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最北边,沿着市场内的道路走下去,可看到建于11世纪塞尔柱王朝的星期五清真寺,它是伊朗最古老的门殿式清真寺。现在,伊斯法罕皇家广场四周是各式各样的古迹,并且留有古代皇家集市的一部分店铺。最引人注目的是广场上的铁铺,在离广场很远的地方就能听得见铁匠艺人们嘹亮的叫卖声。
广场的东侧,是规模不大但十分奢华抢眼的圣·罗图福拉清真寺,这里曾是阿巴斯一世的私人礼拜堂。整个清真寺的穹隆内外及壁面用黄色为主的彩釉砖装饰、这在波斯极为罕见。
沙法维王朝与阿巴斯一世
沙法维王朝(1502-1736)是伊朗的一个王朝,该王朝将伊斯兰教的什叶派定为伊朗国教,使一个具有不同种族和语言成分的国家出现统一的国民意识。王朝的创建者使斯梅尔一世征服了伊朗大部并吞并了伊拉克的巴格达和摩苏尔省。与奥斯曼人和乌兹别克人的战争使沙法维王朝被迫将首都迁至伊斯法罕。1588年阿巴斯一世即位,他意识到军事力量有限,于1590年与奥斯曼帝国签订不平等和约,而将攻势转向乌兹别克,并对军队进行重大改组,全部按欧洲方式训练和装备,于1603年击败了士耳其人,还将16世纪初占领波斯湾内的霍尔木兹岛的葡萄牙商人赶走。阿巴斯一世杰出的统治、突出的军事成就和有效的管理体系,使伊朗步入强国之列。
广场南侧的皇家清真寺始建于1612年,大门和两座宣礼塔朝向正北,正殿和另外两座宣礼塔朝向西南的伊斯兰圣地麦加。这座透看皇族气味的波斯风格建筑,是整个广场的焦点
伊斯法罕王家广场中其他知名建筑还有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以及伊玛穆·哈默得墓葬群。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是阿巴斯二世大帝时建成的,根据皇家集市门廊上石刻记载的准确时间为公元1656年至1662年。马斯吉德哈基姆清真寺最初所采用的建筑材料主要是灰泥,经过漫长的风雨剥蚀以后,这些建筑能被保留下来的极少。其中的一件幸存品是一个用同种材料制成的造型优雅别致的象牙塔。通往清真寺入口处的建筑,也就是现在为人们所称道的"卓章口",可能是伊斯法罕皇家广场最古老的建筑。从该建筑的风格1可以看出古时工匠建筑艺术表现手法发展的特点,区匠们越来越倾向于用更为华丽的建筑手法,原来流行的朴素的突角拱已逐渐为较为复杂的尖斗拱所代替,再往后就是半圆形屋顶的普及。这种带有半圆形屋顶的建筑,其屋顶造型的优雅美观程度并不亚于600年后的圣·罗国福拉清真寺。
阿里·加普宫宫殿正面高48米,是将原来的阿里门稍加改建,成为二层有木看台的建筑,作为检阅和迎接贵宾之用
伊玛穆·阿哈默得墓葬群包括两座神殿,一座是建于1167年的伊玛穆·阿哈默得神殿,另一座是阿亚图拉神殿。这座墓葬群的建筑风格十分奇特,在伊玛穆·阿哈默得神殿的窗户上有一块高高在上的巨石,俯瞰着整个街道。两座神殿的内部建筑也是风格迥异,伊玛穆·阿哈默得墓葬的内部建筑采用的是当时非常传统的圆顶加天窗式,护墙板的瓷砖上稀疏地装饰着一些大徽标的图案。而阿亚图拉这位博学的宗教领袖的神殿风格却是别具特色,当游人一步入神殿内部时,就会为遍布神殿四周的豪华的洛可可式装饰惊讶不已。
■皇家广场重建后其四周的二层拱廊以很低的价钱出租,以吸引更多的商人从旧城中心迁
移至此。
■"四十柱宫"建于1647年,是阿巴斯二世处理国事的地方,它并非实有40根柱子,因为宫殿门廊上的21根大柱倒映在门前清澈的池水中,仍佛又出现了20根柱子,故得名"四十柱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