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他山之石 Stones from other hills |
拼音: tā shān zhī shí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褒义
解释: 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资料来源: 《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
《他山之石 another's good quality, or suggestion, whereby one can remedy one's own defects》 |
诗人: 袁燮 Yuan Xie
他山之石能攻玉,诗人此意宜三复。 莫嫌山骨太坚峭,足使国珍充韫匮。 磨砻砥砺功日新,圭璧琮璜光可烛。 人生行已良独难,昼夜营营昏利慾。 欲为全德古君子,莫弃忠规甘诌曲。 忠规未必皆我友,言是人非亦可录。 彼虽蒙蔽不自知,察人过差穷隐伏。 圣人閫域未易到,责我谓我追遐躅。 观渠待我最深厚,我听其言当佩服。 端知良药苦难堪,已我沈疴功甚速。 古人闻过每欣喜,要令忠告来相续。 今我昏怠不自强,逆耳阔疎亲软熟。 嗟予示免世俗病,每读古书知不足。 今朝偶诵攻玉诗,从此闻善三薰沐。 |
|
他,本作它”。《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错琢玉之具;攻琢治。别的山上的石头,可用来琢磨玉器◇以他山之石”比喻可取以为法,帮助自己提高、改进的学习对象。 |
|
《诗·小雅·鹤鸣》:“它山之石,可以为错。” 毛 传:“错,石也,可以琢玉。举贤用滞,则可以治国。” 郑玄 笺:“它山喻异国。”又:“它山之石,可以攻玉。” 毛 传:“攻,错也。”本谓别国的贤才也可用为本国的辅佐,正如别的山上的石头也可为砺石,用来琢磨玉器。后因以“他山之石”喻指能帮助自己改正错误缺点或提供借鉴的外力。 明 李贽 《复陶石篑》:“生因质弱,故儘一生气力与之敌斗,虽犯众怒,被谤訕,不知正是益我他山之石。”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杰作小说>小引》:“外国文学的翻译极其有限,连全集或杰作也没有,所谓可资‘他山之石’的东西实在太贫乏。” |
|
一、他山之石(tā shān zhī shí)
解释: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为错。”
示例:所谓可资‘~’的东西实在太贫乏。 ★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中国杰作小说>小引》
近义词:引以为戒、前车之鉴
反义词:重蹈覆辙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可以借鉴的东西
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tā shān zhī shí,kě yǐ gōng yù)
解释:攻:琢磨。别的山上的石头,能够用来琢磨玉器。原比喻别国的贤才可为本国效力。后比喻能帮助自己改正缺点的人或意见。
出处:《诗经·小雅·鹤鸣》:“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示例:感公虚己下问,且自念~。 ★明·海瑞《启熊镜湖军门》
近义词:他山攻玉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可以借鉴的东西
三、【附】《诗经·小雅·鹤鸣》
〖原文〗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野。
鱼潜在渊,
或在于渚(2)。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3),
其下维择(4)。
它山之石(5),
可以为错(6)。
鹤鸣于九皋,
声闻于天。
鱼在于渚,
或潜于渊。
乐彼之园,
爰有树檀,
其下维彀(7)。
它山之石,
可以攻玉。
〖注释〗
①皋(gāo):沼泽。九皋:曲折深远的沼泽。②渚(zhǔ):水中的 小块陆地。③爰:语气助词,没有实义。檀:紫檀树。④择(tuó): 落下的树叶。⑤它:别的,其他。(6)错:磨玉的石块。(7)彀:楮 树。
〖译文〗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四野都传遍。
鱼儿潜游在深渊,
时而游到小清边。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落叶铺满地。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白鹤鸣叫在深泽,
鸣声响亮上云天。
鱼儿游到小清边,
时而潜游在深渊。
那个可爱的园林,
种着高大的紫檀,
树下长的是榕树。
其他山上的石块,
可以用来磨玉石。
〖读解〗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富有哲理的成语,最初便出自这 批。然而,全诗并不意在阐释哲理,而是赞颂园林池沼的美丽。
从艺术发展的角度看,从对自然山水的观照赞美,到人造山 水,似乎是一种合乎逻辑的演变。自然山水无论怎么美,却难以 M己有。把官室修筑到风光秀美之处固然不错,却又给办事、生 活造成诸多不便。要把自然山水随心所欲地迁移,几乎是不可能 的。或许是为了在住地周围再现自然风光的秀美,或许是出于占 有自然山水之美的私欲,或许是为了显示富有与阔气,或许几种 动机兼而有之,于是便有了模仿自然山水的人造园林。据说,这 玩意儿早在西周就已有了。
无论怎么说,人造园林的出现,大概不会是出于“为艺术而 艺术”一类的高尚动机,并不像某些研究者说得那么“玄”。即使 有这样的东西,也应当是很晚近的事情。
在一个交通尚不发达,人民衣食住行尚成问题,外扰内乱不 问,财力、技术十分有限的时代,要建造大规模的园林景观,完 全可以想见其难度和对人力财力物力的消耗。这样一朵艺术之花, 却原来是生长开放在一块贫瘠的土壤之上。
也许,历史就是这样。主观的动机和最终的结果总是相分离 的,有时甚至是完全相反的。修建金字塔的劳工,大概不会像我 们这样对金字塔顶礼膜拜。建造皇帝园林的能工巧匠,未必会对 自己的作品感到欢欣鼓舞。真是彼一时也,此又一时也。 |
|
- n.: another's good quality, or suggestion, whereby one can remedy one's own defects
|
|
楚材晋用, 楚才晋用, 前车之鉴, 晋用楚材, 殷鉴不远, 引以为戒 |
|
就地取材, 一失一得, 得失相当, 楚弓楚得, 本山取土 |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