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際溝通(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是指一種有意義的互動歷程。它含有三個重要的概念:
1.人際溝通是一種歷程(process),在一段時間之內,是采有目的式地進行一係列的行為。與您的親人飯後閑聊,或和您的好友千裏一綫牽的電話聊天,甚至您使用網路在chat room裏與網友們對談都是一種人際溝通的例子。而在每一個溝通的歷程裏,都會産生意義,此行為,都算是在實行人際溝通。
2.其重點在於它是一種有意義(meaning)的溝通歷程。溝通的過程中,其內容表現出的是"什麼"?其意圖所傳達的是理由是"為何"?以及其重要性的價值對應出此溝通"有多重要"?
3.雙方在溝通歷程中表現的是一種互動,在溝通的過程當時以及溝通之後所産生的意義都要負有責任存在。在尚未溝通之前,不能先預測溝通互動後的結果,例如小孩跟父母開口要錢,說了"我沒有錢了,能不能給我一千元當零用錢?",此時再還未造成互動前,不能知曉結果為何。可能是yes,也可能是no,而且yes或no的結果又存在著許許多多的語氣態度等等差別。 |
|
人際溝通具有心理、社會和决策等功能,和我們生活的層面息息相關。
1.心理功能
A.為了滿足社會需求和他人溝通-
在心理學中認為人是一種社會的動物,人與他人相處就像需要食物、水、住所等相等重要。如果人與其他人失去了相處的機會與接觸方式,大都會産生一些癥狀,如産生幻覺,喪失運動機能,且變得心理失調。但山居隱士們采自願式選擇遺世獨立,是一種例外。我們平常可與其他人閑聊鎖事,即使是一些不重要的話,但我們卻能因此滿足了彼此互動的需求而感到愉快與滿意。
B.為了加強肯定自我而和他人溝通-
由於溝通,我們能夠探索自我以及肯定自我。要如何得知自己有什麼專長與特質,有時是藉由溝通從別人口中告訴你的。與他人溝通後所得的互動結果,往往是自我肯定的來源,人都想被被肯定,受重視,從互動中結果就能找尋到部份的答案。
2.社會功能
人際關係提供了社會功能,且藉著社會功能我們可以發展與維持與他人間的關係。我們必須經由他人的溝通來瞭解他人。藉著由溝通的歷程,關係得以發展、改變、或者維係下去。因此在與某人做第一次的交談後,可能會决定和此人保持距離或者接近他亦或遠離之。
3.决策功能
人類除了是一種社會的動物之外,也是一種决策者。我們無時無刻都在做决策,不論是接下來是否要去看電視,明天要穿哪一套衣服,或者是否該給對方一個微笑與否,都是在做决策。但有時可能是靠自己就能决定的,有時候卻提和別人商量後一起做的决定。而溝通滿足了决策過程中兩個功能,一個是溝通促進資訊交換與溝通有影響他人兩種功能。而正確和適時的資訊是做有效决策之鑰。有時是經由自己的觀察,一些是從閱讀,有些是從傳播媒體得來的資訊,但也有時是經由與他人溝通而獲得的許多資訊。而今天我們也藉著溝通來影響他人的决策,如和朋友去買衣服,他的詢問意見與你的傳達意見之間的互動就可能會影響到結果。 |
|
具目的性:
人與人做溝通時,有其目的性存在。比如你在一個城鎮中迷路了,想開口問路希望能夠因此而獲得幫助,不論你問的是什麼對象,一名警察或是小孩,不論你的語氣是和緩或著急,均有一個你所要設法求得的目的性存在,就是你想知道你身處何方,如何找到你要走的路。或者與人藉東西,溝通中的許多文字也許是多餘的,也許不好意思開口,而拐彎抹角地說,但其目的仍是要跟人藉東西而做的溝通。所以溝通時具有目的性。
具象徵性:
溝通可能是語言性也可能是非語言性,如面部表情能夠表現出你的非語言溝通,或者用文字溝通,如書信,或文章文摘等,能夠傳達出其表徵的涵意,均有一種象徵性的作用。所以比如吵架,有破口大駡的一種非理性溝通方式,也有冷戰不說話,但彼此雙方也能夠明白對方所表徵出的意思。
具關係性:
其意指在任何的溝通中,人們不衹是分享內容意義,也顯示彼此間的關係。在互動的行為中涉及到關係中的兩個層面,一種是呈現於關係中的情感,另一種是人際溝通中的關係本質在於界定誰是主控者。而關係的控製層面有互補的也有對稱的。在互補關係中,一人讓另一人决定誰的權力較大,所以一人的溝通訊息可能是支配性的,而另一人的訊息則是在接受這個支配性。在對稱關係中,人們不同意有誰能居於控製的地位,當一人表示要控製時,另一人將挑戰他的控製權以確保自己的權力。或者是一人放棄權力而另一人也不衡承擔責任。互補關係比對稱關係較少發生公然的衝突,但是在對稱關係中,權力較可能均等。
是學習而來的:
因為人際關係好像是自然的,與生俱來的能力,所以很少人註意溝通形態與技巧。有時把一些溝通上或態度上的錯誤都想成"這是天生的,無法改變的",就不試著去改變自己的錯誤溝通態度。但其實溝通是需要學習的,我們要試著去觀察周遭環境的人,誰的溝通技巧好,誰的態度頑固不堪,都是要我們值得去學習與警惕自己別犯了同樣的錯話,所以我們都必順去學好人際溝通,而且要不斷的學習和練習中獲益。 |
|
非語言技巧:是一種面部表情、音調和姿態的運用技巧。
語言技巧:使用文字以增加訊息的清晰性。
自我表達技巧:幫助你使別人更瞭解你。
傾聽和反應技巧:幫助你解釋他人的涵義並且分享所接受的涵義。
影響技巧:幫助你說服別人改變他們的態度或行為。
營造氣氛的技巧:創造一種正嚮的氣氛使用效的溝通較易達成。
我們把人際關係定義為産生意義的互動過程。人際關係是互動的,因為意義發生於兩位參與者之間的原始訊息和對訊息的反應。溝通歷程發生於不同的人之間訊息的傳遞和接收(Feedback),此歷程透過會被噪音幹擾的知覺管道來進行。
人際溝通提供心理上、社會上和决策性的功能。心理上人們為了滿足社會性需求和維持自我感覺而溝通;人們也為了發展和維持關係而溝通;在决策中,人們為了分享資訊和影響他人而溝通。
有效的人際溝通視個人的溝通能力而定。因為溝通情況是復雜的、多元化的,最重要的是要具有彈性的溝通能力,因此需要有非常多的人際技巧可供使用。
技巧可以學習、發展和改進,你可以寫下目標陳述以便有係統地增進你的技巧範疇。
溝通的組成
人與人的溝通過程包括輸出者、接受者、信息、渠道等四個主要因素。
1.輸出者
信息的輸出者就是信息的來源,他必須充分瞭解接受者的情況,以選擇合適的溝通渠道以利於接受者的理解。要順利的完成信息的輸出,必須對編碼(Encoding)和解碼(Decoding)兩個概念有一個基本的瞭解。編碼是指將想法、認識及感覺轉化成信息的過程。解碼是指信息的接受者將信息轉換為自己的想法或感覺。
在從事編碼的過程中,註意以下幾個方面有利於提高編碼的正確性:
·相關性
信息必須與接受者所知道的範圍相關聯,如此纔可能使信息為接受者所了 解。所有信息必須以一種對接受者有意義或有價值的方式傳送出去。
·簡明性
盡量將信息轉變為最簡明的形式,因為越是簡明的方式,越可能為接受者 所瞭解。
·組織性
將信息組織成有條理的若幹重點,可以方便接受者瞭解及避免接受者承擔 過多的負擔。
·重複性
主要是在口語的溝通中,重複強調重點有利於接受者的瞭解和記憶。
·集中性
將焦點集中在信息的幾個重要層次上,以避免接受者迷失在一堆雜亂無章 的信息之中。在口語溝通中,可憑藉特別的語調、舉止、手勢或面部表情來表達這些重點。若以文字溝通方式,則可采用劃綫或強調語氣突出內容的重要性。
接受者
接受者是指獲得信息的人。接受者必須從事信息解碼的工作,即將信息轉化為他所能瞭解的想法和感受。這一過程要受到接受者的經驗、知識、才能、個人素質以及對信息輸出者的期望等因素的影響。
信息
信息是指在溝通過程中傳給接受者(包括口語和非口語)的消息,同樣的信息,輸出者和接受者可能有着不同的理解,這可能是輸出者和接受者的差異造成的,也可能是由於輸出者傳送了過多的不必要信息。
溝通渠道
企業組織的溝通渠道是信息得以傳送的載體,可分為正式或非正式的溝通渠道、嚮下溝通渠道、嚮上溝通渠道、水平溝通渠道。 |
|
renji goutong
人際溝通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個人之間在共同活動中彼此交流思想、感情和知識等信息的過程。它是溝通的一種主要形式,主要是通過言語、副言語、表情、手勢、體態以及社會距離等來實現的。
根據F.但斯和C.拉森(1979)的觀點,人際溝通有3種功能,即①連接功能:在一個人和他所處的環境之間起一種連接作用;②精神功能:通過人際溝通,人們能參照他人的想法而更好地作决策,更有效地思考;③調節功能:人際溝通可以協調人們之間的行為。
由於溝通就是信息交流的過程,所以在社會心理學中,人們常用信息論的術語來解釋人際溝通的全過程。早期的研究者往往將人際溝通過程與 C.E.申農和 W.維弗1949年提出的通信過程模型進行簡單的類比(見圖通信過程模型)。他們把信源比作發信者的腦,轉換器比作發信者的口齒,信道比作傳播聲波的空氣,噪聲源比作幹擾人際溝通中信息傳遞的各種因素,接受器比作耳朵,信宿比作聽者的腦。通信模式的引入對研究人際溝通影響很大,但是人們後來逐漸發現了一些問題,其中最主要的是單嚮傳遞的假設。人與機器不同,在人際信息交流中,發信者和收信者都是積極活動的主體,他們處於經常的相互作用中。收信者對發信者發出的信息會給予反應,這種反應作為一種信息又反過來作用於發信者,發信者根據它來調節自己的行為。因此,人們引進了控製論中的反饋概念,補充了傳統的信息溝通模型,但即使這樣,仍不能概括人際溝通的全部特點。蘇聯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在交往過程中,信息不僅僅被傳遞,而且還不斷形成、明確、補充和發展。
由於信息論觀點在解釋和描述人際溝通時有某些不可剋服的缺點,一些社會心理學家,特別是偏重於溝通的社會性的學者後來利用相互作用論和關係論等新觀點來研究人際溝通現象(見溝通)。
人際溝通的特點 人際溝通具有以下特點:
第一,在人際溝通中,溝通雙方都有各自的動機、目的和立場,都設想和判定自己發出的信息會得到什麽樣的回答。因此,溝通的雙方都處於積極主動的狀態,在溝通過程中發生的不是簡單的信息運動,而是信息的積極交流和理解。
第二,人際溝通藉助言語和非言語兩類符號,這兩類符號往往被同時使用。二者可能一致,也可能矛盾。
第三,人際溝通是一種動態係統,溝通的雙方都處於不斷的相互作用中,刺激與反應互為因果,如乙的言語是對甲的言語的反應,同時也是對甲的刺激。
第四,在人際溝通中,溝通的雙方應有統一的或近似的編碼係統和譯碼係統。這不僅指雙方應有相同的詞彙和語法體係,而且要對語義有相同的理解。語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溝通情境和社會背景。溝通場合以及溝通者的社會、政治、宗教、職業和地位等的差異都會對語義的理解産生影響。
言語溝通 言語是人際溝通的主要手段。利用言語交流信息時,衹要參與交流的各方對情境的理解高度一致,所交流的意義就損失得最少。特別是言語溝通伴隨着合適的副言語和其他非言語手段時更能完美地傳達信息。社會心理學家研究言語溝通的重點放在說者和聽者是怎樣合作以及對信息的理解是怎樣依賴於溝通情境和社會背景的。
談話的規則 言語溝通要遵循一定的規則。這些規則通常是不成文的共同的默契。談話規則在不同社會、不同文化、不同團體和不同職業之間有所差別。但也有一些普遍性的規則。例如:一方講話時對方應註意傾聽;不要輕易打斷對方的談話;一個時間衹能有一個人講話,一個人想講話,必須等別人把話講完;要註意用詞文雅,等等。
在實際的言語溝通中,根據內容和情境的需要,談話的雙方還必須有一些特 |
|
- : interpersonal communication
|
|
|
|
學會人際溝通 | 人際溝通能力 | 人際溝通技巧 | 護理與人際溝通 | 人際溝通與交流 | 人際溝通(第二版) | 人際溝通與談判 | 人際溝通大智慧 | 人際溝通的心理學 | 卡耐基人際溝通術 | 嚮卡耐基學習人際溝通的藝術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