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 > 人给家足
目录
人给家足
拼音: rén jǐ jiā zú

用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解释: 给:富裕,充足。家家户户丰衣足食。

资料来源: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Everyone is fed and warm, every family wealth
  人人饱暖,家家富裕。《史记·平準书》:“ 汉 兴七十餘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No. 3
  人给家足 ( rén jǐ jiā zú )
  解 释 人人饱暖,家家丰衣足食。
  出 处 西汉·司马迁《史记·平准书》:“汉兴七十余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
  用 法 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含褒义
  示 例 东汉·班固《汉书·东方朔传》:“土宜姜芋,水多蛙鱼,贫者得以~。”
  近义词 丰衣足食
  “人给家足”这则成语的“给”、“足”都是富裕丰足的意思,它至今仍用来指人人饱暖,家家富裕。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太史公自序》,要日强者节用,则人给家足之道也。此墨子之所长,虽百家弗能废也。
  战国时期,出现了一个儒家的反对派,它就是墨家。墨家的创始人墨子名翟(di),相传原来是宋国人,后来长期住在鲁国。作为一个学派的创始人,人们可能以为他是读书人出身。其实不然,他是工匠出身,有一双勤巧的手,有制造机械的技能,并且懂得军事。
  墨子自称“贱人”,但对诗、书非常熟悉。他曾经学过儒学,只因不满它繁琐的“礼”,后来才另立新说,提出“非儒”的主张。
  和春秋战国时期其他学派不同,墨家学派的成员多半和墨翟一样,来自下层社会,出身于平民小生产者,过着简朴的生活。他们住的是低矮的土房,屋顶上盖的是没有修剪过的茅草。他们吃的是粗饭淡菜,用豆叶子做汤;盛饭用泥土碗,盛汤用瓦器。夏天穿粗麻衣,冬天披鹿皮袄。
  墨家的成员就过着这样艰苦的生活。他们互相救助,严守纪律,服从首领。如果在别的诸侯国做了官,要把俸禄的一部分交给墨家团体;谁的行动违反了墨家精神,谁就可能被召回。
  墨家的人死了,只用三寸厚的桐木板做个简陋的棺材,丧礼也非常简单。
  以上就是墨子提出的“节用”、“节葬”等主张,也就是节制生活用度,反对铺张浪费;办丧事要节省人力和物力。这些都是对贵族奢侈享乐生活的抗议。 墨子非常重视发展生产,强调“耕勤者生,不耕勤者不生”。这说明他已经意识到劳动生产是人类生活的基础。
  墨子死后二百多年,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太史公自序》中引述了他父亲司马谈对各学派的主要观点,其中对墨家的评价很高。司马谈特别肯定了墨家“强者节用”的主张,也就是加强农业、节省用度的主张,并且认为这是实现人人饱暖、家家富足的办法。虽然诸子百家各有各的主张,但墨家的这个主张是谁也否定不了的,也是它胜过别人的地方。
近义词
按兵不动, 安身立命, 安家立业, 暖衣饱食, 满脑肥肠, 家给人足, 物阜民丰
反义词
劳师动众, 劳而不获, 劳民伤财, 力倍功半,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大动干戈, 大厦将倾, 大厦将颠, 尸居, 尸居余气, 一丝两气, 以珠弹雀, 弥留之际, 嗷嗷待食, 哀鸿遍野, 出没无常, 短吃少穿, 神妙莫测, 神出鬼没, 蠢蠢欲动, 饥寒交凑, 饥寒交迫, 见猎心喜, 诡秘莫测, 贫病交加, 跃跃欲试, 恶衣菲食, 恶衣恶食, 揎拳掳袖, 栋析榱崩, 流离转徙, 浪迹江湖, 浮家泛宅, 日落西山, 摩拳擦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