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示地图 目录 人格 personality; moral integrity; human dignity 人格 的概念
人格 也称个性,这个概念源于希腊语Persona,原来主要是指演员在舞台上戴的面具,类似于中国京剧中的脸谱,后来心理学借用这个术语用来说明:在人生的大舞台上,人也会根据社会角色的不同来换面具,这些面具就是人格 的外在表现。面具后面还有一个实实在在的真我,即真实的人格 ,它可能和外在的面具截然不同。
“人格 ”一词在生活中有多种含义。有道德上的人格 ,它指一个人的品德和操守;有法律意义上的人格 ,它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人;有文学意义上的人格 ,它指人物心理的独特性和典型性。在心理学上,由于心理学家各自的研究取向不同,对人格 的看法也有很大差异。我们认为,人格 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独特模式包含了一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①个人在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统一。是个人的尊严、名誉、价值的总和。在社会主义国家,每个公民人格 平等,人格 尊严受到法律保护。 ②在心理学上,即“个性”。 ③人的道德品质:人格 卑下|高尚的人格 。 ①一般意义上讲的人格 是人的品格操守,真正意义上的人格 是人生格局养成与操守。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人格 发展过程的每个阶段。从格物到正心,是人生格局的养成阶段;从修身到平天下,是人生格局的丰富阶段。整个过程是人格 养成、丰富、消亡的自然过程。
②人格 养成专家叶长强先生,因兴趣使然结识众多海内外文化大家、儒释道等百家要人、社会精英人士及名人骚客。浸淫于浩若烟波的中华文化中,总结出人格 之精髓——大成模型,填补了国内外人文教育的空白。大成模型是对往圣先贤人格 发展的总结与提升,以人体结构为模型,将全息人格 分为道、德、知行、时间、契约、行为、结果、情感、抉择九个部分,以生命进化为前提,在外和内谐的格局内呈螺旋状平衡向道接近成长模型。
③人格 养成是根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四个阶段进行的,主要是对十六岁、即将成人的青少年进行的教育形式。日常生活里我们所说的人格 包含了许多含义,道德意义上的人格 (与伦理、道德相对)、法律上的指一种资格(与权利义务有关)等等。。。。。。
而,我们在读书的时候,能感受到书中作者所刻画的各种人物的心理特征,有的人英勇、有的人懦弱;有的急躁,有的沉稳;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觉察到周围人各不相同的特征,有的人勤奋、有的人懒惰。等等,这些心理特征其实都是心理学意义上的人格 。在心理学中,人格 是探讨个体与个体差异的领域。
人格 一词的起源(英文personality)自古希腊语persona。persona最初指古希腊戏剧演员在舞台演出时所戴的面具,与我们京剧中的脸谱类似。而后指演员本人,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人。现代心理学沿用persona的含义,转意为人格 。其中包含了两个意思:一是指一个人在人生舞台上所表现的种种言行,人遵从社会文化习俗的要求而做出的反应。即人格 所具有的“外壳”,就像舞台上根据角色的要求而戴的面具,反应出一个人外在表现。二是指一个人由于某种原因不愿展现的人格 成分,即面具后的真实自我,这是人格 的内在特征。
关于心理学中人格 的定义,比较流行的是:所谓人格 ,是指一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括了个体独具的、有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各种特质或特点的总体。
在心理学中,还经常运用“个性”一词表达人格 的概念。我国的《大百科全书•心理学卷》中就有人格 即个性的提法。
人格 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概念,其中反映了人的多种本质特征。
1.独特性
一个人的人格 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 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 的独特性。但是,人格 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 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人格 作为一个人的整体特质,既包括每个人与其他人不同的心理特点,也包括人与人之间在心理、面貌上相同的方面,如每个民族、阶级和集团的人都有其共同的心理特点。人格 是共同性与差别性的统一,是生物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2.稳定性
人格 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 。当然,强调人格 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 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 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 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 。人格 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
3.统合性
人格 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 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 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 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 分裂。
4.功能性
人格 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 功能的表现。
据此根据其特征我们可以在心理学上将人格 定义为:是个人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系统的独特的反应方式,它由个人在其遗传,环境,成熟,学习等因素交互作用下形成,并具有很大的稳定性什么是人格
什么是人格 ?
在1937年出版的《人格 :心理学的解释》一书中,奥尔伯特把人格 研究状况介绍给美国。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他就反对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某些公认的观点。奥尔伯特早期理论的创建主要受到哈福大学毕业后在德国吸收的格式塔心理学和早期形成的强烈的人本主义倾向的影响。我们在第四章中已经看到,格式塔心理学强调意识经验的完整和相互联系,它的致命弱点是不能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它而试图对它进行任何分解。它几乎完全忽视了潜意识心理。奥尔伯特认为,格式塔心理学“是那种我一直在渴求的但并不是知道它存在的心理学”(1968,第387页)。事实上,奥尔伯特怀疑把科学作为人格 信息的来源。他对文学和哲学看到的有关人类的描述感到更为满意。这并不是说,奥尔伯特忽视科学方法提供的信息,显然他不是这样。但是,他并不希望在致力理解人格 的研究工作中被圄于科学方法之内。他认为在漫长的岁月中人类积累了许多有用的而却是非科学的信息。不对它们加以利用是极为愚蠢和鲁莽的。
1937年,奥尔波特考证了人格 这个词的词源,开始把它与意指面具的希腊语Persona相联系。他还对无视中有关人格 的定义进行考证,最后得出了自己对人格 的著名定义:“人格 是个体内部的那些心里物理系统中决定其独特地顺应环境的动力组织”。
人格 在灵魂心理学中的概念灵魂心理学属于灵魂医学(Soul Medicine)范畴,灵魂心理学给人格 定义为,人格 是人类独有的、由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与后天禀承的内外信使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能代表人类灵魂本质及个性特点的性格、气质、品德、品质、信仰、良心以及由此形成的尊严、魅力等。 灵魂医学认为信使是一切能够表达生物体内部之间以及与外界沟通联系并发生相应生物效应的各种生物语言。 人格 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的统合模式。它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
人格 是一个复杂的结构系统,它包括许多成分,其中主要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等方面。自我调控是人格 中的内控系统,具有自我认知、自我体验、自我控制三个子系统。
弗洛伊德的人格 “三我”结构
弗洛伊德将人格 结构划分为三个层次:本我、自我、超我。
1、本我:位于人格 结构的最低层,是由先天的本能、欲望所组成的能量系统,包括各种生理需要。本我是无意识,非理性的。遵循快乐原则。
2、自我:位于人格 结构的中间层,从本我中分化出来的,其作用是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遵循现实原则。
3、超我:位于人格 结构的最高层。是道德化的自我。它的作用是:抑制本我的冲动;对自我进行监控;追求完善的境界。遵循道德原则。 民法中的人格 ,即自然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是法律赋予自然人依法享有民事权利或承担民事义务的资格。具体表现为人格 权,如自然人的身体权、生命权、健康权、名誉权、肖像权等。 西方心理学家对人格 心理学的研究,由于各自观点及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先后出现了几十种人格 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对人格 进行了探讨,现仅介绍其中的四种人格 理论:特质论、多元类型论、心理动力论和人本主义理论。
(一)特质理论
人格 特质理论(theoryofpersonalitytrait)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的美国。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医学心理学家奥尔波特(G.W.Allport,1897~1967)和卡特尔(R.B.Carttell,1905~)。特质理论认为,特质(trait)是决定个体行为的基本特性,是人格 的有效组成元素,也是测评人格 常用的基本单位。1949年卡特尔用因素分析法提出了16种相互独立的根源特质,从而编制了“卡特尔16种人格 因素调查表”(SixteenPersonalityFactorQuestionair,16PF)。
(二)类型理论
类型理论是20世纪30~40年代在德国产生的一种人格 理论,主要用来描述一类人与另一类人的心理差异,即人格 类型(personalitytype)的差异。人格 类型理论有三种,即:单一类型理论、对立类型理论、多元类型理论。以下仅对对立类型理论作一简要介绍,至于多元类型理论,在后面的章节将分别以气质和性格类型学说加以讨论。对立类型理论认为,人格 类型包含了某一人格 维度的两个相反的方向。A—B型人格 是这一理论的代表。福利曼和罗斯曼(Friedman&Rosenman,1974)描述了A—B人格 类型,近年来,人们在研究人格 和工作压力时,常使用这种人格 类型。A型人格 的主要特点是性情急躁,缺乏耐心,外向,动作敏捷,说话快,生活常处于紧张状态,社会适应性差,属不安定型人格 。具有这种人格 的人易患冠心病。对冠心病患者的调查发现,A型人格 的人数是B型人格 人数的两倍。B型人格 的主要特点是性情不温不火,举止稳当,对工作和生活满足感强,喜欢慢步调的生活节奏属于安定型人格 。
(三)心理动力学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 是一个整体结构,由本我、自我和超我三部分组成。这三部分相互影响,对个体行为产生不同的内部支配作用。其中本我是属于无意识的,自我和超我则一部分属于无意识,一部分属于有意识的。本我代表本能的力量,超我则是社会规范,两者从根本上讲是相互冲突的。自我的作用就是协调本我、现实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在遵循“现实”和“道德”的原则下,满足本我的要求。可见,自我要为三个对象服务,而本我和超我在无意识领域中的冲突不可避免。健全的本我就是能寻求到某种方式,把这种内心冲突降低到最低限度。如果自我功能减弱、人格 的三部分失去平衡彼此就会相互冲突,则容易导致心理疾患的发生。
(四)人本主义理论
以马斯洛和罗杰斯为代表的人本主义论者提出了更为积极的人格 理论。他们认为人是积极主动、追求自我实现的健全的机体,自我实现是人性的本质。人本主义提出人格 的自我理论,包括自我观念、积极关注、自我和谐和自我实现四个要点。自我观念(selfconcept)是个体在其生活环境中对每一经验的评估及与环境相互作用中形成的。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作用于环境事物,产生的直接经验与间接(评价性)经验相一致,就会顺利形成自我观念。否则,自我观念的形成就会遇到困难。积极关注(positiveregard)就是个体希望别人以积极的态度支持自己,如果获得外界的积极关注越多,他的自我观念将会越来越明确,进而形成健康的人格 。自我和谐(selfcongruence)是指一个人自我观念中没有自我冲突时的心理现象。反之,自我不和谐包括:直接经验与评价性经验之间的不和谐;理想自我与真实自我之间的不一致。改变自我不和谐的方法在于向当事人提供一个和谐环境,对他进行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使他在这种自然环境中促进对自我的积极探索,形成健康和谐的自我观念,发挥其实现自我的潜能。自我实现(selfactualization)是指个体趋向完美、趋向实现、趋向自我的保持与提高的倾向。它是激发个体行为和发展的基本推动力。个体要达到自我实现的需要,关键在于自我结构与经验的协调一致,要具备经验的开放、协调的自我、客观正确的自我估价、无条件关注以及与人和睦相处等五个心理素质特征。 人格 的形成与发展离不开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关系与作用。心理学家们认为,人格 是在遗传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下逐渐形成并发展的。
(一)生物遗传因素
由于人格 具有较强的稳定性特征,因此人格 研究者更注重遗传因素的作用。综合现有的研究结果,作出遗传对人格 作用的简要归纳如下:
1. 遗传是人格 不可缺少的影响因素。
2. 遗传因素对人格 的作用程度随人格 特质的不同而异。通常在智力、气质这些与生物因素相关较大的特质上,遗传因素的作用较重要;而在价值观、信念、性格等与社会因素关系密切的特质上,后天环境的作用可能更重要。
3. 人格 的发展是遗传与环境两种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人既具有生物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人在胚胎状态时,环境因素的影响就开始了,这种影响会在人的一生中持续下去。后天环境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小到家庭因素,大到社会文化因素。这些因素对人格 的形成与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社会文化因素
每个人都处在特定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文化对人格 的影响极为重要。社会文化塑造了社会成员的人格 特征,使其成员的人格 结构朝着相似性的方向发展,这种相似性具有维系社会稳定的功能,又使得每个人能稳固的“嵌入”在整个文化形态里。
社会文化对人格 具有塑造功能,还表现在不同文化的民族有其固有的民族性格。例如中华民族是一个勤劳勇敢的民族,这里的“勤劳勇敢”的品质便是中华民族的共有的人格 特征。
(三)家庭环境因素
研究人格 的家庭成因,重点在于探讨家庭的差异(包括家庭结构、经济条件、居住环境、家庭氛围等)和不同的教养方式对人格 发展和人格 差异具有不同的影响。研究发现,权威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在子女的教育中表现得过于支配,孩子的一切都由父母来控制。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孩子容易形成消极、被动、依赖、服从、懦弱,做事缺乏主动性,甚至会形成不诚实的人格 特征。放纵型教养方式的父母对孩子过于溺爱,让孩子随心所欲,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有时出现失控的状态。在这种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多表现为任性、幼稚、自私、野蛮、无礼、独立性差、惟我自尊、蛮横胡闹等。民主型教养方式的父母与孩子在家庭中处于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当中,父母尊重孩子,给孩子一定的自主权和积极正确地指导。父母的这种教育方式能使孩子形成一些积极的人格 品质,如活泼、快乐、直爽、自立、彬彬有礼、善于交往、富于合作、思想活跃等。由此可见,家庭确实是“人类性格的工厂”,它塑造了人们不同的人格 特质。
(四)早期童年经验
“早期的亲子关系定出了行为模式,塑造出一切日后的行为。”这是麦肯依(Mackinnon,1950)有关早期童年经验对人格 影响力的一个总结。中国也有句俗话:“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人生早期所发生的事情对人格 的影响,历来为人格 心理学家所重视。需要强调的是,人格 发展尽管受到童年经验的影响,幸福的童年有利于儿童发展健康的人格 ,不幸的童年也会使儿童形成不良的人格 ,但二者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比如溺爱也可能使孩子形成不良的人格 特点,逆境也可能磨炼出孩子坚强的性格。另外,早期经验不能单独对人格 起作用,它与其它因素共同决定着人格 的形成与发展。
(五)自然物理因素
生态环境、气候条件、空间拥挤程度等这些物理因素都会影响到人格 的形成与发展。有很多研究说明了生态环境对人格 的影响。另外气温会提高某些人格 特征的出现频率,例如热天会使人烦躁不安,对他人采取负面反应,发生反社会行为。总之,自然环境对人格 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在不同物理环境中,人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行为特点。
(六)学校教育因素
学校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地向学生施加影响的教育场所,是成长过程中重要的环境因素。教师对学生的人格 常具有指导定向作用,有研究表明,在不同的教师的气氛中,学生常有不同的行为表现,教师的公正性对学生也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教师的期望引起的效应称“皮格马利翁效应”另外,学校是同龄群体聚集的场所,同伴群体常对人格 的形成起到巨大的影响。 认知风格是指个人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认知的方式主要有:场独立性和场依存性;冲动和沉思;同时性和继时性。认知风格与认知能力是截然不同的概念,其差别是:
(1)能力是指成就水平;而风格是指认知方式。
(2)能力是指人们能够达到的最高行为;而风格是指人们的典型行为。
(3)能力是一种单极变量,由高低或好坏之分;而风格是指一种双极或多极变量。无高低与好坏之分。 人格 测验的方法很多。典型的有:自陈量表、投射测验、情景测验、自我概念测验。
1、自陈量表法。让被试按自己的意见,对自己的人格 特质进行评价的一种方法。有明尼苏达多相人格 测验和爱德华个人兴趣量表。
2、投射测验。有罗夏克墨渍测验和主题统觉测验。
3、情景测验。性格教育测验和情景压力测验。
4、自我概念测验。形容词列表法、Q分类法。 人格 测验多达数百种,由于其依据的人格 理论不同,所采用的方法也不同。但总的来讲,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结构明确的自陈量表;一类为结构不甚明确的投射技术。由于投射技术的实施、记分和结果解释均太复杂,不是专业的心理测验人员很难掌握。人格 自陈量表的题量较大,多数用于测量人格 的若干特质。人格 量表中人格 调查表和人格 问卷数量多,使用频率高,国际和我国常用的人格 量表主要包括艾森克人格 问卷(EPQ)、卡特尔十六种人格 因素测验(16PF)、明尼苏达多项个性调查表(MMPI)、加州心理问卷(CPI)、NEO人格 问卷(NEO PI)、中国人个性测量表(CPAI)。著名的明尼苏达多项人格 调查表可以测量人格 的10种特质,卡特尔十六种人格 因素测验用以测量人格 结构的16种特质。也有的量表只测人格 的一个方面,如“内外向量表”。 因素A——乐群性:
低分特征:缄默,孤独,冷漠。
高分特征:外向,热情,乐群。
因素B——聪慧性:
低分特征:思想迟钝,学识浅薄,抽象思考能力弱。
高分特征:聪明,富有才识,善于抽象思考,学习能力强,思考敏捷正确。
因素C——稳定性:
低分特征:情绪激动,易生烦恼,心神动摇不定,易受环境支配。
高分特征:情绪稳定而成熟,能面对现实。
因素E——恃强性:
低分特征:谦逊,顺从,通融,恭顺。
高分特征:好强固执,独立积极。
因素F——兴奋性:
低分特征:严肃,审慎,冷静,寡言。
高分特征:轻松兴奋,随遇而安。
因素G——有恒性:
低分特征:苟且敷衍,缺乏奉公守法的精神。
高分特征:有恒负责,做事尽职。
因素H——敢为性:
低分特征:畏怯退缩缺乏自信心。
高分特征:冒险敢为,少有顾忌。
因素I——敏感性:
低分特征:理智的,着重现实,自恃其力。
高分特征:敏感,感情用事。
因素L——怀疑性:
低分特征:依赖随和,易与人相处。
高分特征:怀疑,刚愎,固执已见。
因素M——幻想性:
低分特征:现实,合乎成规,力求妥善合理。
高分特征:幻想的,狂放不羁。
因素N——世故性:
低分特征:坦白,直率,天真。
高分特征:精明能干,世故。
因素O——忧虑性:
低分特征:安详,沉着,有自信心。
高分特征:忧虑抑郁,烦恼自扰。
因素Q1——实验性:
低分特征:保守的,尊重传统观念与行为标准。
高分特征:自由的,批评激进,不拘泥于现实。
因素Q2——独立性:
低分特征:依赖,随群附众。
高分特征:自立自强,当机立断。
因素Q3——自律性:
低分特征:矛盾冲突,不顾大体。
高分特征:知已知彼,自律谨严。
因素Q4——紧张性:
低分特征:心平气和,闲散宁静。
高分特征:紧张困扰,激动挣扎。
二、二元个性因素含义
适应与焦虑型X1:
X1=[(38+2×L+3×O+4×Q4)-(2×C+2×H+2×Q2)]/10
低分特征:生活适应顺利,通常感到心满意足,能做到所期望的及自认为重要的事情。也可能对困难的工作缺乏毅力,有事事知难而退,不肯奋斗努力的倾向。
高分特征:对生活上所要求的和自己意欲达成的事情常感到不满意。可能会使工作受到破坏和影响身体健康。
内向与外向型X2:
X2=[(2×A+3×E+4×F+5×H)-(2×Q2+11)]/10
低分特征:内倾,趋于胆小,自足,在与别人接触中采取克制态度,有利于从事精细工作。
高分特征:外倾,开朗,善于交际,不受拘束,有利于从事贸易工作。
感情用事与安详机警型X3:
X3=[(77+2×C+2×E+2×F+2×N)-(4×A+6×I+2×M)]/10
低分特征:情感丰富而感到困扰不安,它可能是缺乏信心,颓丧的类型,对生活中的细节较为含蓄敏感,性格温和,讲究生活艺术,采取行动前再三思考,顾虑太多。
高分特征:富有事业心,果断,刚毅,有进取精神,精力充沛,行动迅速,但常忽视生活上的细节,只对明显的事物注意,有时会考虑不周,不计后果,冒然行事。
怯懦与果断型X4:
X4=[(4×E+3×M+4×Q1+4×Q2)-3×A+2×G)]/10
低分特征:怯懦,顺从,依赖别人,纯洁,个性被动,受人驱使而不能独立,为获取别人的欢心会事事迁就。
高分特征:果断,独立,露锋芒,有气魄,有攻击性的倾向,通常会主动地寻找可以施展这种行为的环境或机会,以充分表现自己的独创能力,并从中取得利益;
心理健康因素Y1:
Y1=C+F+(11-O)+(11-Q4)
低于12分者仅占人数分配的10%,情绪不稳定的程度颇为显著。
专业有成就者的人格 因素Y2:
Y2=Q3×2+G×2+C×2+E+N+Q2+Q1
平均分为55,67以上者应有其成就。
创造力强者的人格 因素Y3:
Y3=(11-A)×2+B×2+E+(11-F)×2+H+I×2+M+(11-N)+Q1+Q2×2
标准分高于7者属于创造力强者的范围,应有其成就。
创造能力原始分转化标准分:15-62;63-67;68-72;73-77;78-82;83-87;88-92;93-97;98-102;103-150的标准分分别是1;2;3;4;5;6;7;8;9;10。
在新环境中有成长能力的人格 因素Y4:
Y4=B+G+Q3+(11-F)
平均值为22分,不足17分者仅占分配人数的10%左右,从事专业或训练成功的可能性极小。25分以上者,则有成功的希望。 人格 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它经历了近一个世纪的成长,又要面临一个新世纪的挑战时,我们希望展望它的未来,而这必然离不开对它的过去和现在做出现实的评估。 1 人格 心理学目前存在的问题
尽管人格 心理学曾经有过光辉的过去,各大心理学流派如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认知理论等都曾在人格 心理学的园地中争奇斗妍,但现在的人格 心理学却早已失去了往日的光彩,甚至有分化瓦解的危险。那么它的问题究竟出在哪儿呢?
McClelland 以TAT研究成就动机闻名于世的人格 心理学家,认为当前的人格 心理学有四个特征:第一,人格 大体上仍然是对自我印象的研究。这是针对人格 研究方法而言。目前它仍以自我报告为主;第二,当前的人格 研究仍然基本上只涉及意识的或认知的变量;第三,人格 研究远未成为一门日益积累的科学,而只是众多分散工作的总称。他说每个人似乎更醉心于提出一个新途径。第四,与心理学的其他很多研究一样,人格 研究还主要集中在过程上,而不是内容。心理学还是一门研究“ing”的科学。
刘兆永在谈到人格 心理学的理论现状时也认为,当前传统的人格 理论并未死去,而又产生了更多的新的人格 理论,但又缺乏能整合前人资料、进一步指导研究的人格 理论。
Epstain认为人格 心理学衰落的原因不在于它太狭隘,而是它没有一个大的人格 理论可以有效地与经典理论竞争。[3,4] 人格 有生理类型和心理类型两类。生理类型分类如古希腊体液的气质分类、中国古代阴阳25人分类、E.克雷奇默的体型分类等。心理类型分类如荣格把人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类;E.施普兰格尔把人格 分为理论、经济、艺术、社会、政治 、宗教6型。这些是根据人的思想、情感、感觉、意志等特点来划分的。
有代表性的人格 理论分类
①特质理论把人格 当作许多个别特点的组合。认为对一个人的描述如能确实代表此人在某种情境下的行为特点,它也预示在另外的场合下他将会怎样表现。这种行为的一致性和倾向性可概括为某人的人格 结构,即特质,它是人格 最基本的测量单元,也是行为不同于他人又相似于他人的原因。②精神分析人格 理论创始人S.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和无意识两部分。意识只占心理生活的小部分,是浅层的经验部分;无意识是深层的、更重要的部分,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起主导和决定的作用。弗洛伊德认为人格 是一动力组织,其能量的来源是“里比多”(即性力)。心理性欲的发展阶段也就是人格 的发展阶段。任何阶段的发展阻止或停滞都会对个体的人格 产生持续的后效。弗洛伊德过分强调人格 的本能和生物方面,受到其他新精神分析论者的批评和修正。他们强调社会及文化因素的决定性影响,被称为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历史学派”。③现象学人格 理论把注意力集中在个人的当前和未来。如C.罗杰斯强调人的功能的完善性;A.马斯洛的人的自我实现观点等。他们都强调个人是如何知觉和解释事物的,都重视个体对世界的独有的观点。 人格 :一般来说,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其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思维方式和行为风格。 renge(gexing)
人格 (个性)
personality
个人的心理面貌或心理“格局”,即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人格 (个性)是在个体适应或改变环境的活动、实践过程中形成和表现出来的。人格 (个性)是个体与现实特定关系的反映。人格 (个性)是许多学科的研究对象,它们各自从不同的角度研究它。心理学研究人格 (个性)的心理特性(能力、性格等)的实质和规律。
人格 (个性)的概念 人格 (个性)(Personality)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Persona”,意谓演员所戴的“面具”;后来引伸为人物、角色及其内心的特征,即其心理面貌。
人格 与个性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人格 与个性是同义词,二者均指个人的一些意识倾向与各种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性的总和,即个人的心理面貌。
狭义的人格 通常是指个人的一些与意识倾向性相联的气质、性格、爱好等的综合表现,如内向或外向、独立性或依从性等。有时,甚至仅指个人的品德、操行。所以,有人常把人格 看作性格(Character)的同义词。如欧洲的心理学家就喜欢用Character一词来表示人格 。 但是,较多的心理学家认为,性格仅仅是人格 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是个人在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性。它既包含与意识倾向直接关联具有道德评价意义的特性,如光明磊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或口是心非、明哲保身、幸灾乐祸等;也包含与行为方式紧密关联的中性的特性,如活泼、 拘谨、 果断、犹豫、机敏等。
狭义的个性通常是指个人心理面貌中与共性相对的个别性(Individuality),即个人独有的心理特性。
中国心理学家一般认为,作为科学概念,把人格 和个性看作同义词并作广义的理解是恰当的。因为狭义人格 或个性所指的范畴,已经有专门的术语(如性格、品德、个别差异等)予以概括了。
在美国,迄今还没有一个确切而被公认的人格 定义。心理学家M.H.普林斯1924年提出,人格 是各种与生俱来的属性、冲动、倾向、欲求与本能以及借经验习得的属性与倾向的总和。心理学家、行为主义奠基人J.B.沃森1930年认为:人格 乃是我们所有的各种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持因素分析观点的特性论者心理学家J.P.吉尔福德(1959)重视人格 结构的整合与独特性,认为人格 是由个体间有所不同的、可辨认且较持久的各类特性(如需要、兴趣、态度、气质、能力、形态及生理等)构成的独特模式。心理学家G.W.奥尔波特则在1961年提出人格 是个体内部规定一个人的独特的行为与思考的心身系统的动力性组织的看法。所有这些看法,都各从一个侧面去揭示人格 的实质,但他们均未能从社会制约性与主客观统一性的角度去说明问题。
在苏联,心理学家С.Л.鲁宾什坦、Н.□.多布雷宁等对个性(即人格 )提出:“个性是在人同周围世界的相互作用中形成的”, 与“作为关系的意识”、 “意向”、“动机” 以及“无意识的倾向” 相联系的,各种相互制约的“心理特性(特别是性格和能力的特性)的总和”。并且认为,个性既有动力性(即可变性),也有相对稳定性;既有人的共同性,也有个体的独特性;个性一旦形成就成为接受外部影响的“内部条件”,并制约着自己的心理效应和行为方式。这些阐述,富有启发性,且较有深度。但苏联一些心理学家认为是现在还没有足够的具体研究材料能阐明这一问题,所以迄今还不可能提出一个明确的个性(即人格 )定义。
人格 (个性)的心理结构 人格 (个性)包含哪些心理成分,以什么方式构成为统一体的,这是人格 心理学家长期以来力求解答的问题。这个问题的解决不仅有利于确定人格 测量和 n.: character, individuality, lot, person, personality, selfhood, spirit, swear by, character; personality, human dignity, characteristics and qualities of a person seen as a whole n. personnalité, caractère 个人特徵 , 个性 , 个别的特性 心理障碍 双重人格 精神分析 百科大全 品质 成功 励志 道德 品德 词语 解释 词汇 词典 汉语 简介 宣言 联合国 疾病 心理学 心理咨询 心理治疗 人际关系 词语解释 投影 心理 影子 日本恐怖小说 杀人手段 法律 法学 权利 法律术语 更多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