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人工鱼礁 artificial marine habitat
深圳市农林渔业局于2003年4月13日在深圳市南澳镇杨梅坑举行“人工鱼礁建设试点投放仪式”。广东省海洋与渔业局李珠江局长、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领导及深圳市农林渔业局赖志平局、深圳市计划、财政、海洋、环保及海事等部门参加了此次人工鱼礁投放仪式,并由此拉开了深圳市人工鱼礁建设的序幕。
深圳市人工鱼礁的建设,是根据广东省人大九届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建设人工鱼礁保护海洋资源环境》的决议采取的一项保护海洋资源,实现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是继南海伏季休渔、人工增殖放流之后又一保护和增殖海洋渔业资源的重要举措。给各种海洋动物人工制造一个栖息之地,使他们有一个繁衍、游戏和避难的场所,有一个海洋动物的食物滋生附着和生长的场所,这对促进海洋生物的增长,对促进我市海洋生态环境和海洋生物资源保护,推进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推动渔业可持续发展有十分积极的意义。深圳市人工鱼礁建设,在广东省政府的统一规划下进行,计划利用5年时间,投资约8000万元,在南澳半岛的杨梅坑、鹅公湾和西冲海域建设三座人工鱼礁群,规划面积16平方公里,投放礁体32万立方米,礁区中生态公益型和准生态公益型礁区各8平方公里。深圳市农林渔业局计划将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建设成“海洋生态自然保护区”,结合每年的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投放恋礁型鱼类,优质底栖贝类及大型藻类等。特别是杨梅坑海域地处大亚湾水产资源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将该礁区作为珍贵水产资源的天然源种集体保护场加以保护;对于准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区,将限制开发利用,用于发展海上休闲旅游业,以促进深圳市渔业结构的调整。 |
|
人工鱼礁 artificial marine habitat
最初的人工礁是以诱集鱼类,造成渔场,以供人们捕获为目的,而且主要以鱼类为对象。所以称为人工鱼礁。
当前人工礁的概念:是一种人为设置在水域中的构造物,人工鱼礁是利用生物对水中物体的行为特性,将生物对象诱集到特定场所进行捕捞或保护的一种设施。
人工鱼礁是人为在海中设置的构造物,其目的是改善海域生态环境,营造海洋生物栖息的良好环境,为鱼类等提供繁殖、生长、索饵和庇敌的场所,达到保护、增殖和提高渔获量的目的。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的开展人工鱼礁建设,进行近海海洋生物栖息地和渔场的修复,而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人工鱼礁的由来
早在中国明朝嘉靖年间,现在的广西北海市一带渔民,就已经利用设置在海中的竹篱来诱集鱼群,进行捕鱼作业。这些竹篱通常是用20根大毛竹插入海底,同时在间隙中投入石块和竹枝等。实际上这就是早期的“人工鱼礁”。
真正人类建造人工鱼礁渔场,可追溯到19世纪。早在1860年,美国渔民就发现鱼礁的作用。当时由于洪水爆发,许多大树被冲入海湾,这些树上很快就附着许多水生生物,在其周围诱集大量鱼类。渔民由此得到启发,开始用木料搭成小栅,装入石块沉于海底,引来鱼群聚集。其后经过长时间的探索,人工鱼礁建设得到迅速发展。
二、人工鱼礁原理
目前建设人工鱼礁的材料种类繁多,从汽车到轮船,从水泥到玻璃钢等等。投放人工鱼礁的目的也不再仅仅限于聚集鱼群增加渔获量,在增殖和优化渔业资源、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带动旅游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拯救珍稀濒危生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调整海洋产业结构、促进海洋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对于人工鱼礁的作用原理目前尚未达成完全一致的看法。一种理论认为,人工鱼礁使水流向上运动,形成上升流,把营养丰富的海水带上来,吸引鱼群前来觅食;另一种理论为为,人工鱼礁能产生阴影,许多鱼类喜欢阴影,故愿意游过来;还有一种理论认为,人工鱼礁能给鱼儿提供躲避风浪和天敌的藏身之地。
人工鱼礁的分类方法也很多,在《广东省人工鱼礁管理规定》(2004年)中按其功能将其分为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准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开放型人工鱼礁。投放在海洋自然保护区或者重要渔业水域,用于提高渔业资源保护效果的为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投放在重点渔场,用于提高渔获质量的为准生态公益型人工鱼礁。投放在适宜休闲渔业的沿岸渔业水域,用于发展游钓业的为开放型人工鱼礁。
美、日等国都是人工鱼礁建设发达的国家。
日本政府有计划的投资建造人工鱼礁始于1954年,1975年以前在其近海设置人工鱼礁就达5000多座,投资304亿日元;1976年—1981年设置人工鱼礁3086座,投资705亿元;2000年以后,日本还计划投资数百亿元建造数千座人工鱼礁。由于采取人工鱼礁建设,从1959年至1982年的23年中,日本沿岸和近海渔业产量从473万吨增加到780万吨。日本在世界渔业资源受到限制的情况下继续增加捕捞量,主要就是依靠人工鱼礁建设沿海渔场。
而美国人工鱼礁的最大特点,是与游钓渔业紧密结合。据1983年统计,美国沿海各地设置的人工鱼礁共有1200处。参加游钓活动的人数达5400万人,约占美国人口总数的1/4。使用的游钓船只有1100万艘,钓捕鱼类产量约140万吨,占全美渔业总产的35%,占食用鱼上市量的2/3。更可观的是其带来的旅游收益,到目前为止,全美因游钓渔业所带来的社会效益达500亿美元。
香港地区自1996年开始旨在增强本港渔业 的繁衍和促进本港海洋生物的多样化的人工鱼礁建设。迄今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增殖和保育效果。 |
|
rengong yujiao
人工鱼礁
artificial fish reef
人工设置的诱使鱼类聚集、栖息的海底堆积物。设置的目的在于改善沿海水域的生态环境,为鱼、虾类聚集、栖息、生长和繁殖创造条件;也可作为水下障碍物,用以限制某些渔具在禁渔区内作业,从而促进水产资源的增殖。
人工鱼礁还包括以锚、碇固定于海底而设置浮体于水域中层或表层的浮鱼礁,专用于诱集大中型中上层鱼类。在沿岸浅水区设置的用于增殖鲍、龙虾、海参和藻类的人工礁,通常也归于广义的人工鱼礁范畴内。
沿革 18世纪末日本已用石块、树枝等天然材料建造原始的人工鱼礁。19世纪末美国也出现了人工鱼礁。20世纪20~30年代,日本、美国都用废轮胎甚至废车辆和船舰造礁。1952年世界上曾把近万艘淘汰的小型拖网渔船沉没造礁。1954年专门设计制作的钢筋混凝土鱼礁问世,标志了现代鱼礁的诞生。1958年世界上出现了大型组合鱼礁。
种类和建造位置 人工鱼礁按不同的制造材料可分为石块、混凝土、轮胎、玻璃钢、钢材等制作的鱼礁;按形状可分为正方体形、多面体形、锥形、圆筒形、半圆形等以及多种形状的大型组装鱼礁;按建设目的可分为渔获型(最主要的)、保护型、培育型、诱导型鱼礁和浅海增殖礁等。日本还按建设规模,由小到大依次分为普通型、大型鱼礁、人工礁渔场和海域礁。
各种人工鱼礁
人工鱼礁一般建设在沿海大陆架,水深10~40米左右,也有超过150米的。其具体位置一般应选择在底质较坚实、干潮线延伸较近、无泥沙回淤、潮流流速和风浪不太大、且在经济鱼类洄游栖息的海区。此外,建礁点要避开主要航道、定置渔具作业区、沿岸贝藻类养殖区、重金属和石油等污染区以及海防设施所在地等。
作用 人工鱼礁一般有较明显的集鱼效果,何使鱼类滞留于礁区的时间延长,渔场扩大,并使鱼类得到增殖。已发现集鱼和增殖效果较好的有鲆、鲽类、鲷类以及石斑鱼、黑□、六线鱼等定栖性岩礁鱼类。浮鱼礁对诱集金枪鱼、鲣、□、竹□鱼等有良好作用。人工鱼礁区的捕捞作业利用率和渔获量一般可高于其周围海区,有的渔获量可成倍增加。浅海增殖礁的效果也明显而稳定。
人工鱼礁集鱼的原因,在于礁上大量附着、孳生甲壳类、贝类、多毛类幼虫等多种生物,可诱集鱼类索饵。而鱼礁形成的上升水流、涡流等复杂流态则可将海底营养盐和沉积的有机物带至中、上层,增加水域的肥沃度,促使饵料生物的繁殖生长,进一步吸引鱼类集结。有些鱼类向人工鱼礁游集、栖息,与其先天的趋触性(与固体物接触的习性)等有关。关于鱼类趋礁的原因、鱼礁集鱼的机制和人工鱼礁的生态效益目前仍在深入研究中。
(李豹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