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取火
目录
人工取火定义篇
  人类从自然界的雷击、山火等获得火种,学会了用火来烧烤猎物、块根,开始熟食;学会用火来御寒取暖、驱暗照明,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人工取火发明篇
  上古时,商丘称燧明国,燧人氏与众人在此休养生息。燧明国有燧木,屈盘万顷,云雾出于其间。有鸟啄燧木,粲然火出。燧人氏顿悟,遂折下燧枝钻木取火。因此,商丘是燧人氏最早开始人工取火的地方。
人工取火发展篇
  早在旧石器时代,人类已经发现了火的用途。周口洞北京人遗址中厚达几米的石化了的灰烬和燃渣层说明,至少在四五十万年前人类就学会了用火。人类从自然界的雷击、山火等获得火种,学会了用火来烧烤猎物、块根,开始熟食;学会用火来御寒取暖、驱暗照明,大大扩展了人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到了旧石器时代后期,人类掌握了人工取火的方法。在德国杜塞尔多夫附近的尼安德特人遗址中已经发现了用敲击燧石的方法进行人工取火的遗迹。在这一过程中,人类已经掌握了通过敲击和摩擦把机械能转化为热能的经验知识,也掌握了通过燃烧利用燃料能源的方法。这样,火就成为人类随时可利用的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
人工取火历史考证篇
人工取火历史考证篇
人工取火历史考证篇
  1972—1976年甘肃省居延考古队,对在内蒙古自治区额齐纳族和甘肃省金塔县境的汉朝张掖郡居延、肩水两都尉所辖边塞上的烽燧、塞墙遗址进行考查。这个遗址是始建于汉武帝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废弃于东汉末年的边防设施,全长200余公里。他们在这里发掘了甲渠侯官治所、甲渠四燧和肩水金关三处遗址,出土汉简2万余枚。同时出土点燃烽火用的草苣和取火工具——木燧。木燧由一根木杆和一块有孔的木板组成。现藏甘肃省博物馆。这是迄今为止,在我国也是在世界上发现最早的钻木取火工具。
  进入铁器时代后,出现了一种称为“燧火”,即铁片击石的取火方法,是在上述摩擦等取火方法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种取火方法在我国各民族中世代流传,流行很广,直到火柴问世,此法才逐渐消亡。
  铁片击石的取火方法,须有三件东西配套使用才行。一是火镰,实际上就是一块铁片,一般长8—12厘米,中宽3-4厘米,两头尖,成月牙形,刃为钝刃,背面有棱作抓手;二是火石,又称燧石,多分布于石岩中,颜色有白、黑、灰、黄等。通常用一种白石头,砸成锋利的小块作火石;三是火绒,一般用艾绒,在西南地区有用“纸媒子”的,即用草纸搓成筒状,用火点燃后,插在竹筒内,使其窒熄,在卷纸上形成一层纸炭。将这三件东西放在用皮或布缝制的包袋中,称为火石袋。用火时取出火绒或“纸媒”放在火石上,夹在左手大拇指和食指之间,右手拿火镰撞击火石数下,即可点燃,再用易燃物引火。
  这种取火方法,在古代西域游牧民族中早已流行。他们常用一种名叫“砧碟”,亦称“站鲽”的腰带,这种腰带用皮革制作,上面钉缀有垂饰的带环,环上悬挂各种必备的如佩刀之类的什物,其中就有火石袋。魏晋南北朝时传人中原,盛行于唐朝。《引日唐书•舆服志》、《新唐书•车服志》均有记载:“武官五品以上,佩钻碟七事:佩刀、刀子、砺石、契必真、哕厥、针筒、火石是也。”在胡服盛行时,连宫廷妇女也喜佩带。到了清朝,武官也常佩带此物。至于在民间用火石取火,就更普遍了。在唐朝的文学作品中就有不少描绘,如柳宗元诗:“夜发敲石火,山林如昼明”;白居易诗:“熔炉敲火煮新茶,石火光中寄此身”等。到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淮河流域和长江上游广大农村地区,这种火石袋仍在流行,不少农民把这种火石袋吊在旱烟杆上。
  中国古代有“钻燧生火”和“钻木取火”的神话传说。
  《管子•轻重》载:“炎帝作,钻燧生火,以熟荤臊,民食之,无兹胃之病,而天下化之。”
  《韩非子•五巍》:“上古之世,民食果硫蚌蛤,腥臊恶臭,而伤腹胃,民多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太平御览》卷七六引《拾遗记》:“遂明国有大树,名遂,屈盘万顷。后世有圣人游明之外,至于其国,见此树下。有鸟啄树,粲然火出。圣人感焉,因用小枝钻火,号燧人氏。”
  有学者研究指出:最早的神话是炎帝作火,到后世演化成了燧人氏钻燧取火的传说。①这个传说一起,不胫而走,广为流传,以致一般人只知“燧人氏钻木生火”,而不知道更早的“炎帝钻燧”了。但从中也不难看出,对于自己祖先所取得的“对自然界的第一个伟大胜利(恩格斯语)”,后世人民是永远保持愉快的缅怀的。
  当然,这种已经经过后人加工、把原始时代人们集体创造的取火技术归之某一个圣人的灵感,是原始社会瓦解以后才产生的观念。
  大约在公元前3500年开始,至公元前2000年,我国的远古文化进入了铜石并用时代。这时,我们的祖先已经知道了冶铜,并且已会制造简单的铜器。随着铜镜的出现,一种新的取火方法诞生了。这种取火方法叫“阳遂”或“阳燧”,又称“金燧”。在先秦古籍中累有记载。
  《周礼•秋官》:“司炬氏掌以夫遂,取明火于日。”汉郑玄注:“夫遂,阳遂也。”唐贾公彦疏:“以其日者,太阳之精,取火于日,故名阳遂。”原来这阳遂是一种铜制的凹面镜,将其对着太阳,利用阳光聚焦的原理获取火种。
  《胁记•内则》在规范“子事父母”,“妇事舅姑”必须佩带的器物中,都有“左佩金燧”,“右佩木燧”的记载。这里的“木燧”是钻火用的木杆。为什么既要带“金燧”,又要带“木燧”呢?唐孔颖达疏:“晴则以金燧取火于日,阴则以木燧钻火也”。原来“金燧”是晴天用的,“木燧”是阴雨天用的,二者都须备用。由此亦可见当时这种取火工具,如同现代人携带火柴、打火机一样普遍。
  关于阳燧取火记述最详细、最精辟的数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他在《梦溪笔谈》中说:“阳燧面洼,向日照之,光皆聚向内,离镜一二寸,光聚一点,大如麻菽,着物则火发。”我们的祖先发明阳燧取火,比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得利用凹面镜烧毁罗马战舰的传说要早四五百年。
  1995年9月,陕西省扶风县黄堆村周原遗址出土一件西周时期的阳燧,是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人工取火工具实物。该阳燧为铜质,形似圆形凹面镜,直径8.8厘米,出土时通体生满翠绿色铜斑。鉴于文物的珍贵,不可轻易除锈和打磨抛光,同时又要证明该阳燧确存其取火功能,周原博物馆便将其翻模复制了一件和它一模一样的复制品,经过打磨抛光,置于阳光之下,果然能取阳光之火,使这件名为“阳燧”的文物得以确认。
  古代取火的器物除金燧外,还有像玻璃一类的材料制成的凸透镜。这在东汉王充《论衡•乱龙篇》载有:“阳燧取火于天,五月丙午日三时,消炼五色石为器,乃能取火。”显然,“消炼五色石为器”是指用石英砂等原料经高温熔炼后,制成能够聚焦的凸透镜无疑。这又比金燧进了一步,较之从欧洲传人的玻璃技术又早了数百年。
  晋张华的《博物志》,还记载了一则用冰取火的奇异方法:“削冰为圆,举以向日,以艾于后承真影则得火。”这说明古人对凸透镜的原理已有了深刻的理解和熟练的运用。
人工取火优点篇
  1 可以控制,包括了你要用火的时间、大小、范围;
  2 人工取火具有可预料性;
  3 人工取火具有可协作性,可实现性。
人工取火注意篇
  1、人工取火是由人工自行取火,皮肤很容易接触到火,要小心烫伤;
  2、人工取火要小心发生火灾;
人工取火分类篇
  钻木取火
  倘若火柴受潮,或没有火柴、打火机,仍然有很多办法取火,但没有一个办法是容易的。无论是用何种方法取火,首先要准备引火物。 森林中的杂草、落叶、鸟巢、鼠窝、针叶松的干果、松树的树脂、羽毛、干了的动物烘和苔藓,以及布头,棉花等等都可以。
  用放大镜(凸透镜)透过阳光聚焦照射易燃的引火物(腐木、布中抽出的纱线、撕成薄片的干树皮、干木屑等)取火,为人所熟知。此外,放大镜透过阳光聚焦照射,还可将受潮或被水浸湿后晒干的火柴点燃,由此可见放大镜是一种重要的引火工具。
  如果没有现成的放大镜,可从望远镜或瞄准镜、照相机上取下一块凸透镜来代替。曾有这样的事例:100多年前,一支外国的探险队在冰天雪地的南极,突然发生了火种断绝的意外事故。有一位探险队员把一块晶莹剔透的冰块,加工成中间厚、周边薄的一个圆形特大凸透镜,再将这冰制的凸透镜立起来使其在阳光下聚焦,最后燃着了引火物获得了火种。
  另外,在手电筒反光碗的焦点上放引火物,向着太阳也能取火。
  击石取火,是人类最早的取火方法,这种方法的使用可能是受到制作石器时迸发出火花的现象的启发。我们可以找一块坚硬的石头做为“火石”,用小刀的背或小片钢铁向下敲击“火石”,使火花落到引火物上。当引火物开始冒烟时,缓缓地吹或扇,使其燃起明火。如果“火石”打不出火来,可另外寻找一块石头再试。当然并不是任何一块石头都能点燃引火物,石头击出的火花必须有一定的热量和持续时间才能点燃引火物。根据考古资料发现,用黄铁矿打击火燧石而产生的火花可以取火。
  弓钻取火:用强韧的树枝或竹片绑上鞋带、绳子或皮带,做成一个弓子。在弓上缠一根干燥的木
  棍,用它在一小块硬木上迅速地旋转。这样会钻出黑粉末,最后这些黑粉末冒烟而生出火花,点燃引火物。
  在平坦的木板上摩擦玻璃片,也能生热发火。待剧烈摩擦时,将引火物吹燃。
  藤条取火:找一根干的树干,一头劈开,并用东西将裂缝撑开,塞上引火物,用一根长约两尺的藤条穿在引火物后面,双脚踩紧树干,迅速地左右抽动藤条,使之摩擦发热而将引火物点燃。
  还可用两块软质的木头或竹片用力相互摩擦取火,下面垫以棕榈树皮或椰子叶底部的干燥物作引火物。
人工取火意义篇
  由于人类终于掌握了驾御火的自由,进而才能烧制陶器、冶炼金属。并且,正是由于火的利用,人类才开始获得越来越多的化学知识。人工取火的发明结束了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开创了人类文明的新纪元。正如恩格斯所说:“就世界性的解放作用而言,摩擦生火是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分开”,人工取火“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第一个伟大胜利”。
英文解释
  1. :  Artificiality Quh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