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 紀念郵票人口普查是指在國傢統一規定的時間內,按照統一的方法、統一的項目、統一的調查表和統一的標準時點,對全國人口普遍地、逐戶逐人地進行的一次性調查登記。人口普查工作包括對人口普查資料的搜集、數據匯總、資料評價、分析研究、編輯出版等全部過程,它是當今世界各國廣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資料的一種最基本的科學方法,是提供全國基本人口數據的主要來源。
人口普查具有普遍性。作為全國人口普查來說,這個地域範圍指的是一個國傢的範圍。例如,國務院發佈的《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中規定的地域範圍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一般在這個地域範圍內常住的人,每個人都應被調查到。
人口普查登記具有個別直接性。從調查方法上來看,原則上個人的數據應當由當事人直接申報。但在實際調查中並不是每個人都能自行申報,比如嬰幼兒或正值到外地出差、旅遊、當時不在傢的人就不能自行申報,應由每戶指定一位熟悉情況的人如實代為申報。
由於出生、死亡、遷移等原因,人口數是在隨時變化的,所以人口普查必須以一個特定時點為標準,全國同時進行調查。不論普查員實際入戶登記時間在哪一天,都應該以標準時間為準,好比用照相機把當時的人口狀況拍攝下來一樣,以免重登或漏登。
此外,人口普查組織還具有一些其他特點,如具有高度集中性,人口普查必須由國傢統一組織進行;具有嚴格統一性,全國有統一的普查方案,統一的工作步驟和進度等;具有定期性,當今世界上許多國傢已規定,每隔五年或十年舉行一次人口普查。
人口普查是一項重要的國情調查,對國傢管理、製定各項方針政策具有重要的意義。從新中國建立後,截止到2009年,我國在1953年、 1964年、 1982年、1990年、2000年共進行了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
|
1、調查組織的高度集中性。它是國傢統一組織的,按國傢法定的普查方案協調進行的專門性調查。
2、普查對象登記的全面完整性。要包括某一地域內的全部人口。
3、調查登記的直接性。須按每個人的實際情況,使每一普查對象取得原始資料逐項填報登記。
4、登記時點的標準性。要按照嚴格規定的同一標準時刻進行登記。
5、要按照現代化的統計原理、原則和方法,製定統一的科學的普查綱要和調查方法。 |
|
據有關資料記載,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統計人口的國傢之一。但由於歷代政府調查人口都是為了徵稅、抽丁,因而不重視保存統計資料,直到1949年以後,我國纔開展了現代含義的科學的人口普查。
歷史上的戶籍與人口據文獻記載,公元前22世紀,大禹曾經“平水土,分九州,數萬民”。所謂“數萬民”就是統計人口。當時統計的數字約1355萬﹔
進入封建社會以後,人口數字統計更加完整。漢朝有“算賦法”﹔隋朝有“輸籍法”﹔唐代有“戶籍法”﹔宋朝采用“三保法”﹔元世祖忽必烈於至元八年頒布《戶口條畫》,將強製為奴的人口按籍追出,編為國傢民戶,使人口不斷增加,元順帝初年,全國人口達到八千萬左右。明朝有“戶貼制度”,現存明初洪武年間的戶口統計,其總數均已達到1000餘萬戶,近6000萬人口。
具有近代意義的人口普查衹有兩次。第一次是在1909年清朝政府為了應付資産階級民主革命,籌備立憲事宜,下令開展全國人口普查,當時推算我國人口約3.7億。第二次是國民黨內政部舉行的人口普查。
當時由於軍閥混戰,衹調查了13個省份的人口,1931年發表的全國為47480萬人口的數字,是後來估算出來的。
新中國三次人口普查為查清人口狀況,新中國成立後先後於1953年、1964年和1982年進行過三次全國人口普查。三次人口普查的時間都確定為7月1日零時。
前兩次人口普查,是在我國計算技術比較落後的條件下進行的,1953年的人口普查全國人口總數為58260萬餘人,100歲以上的有3384人,最高年齡為155歲。1964年的人口普查增加了本人成份、文化程度和職業三項。全國人口為69122萬人。其中大學文化程度者287萬人,高中文化程度的912萬人﹔初中文化程度的3235萬人,小學文化程度的19582萬人。
1982年的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調查項目共19項,增加了常住人口的戶口登記狀況,在業人口的行業、職業和不在業人口狀況,婚姻狀況以及生育子女總數、存活子女總數和生育胎次等,並首次使用電子計算機處理大量數據。截止1982年6月30日24時,全國大陸地區人口為100391萬人,加上香港、澳門、臺灣共計1031882501人。
隨着新中國成立,人口的死亡率大幅下降,人口的生育率維持在高水平,1949年-1958年出現“第一次生育高峰”,人口淨增加近1.2億。1962-1970年,9年淨增人口1.57億,1971-1980年,全國總人口由8.52億增加到1980年的9.87億,淨增人口1.35億,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已迫在眉睫。
同國際接軌的第四次普查1990年我國進行了第四次人口普查,這次普查與聯合國關於1990年人口普查的建議相一致。
與第三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這次人口普查的登記項目增加了“1985年7月1日常住地狀況”和“遷來本地的原因”兩項,旨在查清我國人口遷移的流嚮和原因。同時增加了死亡人口的民族、文化程度、死亡時的婚姻狀況和死者生前從事的主要職業等。
到1990年7月1日,全國總人口113051萬人,9年淨增人口1.27億。
1982至1990年我國人口的文化素質發生了明顯變化,1990年具有大專文化程度的人從1982年的604萬人上升為1576萬人,其增長率為160%﹔高中文化程度者的增長率為9%﹔初中文化程度增長率為48%﹔小學文化程度增長率為18%。文盲半文盲人口占總人口的5.88%。
據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顯示,1985-1990年的5年間,中國人口遷移總量達3413萬人,年均遷移率約為6.15﹪,其遷移規模在不同地區之間極不平衡。在遷入人口中,遷入城市的有2088.4萬,遷入鎮的有679.5萬,遷入農村的有616.1萬。大規模的農村人口嚮城市遷移,是經濟發展的必然規律。
第五次人口普查的對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常住的人,包括原住本鄉、鎮、街道,普查時在國外工作或者學習,暫無常住戶口的人。 |
|
地區別 人口數(萬人)
北京市 1382
天津市 1001
河北省 6744
山西省 3297
內蒙古自治區 2376
遼寧省 4238
吉林省 2728
黑竜江省 3689
上海市 1674
江蘇省 7438
浙江省 4677
安徽省 5986
福建省(不含金門、馬祖等島嶼) 3471
江西省 4140
山東省 9079
河南省 9256
湖北省 6028
湖南省 6440
廣東省 8642
廣西壯族自治區 4489
海南省 787
重慶市 3090
四川省 8329
貴州省 3525
雲南省 4288
西藏自治區 262
陝西省 3605
甘肅省 2562
青海省 518
寧夏回族自治區 562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1925
香港特別行政區 678
澳門特別行政區 44
臺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 2228
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 250
註:
1、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是普查登記的2000年11月1日0時的數據(包括外來人口,不包括外出人口)。
2、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中國人民解放軍現役軍人的人口合計與祖國大陸總人口之差,為常住地待定的人口。
3、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口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2000年6月30日的數據。
4、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人口數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2000年9月30日的數據。
5、臺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人口數是由臺灣當局公佈的2000年12月的數據。 |
|
根據國務院的决定,我國於2000年11月1 日進行了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的登記工作。在國務院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的統一領導和全國各族人民的支持配合下,通過近千萬普查工作人員艱苦努力,又經過事後質量抽查,圓滿完成了人口普查的現場登記和復查任務。目前,普查的全部資料正在用電子計算機進行數據處理。主要數據的快速匯總工作已經結束,現公佈如下:
一、總人口
全國總人口為129533萬人。其中:
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不包括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下同)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共126583萬人。
香港特別行政區人口為678萬人。
澳門特別行政區人口為44萬人。
臺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人口為2228萬人。
二、人口增長
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同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1990年7月1日0時的113368萬人相比,十年零四個月共增加了13215萬人,增長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萬人,年平均增長率為1.07%。
三、家庭戶人口
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共有家庭戶34837萬戶,家庭戶人口為119839萬人,平均每個家庭戶的人口為3.44人,比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的3.96人減少了0.52人。
四、總人口性別構成
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男性為65355萬人,占總人口的51.63%;女性為61228萬人,占總人口的48.37%。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男性對女性的比例)為106.74。
五、年齡構成
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0-14歲的人口為28979萬人,占總人口的22.89%;15-64歲的人口為88793萬人,占總人口的70.15%;65歲及以上的人口為8811萬人,占總人口的6.96%。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0-14歲人口的比重下降了4.80個百分點,65歲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了1.39 個百分點。
六、民族構成
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漢族人口為115940萬人,占總人口的91.59%;各少數民族人口為10643萬人,占總人口的8.41%。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漢族人口增加了11692萬人,增長了11.22%;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523萬人,增長了16.70%。
七、各種受教育程度人口
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接受大學(指大專以上)教育的4571萬人;接受高中(含中專)教育的14109萬人;接受初中教育的42989萬人;接受小學教育的45191萬人(以上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包括各類學校的畢業生、肄業生和在校生)。
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每10萬人中擁有各種受教育程度的人數有如下變化:具有大學程度的由1422人上升為 3611人;具有高中程度的由8039人上升為11146人;具有初中程度的由23344人上升為33961人;具有小學程度的由37057人下降為35701人。
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和現役軍人的人口中,文盲人口(15歲及15歲以上不識字或識字很少的人)為8507萬人,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文盲率由15.88%下降為6.72%,下降了9.16個百分點。
八、城鄉人口
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口中,居住在城鎮的人口45594萬人,占總人口的36.09%;居住在鄉村的人口80739萬人,占總人口的63.91%。同1990年第四次全國人口普查相比,城鎮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上升了9.86個百分點。
註:1、本公報為初步匯總數。
2、普查登記以2000年11月1日0時(北京時間)為標準時間,普查登記的對象是具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並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大陸上常住的人。
3、普查登記結束後,全國統一抽取602個調查小區進行了登記質量的抽樣調查。抽查結果,人口漏登率為1.81%。祖國大陸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總人口中已包括據此計算的漏登人口。
4、香港特別行政區的人口數為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2000年6月30日的數據。
5、澳門特別行政區的人口數為澳門特別行政區政府提供的2000年9月30日的數據。
6、臺灣省和福建省的金門、馬祖等島嶼的人口數是由臺灣當局公佈的2000年12月的數據。
7、家庭戶人口不包括現役軍人,也不包括相互之間沒有家庭成員關係、集體居住的人。
8、城鄉人口是按國傢統計局1999年發佈的《關於統計上劃分城鄉的規定(試行)》計算的。 |
|
經國務院批準,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將於2010年11月1日零時進行。此次普查的主要目的是查清十年來我國人口在數量、結構、分佈和居住環境等方面的變化情況,為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科學準確的統計信息支持。 |
|
renkou pucha
人口普查
population census
指在統一確定的時點,按照統一的調查表式、項目和填寫方法,由政府組織對全國或一個地區的全部人口的社會、經濟特徵資料,逐人地進行搜集、整理、匯總、評價、分析和公佈的全過程。又稱國情普查或國勢調查。它的特徵是:①按人進行調查登記和匯總;②調查登記全國或規定地區範圍內的全部人口;③嚴格按照標準時間的人口狀況進行登記;④在政府的統一組織領導下,按照法令公佈普查方案和調查表式進行普查;⑤組織工作的高度集中;⑥定期進行,許多國傢每隔10年舉行一次人口普查,兩次普查中間進行一次簡易普查。
人口普查是現在世界各國所廣泛采用的搜集人口資料的一種科學方法,是提供全國基本人口數據的主要來源。人口普查提供的資料具有法律效力,被用於分配人民代表或議員名額,進行行政管理,製定政策和擬訂建設計劃;用於商業網點的鋪設和勞動力的分配;以及用於廣泛的人口研究工作。
簡史 現代人口普查迄今已有 200年的歷史。一般認為,現代意義上的人口普查是從美國1790年人口普查開始的。美國是世界上最早定期進行人口普查、公佈普查結果並把人口普查作為一項條款寫進憲法的。緊接着美國之後,英國和法國於1801年進行了人口普查,它們同美國一樣,也是每隔10年或5年舉行一次人口普查,除個別戰爭年代外,一直堅持定期人口普查的制度。
現代人口普查的歷史大體可分為3個時期:①1790~1870年,正值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資産階級出於製定法律或掠奪殖民地的需要,一些資本主義國傢力圖確定本國及其殖民地的潛在資源包括勞動力資源。這個時期,先後有美、英、法等國進行了人口普查,普查範圍占世界人口的20%。②1871~1950年,帝國主義重新劃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的鬥爭,引起了考察新領土勞動潛力的興趣,如埃及、印度作為英國殖民地在此期間進行了人口普查。十月革命後,蘇聯於1920年進行了人口普查,使全世界人口普查的範圍增加到占總人口的76%。③從1950年到現在,通稱戰後人口普查。這一時期,由於許多國傢擺脫了殖民統治,獲得獨立,紛紛進行新的人口普查,為國傢建設提供人口資料。最引人矚目的是中國1953年舉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使全世界進行過普查的人口增加為占世界人口的98%。戰後人口普查的顯著特點,一是普查項目普遍增多;二是使用電子計算機匯總人口普查資料日益普遍,有利於人口普查資料的開發和利用。
內容和方法 確定人口範疇、規定標準時間、選擇普查項目、擬定調查方法,是人口普查工作的核心問題。
人口範疇 又稱人口的空間標準。一般分為常住人口、現有人口和法定人口3種。常住人口,即在普查區內經常居住的人口,不論其在普查標準時間是否住在普查區內。常住人口不包括外來暫住人口,但包括經常在此居住而在普查標準時間暫時外出的人口。現有人口,即在普查標準時間住在普查區內的全部人口,不論其是否經常住在普查區內。現有人口包括外來暫住人口,但不包括經常在此居住而在普查標準時間暫時外出的人口。法定人口,是指由法律規定劃歸本地區的人口。這一範疇19世紀時曾被廣泛采用,多數國傢已不再采用了。由於普查登記常住人口比較簡便,常住人口資料的使用價值較高,便於進行行政管理,製訂社會經濟發展計劃,大多數國傢都普查常住人口,或同時普查現有人口和常住人口。
人口普查標準時間 又稱人口普查臨界時間。凡普查標準時間在某一普查區的人口,不論其普查登記時已經死亡或遷出,仍應給予登記;而在普查標準時間後出生或遷入該普查區的人口則不予登記。年齡、文化、 |
|
- : census
- n.: lustrum
|
|
人口調查, 人口統計 |
|
人口普查法 | 全國人口普查 | 美國人口普查 | 中國人口普查 | 人口普查檔案 | 日本人口普查 | 香港人口普查 | 人口普查項目 | 第次人口普查 | 兩次人口普查之間的 |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 | 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 | 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辦法 | 人口普查人口年齡結構圖 | 人口普查的標準時間 | 習水縣人民政府辦公室關於成立習水縣第六次人口普查工作領導小組的通知 | 國民黨退臺後第一次人口普查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