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都愛經濟學
目錄
人人都愛經濟學
  作 者: 王福重 著
  出 版 社: 人民郵電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08-8-1
  字 數: 208000
  版 次: 1
  頁 數: 235
  印刷時間: 2008-08
  開 本: 16開
  印 次: 1
  紙 張: 膠版紙
  I S B N : 9787115185396
  包 裝: 平裝
  定價:¥35.00
編輯推薦
  為什麽物以稀為貴?糧食是農民打出來的嗎?利息就意味着剝削?浪費是否就是可恥的?虛榮奢侈就那麽不好嗎?為什麽美國不生産電視,日本不生産藥?
  經濟學不但偉大,而且有趣,讀過本書,你就能體會。
  書中論述深入淺出,摒棄了經濟學這門“沉悶的科學”慣有的復雜公式與枯燥模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經濟學內在的深刻原理與奧妙之處娓娓道來,使讀者在快樂與享受中迅速瞭解了經濟學的基本原貌。
內容簡介
  本書是一本極為通俗易懂而又不失準確深刻的經濟學讀物。
  全書分3個部分,共20章,涵蓋了整個經濟學理論的基本框架。第一部分講述經濟學的基本知識,即經濟學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和特有的思維模式。第二部分闡述微觀經濟學理論,主要內容是消費者理論、廠商理論,以及市場結構理論。第三部分為本書重點部分,着力論述宏觀經濟學方面的問題,包括短期和長期的宏觀經濟問題、宏觀經濟政策、國際貿易和國際金融等。
  本書深入淺出,摒棄了經濟學這門“沉悶的科學”慣有的復雜公式與枯燥模型,用通俗易懂的語言將經濟學內在的深刻原理與奧妙之處娓娓道來,使讀者在快樂與享受中迅速瞭解經濟學的原貌。
  本書適合所有想瞭解經濟學、對經濟學感興趣的人士閱讀。
作者簡介
  王福重,1965年生,經濟學家,1998年獲中央財經大學經濟學博士學位,1999~2001年,在北京大學理論經濟學博士後流動站進行研究工作。現在北京高校任教,主要研究領域為經濟學基礎理論、國際經濟學和公共財政。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譯著十餘部。書齋筆耕之餘,特別關註經濟社會現象,擔任《上海證券報》、《國企》等多傢媒體的專欄主筆,香港鳳凰衛視特約評論嘉賓,其評論風格清新,引起社會廣泛關註。是中國世界經濟學學會理事,中國經濟規律研究會理事。
目錄
  第1章 經濟學到底是什麽
  第2章 經濟學如何看世界
  第3章 經濟學的基石:經濟人假設
  第4章 經濟學的新方法:博弈論
  第5章 供給和需求
  第6章 消費者理論
  第7章 廠商理論
  第8章 競爭和壟斷
  第9章 壟斷競爭和寡頭
  第10章 國內生産總值:GDP
  第11章 總需求:經濟繁榮的根本
  第12章 財政、稅收與財政政策
  第13章 貨幣和銀行
  第14章 中央銀行與貨幣政策
  第15章 失業
  第16章 通貨膨脹
  第17章 經濟增長
  第18章 國際貿易和比較優勢
  第19章 自由貿易還是貿易保護
  第20章 匯率和國際貨幣體係
  附錄1 經濟學的100個關鍵詞
  附錄2 經濟學經典著作
  後記
媒體評論
  在幾乎是一口氣讀完王福重先生的這部書稿之後,我最想做的一件事,就是嚮廣大讀者大聲地加以推薦。通俗易懂、深入淺出、生動活潑,但不失深刻和準確;現代經濟學的基本內涵和形式,目前大多還是來自國外經濟學的東西,由於同中國歷史掌故和現實生活場景的自然融合,使當今中國讀者對之容易理解和十分親近;也許更值得稱道的是,作者在述說經濟學的種種奧妙之時,力戒空洞抽象的議論和說教,通篇都滲透着作者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深刻理解和熱誠擁護。經濟學本來就是經世濟用之學,經作者對經濟學一般原理如此加工再創作,更突顯其認識價值和實踐意義。沒有對經濟學理論和經濟實踐的深思熟慮,沒有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沒有緻力於勞神費力的科學普及的志嚮,要成就這一份科學成果是不可能的。
  ——晏智傑:北京大學經濟學教授、經濟學院前院長,中華外國經濟學說研究會副會長
  我與王福重博士先後同在中央財經大學和北京大學從事經濟金融研究,福重兄性情中人,辨纔冠絶同儕,治學亦在嚴謹中獨闢蹊徑,令我受益良多;他博士後出站後在高校任教,廣受學生歡迎。我相信福重兄的新著對於讀者加深對經濟學、現實經濟問題和宏觀經濟政策的理解 ,都會有積極幫助。
  ——巴曙鬆:研究員,博士生導師,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長,中央人民政府駐香港聯絡辦公室經濟部副部長。
  在我們這個時代,無論是理財、投資還是規劃自己的事業,懂得基本的經濟學常識都是大有裨益的。但經濟學深奧的原理、枯燥的模型與復雜的公式,常常讓非專業人士望而卻步。我的好朋友王福重先生針對普通人群,寫了這本通俗易懂又生動有趣的書。翻開這本書,你會發現,經濟學原本是如此的貼近生活又如此的有趣味。這本書的價值就在於:讓你在快樂和享受中,迅速瞭解經濟學的基本全貌。
  ——時寒冰:中國財經傳媒人聯盟特約觀察員,鳳凰衛視•鳳凰博報特約顧問,南京大學客座教授,《上海證券報》評論主編
書摘插圖
  第1章 經濟學到底是什麽
  如果問,中國最近30年來取得巨大進步的原因到底是什麽?很多人會回答說,因為科學技術進步。
  確實,在這期間,我們取得了若幹技術上的進步;可是仔細想想,在這30年,科學上的進展似乎沒有。科學是原理性的、形而上的東西,比如相對論、元素周期律、二進製,也包括經濟學原理等;而技術說到底衹是科學的應用,比如小麥的品種改良、石油開採的新手段等。
  不錯,中國人正在使用着大量高科技産品,如筆記本電腦、手機、互聯網等等,但是所有這些都不是我們的發明。實際上,這30年來我們並沒有什麽重大的發明。我們原創成分最多的發明差不多都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兩彈一星都是那個時候搞出來的,當時西方封鎖中國,信息閉塞,沒有辦法不自己解决問題。
  中國30年來的巨大進步,不能說跟科學技術進步毫無關係,但是,關係並不像人們通常認為的那麽大。那麽我們能取得進步,最主要的靠的是什麽呢?很簡單:改革和開放。
  改革,就是用市場取代原來的計劃。如今,民營經濟比較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是中國最富裕、最有活力的地區,這是市場效率高於計劃的生動反映。開放,就是打開國門,跟全世界做生意。比如,我們目前還不能製造大型客機,可是很多人卻坐上了大飛機。飛機是怎麽來的呢?用牛仔褲換來的——我們出口一億條牛仔褲,就可以換回來一架波音飛機。這是很划算的買賣,因為我們用一億條牛仔褲的成本,製造不出來一架波音那樣的飛機;同時,美國人也覺得合適,它用生産一架波音的成本更生産不了一億條牛仔褲。用牛仔褲換飛機,就是開放。
  改革開放的思想,比任何技術發明或者改進,都更能提高人民的福祉,而且更快、更明顯。如果等着坐自己造的大型客機,至少現在我們還不能坐上像波音那樣的飛機。
  而改革開放衹是經濟學的ABC。如果經濟學能早一點普及,我們的改革開放或許會搞得更早、更好。
  經濟學,無疑是當今的顯學,甚至有“經濟學帝國主義”的說法,意思是經濟學研究涉足的範圍超過了經濟問題本身,而侵占了其他學科的領地。
  在大學裏,經濟類專業是最熱門的,非高分者不能進。如果大學期間沒有機會讀經濟學,研究生階段再也不能錯過,於是跨專業考經濟學研究生成為大學的一道風景。
  打開電視,翻開報紙,滿眼盡是財經新聞、股票行情;經濟學家們經常被邀為政府的座上賓,對國傢經濟政策出謀劃策,指點江山。
  生活在當下,如果不懂一點經濟學,不知道需求、供給、GDP、CPI、股票指數、個人所得稅,你就會覺得自己仿佛置身於世外,簡直是寸步難行。
  那麽,經濟學到底是什麽呢?
  經濟學的歷史很短,衹有200多年。1776年,一位叫亞當•斯密(1723—1790)的英國人寫了一本書,叫《國民財富的性質和原因的研究》,也就是俗稱的《國富論》,這本書是公認的第一本真正意義上的經濟學,亞當•斯密也就成了“經濟學之父”。此後,經濟學登堂人室,成為一門獨立的科學,歷久不衰,甚至被稱為所有社會科學的“皇后”。
  經濟學成為顯學,自然不是沒有緣由的。說到底,是因為經濟學要解决的問題,是人類最基本、最重大的問題,也就是:人類怎樣才能更快樂,更幸福!
  人活着就有欲望,欲望的意思就是“想要”,比如餓了想要吃飯,渴了想要喝水,想有安全的感覺,想與人交往,想被人尊敬,還想要幹出點名堂來等,這些都是欲望。馬斯洛的需要層次理論,是對人類欲望的經典詮釋。
  欲望的最顯著特徵是無窮大,也就是平常我們所說的“欲壑難填”。人的欲望沒有止境,除非生命結束。
英文解釋
  1. :  Everybody Du'ai Economics
包含詞
涵蓋經濟學領域的讀物:人人都愛經濟學涵蓋經濟學領域的讀物人人都愛經濟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