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社会道德理论的提出
柯尔伯格的理论是否正确地概括了儿童道德判断这一领域的全貌呢?他本人认为他的理论适用于儿童对各种不同类型道德冲突所做的推理。许多人对此提出异议,其中较有代表的是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心理学家南希·艾森伯格所持的观点。她认为,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包括许多不尽相同的具体方面,儿童对这些具体方面的判断会有所不同。科尔伯格研究所用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几乎都涉及到法律、权威或正规的责任等问题。如海涅该不该偷药的故事中,海涅必须在偷药和妻子死亡之间作出选择,偷药就会犯法,而保护妻子免于死亡又是每一个丈夫的责任。这些法律、责任等问题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儿童对故事冲突所作的推理。因此,柯尔伯格运用其两难故事只是研究了儿童道德判断推理的一个方面——禁令取向的推理(prohibitionorientedreasoning)。艾森伯格则区分并设计出不同于柯尔伯格两难情境的另一种道德两难情境——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prosocialmoraldilemmas)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亲社会两难情境的特点是“一个人必须在满足自己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与满足他人的愿望、需要和(或)价值之间作出选择”,助人者的个人利益和接受帮助者的利益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例如,一个城镇的居民必须在是否与另一个城镇遭受洪水灾害的灾民分享食物之间作出选择,一个人必须在帮助一个遭抢劫的妇女和保护自己之间作出选择等等。在亲社会两难情境中,故事的主人公是唯一能提供帮助的人,但助人就意味着自我牺牲。这种助人行为是“职责以外的行为”(actsofsupererogation),它高于一个人正规的责任、源于公平考虑的责任等。正是在这一意义上,艾森伯格认为,在亲社会两难情境中并不强调法律、惩罚、权威和正规的责任,这也正是亲社会两难情境与柯尔伯格的两难情境之区别所在。
2.2亲社会道德判断的研究方法
艾森伯格同柯尔伯格一样,都是用两难故事作为研究儿童道德判断的工具,用个别交谈法来引发儿童的判断推理过程。但他们两人的研究有重大的区别:第一,如前所述,作为研究工具的两难故事在内容上不同。第二,理论基础不同。柯尔伯格认为,儿童的道德判断作为儿童心理发展的一个方面,有它独特的内在结构,要根据儿童的这一独特结构来描述、说明儿童道德判断的发展情况,确定道德判断的阶段及其先后顺序。柯尔伯格通过实验搜集年龄趋势的资料来证明其理论前提。而艾森伯格并没有预先假定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中存在着一种内在的结构,更没有设想根据儿童的这一结构来确定其亲社会判断的阶段。她只是设想柯尔伯格理论可能没有概括出儿童道德发展的全貌,因此,她利用亲社会道德两难故事作为工具,通过实验研究来总结、概括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年龄变化趋势。第三,对实验材料的评估方式不同。在柯尔伯格的最新评估系统中,对儿童回答的评估分四步(如前所述),即问题k>规范k>要素k>阶段。艾森伯格则把儿童的回答划分为几十种不同的道德思想范畴(moralconsiderationcategories),然后进行一系列的统计处理和经验归纳,最后概括出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的年龄变化趋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