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imal > Asia cheetah
  中文名:亚洲猎豹
  英文名:indian cheetah
  物种分类: 脊索动物门、脊椎动物亚门、哺乳纲、食肉目、猫科、猎豹属
  分布范围: 只分布于南亚和中东
  外形特征:亚洲猎豹的皮毛短而粗糙,为棕褐色,并散步着小而圆的黑斑。它的头比一般的猫科动物要小,但腿特别长,躯体较瘦,最大特点是鼻子两册从眼角至嘴角各有一道黑色条纹,他们一般体长1.4-1.5米,尾长0.6-0.75米,高约1米,重一般在50-60公斤。
  生活习性:亚洲猎豹主要栖息在半干旱沙漠或空旷草原和浓密的丛林中,其捕食猎物的本领是猫科动物中最像狗的一种。它的四足也很像狗,爪子钝下弯度小,仅能收缩一半。因它腿长、体瘦,因此,它的奔跑速度可达每小时113 km,一次跳跃9.1 m,是跑得最快的陆栖动物,可谓真正的“速跑冠军”。它捕食猎物就是靠其冲刺的速度快,一般情况下,羚羊、鸵鸟等很难逃脱。
  灭绝过程:亚洲猎豹因其性情温顺,很早以前就有人到野外大量捕捉小猎豹来喂养,但成活率极低。在当时拥有训练有素的猎豹是那些达官显贵们的一种富贵象征,许多有钱有权的人家里都养有猎豹,有的甚至养有几十只。但猎豹在当时人工饲养下根本不繁殖,因此,人工饲养的全部要到野外去捕捉。再有,人们为了获取其皮毛,毫不顾忌猎豹在自然界中所起的生态平衡的作用,大量捕杀成年猎豹。那些王公贵族们也以猎杀猎豹为乐趣,刚刚出生的小猎豹被人捉走,大猎豹又惨遭捕杀,就这样,亚洲猎豹数量急剧减少。在当时,人们还大量开垦丛林、草原,种植庄稼,使猎豹栖息地大量被毁坏。栖息地的丧失使它们失去了合适的猎物,这更成了本来就不多的亚洲猎豹的致命伤。
  到了1930年后,人们在野外看到猎豹的机会越来越少了,而到了1940年以后,人们只是几年内才能发现一次亚洲猎豹的踪迹。据文献记载,最后一次发现亚洲猎豹是在1948年的印度南部。那以后,人们再也没有看到过体型细长、姿态优美、动作灵活的亚洲猎豹
  亚洲猎豹:1948年灭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