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樓盤 : 中國 >浙江 >溫州 > 平陽縣 >五馬街道 > 五馬街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五馬街投訴電話溫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77-88829911
  浙江省旅遊投訴電話:0571—85117419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五馬街周邊中心城市及車程從上海至此(525)公裏
  從杭州至此(380)公裏
  從南京至此(660)公裏五馬街美食溫州是改革開放較早的前沿城市,溫州商人更是享譽海內外。溫州有“服裝之城”、“鞋業之都”之譽,這裏的服裝和皮鞋不僅款式新、品種全,價格也便宜。舊城區的主要大街(蟬街、五馬街、公園路、城西街、解放路、勝利路、府前街)和溫州(黃竜)商貿城幾乎成了服裝的海洋、皮鞋的世界,若有時間,可到這些地方逛逛夜市,或許會帶給你意外的驚喜。
  溫州的旅遊工藝品有甌綉、甌塑、泰順漆筷、樂清細紋刻紙等,土特産有甌柑、甌江鳳尾魚、樂清牡蠣、“鄉巴佬”雞翅、雞腿、香仁蛋等。
  溫州菜以海鮮為主,菜品口味新鮮,淡而不薄,烹調技術講究輕油,輕芡,註重刀工。三絲敲魚、錦綉魚絲和爆墨魚花並稱“甌菜三絶”。
  三絲敲魚:溫州民間傳統佳餚,相傳已有百餘年歷史。直到今日,每到逢年過節、親朋相距,常以敲魚款待客人,“三絲”指的是雞脯絲、火腿絲、香菇絲、敲魚、三絲加清湯烹製而成的“三絲敲魚”,湯清味醇、鮮嫩爽滑,色澤調和,獨具風味。
  錦綉魚絲:新創甌菜,選用黑魚脊背肉切成細絲,配紅緑柿椒絲、黃蛋皮絲、棕色香菇絲等炒製而成。此菜色彩豐富似錦綉,魚絲條不斷、勻稱,其味十分鮮美。
  爆墨魚花:在甌菜中有一係列的墨魚菜餚,爆墨魚花是其中的代表作。這是一道刀工、爐工並重的甌菜名餚,脆嫩爽口,造型非常美觀。
  小吃:鬆糕、米面、炒粉幹、馬蹄鬆、燈盞糕、魚圓、膠凍、敲魚、縣前湯糰、魚丸、白蛇燒餅、長人餛飩、陡門頭燈盞糕、馬蹄鬆、永強泥蒜糕、洞頭帶魚番薯粉、溫州餛飩、楠溪麥餅、白象香糕、麻巧、李大同雙炊糕、虹橋緑豆糕
  特色菜:鴨頭、鴨脖、茶鴨、傢燒鳳尾魚、解鄉愁的魚生、西郭的羊肉煲、永嘉黃田的黃牛骨、軟殼蚰蠓湯、鮮脆沙蒜湯、清水“水潺湯”、溫州高梁肉、肉骨、魚頭燉豆腐、蒸溪魚幹、海瓜子、鴨掌芹菜、蒸溪魚幹、白蝦鹹菜、甌柑、甌江鳳尾魚、樂清牡蠣五馬街住宿溫州將軍大酒店地址:浙江省溫州市將軍橋西
  溫州維多利亞大酒店地址:溫州馬鞍池東路58號
  國際大酒店★★★★地址:人民中路1號
  半島公寓酒店★★★地址:火車站西
  首甌昌飯店★★★地址:雪山路71號
  溫州天都大酒店★★★地址:興海路99號(新橋頭)五馬街購物溫州是改革開放較早的前沿城市,溫州商人更是享譽海內外。溫州有“服裝之城”、“鞋業之都”之譽,這裏的服裝和皮鞋不僅款式新、品種全,價格也便宜。舊城區的主要大街(蟬街、五馬街、公園路、城西街、解放路、勝利路、府前街)和溫州(黃竜)商貿城幾乎成了服裝的海洋、皮鞋的世界,若有時間,可到這些地方逛逛夜市,或許會帶給你意外的驚喜。
  溫州的旅遊工藝品有甌綉、甌塑、泰順漆筷、樂清細紋刻紙等,土特産有甌柑、甌江鳳尾魚、樂清牡蠣、“鄉巴佬”雞翅、雞腿、香仁蛋等。五馬街交通溫州目前開設有1條旅遊專綫,由火車站出發,經體育中心、南站(池上樓)、小南門(五馬街)、清明橋(妙果寺、鬆臺廣場)、市財政局(動物園在此轉車)、江心碼頭(郭公山、江心嶼)、漲橋頭(海壇廣場)、文化廣場(展覽館)等8個景點,回到火車站。車型為歐洲仿古典式觀光旅遊車,實行無人售票,票價2元。
  公交車:
  溫州市內有公交大、中巴綫路數十條。大多數大巴單一票價1.5元(空調車等,很多是無人售票,請備足5角的零幣,否則恕不找零),中巴車1.5元起價,按路程計價。26路為觀光車,票價2元。
  附:溫州火車站公交指南
  出租車:
  溫州出租車相當便宜,起步價10元4公裏,每公裏1.40元,夜間起步價12元,每公裏1.68元。溫州城市不大,即使是從城東到城西,一般打的費用不會超過20元。
  五馬街玩法逛街,購物,品小吃
  五馬街是溫州舊城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著名的商業街。東起解放街與公園路相接,西至蟬街與府前街相交,長400米,寬12米。據唐時《古今風俗通》載:“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出守永嘉,庭列五馬,鄉鞍金勒,故永嘉有五馬坊焉。”宋紹聖二年(1095),溫州知州楊蟠改定溫州36坊,五馬坊列為其中之一。楊蟠《百詠五馬坊詩》雲,“相傳有五馬,曾此立躊躇。人愛使君好,換鵝非俗書。”清時改坊為街,街兩側擁有14條小巷。1934年,拆讓店屋,由6米拓寬為12米,改名中山路。舊時這裏商賈雲集,綢布莊、百貨店、銅錫器皿行、中西藥店、錢莊等鱗次櫛比。
  解放後,又恢復五馬街之名,1974年改為瀝青路面。1984年4月五馬街定為步行街,為溫州市標志性購物步行街。五馬街集購物、商貿、文化、娛樂、休閑為一體。1999年3月份被國傢有關部門命名為“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街。2000年,五馬街改造工程被市政府列入《溫州文化升位計劃》,並於當年改造完畢,五馬街西面入口處還設立了《五馬奔騰》雕塑。
  五馬街是溫州舊城商業文化氛圍最為濃厚的地域,兩旁建築基本保持原有西洋風格,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3傢百年老店和百貨商店、溫州酒傢等。
  這些老店大都創辦於清代和民國期間,不少店鋪的歷史在百年以上。
  甜酸苦辣皆調和
  矗立在五馬街口的“五味和”是我市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副食品商店。它始建於清朝光緒六年(1880),係寧波商人楊正裕與同鄉馮伯禎等十來位寧商集資創辦。初為蜜餞店,址在饅頭巷西段,即現鼓樓街78號,兩側書有楹聯“蜜餞海味各種藥酒南北果品罐頭茶食”,門楣上橫書“五味和”店號,又以一方青石板刻上梅調鼎原筆“五味和”三個大字。馮伯禎與清末著名書法傢梅調鼎有舊,遂請梅題寫店名招牌。經梅調鼎先生推敲再三,認為在原店名“五味”之後增一個“和”字為好,取甜、酸、苦、辣、鹹五味調和之意,於是寫下了“五味和”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清光緒廿九年(1903),楊正裕之子楊直欽繼承父業,在五馬街口增設分店(即現在五味和店址),稱五味和新號。五味和在楊直欽經營期間迅速發展,尤以甌柑暢銷京津北方而獲利甚豐。民國廿一年(1932),溫籍股東林敏卿任新店經理,因經營有方,五味和經營業務不斷擴大。老店於1940年歇業,新號從此獨樹一幟。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時,有同仁和、元昌、福旭等附近南貨店並入,遂重建店房,擴大門面與規模。1966年轉為國有企業,改稱地方國營新風副食品店,1979年恢復原店名。
  五味和十分註重經營特色,除了供應南北貨外,兼營糟、醉、臘、海味、鮮果,還自辦作坊,聘請名師製作蜜餞、腌臘貨、糕點、炒貨等食品,以選料考究、加工精細、貨真價實、風味別具而聞名,尤以糟製魚生、蝦醬、醉蟹、香蠃、臘腸、醬油鴨、五味香糕、山楂糕與五加皮藥酒為特色。知名度最高的要數美味魚生(即白鰨生),製作工藝已有80餘年的歷史,獨具色鮮、條勻、不糊、味美、耐貯五大特色。除供應本地市場外,曾用竜泉青瓷罐精裝遠銷香港。旅居臺灣的著名報人馬星野得到一罐鄉親們送的五味和美味魚生後,歡欣之餘,曾賦詩一首:“拜賜蒓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小小魚生勾起了遊子的無限鄉思。
  “金三益的綢緞恁”
  五馬街中段的金三益服裝商場原為金三益綢布店,始建於清朝鹹豐九年(1859),由湖州吳興縣金緒寶三兄弟合資在鼓樓下開設專營蘇湖綢緞商號。初名金同益,後更名金三益,寓意金氏三兄弟都得益,以經營高中檔精粗紡呢絨、絲綢、純棉布料為主。幾年後遷五馬街現址,擴大店面,進貨渠道擴大到上海等地。
  舊時綢布店門面是四間屋墻門,中間兩爿門進出,門臺橫額上挂着“金三益”金字招牌,門旁有竪式招牌,上書“金三益綢緞局”。金氏兄弟家乡湖州盛産優質綢緞、湖縐,他們便輪流往返於湖州、溫州兩地進銷貨物。由於鄉情關係,他們店綢緞、湖縐的進價比別人低。貨到溫州,因質量好、價格廉,能隨到隨銷,兩頭得利,因此收入豐厚。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民國時期,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綢布號大戶,被譽為“金字招牌立地”的商店。湖州絲綢名聞全國,那時候,在溫州要買到正宗的綢緞,非金三益莫屬。
  金三益店內的店員服務態度之好也是有口皆碑。衹要你進得店來,保準你不會空着手回去。老溫州人說的“金三益的金字招牌”,用現代人的話,就是“誠信”品牌。過去溫州還有一句俗語,叫做“金三益的綢緞恁”,形容事物的完美無缺、稱心如意。當時溫州曾流傳這麽一句順口溜:“頭頂東桂芳(帽),腳踏餘順康(鞋),身着金三益綢布莊。”足見金三益的聲譽。
  集百貨、戲院、餐飲為一體
  現五馬街13號是原雲博商場舊址,1927年由溫州著名實業傢許漱玉(1880—1967)創辦。許漱玉,名雲章,以字行,瑞安人,光緒十八年(1892)到溫州益大布店當學徒,二十七年(1898)便獨資在曹仙巷租賃房屋開設“許雲章綢布店”。稍有積蓄後,於1917年買下五馬街東段十餘間矮屋,仿照上海南京路上綢布店,改建成兩座毗連磚木結構三層樓店面,東首為“雲章洋貨行”,西首為“雲章綢緞局”。兩店貫通,門楣上寫着“許雲章”三個大字,儼然上海大商號氣派,曾轟動一時。經過苦心經營,資金積纍頗為可觀,遂買下舊王傢祠堂周邊一爿舊屋,偕建築師參觀上海各大商場建築造型,回溫後興建四層鋼筋混凝土樓房,開設商場。商場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以三、四層為主體,局部五層,平面佈局充分利用街面,立面處理則利用大小凹凸面,採光效果良好,時為溫州近世最好之建築。1925年取名“博甌百貨商店”。
  1933年,許漱玉先生在“雲章”、“博甌”二店後面買下30餘間舊房拆建,同時將原先磚木結構樓房換成鋼筋水泥建築,將幾座樓房聯成一體,部分樓層還加高為五層,水磨鋪面,裝潢一新,形成現今規模建築群。許漱玉以三、四層為劇院,取名“中央大戲院”,即後來的大衆電影院。座位近千個,分特別、正廳、包廂、花樓四等。舞臺為半圓形,照明設備較為先進,外地來溫之名角均在此演出。抗戰時期之話劇與宣傳節目也大多假此對外公演。時為溫州結構、設備最佳之劇院。
  二層及三層9間樓房出租給青田歸僑陳俊民開設餐館。陳善於烹飪,其妻係意大利人,會做西菜,取店名“意大利”。二樓供應中餐,三樓供應西餐、西點,聘請名廚徐岩池掌勺,是當時浙南第一餐館。二戰爆發後,陳偕妻離溫出國,將店面轉讓給徐岩池等三人,更名為“華大利”。他們將店堂餐廳大事裝修,佈置得豪華氣派。華大利專做堂吃生意。由於經營有方,且特色鮮明,因此名噪一時,官紳富賈每有宴筵,必設華大利餐館舉行。老溫州有句話叫做“面皮厚華大利板砧恁”,雖屬戲謔之語,也可以想見華大利當時在溫州傢喻戶曉的盛況。解放後,華大利餐館遷往四顧橋,再遷至道前橋,其餘部分全部闢為百貨商場,稱“雲博商場”,即今溫州一百的前身。
  說到近代五馬街的開發,不能不提到溫州著名的愛國實業傢吳百亨,他也是從五馬街起步發傢致富。吳百亨(1894—1973),1921年在五馬街開設“百亨藥房”,自製肺樂霖、血之母、瘋痛露、千金丹等。有了一定積蓄後,於1926年在藥房店堂後面創辦“百好煉乳廠”,註册商標為“擒雕”。稍後,他又創辦了西山造紙廠、西山窯業廠、遠東蛋粉廠及釀造廠、奶糖廠等。他的宅第也安在五馬街
  舊時五馬街除了上面提到的商鋪外,還有老香山、乾寧齋、元昌、葆大等參茸藥號及徐德昌、正豐和、同人和等大商鋪。
  如今的五馬街,一些延續至今的老店仍很熱門,又集聚了康奈、奧康、吉爾達皮鞋;報喜鳥、莊吉服飾;大虎打火機等溫州衆多新興名牌輕工産品的專賣店。店肆毗連,商品琳琅,商業繁華,魅力不衰,五馬街依然是溫州最繁忙的商業街。
No. 2
  五馬街,古稱五馬坊,是溫州市區最著名的一條商業街。2006年進行徹底的翻新,並保留了原來的風貌。相傳東晉“書聖”王羲之任永嘉郡太守時始有五馬坊。明嘉靖《溫州府志》載:“王羲之,山陰人,為永嘉郡守,出乘五馬,老幼仰慕,為立五馬坊”。清光緒《永嘉縣志》亦載:“王羲之守永嘉,庭列五馬,綉鞍金勒,出則控之,故今有五馬坊”。唐宋以來,“五馬坊”之名沿襲不變。宋哲宗時,楊蟠知溫州,於城中置三十六坊,內即有五馬坊。至清代,將坊改為街巷,五馬坊也改名五馬街;同時一分為二,一條稱五馬直街,即郡治前或譙樓前南北縱嚮的街道。民國時期已改稱公安路。另一條稱五馬橫街,即現在東西橫貫的五馬街。但王羲之任永嘉郡守一事,並無確鑿史料可考;因此對五馬坊的由來,又有兩說:一說王羲之曾任會嵇(今紹興)內史,性喜遊覽山水;他去官後,遍遊東、中諸郡,所以其“遊騎”也到過永嘉。永邑人為紀念這位名士,乃立五馬坊。另一說認為五馬妨根本不是由王羲之而來,卻是“謝靈運為永嘉太守,以五馬自隨,立五馬坊”(見洪慶商《韓文之正》)。總之,“五馬坊”不管是由王或謝而立,其起源已久,且與太守使用五馬有關,這點是可以肯定的。
  1979年,慶祝第五屆全國人大勝利召開的遊行隊伍經過五馬街口,群衆歡欣鼓舞。作為溫州最著名的一條街,五馬街見證了溫州許許多多的歷史事件。今日的五馬街則是溫州商業的標簽。
  五馬街的由來
  很久以前,溫州五馬街不是叫五馬街,也不曉得叫什麽。住在四圈的老百姓,每日夜裏都聽見一陣陣"得得得"馬跑過的聲音。開門一看,又不見馬的影子。
  那時候,這條街上住着一個打草鞋的老人。老人屋外有一塊石頭。每日打草鞋時節,他把草放在這 塊石頭上慢慢捶軟。 石頭是青色的,因為捶得長久了,光溜溜,也蠻好看。
  一日,有個人看見這塊石頭,就去對老人說:"老伯,你這塊石頭賣給我吧,我給你五兩銀子!"老人聽了有些奇怪,搖搖頭:"我不賣,這塊石頭是我捶了好多年,捶熟了,捨不得賣。 好多看熱鬧的人都覺得這人要花很多的銀子買一塊石頭,實在奇怪。 那人走了。 老人不放心,怕石頭被人偷去了,就把石頭搬到屋裏來。過了三日三夜,那個客人又來了。他帶來更多的銀子,想請老人將石頭賣給他。那客人一看石頭沒有了,很着急,趕緊問老人。老人告訴他,已經搬到屋裏來了。"幾日了?"那客人慌張地問。"三日三夜。"老人說。"唉!"那客人嘆了一口氣,說:"現在你就送給我,我也不要了。我是采寶客。我看到你這塊石頭上有五匹馬,石頭放在外面,馬日日有露水喝,又吃了你日日捶的草,所以長得活潑健壯。現在你把石頭搬到屋裏,五匹馬沒有露水喝,一定都渴死了。" 說着,那采寶客就把石頭一翻,果真石頭上有五匹馬的影子,衹是不動了。 聽的人都為老人嘆可惜,說他運氣不好。老人呢,一點不在乎。他說:"以前我不曉得它是寶貝,但我把它當做寶貝。現在這五匹馬不動了,我捶還是照樣便當,還象寶貝嘛!" 以後老人照舊勤勤懇懇打草鞋賣,照舊用這塊石頭捶草,一直到死。老人死後,大傢叫老人住的這條街為五馬街
  五馬街是溫州舊城古老的街道之一,也是著名的商業街。東起解放街與公園路相接,西至蟬街與府前街相交,長400米,寬12米。據唐時《古今風俗通》載:“王逸少(王羲之字逸少)出守永嘉,庭列五馬,鄉鞍金勒,故永嘉有五馬坊焉。”宋紹聖二年(1095),溫州知州楊蟠改定溫州36坊,五馬坊列為其中之一。楊蟠《百詠五馬坊詩》雲,“相傳有五馬,曾此立躊躇。人愛使君好,換鵝非俗書。”清時改坊為街,街兩側擁有14條小巷。1934年,拆讓店屋,由6米拓寬為12米,改名中山路。舊時這裏商賈雲集,綢布莊、百貨店、銅錫器皿行、中西藥店、錢莊等鱗次櫛比。
  解放後,又恢復五馬街之名,1974年改為瀝青路面。1984年4月五馬街定為步行街,為溫州市標志性購物步行街。五馬街集購物、商貿、文化、娛樂、休閑為一體。1999年3月份被國傢有關部門命名為“全國百城萬店無假貨”示範街。2000年,五馬街改造工程被市政府列入《溫州文化升位計劃》,並於當年改造完畢,五馬街西面入口處還設立了《五馬奔騰》雕塑。
  五馬街是溫州舊城商業文化氛圍最為濃厚的地域,兩旁建築基本保持原有西洋風格,有五味和、金三益、老香山3傢百年老店和百貨商店、溫州酒傢等。
  這些老店大都創辦於清代和民國期間,不少店鋪的歷史在百年以上。
  矗立在五馬街口的“五味和”是我市歷史最悠久的一所副食品商店。它始建於清朝光緒六年(1880),係寧波商人楊正裕與同鄉馮伯禎等十來位寧商集資創辦。初為蜜餞店,址在饅頭巷西段,即現鼓樓街78號,兩側書有楹聯“蜜餞海味各種藥酒南北果品罐頭茶食”,門楣上橫書“五味和”店號,又以一方青石板刻上梅調鼎原筆“五味和”三個大字。馮伯禎與清末著名書法傢梅調鼎有舊,遂請梅題寫店名招牌。經梅調鼎先生推敲再三,認為在原店名“五味”之後增一個“和”字為好,取甜、酸、苦、辣、鹹五味調和之意,於是寫下了“五味和”三個蒼勁有力的大字。
  清光緒廿九年(1903),楊正裕之子楊直欽繼承父業,在五馬街口增設分店(即現在五味和店址),稱五味和新號。五味和在楊直欽經營期間迅速發展,尤以甌柑暢銷京津北方而獲利甚豐。民國廿一年(1932),溫籍股東林敏卿任新店經理,因經營有方,五味和經營業務不斷擴大。老店於1940年歇業,新號從此獨樹一幟。1956年實行公私合營時,有同仁和、元昌、福旭等附近南貨店並入,遂重建店房,擴大門面與規模。1966年轉為國有企業,改稱地方國營新風副食品店,1979年恢復原店名。
  五味和十分註重經營特色,除了供應南北貨外,兼營糟、醉、臘、海味、鮮果,還自辦作坊,聘請名師製作蜜餞、腌臘貨、糕點、炒貨等食品,以選料考究、加工精細、貨真價實、風味別具而聞名,尤以糟製魚生、蝦醬、醉蟹、香蠃、臘腸、醬油鴨、五味香糕、山楂糕與五加皮藥酒為特色。知名度最高的要數美味魚生(即白鰨生),製作工藝已有80餘年的歷史,獨具色鮮、條勻、不糊、味美、耐貯五大特色。除供應本地市場外,曾用竜泉青瓷罐精裝遠銷香港。旅居臺灣的著名報人馬星野得到一罐鄉親們送的五味和美味魚生後,歡欣之餘,曾賦詩一首:“拜賜蒓鱸鄉味長,雁山甌海土生香。眼前點點思親淚,欲試魚生未忍嘗。”小小魚生勾起了遊子的無限鄉思。
  五馬街中段的金三益服裝商場原為金三益綢布店,始建於清朝鹹豐九年(1859),由湖州吳興縣金緒寶三兄弟合資在鼓樓下開設專營蘇湖綢緞商號。初名金同益,後更名金三益,寓意金氏三兄弟都得益,以經營高中檔精粗紡呢絨、絲綢、純棉布料為主。幾年後遷五馬街現址,擴大店面,進貨渠道擴大到上海等地。
  舊時綢布店門面是四間屋墻門,中間兩爿門進出,門臺橫額上挂着“金三益”金字招牌,門旁有竪式招牌,上書“金三益綢緞局”。金氏兄弟家乡湖州盛産優質綢緞、湖縐,他們便輪流往返於湖州、溫州兩地進銷貨物。由於鄉情關係,他們店綢緞、湖縐的進價比別人低。貨到溫州,因質量好、價格廉,能隨到隨銷,兩頭得利,因此收入豐厚。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到民國時期,已成為遠近聞名的綢布號大戶,被譽為“金字招牌立地”的商店。湖州絲綢名聞全國,那時候,在溫州要買到正宗的綢緞,非金三益莫屬。
  金三益店內的店員服務態度之好也是有口皆碑。衹要你進得店來,保準你不會空着手回去。老溫州人說的“金三益的金字招牌”,用現代人的話,就是“誠信”品牌。過去溫州還有一句俗語,叫做“金三益的綢緞恁”,形容事物的完美無缺、稱心如意。當時溫州曾流傳這麽一句順口溜:“頭頂東桂芳(帽),腳踏餘順康(鞋),身着金三益綢布莊。”足見金三益的聲譽。
  現五馬街13號是原雲博商場舊址,1927年由溫州著名實業傢許漱玉(1880—1967)創辦。許漱玉,名雲章,以字行,瑞安人,光緒十八年(1892)到溫州益大布店當學徒,二十七年(1898)便獨資在曹仙巷租賃房屋開設“許雲章綢布店”。稍有積蓄後,於1917年買下五馬街東段十餘間矮屋,仿照上海南京路上綢布店,改建成兩座毗連磚木結構三層樓店面,東首為“雲章洋貨行”,西首為“雲章綢緞局”。兩店貫通,門楣上寫着“許雲章”三個大字,儼然上海大商號氣派,曾轟動一時。經過苦心經營,資金積纍頗為可觀,遂買下舊王傢祠堂周邊一爿舊屋,偕建築師參觀上海各大商場建築造型,回溫後興建四層鋼筋混凝土樓房,開設商場。商場建築面積3700平方米,以三、四層為主體,局部五層,平面佈局充分利用街面,立面處理則利用大小凹凸面,採光效果良好,時為溫州近世最好之建築。1925年取名“博甌百貨商店”。
  1933年,許漱玉先生在“雲章”、“博甌”二店後面買下30餘間舊房拆建,同時將原先磚木結構樓房換成鋼筋水泥建築,將幾座樓房聯成一體,部分樓層還加高為五層,水磨鋪面,裝潢一新,形成現今規模建築群。許漱玉以三、四層為劇院,取名“中央大戲院”,即後來的大衆電影院。座位近千個,分特別、正廳、包廂、花樓四等。舞臺為半圓形,照明設備較為先進,外地來溫之名角均在此演出。抗戰時期之話劇與宣傳節目也大多假此對外公演。時為溫州結構、設備最佳之劇院。
  二層及三層9間樓房出租給青田歸僑陳俊民開設餐館。陳善於烹飪,其妻係意大利人,會做西菜,取店名“意大利”。二樓供應中餐,三樓供應西餐、西點,聘請名廚徐岩池掌勺,是當時浙南第一餐館。二戰爆發後,陳偕妻離溫出國,將店面轉讓給徐岩池等三人,更名為“華大利”。他們將店堂餐廳大事裝修,佈置得豪華氣派。華大利專做堂吃生意。由於經營有方,且特色鮮明,因此名噪一時,官紳富賈每有宴筵,必設華大利餐館舉行。老溫州有句話叫做“面皮厚華大利板砧恁”,雖屬戲謔之語,也可以想見華大利當時在溫州傢喻戶曉的盛況。解放後,華大五馬街風景圖利餐館遷往四顧橋,再遷至道前橋,其餘部分全部闢為百貨商場,稱“雲博商場”,即今溫州一百的前身。
  說到近代五馬街的開發,不能不提到溫州著名的愛國實業傢吳百亨,他也是從五馬街起步發傢致富。吳百亨(1894—1973),1921年在五馬街開設“百亨藥房”,自製肺樂霖、血之母、瘋痛露、千金丹等。有了一定積蓄後,於1926年在藥房店堂後面創辦“百好煉乳廠”,註册商標為“擒雕”。稍後,他又創辦了西山造紙廠、西山窯業廠、遠東蛋粉廠及釀造廠、奶糖廠等。他的宅第也安在五馬街
  舊時五馬街除了上面提到的商鋪外,還有老香山、乾寧齋、元昌、葆大等參茸藥號及徐德昌、正豐和、同人和等大商鋪。
  如今的五馬街,一些延續至今的老店仍很熱門,又集聚了康奈、奧康、吉爾達皮鞋;報喜鳥、莊吉服飾;大虎打火機等溫州衆多新興名牌輕工産品的專賣店。店肆毗連,商品琳琅,商業繁華,魅力不衰,五馬街依然是溫州最繁忙的商業街。
近義詞
五馬街社區
相關詞
溫州長徵醫院
包含詞
五馬街道五馬街村五馬街社區五馬街鍋貼
五馬街後巷五馬街小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