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竜 > 五彩冠竜
目錄
No. 1
  “五彩冠竜”是原始暴竜類恐竜。巨頭、長頸,生有一對翅膀似的前肢,渾身長滿羽毛,看上去既像恐竜,又像鳥類,還長有鋒利牙齒。尤為引人註目的是,它頭部長有一個紅色冠狀物,令人聯想起公雞頭上的雞冠。
  “五彩冠竜”的確切發現地位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五彩灣的一處上侏羅紀地層,這裏也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科學家們在中國準噶爾盆地的一處河床濕地中發現了2具“五彩冠竜”化石,分別將其編號為ivppv14531和ivppv14532(ivpp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縮寫)。
  化石保存的特徵表明,v14532在一片平坦河床形成的濕地中死亡,而後v14531也重蹈覆轍,在同一地點死亡,並在死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暴露在地面。對兩具“五彩冠竜”化石的組織學分析表明:
  v14531年齡相對比較老,它用7年的時間達到了完全成年的體型,死的時候為12歲,屬於“穩定晚期”的個體。而v14532可能年僅6歲,研究表明這衹恐竜正處在積極生長階段,處於發育的高峰期。然而它們都在距今1.6億年前的某一天不幸死亡,並最終長眠並保存在這片神秘地層之中。
  而最近,中國科學家發現了最確鑿的原始暴竜類恐竜,這衹有着奇異脊冠的小恐竜比帝竜足足早了3000萬年!化石的研究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在今天出版的《自然》雜志上撰文報道了這件珍貴的標本。
  徐星研究員將這個新物種命名為五彩冠竜(guanlong wucaii),其屬名“guanlong”乃說明該竜的特徵,頭部有冠。種名“wucaii”乃是表明其發現地點有着色彩絢爛的岩石。五彩冠竜全長大約3米,發現於中國西北部準噶爾盆地的上侏羅統下部地層。這衹已知最早的暴竜類成員表現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原始的骨骼特徵,這些不尋常的特徵組合給本來很所知甚少的虛骨竜類的早期輻射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
  ■化石解讀
  "空洞"巨冠"華而不實"
  五彩冠竜最引人註目的特徵是它有着一個大而脆弱,而且充滿空氣的頭冠,這是除了鳥類之外的任何恐竜之中的最精緻的頭冠,完全可以媲美脊椎動物中一些經典的誇張的裝飾性特徵。
  化石證據顯示,"五彩冠竜"衹有約3米長,站立起來也不到1米,和白堊紀長10多米、高達4米以上的暴竜完全不能相比。但它的形貌卻與暴竜非常相似,同樣擁有強壯的後肢、類似鳥一般的頭部和銳利的牙齒,這表明它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竜。另外,"五彩冠竜"可能與帝竜一樣,前肢覆蓋有羽毛。專傢認為,這一發現支持了暴竜等食肉獸腳恐竜是在進化中逐漸巨型化的假說。
  "五彩冠竜"與其後裔暴竜的明顯不同還在於,它頭部的鼻骨位置有一個明顯的骨質冠,"五彩冠竜"這個名字也因此而來。據邢立達介紹,徐星將這個新物種命名為"五彩冠竜"的原因,在於其屬名"冠竜"說明了該竜的特徵,即頭部有冠。種名"五彩"表明其發現地點有着色彩絢爛的岩石。
  這個大而脆弱,而且充滿空腔的頭冠,研究人員推測它沒有爭鬥等實用功能,而可能相當於現代脊椎動物中一些經典誇張的裝飾性特徵,比如孔雀的尾巴等,這些都是用來吸引伴侶或炫耀地位的裝飾品。這一骨質冠與現代許多鳥類頭部的求偶標志的相似性,也是鳥類與獸腳恐竜起源於同一祖先的證據之一。
  ■"五彩冠竜"的發現有如下三大意義:
  第一,這是迄今最確鑿的原始暴竜類恐竜,比帝竜早了3000萬年。這一發現,支持了暴竜等食肉獸腳恐竜是在進化中逐漸巨型化的假說。
  第二,這一發現意味着暴竜可能最先起源於中國,打破暴竜起源於北美的傳統觀點。
  第三,"五彩冠竜"的骨質冠非常特別,與現代許多鳥類頭部的求偶標志非常相似,這可能是鳥類與獸腳恐竜起源於同一祖先的證據之一。
  ■小知識
  巨獸暴竜
  暴竜,是一種體型龐大、性情兇猛的肉食性恐竜,它的化石首先發現於北美,我國山東、河南、新疆等地也有發現。
  暴竜的拉丁學名是"兇暴的蜥蜴",顧名思義它是當時陸地上稱王稱霸的一種恐竜。它的身體全長可達17米,站立起來有6米高。估計活着的時候至少有10噸重,和三衹大象的體重差不多。
  暴竜不僅是白堊紀晚期的兇殘動物,而且是古今陸地上最大的肉食性動物。1977年,在我國四川省永川縣境內,也發現過一具1.4億年前侏羅紀晚期的肉食竜,名字叫永川竜。永川竜的體長在8米以上,站立起來約4米高。
  暴竜,絶對是古生物史上的最強偶像,自從1905年命名以來就一直長盛不衰。大傢在驚嘆這種神奇的動物的同時,不禁會問,如此恐怖的捕殺機器到底如何演化而來?此前,最古老的暴竜要屬距今1.5億年的祖母暴竜(aviatyrannis),但該物種的化石材料極為有限,僅為一塊恥骨的殘片。之後就是距今1.3億年的帝竜(dilong),帝竜的骨骼相當完整,是此前最確鑿的原始暴竜類恐竜。
五彩冠竜的外形
  “五彩冠竜”是原始的暴竜類恐竜。巨頭、長頸,生有一對翅膀似的前肢,渾身長滿羽毛,看上去既像恐竜,又像鳥類,還長有鋒利牙齒。尤為引人註目的是,它頭部長有一個紅色冠狀物,令人聯想起公雞頭上的雞冠。
五彩冠竜的發現
  最近,中國科學家發現了最確鑿的原始暴竜類恐竜,這衹有着奇異脊冠的小恐竜比帝竜足足早了3000萬年!化石的研究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徐星研究員在今天出版的《自然》雜志上撰文報道了這件珍貴的標本。
  徐星研究員將這個新物種命名為五彩冠竜(Guanlong wucaii),其屬名“Guanlong”乃說明該竜的特徵,頭部有冠。種名“wucaii”乃是表明其發現地點有着色彩絢爛的岩石。五彩冠竜全長大約3米,發現於中國西北部準噶爾盆地的上侏羅統下部地層。這衹已知最早的暴竜類成員表現出很多意想不到的原始的骨骼特徵,這些不尋常的特徵組合給本來很所知甚少的虛骨竜類的早期輻射帶來了新的研究方向。
  “五彩冠竜”的確切發現地位於中國新疆準噶爾盆地五彩灣的一處上侏羅紀地層,這裏也是古“絲綢之路”的必經之地。
  科學家們在中國準噶爾盆地的一處河床濕地中發現了2具“五彩冠竜”化石,分別將其編號為IVPPV14531和IVPPV14532(IVPP是中科院古脊椎動物和古人類研究所的縮寫)。
  化石保存的特徵表明,V14532在一片平坦河床形成的濕地中死亡,而後V14531也重蹈覆轍,在同一地點死亡,並在死後相當長的時間內暴露在地面。對兩具“五彩冠竜”化石的組織學分析表明:
  V14531年齡相對比較老,它用7年的時間達到了完全成年的體型,死的時候為12歲,屬於“穩定晚期”的個體。而V14532可能年僅6歲,研究表明這衹恐竜正處在積極生長階段,處於發育的高峰期。然而它們都在距今1.6億年前的某一天不幸死亡,並最終長眠並保存在這片神秘地層之中。
五彩冠竜化石解讀
  “空洞”巨冠“華而不實”
  五彩冠竜最引人註目的特徵是它有着一個大而脆弱,而且充滿空氣的頭冠,這是除了鳥類之外的任何恐竜之中的最精緻的頭冠,完全可以媲美脊椎動物中一些經典的誇張的裝飾性特徵。
  化石證據顯示,“五彩冠竜”衹有約3米長,站立起來也不到1米,和白堊紀長10多米、高達4米以上的暴竜完全不能相比。但它的形貌卻與暴竜非常相似,同樣擁有強壯的後肢、類似鳥一般的頭部和銳利的牙齒,這表明它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竜。另外,“五彩冠竜”可能與帝竜一樣,前肢覆蓋有羽毛。專傢認為,這一發現支持了暴竜等食肉獸腳恐竜是在進化中逐漸巨型化的假說。
  “五彩冠竜”與其後裔暴竜的明顯不同還在於,它頭部的鼻骨位置有一個明顯的骨質冠,"五彩冠竜"這個名字也因此而來。據邢立達介紹,徐星將這個新物種命名為"五彩冠竜"的原因,在於其屬名"冠竜"說明了該竜的特徵,即頭部有冠。種名“五彩”表明其發現地點有着色彩絢爛的岩石。
  這個大而脆弱,而且充滿空腔的頭冠,研究人員推測它沒有爭鬥等實用功能,而可能相當於現代脊椎動物中一些經典誇張的裝飾性特徵,比如孔雀的尾巴等,這些都是用來吸引伴侶或炫耀地位的裝飾品。這一骨質冠與現代許多鳥類頭部的求偶標志的相似性,也是鳥類與獸腳恐竜起源於同一祖先的證據之一。
發現五彩冠竜的三大意義
  第一,這是迄今最確鑿的原始暴竜類恐竜,比帝竜早了3000萬年。這一發現,支持了暴竜等食肉獸腳恐竜是在進化中逐漸巨型化的假說。
  第二,這一發現意味着暴竜可能最先起源於中國,打破暴竜起源於北美的傳統觀點。
  第三,“五彩冠竜”的骨質冠非常特別,與現代許多鳥類頭部的求偶標志非常相似,這可能是鳥類與獸腳類恐竜起源於同一祖先的證據之一。
小知識
  暴竜,是一種體型龐大、性情兇猛的肉食性恐竜,它的化石首先發現於北美,我國山東、河南、新疆等地也有發現。
  暴竜的拉丁學名是"兇暴的蜥蜴",顧名思義它是當時陸地上稱王稱霸的一種恐竜。它的身體全長可達17米,站立起來有6米高。估計活着的時候至少有10噸重,和三衹大象的體重差不多。
  暴竜不僅是白堊紀晚期的兇殘動物,而且是古今陸地上最大的肉食性動物。1977年,在我國四川省永川縣境內,也發現過一具1.4億年前侏羅紀晚期的肉食竜,名字叫永川竜。永川竜的體長在8米以上,站立起來約4米高。
  暴竜,絶對是古生物史上的最強偶像,自從1905年命名以來就一直長盛不衰。大傢在驚嘆這種神奇的動物的同時,不禁會問,如此恐怖的捕殺機器到底如何演化而來?此前,最古老的暴竜要屬距今1.5億年的祖母暴竜(Aviatyrannis),但該物種的化石材料極為有限,僅為一塊恥骨的殘片。之後就是距今1.3億年的帝竜(Dilong),帝竜的骨骼相當完整,是此前最確鑿的原始暴竜類恐竜。
英文解釋
  1. lat.:  Guanlong wucai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