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雲南蟲
目錄
No. 1
  雲南蟲(yunnanozoon)屬於脊索動物門(也有人認為其屬於半索動物門),也有可能是目前所找到最古老的脊索動物化石。生活在寒武紀前期的淺海中。最早在1991年被侯先光研究員發現於中國雲南澄江縣帽天山,並命名為雲南蟲。是澄江動物群中最重要的發現之一。
  形態特徵:
  雲南蟲的身體側扁,呈蠕形,一般長3至4釐米,大者可以長到6釐米,化石呈黑灰色薄膜狀保存。雲南蟲的身體上長有一背中鰭和一對腹摺;脊索粗大,位於亞腹部,縱貫首尾。雲南蟲的脊索下方有13對生殖腺,每對生殖腺對應一個肌節,第1對生殖腺相對第6肌節,生殖腺的大小嚮後遞減。
  雲南蟲的消化器官包括口,咽喉,中腸和後腸等部分。口位於漏鬥狀前器之後端,咽喉位於鰓腔的後部;咽喉之前長有兩對以上的齒狀構造,這可能也屬於消化器的一部分,後腸蠃旋狀,位於脊索的腹面。
  雲南蟲的背部由22—24個骨骼化的肌節組成,肌節被近似平直的肌隔分開。雲南蟲的體內有一條貫穿前後的軟管,作為肌肉的附着點。它的體內還有一對很小的側折,後來演化成了哺乳類的四肢。雲南蟲身體的前端還有一個吸盤,它通過吸盤附在別的生物上來穩定自己的身形。
  雲南蟲的鰓腔較大且很發達,發育有7對鰓弓和一中柱,鰓腔末端具一圍鰓孔。鰓腔中發育了礦化的咽齒集合體構造,這些咽齒均呈很小而略彎的單錐形,長度最大的將近1毫米。雲南蟲也長有鰓絲,但其長度大大短於海口蟲,而約等於鰓弓的寬度,嚮端部明顯變尖。從保存上看,這些鰓絲很可能是指嚮鰓腔的,從而能更好地進行濾食行為。
  生活方式:
  雲南蟲的身體長有發達的肌肉,它的運動依靠肌肉收縮使身體産生的波浪彎麯來遊泳。血液循環的方式為閉鎖式循環,呼吸用鰓進行。雲南蟲營底表濾食生活,在口部經過初步篩選的小顆粒進入鰓腔,食物顆粒及氧氣在鰓腔中流動而被鰓絲附着,並通過咽進入腸道,而水流進入圍鰓腔並通過身體中部腹面的圍鰓腔孔排出體外。這種薄片狀的絲狀構造可增大過濾及呼吸表面積,是原始濾食功能的表現。
  雲南蟲的脊索:
  雲南蟲原始的脊索是脊椎的前身,相當柔軟,容易受到外力的傷害,似於如今脊髓中的軟性物質,身體神經單元集中的脊索上,肢體的感覺可以通過脊索傳到全身。
  發現故事:
  1991年,侯先光研究員首先在帽天山發現了雲南蟲。它的頭部在化石上不易保存,開始被認為是一種特殊的蠕蟲。在這之後同屬的“海口蟲”又被發現了,大傢把註意力集中到了這個新種上,而那塊代表着所有脊索動物始祖的雲南蟲化石就一直研究院的辦公桌上躺了兩三年。
  雲南蟲的化石標本帶有一種相當奇妙的特質,甚至連它們保存在岩塊中的方式也非常與衆不同。它們總是以藍灰色呈現,這些特徵早就引起研究員陳均遠的註意。他認為雲南蟲化石一定含有某種“玄機”,但必須有新的化石發現纔可能揭示其中奧秘。儘管國外有科學家提出雲南蟲那條貫穿身體的管狀構造是一條消化道,陳均遠還是感覺到雲南蟲可留有泥沙或別的東西,而全部雲南蟲的索管中都沒有任何充泥充物的情形。
  蒼天不負苦心人,在1992年夏季的野外作業中,陳均遠終於發現兩塊完整的雲南蟲標本,上面都保存着一條貫穿身體的管狀構造。在1993年鼕,陳均遠與來自波蘭科學院的訪問學者dzik對雲南蟲標本開展進一步的觀察和討論,最後認為那一條貫穿身體的管狀構造就是脊索,亦即雲南蟲就是脊索動物。由於證據不足,這一論點當時還處於醖釀階段。
  1994年鼕季的野外作業,陳均遠又發現了十餘塊完整的雲南蟲標本。經過研究他們發現雲南蟲有7對鰓弓,可以呼吸,並把食物留在口腔裏,這是脊索動物的重要特點。這些標本的發現使他們更加確定雲南蟲就是脊索動物。那一次野外作業結束的前一天中午,陳均遠與他初來乍到的合作者l.ramskokd和c.edgecombe展開了極有成效的討論,對雲南蟲屬於脊索動物的結論也達成共識,而且相信已有足夠的證據來支持這個觀點。
  於是在1995年,陳均遠等人在英國《自然》雜志發表論文,提出雲南蟲和海口蟲應該屬脊索動物中的低等動物,即頭索動物的論證。
  在此之前,世界上最早的脊索動物一直被認為是發現於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中寒武紀伯吉斯頁岩動物群中的皮凱亞蟲,距今約5.15億年,而云南蟲出現於距今5.3億年前。雲南蟲的發現,使得脊索動物在地球上出現的歷史又往前推進了1500萬年。
  脊索動物的發表燃起了探索脊椎動物起源的火把,國際上對這一發現很快做出了反響和評論,1995年《紐約時報》發表一篇名為《從雲南蟲到你之路》的文章,文中說:“如果雲南蟲夭折,動物的中樞神經係統將永遠得不到發展,地球將像遙遠的月球一樣永遠寂寞冷清。”認為其打開了探索地球早期生命起源的一個窗戶,在美國科學新聞周刊發表了題為“通嚮脊椎骨之路”的封面文章,逐步地把澄江動物群成果推嚮國際,成為科學界和公衆關註的亮點。為此,一位科學家竟然詩興大發,專門為雲南蟲寫了一首英文詩:“那是一條漫漫長路,從雲南蟲到我們/那是唯一的陰陽路,從雲南蟲到人類/告別了鰓和鰭,迎來了秀發和肺/生命之路是多麽遙遠而艱辛啊,但是我們終於成為成功之輩……”
  分類之爭:
  1995年4月,在中科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召開了一次頗有影響的“寒武紀大爆發國際學術討論會”。會上對雲南蟲的屬性進行了熱烈的討論。當時,對前者主要存在兩種不同的意見:一種意見認為它與脊索動物接近,另一種意見則認為雲南蟲並沒有形成真正的脊索和肌節構造,因而可能與更低等一些的半索動物相關。儘管存在上述分歧,但基于云南蟲具有明顯鰓弓構造的事實,他們都認同這種奇特的動物應屬於後口動物範疇。
  但是在1996年,舒德幹和合作者重新研究了雲南蟲化石,認為雲南蟲是更原始的半索動物。他們在1996年4月4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發表了題為“將雲南蟲重新解讀為已知最古老的半索動物”的論文,文中指出,半索動物是脊索動物和無脊索動物間的一個重要過渡類型,因而在進化生物學上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
  陳均遠與李傢維在1997年提出了更多的證據,指明雲南蟲確實是脊索動物。海口蟲和雲南蟲有很多相近的特徵,它們大小相當、都有一條粗大的脊索、直條排列的肌節、和寬大的咽腔。但是海口蟲有了明確的頭、眼、腦、心、尾的分化,鰓弓上也密排了鰓絲,這些都是雲南蟲所沒有的,也顯示海口蟲是演化自云南蟲,在感覺及運動上都進步了許多。
  而最近,這一理論又遭到質疑,2006年,舒德幹及其合作者認為,雲南蟲的進化地位應與半索動物相當,或者是古蟲動物門的姐妹類群。同年,中國科學院的研究員採集並研究了雲南澄江小濫田距今5.3億年的前寒武紀帽天山頁岩中的雲南蟲化石標本,發現雲南蟲鰓盤上發育了清晰的鰓絲,從而進一步肯定了雲南蟲的分類學地位,證明了雲南蟲是一種非常原始的脊椎動物,為該類動物的相互聯繫及脊椎動物起源和早期演化提供了新的化石根據。
  現在,僅在《自然》和《科學》雜志上專門討論雲南蟲生物學屬性的論文便有6篇;其中3篇認為它們可能屬於脊索動物、甚至脊椎動物(chen et al., 1995,1999,mallatt and chen, 2003),另3篇則認為它們並不具備脊索動物的基本屬性。尤其是對數以千計的海口蟲個體的仔細觀察表明,這種動物沒有、而且也不可能具有脊椎動物的腦和對眼,因而更可能與半索動物門或更低等的古蟲動物門相關(shu et al.,1996a,2003b,2003c;shu, 2003, 2004)。
  雖然雲南蟲類的地位目前尚未取得一致意見,但學術界的主流思想已經明顯支持“非脊索動物”觀點。寒武紀大爆發研究的著名理論傢j. valentine在他的總結性專著《動物門類的起源》中指出:雲南蟲類“不可能具有脊索構造……它們要麽代表着脊索動物祖先類群中的非脊索動物,要麽構成後口動物譜係中的一種基幹類群”。
  神經係統的基本特徵是動物分類的主要標志之一。在現生動物中,脊索動物門的神經索位於背側,而大多數無脊索動物門類的神經索位於腹側;衹有半索動物門兼有背、腹神經索,而云南蟲類標本中同時清晰地保留着背、腹神經索。於是,這種既具有古蟲類的基本軀體造型、又具有半索動物門特有神經係統構造的絶滅類群,為我們探索半索動物門的早期起源分支帶來了希望。
  目前,關于云南蟲的分類位置仍存在分歧,有的研究者將它籠統歸入後口動物(shuetal.,2003b),也有人將其定為分類位置不明的疑難類型(houetal.,2004)。
  生物學意義:
  雲南蟲是所有爬行動物,哺乳動物的祖先,是人類的始祖,也是地球上最早的脊索動物居民。
  雲南蟲身體中有一條脊索,這在生命是上是第一次。脊索的出現提高了動物控製身體和對環境的適應能力。雲南蟲的發現證明了在澄江動物群中藴涵着脊椎動物的起源,這是生命演化史上的重大突破。
  雲南蟲的發現不僅使脊索動物在地球上出現的歷史往前推進了1500萬年。同時解决了生物進化論上一個最棘手的難題之一,即脊椎動物與無脊椎動物兩大類別的演化關係。這也具有非凡的意義。
  雲南蟲是無脊椎動物與脊椎動物之間最典型的過渡型動物,在進化生物學上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它的發現使科學家們在為脊椎動物溯本清源時有了進一步的綫索。
  圖片說明:
  圖為雲南蟲覓食和棲息地的景觀。
包含詞
雲南蟲目雲南蟲屬雲南蟲科雲南蟲類
鬼吹燈之雲南蟲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