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雲南肉豆蔻
目錄
No. 1
  拉丁名 myristica yunnanensis y. h. li
  中文名 雲南肉豆蔻
  拉丁科名 myristicaceae
  中文科名 肉豆蔻科
  保護級別 國傢Ⅱ級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國務院1999年8月4日批準)
  分佈 雲南(勐臘)
  現狀 瀕危種。雲南肉豆蔻是1976年發現的一個新種,為我國大陸本屬植物唯一的代表種,僅見于云南南部極小的四個分佈點上,其中兩個分佈點的植株已經消失,另兩個分佈點雖已劃為自然保護區,但該自然保護區周圍均已遭到強度破壞,林內生境逐漸改變,僅存零散的大小20餘株已生長不良,結果植株稀少,結實不多,天然成苗較差,若不采取有效的措施,將有絶滅的危險。
  海拔下限(米) 500
  海拔上限(米) 600
  形態特徵 常緑喬木,高15一30米,胸徑30-70釐米,樹幹基部具少量氣根;樹皮灰褐色。葉互生,堅紙質,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倒披針形,長24一38(一45)釐米,寬8一14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至近圓形,上面暗緑色,有光澤,下面銹褐色,具星狀短柔毛,側脈20一32對;葉柄長2.2一3.5釐米。花單性,異株;雄花序腋生,2一3歧假傘形排列,長2.5-4釐米,密被銹色絨毛;雄花壺形,花被裂片3,三角狀卵形;小苞片着生於花被基部,緊包雄花,脫落後留有明顯的疤痕;雄蕊7一10,合生成柱狀,花藥背面緊貼於雄蕊柱。果序通常着生於落葉腋部,序軸粗壯,密被銹色絨毛,着果1-3個。漿果橢圓形,先端具偏斜的小突尖,基部具環狀花被痕,長4一5.5釐米,直徑約3釐米,外面密被具節的綿毛,2瓣裂;果柄長約6釐米;假種皮成熟時深紅色,成條裂狀,種子卵狀橢圓形,種皮薄,易裂。
  特性 分佈於低山潮濕的溝𠔌雨林中。所在地區的氣候特點為全年中幹(11--4月)濕(5--10月)季交替分明,幹季有霧,大氣濕度可以補差水分不足,年平均溫21℃,極端最低溫不下2℃,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土壤為三迭紀紫色砂頁岩構成的磚紅壤,ph值4.5--5.5。本種在林中大樹極少,中下層小喬木、幼樹、幼苗常可見到。
  與其伴生的主要建群樹種有絨毛番竜眼pometia tomentosa (bl.) teysm.et binn.、四數木tetrameles nudiflora r.br.、千果欖仁樹terminalia myriocarpa heurck et muell.--arg.、輪葉戟lasiococca comberi var. pseudoverticillata (merr.) h.s.qiu等。花期12月至翌年1月,果期3--5月。
  保護價值 雲南肉豆蔻在我國大陸為屬的分佈新記錄和新發現的種,它代表着古熱帶植物的區係成分,這一發現進一步證明我國雲南南部植物區係與熱帶東南亞植物區係的密切關係,為研究我國熱帶植物區係提供了依據和增加了新的成分。種子含肉豆蔻酸達66.79%,可作工業油料。
  保護措施 在自然保護區內的植株須加強保護,促進天然更新。除現有少量植株不得任意破壞外,開展引種繁殖和栽培試驗,保存這一重要的種質資源。
  栽培要點 適宜於種子繁殖,但由於種子富含油脂,容易酸敗,缺乏低溫設備時不宜久藏,最好隨采即播,播種後適當蔭蔽,可獲得較高的發芽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熱帶植物園已進行移栽試驗,證明從林內挖取幼苗,種植在産地附近,能成活且正常生長。
花木百科
  雲南肉豆蔻介紹
  雲南肉豆蔻 (Myristica yunnanensis Y. H. Li)
  科屬:
  肉豆蔻科
  別名:
  形態特徵:
  常緑喬木,高15-30米,胸徑30-70釐米,樹幹基部具少量氣根;樹皮灰褐色。葉互生,堅紙質,長圓狀披針形或長圓狀倒披旬形,長24-38(-45)釐米,寬8-14釐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到近圓形,上面暗緑色,有光澤,下面銹褐色,具星狀短柔毛,側脈20-32對;葉柄長2.2-3.5釐米。花單性,異株;雄花序腋生,2-3歧假傘形排列,長2.5-4釐米,密被銹色絨毛;雄花壺形,花被裂片3,三角狀卵形;小苞片着生於花被基部,緊包雄花,脫落後留有明顯的疤痕;雄蕊7-10,合生成柱狀,花藥背面緊貼於雄蕊柱。果序通常着生於落葉腑部,序軸粗壯,密被銹色絨毛,着果1-3個。漿果橢圓形,先端具偏斜的小突尖,基部具環狀花被痕,長4-5.5釐米,直徑藥3釐米,外面密被具節的綿毛,2瓣裂;果柄長約6釐米;假種皮成熟時深紅色,成條裂狀,種子卵狀橢圓形,種皮薄,易裂。
  分佈與習性:
  分佈區極狹小,目前僅見于云南南部西雙版納勐臘。零星生於海拔500-600米的低山潮濕的溝𠔌雨林中。生態學生生物學特性所在地區的氣候特點為全年中幹(11-4月)濕(5-10月)季交替分明,幹季有霧,大氣濕度可以補償水分不足,年平均溫21℃,極端最低溫不下2℃,年降水量1200-1500毫米。土壤為三迭紀紫色砂頁岩構成的磚紅壤,pH值4.5-5.5。本種在林中大樹極少,中下層小喬木、幼樹、幼苗常可見到。與其伴生的主要建群樹種有絨毛番竜眼pometiatomentosa(BI.)Teysm.etBinn.、四數木TetramelesnudifloraR.Br.、千果欖仁TerminaliamyriocarpaHeurcketMuell.-Arg.、輪葉戟Lasiococcacomberivar.pseudoverticillata(Merr.)H.S.Qiu等。花期12月至翌年1月,果期3-5月。
  繁殖與栽培:
  適宜於種子繁殖,但由於種子富含油脂,容易酸敗,缺乏低溫設備時不宜久藏,最好隨采即播,播種後適當蔭蔽,可獲得較高的發芽率。中國科學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熱帶植物園已進行移栽試驗,證明從林內挖取幼苗,種植在産地附近,能成活且正常生長。
  應用:
  瀕危種,種子含肉豆蔻酸達66.79%,可作工業油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