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植物 > 云南翅子树
目录
No. 1
  拉丁名 pterospermum yunnanense hsue
  中文名 云南翅子树
  拉丁科名 sterculiaceae
  中文科名 梧桐科
  保护级别 3
  分布 云南(勐腊、景洪)
  现状 濒危种。仅发现于云南西双版纳,分布范围狭小,生境特殊,数量极少,容易受到毁坏而绝灭。
  海拔下限(米) 勐腊县易武(海拔1200米)和景洪攸落山(海拔1460米)
  海拔上限(米) 勐腊县易武(海拔1200米)和景洪攸落山(海拔1460米)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约4米;嫩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叶革质,二型,幼树和萌孽枝上的叶盾形,掌状5深裂,长16厘米,裂片长条形,长约10厘米,先端渐尖,叶柄长约24厘米;成年植株叶片倒梯形,长6.5一8.5厘米,全缘,先端截形,具钝尖头,基部心形或斜心形,下面密被黄褐色星状毛,侧脉5一对,叶柄长1一1.5厘米。蒴果卵状椭圆形,长4厘米,具5条明显的棱和5个凹陷面,顶端钝,基部收缩成长约6毫米的果柄,全部密被褐色短柔毛;种子具翅,连翅长2.8厘米,翅膜质,褐色,顶端钝。
  特性 分布区属东南亚热带石灰岩山季雨林,干、湿季节明显,年平均温21-22℃,极端最高温38一40℃,小环境干季(4一5月)气温可高达42℃,极端最低温25℃,昼夜温差达5一9.5℃,年降雨量1200-1500毫米。生长基质为二迭纪石灰岩构成的山地,土壤仅在部分的岩石缝隙间,占地表约15%,为黑色石灰土,微带紫褐色,ph值7一7.5,结构较紧结,保水性差,林地干燥。其根系发达,紧扣岩石或伸延石缝,具耐干、耐瘠薄的特性。种子飞扬传播面宽,但极少能够萌发,母树附近幼苗稀见。
  林中乔木层稀疏,林下仅见清香木pistaciaweinmannifilia poiss ex franch.、剑叶龙血树dracaenacochinchinensis(lour.)s.c. chen及大量闭花木cleistanthussumatranus (miq.)muel1.一arg。的幼树,在林中形成主要覆盖成份。花期5一7月,果期8一10月。
  保护价值 云南翅子树为我国热带石灰岩山季雨林的特有树种,目前仅见到两个分布点的个别植株。对热带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和热带植物区系的研究都有一定价值。
  保护措施 尚无保护措施。由于生长在石灰岩山顶或峭壁上,不易受到人为破坏,一旦发生意外也有绝灭的危险。建议产保护区有关部门积极引种试种,并在石灰岩山季雨林内种植。
  栽培要点 目前尚未见有引种栽培的报道,种子繁殖,但休眠期短,应及时播种。
花木百科
  云南翅子树介绍
  云南翅子树 (pterospermumyunnanenwehsue)
  科属:
  梧桐科
  别名:
  形态特征:
  常绿小乔木,高约4米;枝被灰白色短柔毛。叶革质二理,幼树和萌盾形,的状5深裂。长16厘米,裂片长条形,长约10厘米,先端渐尖,叶柄长约24厘米;成的植株叶片倒梯形,长6.5-6.8厘米,全缘,先端截形,具钝尖,基部心形或斜心形,下面密被褐色星状态毛,侧脉5-6对,叶柄长1-1.5厘米。蒴果卵状椭圆形,长4厘米,具5条明显的棱和5个陷面,顶端钝,基部收缩成长约6毫米的果柄,全部密被褐色短柔毛;种子具翅,连翅长2.8厘米,翅膜质,褐色,顶端钝。
  分布与习性:
  目前仅分布于云南勐腊县易(海拔1200米)和景洪落山(海拔1460米)两地,生于山顶石灰岩裸露的岩石缝中或峭壁上。
  分布区属东南亚热带石山季雨林,干、湿明显,年平均温21-22℃,极端最高温38-40℃,小环境干季(4-5月)气温可高达42℃,极端最低温2-5℃,昼夜温差5-9.5℃,雨量1200-1500毫米,生长基质为二迭纪石灰岩构成的山地,土壤部岩石缝隙间,占地表约15%,为黑色石灰土,微带紫褐色,PH值7-7.5,结构较紧结,保水性差,林地干燥。其根系发达,紧扣岩石或伸延石缝,具耐干,耐薄的特性。种子飞扬传播面宽,但极少能够萌发,母树附近幼苗稀见。林中乔木层稀疏,林下仅见清香木pistacaiaweinmannifoliapoissexfranch剑叶龙血树dracaenacochinchinensis(lour)scchen及大量闭花木,cleistanthussumatranus(MIQ)Muell-arg的幼树,在林中形成主要覆盖成份。花期5-7月,果期8-10月。被子植物ANGIOSPERMAE
  繁殖与栽培:
  目前尚未见有引种栽培报道,宜用种子繁殖,但休眠期短,应及时播种。
  应用:
  云南翅子树为我国热带石灰岩山季雨林的特有树种,目前仅见到两个分点的个别植株.。对热带植物资源的保存和热带植物区系的研究都有一定价值。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