詞牌名 : 麯牌名 : 宋詞 : 藝術類 : 影視歌麯 : 歌麯音樂 > 二郎神
目錄
《二郎神 Erlang》
詩人: 柳永 Liu Yong

  炎光謝。
  過暮雨、芳塵輕灑。
  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鈎遙挂。
  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
  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閑雅。
  須知此景,古今無價。
  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擡粉面、雲鬟相亞。
  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回廊影下。
  願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
《二郎神 Erlang》
詩人: 張孝祥 Zhang Xiaoxiang

坐中客。
共千裏、瀟湘秋色。
漸萬寶西成農事了,□罷看、黃雲阡陌。
喬□橘洲風浪穩,嶽鎮聳、倚天青璧。
追前事、興亡相續,空與山川陳跡。
南國。
都會繁盛,依然似昔。
聚翠羽明珠三市滿,樓觀涌、參差金碧。
乞巧處、傢傢追樂事,爭要做、豐年七夕。
願明年強健,百姓歡娛,還如今日。
《二郎神 Erlang》
詩人: 呂渭老 Lv Weilao

  西池舊約。
  燕語柳梢桃萼。
  嚮紫陌、鞦韆影下,同綰雙雙鳳索。
  過了鶯花休則問,風共月、一時閑卻。
  知誰去、喚得秋陰,滿眼敗垣紅葉
  飄泊。
  江湖載酒,十年行樂。
  甚近日、傷高念遠不覺風前淚落。
  橘熟橙黃堪一醉,斷未負、晚涼池閣。
  衹愁被、撩撥春心,煩惱怎生安著。
《二郎神 Erlang》
詩人: 曹勳 Cao Xun

  半陰未雨。
  霽曉寒、輕煙薄暮。
  乍過了挑青,名園深院,把酒偏宜細步。
  滿檻梅花,繞堤溪柳,徑暖遷鶯相語。
  春淡淡,漸覺清明,相傍小桃纔吐。
  
  凝伫。
  山村水館,難堪羈旅。
  甚覷著花開,頻驚屈指,謾寫奚奴麗句。
  幸有傢山,青鸞應報,為我整齊歌舞。
  一任待,醉倚群紅,花沾酒污。
  
更多詩歌...
請鑒賞:

  吳潛 Wu Qian:二郎神 Erlang
  吳潛 Wu Qian:二郎神 Erlang
  王十朋 Wang Shipeng:二郎神 Erlang
  馬子嚴 Ma Ziyan:二郎神 Erlang
  樓采 Lou Cai:二郎神 Erlang
  湯恢 Shang Hui:二郎神 Erlang
No. 6
  小說《西遊記》、《封神演義》及戲劇《寶蓮燈》中的人物。小說中二郎神姓楊,名戩,住在灌口。世傳戰國時秦蜀太守李冰次子曾奉父命在灌口斬蛟,為民除害,死後民間祀為二郎神,故事可能由此轉化而來。《西遊記》中,他奉玉帝命鎮壓孫悟空。《寶蓮燈》中,他曾囚禁其妹華山三聖母。
No. 7
  民間傳說中的神名。 宋 以後各地多立其廟。《朱子語類》以為指 秦 蜀郡 太守 李冰 的次子,《封神演義》稱其名為 楊戩 ,《寶蓮燈》則以為 三聖母 之兄。 元 李文蔚 《燕青博魚》第二折:“比及問 五陵 人,先頂禮 二郎神 。”《西遊記》第六回:“貧僧所舉 二郎神 如何?--果有神通,已把那 大聖 圍困。”
No. 8
  詞牌名。原為 唐 教坊麯名,後用為詞牌。此牌轉變甚多, 徐伸 詞,名《轉調二郎神》, 吳文英 詞,名《十二郎》。詳見《詞譜》捲三二。
No. 9
  麯牌名。南北麯均屬商調,南麯較常見。
二郎神的簡介 Erlang Introduction
  道教俗神,天庭大將,原型甚多故姓名不詳,玉帝張友德的外甥,元始天尊門下徒孫,玉鼎真人的大弟子,變化無窮,神通廣大,肉身成聖;早年劈桃山救母,視天界兵將如無物受封清源妙道真君;又助武王伐紂,再封昭惠顯聖仁佑王。王母甚為疼愛,但因與舅舅玉帝不和,故不願住在天界,而在下界守人間香火,率領梅山七怪七位結義兄弟和麾下1200草頭神駐紮灌江口,與玉帝立約“聽調不聽宣”意思是:我服從你調譴我去打仗除妖的軍令,要是以君主或者舅舅的身份叫我和你見面,那就免開尊口。剛直公正,顯聖護民,凡人間生靈危難,呼其尊號必往救
  姓名:楊戩
  性別:男
  稱號:二郎顯聖真君、清源妙道真君、昭惠顯聖仁佑王、二郎真君等。
  生父:楊天佑
  生母:瑤姬仙子(玉帝的妹妹)
  身份:玉帝外甥、肉身成聖、沉香的舅舅。
  化身:李二郎、趙二郎等(參見二郎神詞條)
  結義:康安裕、張伯時、李煥章、姚公麟、郭申、直健(註:《寶蓮燈》裏稱梅山六兄弟,喊楊戩二爺。)
  師父:玉鼎真人(見《封神演義》)
  妻子:西海三公主
  寵物:哮天犬(一說細黑犬、白犬神嗷)、撲天鷹、銀合馬
  兵器:三尖兩刃戟(或言三尖兩刃神鋒、三尖兩刃槍)、開山斧、銀彈金弓、斬魔劍等
  法寶:縛妖鎖、照妖鏡、八爪竜紋黃袍
  功法:九轉元功、八九玄功、無窮妙道 道教俗神。傳說司水,宋朝以後各地多建二郎神廟。其來歷有如下說法:
  ●秦代蜀郡太守李冰第二子,助父斬蛟鎖竜,築堰平患,蜀人奉為灌口二郎神,祠祀不絶。亦稱為灌口二郎。
  ●隋代嘉州太守趙昱斬蛟定患,後又顯靈平定水災,民感其德,立廟灌口,奉為二郎神。亦稱為灌口二郎。
  ●《西遊記》與《封神演義》、《寶蓮燈》中記玉皇大帝外甥楊戩,神通廣大,曾誅六怪、劈桃山,號為灌口二郎。
  ●晉鄧遐為襄陽太守,斬沔水蛟除患,鄉人立廟祠祀,因嘗為二郎將,後尊為二郎神
  ●相傳是四大天王中之北方多聞天王毗沙門二子獨健,曾率天兵救唐明皇於危難之中,是佛教護法神之一。毗沙門天王有五子(一說四大天王各有九十一子)張政烺引述不空《毗沙門儀軌》。所載獨健率天兵救援安西事,指出二郎神就是這個獨健,認為這樣就可以解釋二郎神在早期的雜劇為什麽和哪吒關係密切,因為哪吒是多聞天王毗沙門第三子,和獨健是兄弟關係。他還特別談到了獨健手中的金鼠與二郎神的細腰犬之間的聯繫。
人們對二郎神的信仰 People's faith in Erlang
  中國民間俗神信仰中,二郎神是影響相當廣泛的一例。自古以來,俗信多以四川灌口為二郎崇祀為正宗,且有迄今屹立在都江堰岷江東岸的二郎廟(又稱二王廟)為證。與此對應,四川民間對二郎神崇拜也最稱興盛,凡驅儺逐疫、降妖鎮宅、整治水患、節令賽會等各種民俗行為,莫不搬請二郎;有關二郎的大量傳說,被編入多種戲劇,甚至影響至地名、山名。
《封神演義》與《西遊記》中的二郎神 "Gods" and "Journey to the West" in the Erlang
  《封神演義》楊戩形象與上述種種二郎神似乎都有勾連。《封神演義》敘楊戩出場,說他“肉身成聖,封清源妙道真君”,這顯然來自趙昱的封號。第47回敘楊戩戰趙公明,“暗將哮天犬放起,形如白象”,這衹哮天犬是二郎神的標志之一,《西遊記》小說和雜劇都曾提到,與孟旭和趙昱不無幹係,當然也有可能如張政烺所說是由獨健的金鼠衍化而來。《封神演義》第55回又說楊戩為追怪物入一石穴,取得三尖兩刃刀和淡黃仙袍,並收了兩個金毛童子為徒,這也是二郎神的標志性特徵,《西遊記》小說中的二郎神持的即是三尖兩刃刀,《二郎神鎖齊天大聖》雜劇也提到細犬和三尖兩刃刀;淡黃仙袍顯係藉自孟旭像;《西遊記》雜劇第十六出有唱詞雲:“郭壓直把皂鷹擎,金頭奴將細狗牽。背着弓弩,挾着彈丸。”金毛童子即是此處的金頭奴;甚至楊戩追怪物入石穴似乎都有李冰和趙昱入水斬蛟的影子。
  劉逸生撰文稱《封神演義》對楊戩的描寫有一個逐步明晰的過程,一開始作者並不以楊戩為二郎神的。這是頗有見地的意見,但筆者願意指出,這並不意味着那些與二郎神相關的描寫都是後來的補筆,或許作者正要如此寫出楊戩的生命成長史呢。另外,《封神演義》描寫了數位具有怪眼的人物(譬如聞仲、殷郊、溫良、馬善和呂嶽都有三衹眼;高明是千裏眼;楊任的眼眶內長有雙手,手上有可以透視地底的雙眼),大概為避免過多的重複,又或者僅因為作者在糅合多種二郎神說法時有所偏重,所以《封神演義》沒有突出描寫楊戩的三衹眼(這是二郎神的最為重要的特徵),但是楊戩“即運神光,定睛觀看,已知袁洪化為怪石”(第92回)這句話依稀可見第三衹眼的痕跡,也更加證實二郎神是楊戩形象的主要淵源。
  至於《封神演義》為何要以楊戩為二郎神,各傢解釋不一。鬍適認為歷史上的楊戩是一個颳地皮的人物,宋時二郎神崇拜最盛,每逢他的誕辰,善男信女都要負一塊土到他的廟裏去作禮物,與颳地皮的行徑相類,故而楊戩可以與二郎神相混。容肇祖引述了這個意見後卻另有解釋,他說二郎神的必需祭品是羊,每羊過城得納稅五百,羊與楊同音,指二郎神以代楊戩,這可能是敢怒不敢言的老百姓所用的諢號,歷久這二郎神便真的說是楊戩了。李嘯倉《平話中的二郎神》一文則引話本《勘皮靴單證二郎神》和《夷堅志》的兩條記載,推測它們可能是“小說作者憑空虛造之所本”。其實,二郎神姓“楊”,應是受了楊姓神靈傳說的影響,極有可能就是楊四將軍傳說的影響所致,至於名“戩”,筆者覺得有可能由“獨健”之“健”訛化而來。換言之,“楊戩”這個名字極有可能也是用兩種二郎神傳說拼合而成的,不一定要和歷史上的楊戩聯繫在一起。
  總之,楊戩形象是《封神演義》作者在采納多種二郎神傳說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他的許多特徵都可以因此得到解釋。但正如本文在下面即將要談到的那樣,這個形象尚另有淵源。
楊戩與孫悟空 Yang Jian and Sun Wukong
  即便是粗粗讀完《封神演義》的讀者也不難察覺楊戩和孫悟空的諸多相似,筆者以為,之所以會如此,多半在於楊戩的二郎神身份,因為在有關二郎神和孫悟空形象的早期材料裏,雙方就存在密切關係。以下,本文首先要指出楊戩與小說《西遊記》裏的孫悟空的諸多相似之處,然後追溯造成雙方這一係列相似的原因,從而說明《封神演義》楊戩形象的塑造與孫悟空形象有一定的淵源關係。
  楊戩在《封神演義》裏的活躍表現很容易讓人想起《西遊記》裏的孫悟空,或許可以這麽說,楊戩就是《封神演義》裏的孫悟空。
  從宏觀的小說敘事框架來說,雙方的相似是不言而喻的:孫悟空是取經集團的開路者,一路降妖除魔,是保護唐僧西天取經的得力助手,楊戩則是伐紂義軍的先行官,一路過關斬將,是幫助武王攻入朝歌的先鋒大將;孫悟空最終肉身成佛,被封為“鬥戰勝佛”,楊戩最後也肉身成聖,被封為清源妙道真君。
  就微觀的小說細節而言,楊戩與孫悟空的相似就更加多而明顯了,我們大致可以列出如下六項:
  (一)楊戩和孫悟空一樣,也會七十二變化。《西遊記》第2回敘孫悟空願意“學一個地煞變化”,於是“一竅通時百竅通,當時習了口訣,自修自煉,將七十二般變化,都學成了”。《封神演義》第40回介紹楊戩時說他“曾煉過九轉玄功,七十二變化,無窮妙道”,戲弄張奎(第86回)是其“無窮妙道”的最佳說明,小說也具體提到他變過花狐貂(第40回)、石頭(第54回)、五色雄雞和蜈蚣(第91回)以及白額斑斕猛虎(第92回)等。楊戩具有多少變化,各種二郎神傳說其實並沒有明確規定一個數字,一般衹籠統地說他神通廣大,曾經化牛鬥蛟、收服牛魔王。推究起來,《封神演義》極有把握地說楊戩會“七十二變化”,恐怕多半出於“二郎神鎖齊天大聖”、“小聖施威降大聖”等故事的暗示,以為二郎神既然可以降伏孫悟空,至少他的變化指數不能少於孫悟空吧。
  (二)與上述細節相關,楊戩往往可以鑽進敵手的肚子中,逼迫敵手就範,這與孫悟空經常在妖怪肚裏“翻跟頭,竪蜻蜓”有着驚人的一致。在這一點上,孫悟空至少先後令黑熊精、鐵扇公主、黃眉大王和青獅精大吃苦頭(分別見第17,59,66,75回)。《封神演義》共有三次這樣的描寫:第一次是楊戩一出場就鑽進花狐貂的肚裏,“把花狐貂的心一捏,那東西叫一聲跌將下來,楊戩現身,把花狐貂一撐兩段”,大挫敵方銳氣(第40回);第二次是被馬元吃進肚裏之後,“楊戩用八九元功,變化騰挪之妙,將一粒奇丹,使馬元瀉了三日,瀉的馬元瘦了一半”(第60回);最後一次是楊戩在朱子真腹內“把手在他心肝上一摣”,迫使朱子真現出原形,跪伏周營(第92回)。通過在敵人肚子裏搗蛋戰勝敵人,這雖然不是孫悟空的專利性質的本領(《南遊記》裏的華光亦有這一本領),卻是衆多的除楊戩之外的二郎神所不具備的,所以認為楊戩的這個特長是襲自孫悟空並不是毫無理由。
  (三)在《西遊記》裏,孫悟空不敵妖怪之際總會想方設法探明妖怪的底細,而後再去搬救兵,這幾乎是《西遊記》的一個敘事套路。與此相似,《封神演義》裏的楊戩也曾擔任這樣的角色,在遇到極為棘手的敵人時,楊戩負有探明敵人身份後再去請仙尊或藉寶物來戰勝敵人的責任。譬如楊戩曾往夾竜山探訪土行孫出處和捆仙繩下落,請動土行孫的師父懼留孫下山(第55回);藉來照妖鑒照出馬善原形乃一點燈頭兒,然後搬請燃燈收服之(第63-64回);從玉鼎真人那裏得知解化血刀之毒的法子,而後輕易地殺死了餘化(第75回);又從玉鼎真人那裏探知高明、高覺的底細,於是才能搗其老巢,破其妖術(第90回)。第58和81回敘楊戩嚮伏羲、神農求能醫治瘟疫、毒痘的草藥,這也可列入此類。
  (四)楊戩曾數次變化本相盜寶,如楊戩弄死魔禮壽的花狐貂之後,變成花狐貂意欲盜取魔傢四將的四件寶貝,因驚動對方衹盜得一件(第40回),再如楊戩為了破化血刀,變做餘化去蓬萊山騙取了一氣仙餘元的丹藥(第75回)。這容易讓人聯想到孫悟空“騰那騙寶貝”和“二調芭蕉扇”的著名情節(第34和60回)。
  (五)孫悟空運用三昧火將吃進肚裏的蟠桃、禦酒和仙丹煅成一塊,練成了金剛之軀,“刀砍斧剁,槍刺劍刳,莫想傷及其身”(第7回),這是孫悟空本人頗以為自豪的,明確描寫孫悟空頭硬的情節是六個毛賊“輪槍舞劍”照孫悟空頭上“砍有七八十下”,孫悟空“衹當不知”(第14回)。殊不知楊戩也有這樣的神通,《封神演義》第42回敘聞仲在頭一場西歧大戰中以陰陽雙鞭連打姜子牙、哪吒、金吒、木吒和韓毒竜,但等到楊戩迎戰之時,聞仲“祭起雙鞭,正打中楊戩頂門上,衹打得火星迸出,全然不理,一若平常”,使得聞仲也不得不嘆服楊戩為“道德之士”。
  (六)《封神演義》敘述土行孫潛入周營行刺武王,見一妃子睡在床上,不覺動了欲心,乃解衣上床,孰料這位妃子卻是楊戩所變,於是楊戩“雙手反把土行孫摟住一束”,“土行孫赤條條的,不能展掙”(第54回)。這個楊戩智擒土行孫的情節與孫悟空在高傢莊戲弄豬八戒有些類似。
  以上是楊戩與孫悟空之間的相似之處,因《西遊記》和《封神演義》成書孰先孰後尚有爭議,筆者不想簡單地認定是楊戩形象襲取了孫悟空形象的某些因素,雖然這種情形的可能性要大於它的反面。但是有必要強調,雙方的這些相似在除楊戩之外的二郎神身上並無體現,這至少說明楊戩形象的塑造不僅來源於二郎神,而且與孫悟空也有一定的聯繫。當然,孫悟空之所以會是楊戩形象的淵源之一,又多半在於楊戩的二郎神身份,因為二郎神和孫悟空各自的形象演變史從來就是交疊、糾纏在一起的。
  詳細地描述雙方各自的形象演變史不是本文所能完成的任務,我們在此衹需指出兩個基本事實:二郎神和孫悟空都受到了水神傳說(無支祈和泗州大聖)的影響,前身都是水神,此其一;二郎神和孫悟空都與竜的傳說有着密切聯繫,他們既是竜的化身,又是降竜專傢,此其二。這就可以解釋二郎神和孫悟空在長期演變過程中的那種時而敵對時而合作的類似於冤傢的復雜關係:一方面,因為前身都是水神,又都是降竜專傢,所以雙方可以合作甚至互相替換,譬如二郎神曾幫助孫悟空收服豬八戒(見《西遊記》雜劇,《西遊記》小說由孫悟空替換了二郎神的角色),兩人也一道掃蕩萬聖竜宮、打傷九頭蟲怪(見《西遊記》小說);二郎神曾與哪吒合力降伏牛魔王(《二郎神射鎖魔鏡》),孫悟空也是與哪吒一起打敗牛魔王的(《西遊記》小說),總之雙方的合作與替換關係是相當明顯的。另一方面,因為雙方都既是竜的化身又是降竜專傢,而這兩種身份恰好是敵對關係,所以當雙方一為竜的化身一為降竜專傢時,他們就是處於敵對關係了,雜劇裏有《二郎神鎖齊天大聖》的名目,《西遊記》小說有“小聖施威降大聖”的情節,《清源妙道顯聖真君二郎寶捲》甚至說是二郎神因忿於行者將自己的母親壓在太山底下纔“撒下天羅合地網,拿住行者壓山中”的。
  我們現在回頭討論《封神演義》楊戩形象的塑造是如何利用了二郎神與孫悟空的淵源關係。上面臚列的相似之處讓我們能夠證實,《封神演義》作者在描寫楊戩形象時應是通過二郎神這個媒介聯想到了西遊故事裏的那衹猴子,從而將孫悟空的某些形象因素轉移給了楊戩,因為二郎神和孫悟空本來就有一種可以相互替換的關係。當然,《封神演義》的作者並不滿足於此種簡單的類比,事實上正如柳存仁大力表彰的那樣,即便是塑造楊戩形象,作者也是充分調動了想象力,能夠將不同的材料巧妙地捏合、裁剪、組織到一個新故事之中去。“楊戩哪吒收七怪”這段情節很能證明這一點。“梅山七怪”的故事占三回半左右(第90-93回),篇幅不算多,七怪給周軍製造的麻煩卻不算小,因而楊戩和哪吒合力收服七怪的情節很是熱鬧,連女媧娘娘都要駕臨賜給楊戩“山河社稷圖”。細究起來,這個熱鬧故事其實有其來源,小說作者要做的是對這些不同來源的素材“融會增
  其次這個故事糅合了多種有關二郎神和孫悟空關係的素材,足以證明楊戩形象與孫悟空之間的淵源甚深。梅山七怪之首袁洪是一隻白猿精,袁洪的本相和神通都表明他就是孫悟空的化身,而楊戩即是衆多二郎神的集合形象,所以楊戩收服袁洪可以看作“小聖施威降大聖” 和“二郎神鎖齊天大聖”的另一版本。尤應註意的是,如上所言,楊戩形象有孫悟空的特徵,所以這一情節似乎又可視為真假心猿故事的映射。另外,梅山七怪之中有牛精和豬精,那麽楊戩降伏二怪既可以看作是二郎神打敗牛魔王(《二郎神射鎖魔鏡》)和豬八戒(《西遊記》雜劇)的鏡像故事,也可以視為孫悟空收服牛魔王和豬八戒(《西遊記》小說)的鏡像故事。如果再考慮“牛王本是心猿變”(小說《西遊記》第61回)以及李冰化牛鬥蛟傳說,這其間的映射關係勢必更加復雜有趣。一言以蔽之,《封神演義》作者在同一個故事裏面讓各種不同素材互相指涉、相映成趣,體現了他高超的編著藝術手腕。
  綜上所論,《封神演義》楊戩這個形象的塑造與二郎神傳說和孫悟空形象(不限於《西遊記》小說)都有極深的淵源關係,簡言之,楊戩其實是多種二郎神傳說和多種孫悟空形象的一個綜合形象。楊戩形象的塑造體現了《封神演義》作者藉鑒先行材料、處理各種素材的高妙的藝術手腕,是該小說的一個惹人眼目的創闢之舉。自《封神演義》流行之後,楊戩取代李冰、趙昱等舊二郎神成為民間普遍相信的新的二郎神,這一事實本身反過來也證明了小說對楊戩這個形象的塑造是極其成功的。
誰是二郎神? Who is Erlang?
  然而要問這位二郎神究竟姓什麽,名什麽,卻又是一個被重重迷霧所遮掩的難題。即以灌口的二郎廟為例,種種異說所造成的矛盾在此就有集中反映:按《三教源流搜神大全》記載,此廟應為道觀,所奉二郎神是宋真宗敕封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的趙昱趙二郎;可是當年此廟中的二郎神塑像,卻是位頂盔戴甲、粉面無須的青年郎君,最引人註目的是其額上多一隻眼睛,手執一把三尖兩刃刀,皂靴前還有一條哮天犬,使人一看便知這就是《西遊記》《封神演義》中描繪的那位楊戩楊二郎。又讓人驚奇的是,歷代文人墨客在廟中殿閣廊廡所題匾額楹聯及壁嵌碑文石刻,都毫無例外地把二郎神當作先秦蜀郡守李冰之子李二郎來贊頌。倘若有愛尋根究底的香客為此請教廟祝,他們也衹好含糊其辭:反正你拜瞻的乃“二郎神”就是了。
  到底誰是二郎神的真身,或者換句話講,由四川而蔓延及全國的民間二郎神信仰到底是怎樣形成的呢?
  歷史上有種種異說,近現代的學人也有許多考證和推論。
  李二郎說。李冰是秦蜀郡守,在任期間,領導民衆建成了功德綿延千年的都江堰。而蜀中民間傳說,在這個浩大的工程中,他的次子“二郎”有協助父親鑿離堆、開二江的大功,因而被民衆作為神靈奉祀。此類傳說見於文字記載的時間,似始於北宋。《宋會要》記宋仁宗嘉祐八年封永康軍廣濟王廟郎君神為惠靈侯,並言“神即李冰次子”,表明“二郎”即次子之意。南宋範成大曾任四川製置使,大概曾去瞻仰過這位“郎君神”,其《吳船錄》稱:“崇德廟在(永康)軍(今灌口鎮)城西門外山上,秦太守李冰父子廟食處也。”《通俗編》引《朱子語錄》進一步點明:“蜀中灌口二郎廟,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其後,這位李二郎曾被元朝封為“英烈昭惠顯聖仁佑王”,被清朝封為“承績廣惠顯英王”。當四川巡撫上疏清雍正帝給二郎加封號時,禮部認為封兒子而不封父親,似不妥當,所以雍正同時給李冰加封“敷澤興濟通佑王”(《清朝文獻通考·群祀考二》)。這就是灌口二郎廟由原名崇德祠改為現名二王廟的由來。由於皇帝敕封,方志見載,李二郎享祀灌口的說法長期流佈全國,尤其受到講究引經據典的士大夫文人的支持。
  趙二郎說。據《古今圖書集成·神異典》捲三九引《竜城錄》載,隋朝時有個趙昱,隱居青城山學道,因隋煬帝迫其入仕,出任四川嘉州太守。時有老蛟興風作浪,成一方禍害。趙昱乃持刀投江,沒入水中,與老蛟大戰,頃刻間江水盡赤,石岸半崩,吼聲如雷。最終趙昱左手持蛟首,右手持刀,奮波而出。於是州人頂戴,奉為神明。其後趙昱棄官隱去,不知所終,但又在嘉陵江水漲溢為患時,幾度“顯神”。唐太宗從地方官的奏摺中獲知後,即封他為神勇大將軍,在灌江口為之立廟。後來唐玄宗避安史之亂逃到四川時,又加封赤城王。據學人考證,《竜城錄》乃宋人王銍托名唐柳宗元而撰,有關趙昱人江斬蛟的事跡,應在五代時已經流傳,王銍衹是作了總結並加以記載。而據《三教源流搜神大全》捲三稱,在唐太宗封神以前,當地民衆已為趙昱立廟於灌江口,俗曰灌口二郎。北宋真宗時,益州大亂,張乖崖奉旨入蜀治之,曾詣祠下求助於神,事後請皇帝追尊聖號,曰“清源妙道真君”。從此,這位“二郎神”聲望日隆,宋元時代小說戲麯及民間傳說中的二郎神,基本上就是這位趙二郎的形象和“神跡”,並對其後《西遊記》、《封神演義》等神魔小說中二郎神形象的塑造産生了重要影響。
  楊二郎說。憑藉小說的力量,楊二郎成為明清以來人們最熟悉的“二郎神”。《西遊記》第六回稱他是“顯聖二郎真君,見居灌洲灌江口”,又藉孫悟空之口點出其來歷:“當年玉皇大帝妹子思凡下界,配合楊君,生一男子。”《封神演義》更明指其名叫楊戩,是玉鼎真人的徒弟。其實楊戩本係宋徽宗寵信的一個宦官,宋元時代,民間流傳有一些他的軼聞,其中一則後來被編進明話本小說《醒世恆言》第十三捲“勘皮靴單證二郎神”中,大意是徽宗後宮有一韓夫人因患病,奉旨藉居楊戩府中休養。某日,韓夫人由楊戩內眷陪同去清源妙道二郎神廟裏拈香,廟官孫神通窺其貌美,假扮二郎神,趁夜潛入楊府,詭稱與韓夫人有仙緣,誘其苟合。後被楊戩識破,設計捉拿治罪。有人認為,故事中孫神通所冒充的清源妙道二郎神,就是趙昱。但未知有意或無意,這個楊戩捉拿假二郎的軼聞在輾轉流傳的過程中走樣了,最終楊戩變成了二郎神,再經《封神演義》“落實”,遂成定論;所以在民間俗信中的各種二郎神裏,這個産生於小說的“楊二郎”是最不足為據的。可是也有人指出,遠在北宋初年,“楊二郎”之說就已在民間流傳,如《太平廣記》捲三百四十引《通幽錄》即有盧頊之舅在塔上“與楊二郎(打)雙陸”等語,因知俗信以二郎神姓楊並非沒有由來。至於以歷史上實有其人的楊戩套合“楊二郎”,倒可能是出於某種原因的故意附會。據說鬍適認為楊戩是“括地皮”的人物,而當時民間祭祀二郎神有“負土”作禮的風俗,所以痛恨楊戩聚斂的民衆便把神與人聯繫起來,稱他“楊二郎”以肆影射了(樊演《二郎神的轉變》,《民俗周刊》第61、62期)。
  那麽這個原本與楊戩無關的“楊二郎”又是誰呢?李思純認為其原型是南北朝時氐族的英雄人物楊難當,他是氐王楊盛的第二子,繼承長兄楊玄之位,故在傳說中稱為二郎。歷史上楊難當的統治中心在甘肅武都的仇池,曾據有宕昌之地,即今鄰近灌口的鬆潘,還曾派兵深入川境。四川本是羌氐族舊地,容易懾服於他的兵威。於是由傳說而信仰而立廟崇祀,便成為唐宋以來所謂灌口神的起源(《江村十論》,上海人民出版社,1957)。趙逵夫也同意二郎乃氐族之神的看法,並且以豐富的史料證明,氐族先民最早生活在我國西北部,一直保持有“剠(黥)額為天”的習俗,即用刀在額上刻上痕跡,然後在傷口塗上墨,使長入肉中,形成永久的痕跡,看上去像一個竪起來的眼睛,即所謂“天眼”——這就是二郎神有三衹眼的來歷。東漢以還,氐人由今隴南擴散到川北、西康,這一帶不僅二郎神的廟很多,以“二郎”名山者也很多,最著名的便是西康的二郎山。《邛崍縣志》捲三記“蜀中古廟多藍面神像……頭上額中有縱目”,反映了氐人宗教的遺存。唐以後,氐人逐漸融合於漢族和藏族,氐族的三目祖先神即二郎神也隨之成了大一統中華民族神仙世界中的成員。甘藏地區的青衣神,也是三衹眼,恐怕很多與氐藏融合有關,並不是如有的學者所說的來自印度(《三目神與氐族淵源》,《文史知識》1997年第6期)。
  另外,也有人提出“楊二郎”可能是“羊二郎”之諧音。如黃芝岡認為灌口二郎的原型是古羌民祖先神大禹,殺羊祭神是羌人的習俗。再證以《博物志》“川西楊姓為羊化子孫”的傳說、無義可釋的川地羊名(羊蒙山、羊渠縣、羊飛山)以及範石湖《離堆詩序》所稱“民祭賽(李冰)者率以羊,殺羊四五萬計”的一種祀神習俗,更可推知川中楊姓大都是移人農耕地域的禹裔牧羊民族羌人所改,且能證明無論什麽形象或姓氏的灌口二郎神都是羌氐人始祖大禹的變體(《大禹與李冰治水的關係》,《說文月刊》第2捲第1期)。李思純亦有相似的見解,但他推測灌口二郎最初應是羌氐族的牧神兼獵神。射獵必須攜帶弓矢與獵犬,故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明朝小說中二郎神駕鷹牽犬的造型,或由此嬗變。
  何以知道唐末五代的灌口神是披甲胄持弓矢的呢?這個問題甚至引出了二郎是外國神祗的創見。
  “外來神祗”二郎說。《十國春秋》記,五代時,前蜀王衍“被金甲,冠珠帽,持弓矢而行。百姓望之,謂如灌口襖神”。唐末五代時灌口便有被甲持弓的神像,就是由這條史料獲知的。《說文新附》釋“祆”,稱:“祆,鬍神也。從示,夭聲。火千切。”有人考證此“襖神”即波斯的拜火教神祗,而西南一些少數民族確有火崇拜,故推測二郎神之原型應是隋唐時從西域傳進中國的波斯神靈,其後纔逐漸本土化。張政烺則認為它是從印度進口的:印度神祗中有個毗沙門天王,也稱北方天王。天王的第二子名獨健,常領天兵護其國界。佛經中有傳說,唐朝天寶元年(742),大石、康居等五國圍攻安西(今新疆庫車縣),安西嚮朝廷告急。安西路遠,救兵難到,唐玄宗派高僧不空請毗沙門天王發神兵救援,帶兵出徵者即天王二子獨健,他用體碩如蝟的金毛鼠將五國聯軍的弩弦器械全部咬壞,迫使五國退兵。其後玄宗便命天下州府都設壇供養天王及其部從形象,獨健二郎神的廣泛傳播當在此時。外國神傳人中國,常要經過改造,以二郎為趙昱或楊戩,便是土洋結合式的改造結果,但從元明雜劇中所演二郎神之事跡看,並未消除其原是毗沙門天王之子的痕跡(《封神演義漫談》,《世界宗教研究》1982年第4期)。
  石二郎說。楊繼忠指出,據崔令欽《教坊記》,唐初宮廷音樂傢曾根據民間詠唱二郎神的麯調製成《二郎神》詞牌,因知二郎神之名在初唐以前就存在,至於李冰次子、趙昱、楊戩等有名有姓的“二郎”,都是宋代及以後人的附會。那麽初唐以前就被民間尊奉為神的這位無名無姓的二郎到底是誰呢?1974年3月,灌口都江堰河底出土了一座圓雕——李冰神石人。石人高2.9米,胸前刻有三行銘文:
  尹竜長陳壹造三神石人水萬世焉建寧是漢靈帝的年號“鎮水”。這個石人是李冰被當作鎮水之神的最早物證。銘文上說石人有三個,另外兩個又在哪裏呢?1975年1月,距李冰神石人出土處僅37米的同一河底,又出土了一個圓雕石人,高約2.2米,比李冰神石人矮小。其石質、造型風格、侵蝕程度均與李冰神石人一致,可斷定是三神石人之一。至於這個無名神石人的身份,可認為是李冰的侍從之一,另一個尚待出土。李冰是蜀郡太守,按照古製例帶侍從。東漢圓雕很講究對稱美,故侍從必定是兩個。當時這種侍從叫做“郎”,職責是護衛、陪從、助理。人們對李冰神石人可以明確稱呼,但對這兩個無名神石人衹好用他們的身份——“郎”來稱呼了。因“郎”有兩個,故簡稱“二郎”,又因它們都是石人,所以又叫“石二郎”。這種稱呼隨着李冰治水的故事在民間流傳,二郎的故事也多起來了,且合而為一,成了一尊新造出來的神。這個造神過程大約歷時四百年左右,在初唐以前完成。唐初詞牌《二郎神》,又名《十二郎》,“十二郎”其實是“石二郎”一音之轉,正可為還原“二郎神”原來是兩個石人之歷史真相提供一點佐證(《二郎神小考》,《文史知識》1982年第1期)。按:北宋趙抃《古今集記》有“李冰使其子二郎作三石人以鎮湔江”等語,可知東漢陳壹造三石人鎮水的史實,在後世傳說中已經被訛傳為“李二郎”奉父親之命造三石人鎮水了。這條記載,似可為三石人與二郎神的不解之緣再提供一例旁證。
  蠶從說 當以東漢泰山太守應劭為代表的封建士大夫,硬要將蜀地土著祭祀崇拜的李冰神,框定為一個人,一個具體的秦王派來的具體的人的時候,迷信神靈的蜀地故老、村夫愚婦們始終認為冰不是人而是神。為了掙脫“李冰是秦王派來的人”的謬說的羈絆,蜀地民間開始作“藉屍還魂”的努力,開始醖釀一個不受王朝正史束縛的名不見經傳的無名無姓的可以任意發揮附會其神功的新的萬能的治水之神,這個神,就是二郎神
  三星堆祭坑出土的三星堆縱目人頭像,臉型五官與二郎神極似
  二郎神從東漢末年開始醖釀,到了唐代,《二郎神》詞牌名已唱遍大江南北。據《竜城錄》載:唐太宗封二郎神為“神勇大將軍,廟食灌口”,唐明皇幸蜀,封二郎神為赤城王,後又加封顯應侯。五代前蜀王王衍出巡,百姓見之,謂為二郎神(灌口神)下凡。北宋張詠治蜀,於灌口二郎廟(在都江堰河畔)禱祀,得到二郎神之助平亂,上奏朝庭,宋真宗大悅,加封二郎神為川主清源妙道真君,又將崇德廟(原祀李冰、二郎)改為“顯英王廟”(北宋時二郎被朝庭封為顯英王),專祀二郎神。其後,全國許多地方,特別是水災地方,多仿灌口二郎神廟之製,廣修二郎廟以禱祀。宋徽宗“政和七年,詔修神保觀,俗所云二郎神者,京師之男女,負土以獻,不知何神。”(《宋史》)《獨醒雜志》(宋人曾敏行著)說:“江鄉人今亦祀之(李冰),號曰灌口二郎。宋元明清的畫傢們多有把二郎神搬上繪畫者,其傳統的題材是《二郎搜山圖》,其畫面是二郎神兩眼外眼角上挑,刀眉上挑,額中間有一縱目。其獵犬正在搜捕山精妖怪。二郎神英俊帥氣,左手執弓,右手握三尖刃刀。從北宋崇德廟改為二郎廟(顯英王廟),直到文化大革命初期二郎神像未被紅衛兵搗毀之前,二郎廟內的格局都是:二郎神雄踞大殿,李冰居後殿配享。
  三星堆祭坑出土古蜀王的玉兵器——玉璋,二郎神的兵器與之極似。
  北宋楊無咎《二郎神·清源壽辰》詞寫道:“……新府,祠庭占得,山川佳處,看曉汲雙泉(二郎廟內雙泉,一在大殿右後側,一在大殿左後側半山腰今‘鐵竜吐水’殿),晚除百病,但可民災無苦,歲歲來朝,勤勤稱頌,奔走千門萬戶……”。元人雜劇《二郎斬蛟》中,二郎唱道:“……青峰(劍)一下斬狂 ”,“灌口把威施,天涯將姓顯”,又元人吳昌齡雜劇《唐三藏西天取經》中,二郎神道:“小聖灌口二郎是也,奉觀音法旨,救唐僧走一遭……”。由於民間傳說中二郎神能治水治病,故祭祀祈禱者代代不絶,十分踴躍。北宋時,永康軍(今都江堰市)每年祭祀二郎神,要宰羊四五萬頭。永康軍一年的財政開支,僅收宰羊稅一項就足夠了。北宋初年,青城(今都江堰市境內)王小波李順農民起義軍,為增強號召力,李順妝扮成二郎神模樣,廣大蜀民見之,紛紛參軍。南宋朱熹在《朱子語類》中說:“梓橦與灌口二郎兩個神,幾乎割據了兩川。”明人小說《西遊記》、《封神榜》及後來的雜劇戲麯《劈山救母》、《寶蓮燈》及《聊齋》等文藝作品中,二郎神都大顯神威。《西遊記》中,二郎神以彈弓擊倒齊天大聖孫悟空,又放哮天犬將孫悟空咬住,從而擒獲了孫悟空。從唐代至清代,封建王朝為利用民間對二郎神的崇拜與信仰,不斷地給二郎加封封號,以順乎民心。據《王圻績考》載:“元至順元年,川撫某衹請加封二郎而不言及李冰。”清道光時,川撫某請改二郎廟為李冰廟,以二郎配享,被道光皇帝降旨駁回道:“以前代祭典,(祀二郎)相沿已久,不易輕於變更。”清四川巡撫憲德請加二郎封號而不言及李冰,清四川總督駱秉璋在二郎廟內見二郎神高踞大殿,李冰僅居偏殿配享,乃發出慨嘆說:“子掩其父,得無紊歟?!”“紊亂”起於何時?從東漢末年開始醖釀的二郎神,到了近千年之後的南宋初年,被納入了李冰兒子的框架內。二郎神為李冰第二兒子的說法,最早見於南宋朱熹的《朱子語類》。《朱子語類》說:“蜀中灌口二郎神,當時是李冰,因開離堆有功立廟,今來現許多靈怪,乃是他第二兒子。”這句話模棱兩可,既可理解為李冰即是二郎神,又可理解為二郎神是李冰第二兒子,在其他古書中(如《獨醒雜志》)也有將李冰二郎混為一談者。因為二者有許多事跡,如治水斬蛟鬥江神等,是相同的。二郎神的英武形象,在當代,通過電影、電視劇、動畫片《大鬧天宮》以及各種版本的連環畫,傳遍全國,甚至翻譯介紹到世界各國,為世界各國人民所熟悉。國內外遊客到都江堰參觀遊覽,其目的之一,就是一睹這位在都江堰河畔二郎廟內血食千餘年的治水英雄二郎神的風采。
  二郎神根源何在?在於近年出土的距都江堰僅數十裏的三星堆古蜀國遺址的大型祭祀坑中,那位法力無邊的集神、巫、王於一身的宗教領袖——青銅縱目人。二郎神的相貌,和三星堆祭祀坑的青銅人像、青銅人面具,極其相同!文化大革命前,二郎廟大殿的二郎神像,尤其是二郎神那用於二郎神生日時蜀人擡着舉行迎神報賽大會的“行身像”,無論從正面側面看,都與青銅人像如同一個模子倒出來的。眼睛鼻子眉毛嘴巴臉型……都一樣。而《西遊記》、《封神榜》、《劈山救母》、《大鬧天宮》、《二郎搜山》……中所描繪的二郎神形象,都與灌口二郎廟中所塑二郎神像相吻合:即額上有一縱目。另外兩眼,則如三星堆祭壇上青銅大立人一樣,外眼角斜挑嚮上,刀眉斜挑嚮上,頰直口方,輪廓分明,高鼻梁微帶鷹鈎鼻。
  這種形象,是怎樣傳下來的?古蜀國史書可以燒毀,古蜀國遺址可以長期封存地下,但人口是封不住的。這種形象,正是十口相傳,一代又一代地傳下來的。這種形象造型,最終形成固定模式,長期活在一代又一代蜀人甚至全國各地民衆心中。歷代的雕塑傢、文學家、戲劇傢、連環畫作者……都要遵循這個造型模式,否則不為蜀民認可,不為全國民衆認可。正如如來佛、觀世音、耶酥、聖母……都有幾千年不變的造型模式一樣。三星堆祭壇的群巫之長、青銅大立人出土後,二郎神的原型,得到映證:他正是古蜀國國王蠶叢或蠶叢之後。
  道書《灌江備考》說:“二郎為蠶叢之後,故額上有一縱目。”《蜀王本紀》說:“蜀之先王名蠶叢,其目縱。”具有狂熱而悠久的祖宗崇拜傳統的蜀人,終於將對祖宗蠶叢的崇拜,凝聚轉移到了對二郎的狂熱崇拜之上。秦滅蜀國之後,這種信仰與崇拜並未被泯滅,而是代代相傳,不斷強化升級。二郎神,正是古蜀王、神、巫三位一體的化身和影子。
  蜀族蜀國的蜀字,本身就是一個象形字,就是一個誇張了眼睛(目)的蠶蟲。蠶蟲的發明人嫘祖(黃帝正妻)之子昌意(二子)娶蜀山氏之女昌僕
  此外,學人中尚有“二郎神”之原型是白族傳說中“二楞神”、羌族傳說中“羅和二王”、彝族傳說中“支格阿竜”等多種講法,其共同點是都認定此神信仰發端於西南地區,文長不贅。有趣的是,任何一傢之見,均能把二郎神信仰的嬗變軌跡講得頭頭是道。如堅持二郎神本是羌族英雄神者,謂李冰本是羌族,他曾領導羌人治水,這就成為日後羌神助人斬蛟治水傳奇的起因,並演繹出“李二郎”故事;其後道教自四川發源,又把這尊少數民族崇拜的神靈吸收到自己的衆神體係中,變成了“趙二郎”。反之,堅持二郎神信仰肇端於二郎獨健崇拜者則認為,由於不能容忍這位異方神祗對灌口的“侵入”,道傢遂以趙昱來與之抗衡;又由於二郎獨健畢竟是其他民族的神祗,要他來救援安西與巴蜀人民的生活似有點勉為其難,因而就産生了一種創造本民族二郎神的需要,於是當地民衆便由趙昱斬蛟治水的神跡,想到了歷史上的李冰,乃有“李二郎”傳奇的發生。而堅持李冰治水史跡和石人鎮水實為“二郎神”信仰之基礎的學者,則以出土文物和歷史文獻的相互印證,認定其他種種“二郎”都是釋道所造、文人學士的附會……
  孰是孰非,相爭不下,未知誰能提出足以使各傢俱能認同的高見,最終撥開縈繞在灌口的歷史迷霧。
二郎神與迤山石 Erlang rocks and winding
  迤山石位於陝西省關中地區富平塬上,富平縣迤山中學大門口花壇前,巨石形如相連的兩座小山峰,高約五尺有餘,寬約四尺,重約三四千斤,滿身斑點。仔細觀賞,似乎有人的手印和身背肩挑的痕跡。這塊石頭,從外觀上看,就是非尋常之石,表面凹凸不平,最上面,有4個深深的凹痕.
  相傳這是二郎神楊戩擔山趕太陽遺下的一塊石頭。 二郎神是古代一個大力神。他見太陽早上從東方升起大地一片光明中午又赤日炎炎烤得人汗流浹背晚上又一片漆黑伸手不見五指便疑心女媧補天時留下了漏洞。他想運石把這塊漏洞補好便擔上大山追趕太陽找洞補漏以便讓太陽永持天上一頁。當他行止富平時,二郎神由於走得太快,擔子裏的山忽然掉下一塊,二郎用手一抓,沒有抓住,掉在了地上,所以落在地上的石頭上纔留下了深深的指印。那塊石頭也被稱為“遺山”,後又經文人騷客轉為“迤山”. 人們為了紀念二郎神,就在石頭後邊修了二郎廟,
二郎神外甥--沉香劈山救母 Erlang nephew - aloe Pishanjiumu
  按照《西遊記》裏的說法:二郎神的妹妹是玉帝的外甥女,思凡嫁給了凡間一個姓劉字昌彥的男人, 玉帝因為外甥女嫁給凡人,竜顔震怒,就把自己的親外甥女(也就是沉香的母親)壓在華山底下。後來沉香劈山救母,這纔救出母親。
二郎神的三衹眼 Erlang three eyes
  為什麽二郎神是三衹眼,而且中間的眼睛是立着的?這個在古書上有記載,民間也有說法,這是古代蜀國人的象徵,古代的蜀國人他的特徵就是豬首縱目,腦袋很像豬,可能耳朵是扇風耳,眼睛是立着的,所以二郎神的三衹眼,特別是立着的這個眼睛,他實際上是古蜀國人的象徵。但是,儘管古代的人,也是不可能長三衹眼睛的,有幾種可能性,一個可能性是眼睛往上傾斜,現在我們說的丹鳳眼,這是一種可能性,另外一種可能性,蜀國人可能喜歡在額頭中間畫一個什麽做裝飾,有點像現在的印度人在這點個朱砂,所以外地的人不知道,就把它看成是縱目,或者看作是三衹眼了。
  電視連續劇:二郎神
  主演:李周 王運超 楊震 方思佳 宋文笛 郭奕鴻劇情簡潔:二郎神和鎮守四方的青竜、白虎、朱雀、玄武四靈在一次天庭執法中,受到休與林星教主混沌子的蠱惑,犯下天條,被打入了一個專門為他們設置的異度空間。混沌子是主宰異度空間的大魔王,哮天犬則化身為魔王的女兒斐月。青竜、白虎、朱雀、玄武在異度空間裏,也變幻了不同的身份,各霸一方。二郎神被貶為凡人,一切都需從頭學起,他潛心修煉,希望能重返天庭。混沌子在異度空間裏掀起了腥風血雨,將異度空間弄得光怪陸離,人妖混雜,是非顛倒,生靈塗炭。二郎神肩負起懲惡揚善的使命,他必須找到青竜、白虎、朱雀、玄武四靈,感化他們,尋找幾件失蹤已久的寶物,集合衆人力量,戰勝邪惡的渾沌子……。
  斐月和二郎神在不知不覺中相愛了,她如何面對邪惡的父親?她能大義滅親嗎?一場正與邪,善與惡,神與魔的曠世大戰即將開始了……
詞牌名 Cipai Name
  二郎神還是一個詞牌名。
  【二郎神
  唐教坊麯,《樂章集》入“林鐘商”。徐伸詞名《轉調二郎神》。茲以柳詞為定格,一百四字,前後片各五仄韻。結尾倒數第三句第一字是領格,宜用去聲。
  【定格】
  平平仄(韻),仄仄仄、平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韻)。
  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韻)。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韻)。
  平仄(韻),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韻)。
  仄仄仄平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仄仄(韻)。
  仄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平仄(韻)。
  前人作品:
  二郎神(林鐘商)【柳永】
  炎光謝。過暮雨、芳塵輕灑。乍露冷風清庭戶,爽天如水,玉鈎遙挂。應是星娥嗟久阻,敘舊約、飆輪欲駕。極目處、微雲暗度,耿耿銀河高瀉。
  閑雅。須知此景,古今無價。運巧思、穿針樓上女,擡粉面、雲鬟相亞。鈿合金釵私語處,算誰在、回廊影下。願天上人間,占得歡娛,年年今夜。
  二郎神【呂渭老】
  西池舊約。燕語柳梢桃萼。嚮紫陌、鞦韆影下,同綰雙雙鳳索。過了鶯花休則問,風共月、一時閑卻。知誰去、喚得秋陰,滿眼敗垣紅葉飄泊。江湖載酒,十年行樂。甚近日、傷高念遠不覺風前淚落。橘熟橙黃堪一醉,斷未負、晚涼池閣。衹愁被、撩撥春心,煩惱怎生安著。
  二郎神(清源生辰)【楊無咎】
  炎光欲謝,更幾日、薫風吹雨。共說是天公,亦嘉神貺,特作澄清海宇。灌口擒竜,離堆平水,休問功超前古。當中興、護我邊陲,重使四方安堵。
  新府。祠庭占得,山川佳處。看曉汲雙泉,晚除百病,奔走千門萬戶。歲歲生朝,勤勤稱頌,可但民無災苦。□願得、地久天長,佐紹興□□□。
  二郎神(七夕)【張孝祥】
  坐中客。共千裏、瀟湘秋色。漸萬寶西成農事了,..罷稏看、黃雲阡陌。喬□橘洲風浪穩,嶽鎮聳、倚天青壁。追前事、與亡相續,空與山川陳跡。
  南國。都會繁盛,依然似昔。聚翠羽明珠三市滿,樓觀涌、參差金碧。乞巧處、傢傢追樂事,爭要做、豐年七夕。願明年強健,百姓歡娛,還如今日。
  二郎神(盛唐時凡間教坊的祭神麯樂)
  徘徊久,雲迥出,輕寒侵袖。漸寫遍愁思新墨淺,怕寫到,帶寬人瘦。不覺歲華成暗度,算又嚮,衢塵拜走。漫說起,冰輪皎潔,冷笑傳杯掉首。
  然否,哀多於樂,氣橫牛鬥。未必是炎涼諳世味,看慣了,白衣蒼狗。此意誰堪相慰藉,衹天籟,風悲竅吼。問平生悴損,零落何如,沉吟金鏤。
文化形象 Cultural image
  楊戩成為歷代最有名的二郎神,在古典小說和現代影視劇中都出現了
  《西遊記》中二郎神的形象讓人感覺是他的性格十分逍遙,他“衹聽調,不聽宣”表現了他對“天傢眷”的蔑視,而且他非常重義氣,所以有梅山六兄弟與哮天犬跟隨,在他捉拿孫悟空時完全體現出他的高強法力,後來在幫助孫悟空收拾九頭蟲時也與他稱兄道弟,喝酒吃肉。
  《封神演義》中的二郎神則是助武王伐紂,有勇有謀的道童,而他在與紂王部下鬥勇的時候,也充分表現出他的智慧。
  《聊齋志異·席方平》中講述席方平的父親被陰間貪贓枉法的閻王所害,席方平上天界嚮二郎神伸冤,這也表現出二郎神的正義,之後,二郎神反而成為了司法天神,專門捉拿妖魔鬼怪的一個人物。
  在現代影視劇中,二郎神逐漸成為了司法天神,掌管天條,鐵面無私的人物,後人給他強加了一個“天宮第一戰神”稱號。
  TVB版《西遊記》
  TVB曾經也拍攝過《西遊記》,也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由張衛健,陳浩民主演的“齊天大聖”,這裏的二郎神是馬德鐘所飾。《齊天大聖》不同於82版西遊記,因為82版西遊記忠實原著,而TVB則加了許多原著沒有的故事,也給楊戩很多戲份。這裏的二郎神楊戩為了集齊十萬功德,從桃山救出母親,於是在一般神仙,如孫悟空與豬八戒眼裏,成為一個好大喜功之人,當初孫悟空藐視天庭時,楊戩力主武力消滅妖猴,但是由於太白金星等主和派而沒有成功,當孫悟空實在鬧出了滔天大禍時,楊戩十分高興能夠建功立業,於是下界捉拿,這樣在TVB版中,孫悟空與楊戩成了死對頭。後來楊戩因為攻打萬妖國立大功後,孫悟空嚮玉帝揭發他說了一些“即使犧牲唐僧性命也不要緊”的話,本來楊戩可以集齊十萬功德,救出母親,最後反而還倒扣了兩大功德,不過最後當孫悟空得知楊戩與他母親的故事後,十分感動,於是隨即支持楊戩劈山救母,最後二人化敵為友
  《寶蓮燈》《寶蓮燈前傳》
  這裏的楊戩(焦恩俊飾)不僅模樣十分俊美、帥氣,對自己的外甥沉香也十分關愛,表面上他鐵面無私,卑鄙無恥,壓住妹妹三聖母,與沉香為敵,實際上卻希望沉香能夠鬧出新天條,是一個非常合格的舅舅。但它曾經劈山救母(瑤姬),不過失敗了,之後和妹妹楊嬋(周揚飾)為了三界衆生治理弱水立功被天庭册封為二郎神和三聖母,經歷了一段痛苦的婚姻後上天做了司法天神,後因看到了沉香,對修改天條有了希望,就暗中幫助沉香修改天條。(乃三界第一戰神,昭惠二郎顯聖真君,長公主之子)
  《福星高照豬八戒》《喜氣洋洋豬八戒》
  這部電視劇歪麯了二郎神(鐘超飾)一嚮給人的正義感,而把二郎神塑造成一個卑鄙無恥的小人。
  二郎神捉了牛魔王三十年,卻屢戰屢敗,堂堂天宮第一戰神的臉都丟光了。為此比他法力更加高強的托塔李天王十分看不起他。二郎神為了捉拿牛魔王不擇手段,甚至讓表妹鐵扇公主去施美人計,可是始料未及卻成全了他們。之後牛魔王在靈霄寶殿前與天兵天將混戰時,二郎神利用鐵扇公主逼迫其就範。不過後來又讓他逃脫了,不過二郎神卻誤以為牛魔王是玉皇大帝的私生子(其實是李天王的私生子),於是産生了利用此彈劾玉帝下位,自己篡位的邪念,後來被豬八戒誤打誤撞發現二郎神的邪念,後來二郎神就被天庭緝拿。在第三部中與十八羅漢交戰時失利,被哮天犬解救,可是在後來,神王雷公不顧玉皇大帝禁令-不許殺死他的外甥二郎神,執意消滅二郎神二郎神與哮天犬都與雷公交手,但是主僕都被打成重傷,二郎神想投降,但是雷公一定要置他於死地,二郎神惱羞成怒,决定與雷公同歸於盡,但是雷公卻先下手為強,將二郎神打得形神俱滅,衹剩下第三衹眼睛……
身世 Life experience
  儀容清俊貌堂堂,兩耳垂肩目有光。
  頭戴三山飛鳳帽,身穿一領淡鵝黃。
  縷金靴襯盤竜襪,玉帶團花八寶妝。
  腰挎彈弓新月樣,手執三尖兩刃槍。
  斧劈桃山曾救母,彈打鋋羅雙鳳凰。
  力誅八怪聲名遠,義結梅山七聖行。
  心高不認天傢眷,性傲歸神住灌江。
  赤城昭惠英靈聖,顯化無邊號二郎。
  這首詩是《西遊記》中對於二郎真君的一段描寫,可謂形神兼備,二郎神楊戩的英挺形象歷歷在目,但是,這位號稱為"天界第一戰神"的二郎神究竟是什麽了身世來歷?他是何年何月從何處流傳至今的呢?
  首先,從吳承恩寫在《西遊記》裏這首詩來看,至少在明朝中葉,民間對於二郎神的傳說還是耳熟能詳的,因此這詩衹是概括式地一點而過,書中也沒有加以解釋和註釋。但時至今日,二郎神的傳說大量已經淹沒不可考了,像詩中所說的"斧劈桃山"尚可知,但"彈打鳳凰"就不知所云了。
  首先,楊戩的出生便是一次出軌的産物,傳說他的母親是玉帝的妹妹,因為羨慕人間恩愛生活偷偷下凡來到人間,結識了一位姓楊的書生名楊君,並與之結為秦晉之好。還生了兒子,就是楊戩。
  二郎神有過劈山救母的事跡,但他劈開的山是桃山,用的武器是斧頭。按照《西遊記》裏的說法:二郎神的媽媽是玉帝的妹子,思凡嫁給了凡間一個姓楊的男人,他們的兒子名叫楊戩,也就是我們所說的“二郎神”。玉帝因為妹妹嫁給凡人,竜顔震怒,就把自己的親妹妹(也就是二郎神的母親)壓在桃山底下。後來二郎神(玉帝的外甥)“斧劈桃山”,這纔救出母親。劈山救母也有幾個個版本。剛開始的"劈山救母"的事跡絶對是關於楊戩的,但後來添枝加葉,以訛傳訛的,就變出了"寶蓮燈"故事。一笑此說是有根據的,因為"二郎斧劈桃山救母"的故事帶着明顯的上古神話色彩,而沉香的故事顯然要時尚的多,形成的時間也較晚。不過,大傢比較一下便會發現這兩個故事一脈相承,包括人物關係也是母子、甥舅。
  《二郎寶捲》主要演述二郎真君的出身歷史:二郎神的父親楊天佑是上天“金童臨凡”,為確州城內書生。母親雲華仙女戀舊情下凡與楊天佑私配成婚,生下二郎真君,因違犯天條,為花果山孫行者所睏,被壓於太山之下。後來,二郎神得到天上鬥牛宮西王母的指點,“擔山趕太陽”,劈山救出母親雲華仙女,反而用太山壓住孫行者。《二郎寶捲》是這樣描繪二郎神形象的:“開山斧,兩刃刀,銀彈金弓;升天帽,蹬雲履,騰雲駕霧;縛妖鎖,斬魔劍,八寶俱全。照妖鏡,照魔王,六賊歸順;三山帽,生殺氣,頂上三光;八寶裝,四條帶,腰中緊係;黃袍上,八爪竜,紫霧騰騰。”(見《二郎寶捲,求簽桂造品第十》)“二郎變化有神通,八裝聖寶緊隨跟,出門先收各牙洽,黃毛童子護吾身。後收七聖為護法,白馬白犬有前因……梅山七位尊神聖,歸依爺上拜兄弟。帥將跟隨常擁護,天地同春成神聖。白馬爺乘神坐驥,白犬神嗷緊跟巡。貫會降妖捉鬼怪,邪崇精靈影無蹤。”(見《二郎寶捲。心猿不動品第十一》)《二郎寶捲》中描繪的二郎神形象與《西遊記》中的二郎神形象極為相似,其中的“各牙治”即“郭壓直”的別寫,則與元明以來二郎神雜劇相同,而“白犬神嗷”又與《封神演義》中“細犬”的“本相”“形如白象”似同出一源。
相關詞
兵器水滸傳西遊記封神榜日食孟門神獸中國神話
文學封神演義楊戩
包含詞
轉調二郎神二郎神妻子
二郎神楊戩二郎神再和
二郎神·炎光謝溥儒二郎神圖
二郎神的法術二郎神的天犬
二郎神的印堂悟空大戰二郎神
二郎神異度空間轉調二郎神再和
轉調二郎神三和轉調二郎神四和
轉調二郎神五和二郎神清源生辰
二郎神次陳唯道二郎神己未自壽
二郎神鬥孫悟空二郎神之異度空間
二郎神醉射鎖魔鏡二郎神用徐幹臣韻
二郎神用徐斡臣韻二郎神西施浣沙磧
二郎神電腦監控軟件轉調二郎神·悶來無那
轉調二郎神·悶來彈鵲孫猴子替二郎神執班
轉調二郎神(四和)轉調二郎神(五和)
二郎神(清源生辰)二郎神(次陳唯道)
二郎神(己未自壽)二郎神(再和)
二郎神(西施浣沙磧)二郎神(用徐斡臣韻)
二郎神.用徐幹臣韻轉調二郎神(三和)
轉調二郎神(再和)轉調二郎神思歸寄柳州
二郎神次方時父送春二郎神(轉調二郎神、十二郎)
轉調二郎神(思歸寄柳州)二郎神(次方時父送春)
轉調二郎神(餘生日,林農卿贈此詞,終篇押一韻,效_一首)轉調二郎神餘生日林農卿贈此詞終篇押一韻效一首
二郎神轉調二郎神十二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