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福建 > 漳州 >华安县 > 二宜楼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二宜楼
二宜楼
  二宜楼联系方式地址:漳州市华安县仙都镇
  电话:13709333806
  邮编:363800二宜楼投诉电话漳州市旅游投诉电话:0596-2029622
  福建省旅游投诉电话:0591-87535640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二宜楼这座被誉为"国之瑰宝"的圆土楼,座落在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仙都、大地,这是多么富有诗意的名字,其实二宜楼就是人间天堂的一座民居,就是中华大地的一颗璀璨明珠。
  来到仙都大地,只见青山逶迤,两溪汇流,一片平坦的盆地,视野开阔,远远就可以看到二宜楼的雄姿。
  二宜楼的大门是朝西的拱形门,用上好的花岗石砌成,墙体上有两个小孔,你若对着小孔往楼里喊话,楼里人都会听到,它就像是现代的门铃对讲机一样,十分神奇,据说其中奥秘,建筑学家和声学家至今无法破译。二宜楼的门额石匾上镌刻着各40厘米见方的"二宜楼"三字,笔墨像是楷体,又多了一份飘逸,自成一格。"二宜"两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宜文宜武之意。据说这三个字是请当地一个读书人写的,他写了好几个月,废纸不知扔了多少筐,都感到写得不满意,有一天楼主请他喝酒,把他灌了个八分醉,他回到家里连忙展纸挥毫,一气呵成,就写出满意的三个大字。不过,他醒酒之后,感到这三个字的某一笔划还欠缺火候,但是他再也写不出比这更好的字,只好作罢。到底哪一笔划稍逊一筹,你到了二宜楼门前,不妨琢磨一下。
  二宜楼依山傍水,楼后峰峦叠嶂,近处山丘绵延,犹如蜈蚣缓缓爬行(风水先生称之为"蜈蚣吐珠地");两条清澈的小溪在楼前交汇后,直奔西南而去。青山绿水,与黄墙黑瓦交相辉映,小桥、楼阁、翠竹、村舍点缀其间,浑然一体,正是"宜山宜水"的一派旖旎风光。楼内祖厅便有一对柱楹,专门概述这一景观:"倚杯石而为屏,四峰拱峙集邃阁;对龟山以作案,二水潆洄萃高楼。"
  所谓宜山宜水,其实还隐寓楼主蒋仕熊排行第二,又是第二次择地,才选中这蜈蚣吐珠穴位,其得意之情溢于言表。在族人的传说里,蒋仕熊年轻时是个种田能手,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臂力超人,能使一把廿四斤重的大刀,可惜他人才超群,却迟迟未能成家,说是犯了"孤鸾命",注定一辈子打光棍。族人背地里取笑他说:"无某(妻)无猴,锁匙挂裤头。"他一气之下出走他乡,到安溪、漳平等地开垦荒田几百亩。不久,他遇到了一个魏氏姑娘,两人婚配后,生了六个儿子。蒋仕熊晚年衣锦返乡,开始投巨资建楼,由于操劳过度,他在二宜楼尚未建成时便不幸逝世,他的六个儿子、十七个孙子继承遗志,艰苦努力,终于在清乾隆35年(1770年)把大楼建成。
  二宜楼占地10亩,外墙高16米,墙基厚2.5米,楼内直径73.4米,由四层的外环楼和单层的内环楼组成,分成12单元,彼此紧密相连,如柑瓣状排列。每个单元完全独立自成一家,内环平屋为"透天厝",设厨房、餐室与客厅,有一部独用的楼梯,外环楼一至三层为卧室、仓库,四层为自家祖堂。在四楼有一条环形走廓,却不是朝向天井,而是建在外壁,以木构墙和外墙隔开,开成一条宽1、5米的廓道。这种"隐通廊"的设置方式在福建土楼里十分罕见。室内空间独具特色,而室外空间层次分明,全楼由一个大门、两个边门出入,中心是个宽广的天井,两侧有两口水井,称为阴阳二井,在冬天,阴井水温较凉,而阳井则较温,到了夏天,又正好相反,阳井冷而阴井热,令人惊奇,百思不得其解。天井可以晾晒衣服和农作物,也是楼里人们雅集闲聊的热闹场所,这不就是"宜家宜室"吗?
  二宜楼里是自家天地,楼外是绿色田园,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山种茶,下地种水稻,生活像田园牧歌一般自由自在,确是"宜内宜外"。
  二宜楼在建筑格局上"一统世界无贵贱,平分空间无大小",既聚族而居又彼此独立,有利于家族内部团结,有利于发挥大家族凝聚、制约和导向的功能,正是"宜兄宜弟"、"宜子宜孙"。
  二宜楼内处处充满着文化气息,雕梁画栋,题诗题画,令人目不暇接,像是走进了一座精美的艺术殿堂,据国家文物局专家统计,二宜楼里一共有壁画彩绘952处,其中壁画226幅、593平方米,彩绘214幅、96平方米,彩绘木雕349件,壁画楹联100条,主要分布在第二、三、五、六、十、十一单元,人物、山水、花鸟,题材丰富多彩,技法以写意、工笔为主。在众多的国画中,还可以看到"时在宣统次年……仿广东瑞云山芝寅陈清溪老先生……渔山主人笔"等题款,大多出自民间画师和二宜楼居民的手笔,虽是模仿岭南画派的名家之作,但技法纯熟、意趣盎然,颇有艺术价值。在各式各样的楹联里,既有秀丽端庄的篆书、妩媚多姿的隶书,还有清秀工整的楷书、飘逸旷达的行书、错落有致的草书、苍劲雄厚的魏碑。在第十单元墙上的一幅兰花图中,用隶书笔法题写的"风露兰"变体隶书,被称作"螃蟹字",像是三只螃蟹蹒跚而行,极富创意。还有许多房间的墙上、天花板上贴满了1932年的《纽约时报》,在这僻远山村哪来这些舶来品?也许这可以见出,土楼人并不闭塞保守,它的先辈已经开始接受外来的新事物。不少彩绘画着西洋美女的人像,这更是一种明证;在三楼通往走廊的四个门楣上,一个画着西洋美女,另外三个画着罗马古钟,美女的上方写着"号松风",三个古钟上分别写着"资之深"、"居之安"、"秦楼月"的传统横批,下面像是古罗马文字,中西合璧,意味深远。令人称奇的是,在二宜楼的门楣上一共画着十五个时钟,时间各不相同,有人说这是表示世界各地的时间差,你不能不感叹二宜楼原来是和世界接轨的。二宜楼拱形大门设两重门板,内层铆上铁板,门后有双闩,门顶有泄水漏沙装置,可防火攻,外环楼一至三层不开窗,只在四层开小窗洞,密布枪眼,说它"宜文宜武",真是一点也不夸张。
  1996年,二宜楼以其"设计科学、规模宏大、保存完整、历史悠久、内涵丰厚",被国务院定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国家以"修旧如旧"的原则,拨专款对二宜楼进行维修,仅对壁画、彩绘清洗一遍,就花去50多万元。如今,经过修葺的二宜楼以更加雄伟的气势、更加迷人的丰姿吸引着八方游客。大地上的这颗明珠闪射出更加美丽的光芒。
二宜楼概况 Eryi Building Overview
二宜楼概况
二宜楼概况
  二宜楼建于清乾隆五年(1740年),为“乡饮大宾”蒋氏十四世蒋士熊所建,占地面积9300平方米,坐东南朝西北,外环高4层、通高16米,外墙厚达2.53米,外径73.4米。整座楼为双环圆形土楼,分成16单元,共有房间213间。二宜楼文化内涵丰富,楼内共存有壁画593平方米、226幅,彩绘99平方米、228幅,木雕349件,楹联163副,在福建众多土楼中是独有的,在中国古民居中亦属罕见,堪称民间艺术珍品。在3、6、10单元的墙上、天花板上张贴许多1931年美国《纽约时报》、1932年美国《纽约晚报》,墙面上还绘有西洋钟、西洋美女,并标注译文的壁画,为中西文化交流的见证。其建筑平面与空间布局独具特色,防卫系统构思独创,构造处理与众不同,建筑装饰精巧华丽,堪称“圆土楼之王”、“神州第一圆楼”,为福建省两大民系——客家民系、福佬民系之福佬民系地区单元式土楼的代表。1996年11月,二宜楼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二宜楼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是第一座被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圆楼,是福建土楼的优秀代表作,曾被台湾《联合报》和《汉声》杂志称之为“圆楼之宝”。
  二宜楼楼门朝西,门额石匾镌刻着各40厘米见方的“二宜楼”三字,近赵体而无柔媚之态,类瘦金体又稍逊劲拔,自成一格。“二宜”两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宜文宜武之意。此匾已收入《中华名匾》一书中。
  二宜楼依山傍水,楼背后层峦叠嶂,近处山丘绵延逶迤,宛如蜈蚣缓缓爬行;山前地势平缓开阔,两条清澈的小溪于楼前交汇后直奔西南而去,小桥、楼阁、翠竹、村舍点缀其间,风光秀丽,青山绿水与大楼黄墙黑瓦交相辉映,浑然一体,故称“宜山宜水”。
  二宜楼建于清乾隆三十四年(1770年),开基祖为蒋仕熊。他在家中排行第二,膂力超人,开荒种田是能手,在安溪、漳平等处开垦荒田几百亩,聚攒了些财富。
  后娶妻生子,便想为子孙后代建立万代基业。他请了一位勘舆家为他选择了这块风水宝地,不惜巨资,经营了12年才建成这座大楼。楼的平面直径为73.4米,外环楼高四层,内环一层,它均匀、平等地分成12个单元,除门、厅、梯道而外共192间。
今日二宜楼 Today the second floor should be
  如今保存完好,仍为蒋氏聚族而居,住有36户220多人。其空间结构相当合理,内环平屋为“透天厝”,设厨房、餐室与客厅,一至三层为卧室、仓库,四层为自家祖堂,各有楼梯上下。大楼中心是公共场所的大内院,占地600平方米,只设2口水井,竖立着许多2米多高的石柱,可晾晒衣服和农作物。它兼有内通廊式和单元式两种圆楼的优点,抗风抗震,冬暖夏凉,公私兼顾,安稳舒适,故谓“宜家宜室”。
  楼内居民门内是自家天地,户外是家庭世界,楼外是绿色的田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田园牧歌式的生活,确是“宜内宜外”。
  二宜楼在建筑格局上的“一统世界无贵贱,平分空间无大小”,非常有利于家族内部团结,发挥其凝聚、团结、制约和导向功能,说它“宜兄宜弟”、“宜子宜孙”倒也妥贴。
  二宜楼外环楼通高18米,一至三层不开窗,四层只开小窗洞,且密布枪眼,底墙厚2.5米。圆拱形大门用花岗岩条石砌筑,设两重门板,内层铆上铁板,门后有双闩,门顶有泄水漏沙装置,可防火攻。四层楼上在泥墙与板壁之间有全楼贯通的“隐通廊”,还有小门与各户相通。在总体设计上十分科学。祖堂设在中轴线尽端的重要位置,梁柱精制,彩绘生辉,华中见朴,繁简有度,说它是“宜文宜武”一点也不夸张。
  国家重点保护的土楼文物福建省华安 二宜楼位于距仙都镇8公里的仙都镇大地村,是福建省目前唯一的国家级土楼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有“圆楼之王”、“民居瑰宝”、“神州第一楼”之美称。
  二宜楼距今近230年,特点是规模宏大、设计科学、布局合理、雕刻精湛、保存最完好。是研究、探讨、观赏福建省民居古建筑的代表作。
  位于华安县仙都镇大地村的生土圆楼二宜楼是福建省一千多座土楼的佼佼者,有“神州第一楼”、“民居瑰宝”、“土楼之王”等称号,1996年被定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我省土楼中唯一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二宜”二字寓有宜山宜水、宜家宜室、宜内宜外之意。二宜楼历史悠久:它建于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距今已230年,创建者蒋士熊 。
  二宜楼规模巨大 :直径73.4米,分内外二环,外环四层,墙厚2.53米,高16米,全楼扣除公共厅室、楼道,有12个单元,192个房间;二宜楼设计科学:楼外环底层用花岗岩石砌成,二层起用生土夯筑,墙体牢固坚实,具有良好的抗震御风性能。十二单元的结构功能分工清楚,自成体系,四楼利用特厚的墙体收缩一米作为通道成隐通廊环绕全楼,使各单元又能连接沟通,把隐私独立性和凝聚性完美地结合起来。另外在大门上设泄沙漏水装置,各单元设“之”型弯曲传声洞,楼内设通往楼外的暗道等,这些都有利于加强内外联系和御敌;二宜楼雕刻精湛:一层大门和四层祖堂都采用悬梁吊柱法,斗拱木雕刻精细,彩绘绚丽,建筑细致精美,石雕意蕴深远;二宜楼保存完好:楼内至今尚有三十多户一百多个人口,且历代香火兴旺,人才辈出。如今当人们走进二宜楼,便有古色古香、古朴雄浑、幽深宁静之感,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神秘而华丽的世界。
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World Cultural Heritage
  福建(华安)土楼成功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在加拿大魁北克市举行的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来自各国的专家经过紧张热烈的审议讨论,最后由包括中国在内的21个委员国一致表示通过将中国的福建土楼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福建土楼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大型民居建筑,造型独特、规模宏大、结构奇巧,以丰富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聚居方式、合理的布局及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选址理念而备受世人瞩目。1999年,福建土楼“申遗”工作启动。2000年4月,福建省政府正式确定由永定、南靖、华安三县的“六群四楼”共46座土楼,以“福建土楼”的名义正式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项目。2004年,福建土楼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去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对福建土楼遗产申报项目进行现场评估考察。今年上半年,福建土楼顺利通过正式评估,成为提交第32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表决的全球47项申报世界遗产项目之一,这也是2008年我国参评的唯一文化遗产审议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