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貴州 >銅仁 >銅仁市區 > 九竜洞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九竜洞投訴電話貴州省旅遊投訴電話:0851-6818436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九竜洞景區榮譽貴州省首批確定的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九竜洞門票價格門票$10.00+進山費$2.00九竜洞開放時間8:00-18:00
  
  九竜洞是貴州省首批確定的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位於銅仁城東17公裏的駡竜溪右側觀音山山腰,其山峭壁嶙峋、雄奇險峻、漫山翠竹,緑意森然,它背靠更高的“六竜山”,面臨秀麗的錦江河。為九竜洞鋪設了一幅壯麗的外景。相傳六竜山上有六條黃竜,相邀錦江中的三條青竜來洞中相聚,九竜來到洞中,見這蓬萊仙境般的洞府,頓時私欲大發,都想將洞府據為已有,相爭不休。待到雞鳴天亮時,誰也無法返回原來的居所了,衹得盤踞在洞內深處的一巨型彩柱上,再也不能脫身。山下有條小溪,因九竜爭洞相鬧,人們不得安寧,就駡竜不止,遂有“九竜盤柱”、“駡竜溪”之名。“九竜洞”由此得名。
  
  “九竜洞”廣大恢宏,寬70多米,最寬處達100米左右,高30--70米不等。現已探明部分,洞長2258米,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洞內有7個大廳,已嚮遊人開放3個大廳共12個景區。單是石柱、石筍就有數百根之多,30米以上的石柱有8根,20米以上的有6根,10米以上的有18根。另外,還有一竪井狀的天廳和一條地下河。各廳洞中有洞,洞內廳廳相連,石筍、石柱、石花、石幔等漫布各廳各洞,各具特色,千姿百態,景象萬千。第一廳為略斜平頂洞,右側石柱林立,左側石花盛開,內有“水簾洞天”、“竜口含珠”、“斑虎下山”、“竜洞夕照”、“南國白象”諸景,尤以巍然矗立的“寶塔”及直指蒼穹的“長劍”,挺拔雋秀,天工奇巧,構成一幅幅秀麗奇特的景色,極為壯觀。
  
  第二廳為平頂洞,洞頂石幔千吊萬挂,纖巧玲瓏,密集成網狀石簾,如雲山霧嶺,霓障霞峰。左側“仙人床”前,輕紗飄渺,右側“翠竹”叢中,緑景搖曳;雜以白如玉石的鐘乳,青似黑墨的石柱,人們以“獨立寒秋”、“二喬爭豔”、“海花疊翠”、“仙女起舞”、“唐僧取經”、“金雞巴壁”、“玉柱銀花”等命名,真是惟妙惟肖。遊人至此,浮想聯翩,留連忘返。
  
  第三大廳為圓頂洞,洞廳之大,可容萬人,是全洞之精華之所在,最為壯觀,在燈光映照下,有霧裏桃源,月下鄉之感。大廳兩側,各有三根粗壯雄偉的擎天大柱與洞頂相連,高30餘米,其中一突出者竟高達39.88米,周圍16.4米,是我國目前開放洞穴中最高的石柱,為全世界第二高。柱身布滿石花,如金雕玉鏤,遂使三廳有如宮殿般華美莊嚴。“孔雀開屏”、“青竜盤柱”、“蟠桃獻壽”、“金壁玉菇”、“竜蝦出洞”、“醒獅怒吼”諸景紛呈,目不暇接。此外。石柱腳旁,又小景繁多:有的似猛獸在撲騰翻飛;有的象雛鳥欲展翅高飛;有如孩童圍桌攻讀;有若春筍破土而出。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洞中有一暗河,淙淙流水,清澈明淨,鼕暖夏涼,穿過洞底,流經洞前峭壁,成飛瀑急瀉而下,如白練千尺,蔚為奇觀。暗河可行走50米,時而涉水,進而踏礅,別有情趣。暗河右側又一小洞,洞內“梯田”層層,嵐光掩映,遠近村落,依稀可見,景物雖小,興味無窮。
  
  更令人驚嘆的是“九竜洞”外側大約1.5公裏的地方天然生成有兩個小洞,它們一個出冷風,一個出熱風,一個在炎熱盛夏涼風徐徐,一個在三九寒鼕反而冒出融融暖氣,因此稱為“冷熱二風洞”。咫尺之間,兩個洞口卻冷熱相存,陰陽交錯,實為世間罕有。
河南省盧氏縣九竜洞
  九竜洞風景區面積約10平方公裏,位於河南省盧氏縣雙槐樹鄉境內,地處伏牛山南麓,西接秦嶺,東與熊耳山主峰毗連,南與玉皇尖森林公園相望,屬長江流域。景區春天山花爛漫、奼紫嫣紅、鳥語花香、萬木爭榮;夏季山清水碧、林木蔥鬱、氣候清爽宜人,實為避暑勝地;滿山霜葉可與香山紅葉比美,雲山霧海,如臨蓬萊仙境。
  距雙槐樹街2.5公裏的石門水庫旁,有一天然大型石灰岩溶洞,洞呈多層結構,其上層為洞中之洞,下層集水成潭為水中之洞。據傳九竜洞有九層,是九竜聖母生有九條小竜,分別盤居在九層樓上和九竜潭內,故稱九竜洞九竜洞下有一泉水奔涌而出,浪花飛濺,流量穩定,常年不柘,清澈甘甜。飲用此水可延年益壽,被譽為“九竜聖水”,因水從九竜洞下涌出,故名九竜泉。泉旁有廳樹兩棵,相傳為九竜聖母的拐杖所變,年年花盛開,歲歲花不同,一年四季求神藥、祈雨求水者絡繹不絶。九竜洞口南邊有一水庫,水域面積7萬餘平方米,容量百萬立方,藍天白雲、湖光山色、碧波蕩漾;山、水、洞聯為一體,極富詩情畫意。
  該風景區的第二景點是仙傢洞、天井等。仙傢洞與九竜洞同在白竜山西側,兩洞直綫距離不足1公裏,海拔高差約150米左右,位於雙槐樹街北2公裏處的鹿角溝腦,是一處內涵深厚、景點衆多的又一大型石灰岩溶洞。該洞現為一旱洞,深154米,入洞、仰面即見一尊2.5米高的白衣天神坐守在洞中間,水族隊須從他的兩邊通過,前行數步進一廳,遂見一群石羊,形態、大小不同,加上地勢傾斜,頗似群羊嬉戲於表坡之上。再前行經過一道狹路,即進入一條寬3米左右、高5米以上、長數十米的“藝術長廊”,但見“瀑布”飄落、“佛像”端坐,“大象”靜立,嫻雅大度;令人感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仙傢洞末端為一大廳,深35米,寬15米,高20米以上,大廳面積約500多平方米,四壁孔洞啓迪布,奇石聳立。盡頭為一深穴,水流衝涮痕跡十分明顯,現已被活土層堵塞,似其地下溶洞景點必將增多,從而大大提高其旅遊觀賞價值。
  天井距仙傢洞水平距離僅1000米左右,規模更為宏大,井內的鐘乳石和石筍發育完全,保存良好,形態逼真,變化萬千,更具開發價值。 以九竜洞為中心的地區是一個大型石灰岩溶洞群,除九竜洞、仙傢洞、天井外,還有老群洞、觀音洞、神仙洞等69個景點有待進一步開發。 九竜洞風景區緊鄰雙槐樹鄉政府所在地,近幾年小集鎮建設突飛猛進,已建成了美麗、寬敞、潔淨、具有江南特色的秀麗小鎮,為風景區旅遊開發提供了十分便利的生活、住宿、娛樂條件。
河南省宜陽縣九竜洞
  九竜洞位於宜陽縣西南部的半坡山山腰,白楊鎮西北7公裏處,距縣城東南12公裏。這是一個天然的石灰岩溶洞,相傳竜母一胎孿生九子就在此洞。至今每年農歷三月三民間還有規模盛大的廟會,遠近數萬善男信女到此進香還願,嚮九竜聖母祁求風調雨順,幸福平安。洞為東西至西北走嚮,深約500米,內有石板橋與九竜聖母像。洞裏潮濕幽邃,蜿蜓崎嶇,景色奇幻,是好遊者尋奇探勝的天然佳境。
  從洞口往裏走6米,突然撮合,口似臉盆大小。要想通過,就必須雙腳先滑進去,然後仰面嚮上,脊背貼地慢慢溜過,遊人把這叫過馬鞍橋。往裏再走百餘米,豁然敞開,為遊人憩息之處。在此仰視洞頂,可見微隙,猶如星光閃爍。再往裏10多米,便為需小心翼翼手攀洞壁越過“竜井”。竜井早年尚深,後因歷年涮洞逐漸淤積,現僅深1米許。過了竜井,即將拜見“九竜聖母”。相傳要見聖母,便得順石滑入約1米見方的淨身潭淨身。再往前約200米,廣約數畝的九竜潭便出現在眼前。潭水緑中透黑,晶瑩深邃,涼若冰霜,投石擊水,有如雷鳴般的響聲。洞內水綉、水花甚多,洞壁石柱聳立,洞頂星羅棋布的石鐘乳,千姿百態,妙趣橫生,若泅渡而過,在右側2米處有天然“九竜聖母”石像一尊,安然靜坐,悠閑自得。
  九竜洞至今仍有許多未解之密,撲朔迷離,令人神往。如九竜洞是什麽時候發現的,九竜聖母生九竜的傳說到底是怎麽回事,九竜洞到底有多深、多大,洞分幾層,水都流到那裏去了,是否通嚮了幾十裏外的後洞,還有多少洞穴未被發現,每年的涮洞是怎麽回事,洞內的金箔聖書又是怎麽回事,等等,都吸引着更多的人來追尋探索。
  洞口右側20米處拾級30餘層,有九竜聖母廟,對面是石城山,山頂高入雲霄,尚存古石城,祖師廟在雲霧繚繞間時隱時現,天色山光,相映成趣,水清木秀渾然一體。洞口原來用磚砌成,清代在洞口還築有雕畫柱捲檐亭,迎面題寫有“九竜聖母洞”字樣。至今衹存碑刻兩方:一為“祈雨九竜洞靈應碑”,建於明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一為“九竜洞建亭記”碑,建於清鹹豐九年(1859年)。
貴州省遵義縣九竜洞
  九竜洞,又名竜岩洞,在楓香鎮青坑村九竜山二洞岩半山腰,位於遵仁公路側,距縣城50公裏。竜岩洞發育於寒武係白雲質灰岩構成的巨大山腹中,從坡面槽溝下滲的岩溶裂隙水造就了這座瑰麗輝煌的地下宮殿。溶洞呈南北走嚮,洞口朝南,已探明部分長600餘米。竜岩洞為高位溶洞,各種岩溶堆積物和洞廳結構復雜,集中展現了多層位、多類型,多格局的豐富景觀。
遼寧省阜新市九竜洞
  九竜洞位於阜新市西南大約40多公裏的臥鳳溝鄉他拉房村,是阜新市既將開發的阜新市自然風景區。在他拉房村南面有一個山洞,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當地連年大旱,上天派下九條竜施雨解救旱情,因住在此洞而得名
  當進入去九竜洞的山路時,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不遠處的半山腰上一片片火紅,楓葉象一幅生動誘人的畫捲,展現在藍天白雲間燃起的篝火中,漫山遍野的的楓林“點燃”了整個山體,彤紅的散發出震撼人心的美麗、誘人的壯觀景色,真所謂“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
  到了滿是紅葉的山腳下,眼前的楓樹在秋風的吹拂下 ,揚起火一揚的手臂,象在迎接盼望已久的親人,不停的揮舞着;如玉黛嬌容透着青春氣息的少女,揮灑着風情浪漫,醉人心扉。
  走近滿是楓樹的林中,但見形狀各異的紅葉,吸引着人們駐足觀賞,有的像手掌、有的像五星、有的酷似愛心、有的又像空中飛舞的羽毛;漂亮的色彩,充滿着神奇,有火紅、血紅、鐵紅、紫紅、玫瑰紅等。不禁使人有一種“曉來誰染楓林醉,沉睡山中不思歸”的意境。
  豔陽當空,秋風宜人的時節。將自己融入這大自然恩賜的夢境一般的美景之中,欣賞純潔壯觀的紅葉,陶醉於迷人豔麗的色彩。不是很美嗎!
貴州省銅仁市九竜洞
  位於貴州省銅仁市城東17公裏的駡竜溪右側觀音山山腰,是貴州省首批確定的十大風景名勝之一。
  相傳,古時有六條黃竜,相邀錦江中的三條青竜來洞中相聚,九竜來到洞中,見這蓬萊仙境般的洞府,頓時私欲大發,都想將洞府據為已有,相爭不休。待到雞鳴天亮時,誰也無法返回原來的居所了,衹得盤踞在洞內深處的一巨型彩柱上,再也不能脫身。山下有條小溪,因九竜爭洞相鬧,人們不得安寧,就駡竜不止,遂有“九竜盤柱”、“駡竜溪”之名。“九竜洞”由此得名。
  “九竜洞”廣大恢宏,洞內有7個大廳,洞長2258米,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已嚮遊人開放3個大廳共12個景區。
  第一廳洞寬70多米,高30--70米不等。單是石柱、石筍就有數百根之多,30米以上的石柱有8根,20米以上的有6根,10米以上的有18根。另外,還有一竪井狀的天廳和一條地下河。各廳洞中有洞,洞內廳廳相連,石筍、石柱、石花、石幔等漫布各廳各洞,各具特色,千姿百態,景象萬千。第一廳為略斜平頂洞,右側石柱林立,左側石花盛開,內有“水簾洞天”、“竜口含珠”、“斑虎下山”、“竜洞夕照”、“南國白象”諸景,尤以巍然矗立的“寶塔”及直指蒼穹的“長劍”,挺拔雋秀,天工奇巧,構成一幅幅秀麗奇特的景色,極為壯觀。
  第二廳為平頂洞,洞頂石幔千吊萬挂,纖巧玲瓏,密集成網狀石簾,如雲山霧嶺,霓障霞峰。左側“仙人床”前,輕紗飄渺,右側“翠竹”叢中,緑景搖曳;雜以白如玉石的鐘乳,青似黑墨的石柱,人們以“獨立寒秋”、“二喬爭豔”、“海花疊翠”、“仙女起舞”、“唐僧取經”、“金雞巴壁”、“玉柱銀花”等命名,真是惟妙惟肖。遊人至此,浮想聯翩,流連忘返。
  第三大廳為圓頂洞,洞廳之大,可容萬人,是全洞之精華之所在,最為壯觀,在燈光映照下,有霧裏桃源,月下鄉之感。大廳兩側,各有三根粗壯雄偉的擎天大柱與洞頂相連,高30餘米,其中一突出者竟高達39.88米,周圍16.4米,是我國目前開放洞穴中最高的石柱,為全世界第二高。柱身布滿石花,如金雕玉鏤,遂使三廳有如宮殿般華美莊嚴。“孔雀開屏”、“青竜盤柱”、“蟠桃獻壽”、“金壁玉菇”、“竜蝦出洞”、“醒獅怒吼”諸景紛呈,目不暇接。此外。石柱腳旁,又小景繁多:有的似猛獸在撲騰翻飛;有的象雛鳥欲展翅高飛;有如孩童圍桌攻讀;有若春筍破土而出。琳琅滿目,美不勝收。洞中有一暗河,淙淙流水,清澈明淨,鼕暖夏涼,穿過洞底,流經洞前峭壁,成飛瀑急瀉而下,如白練千尺,蔚為奇觀。暗河可行走50米,時而涉水,進而踏礅,別有情趣。暗河右側又一小洞,洞內“梯田”層層,嵐光掩映,遠近村落,依稀可見,景物雖小,興味無窮。
  更令人驚嘆的是“九竜洞”外側大約1.5公裏的地方天然生成有兩個小洞,它們一個出冷風,一個出熱風,一個在炎熱盛夏涼風徐徐,一個在三九寒鼕反而冒出融融暖氣,因此稱為“冷熱二風洞”。咫尺之間,兩個洞口卻冷熱相存,陰陽交錯,實為世間罕有。
山西省壺關縣九竜洞
  位於壺關縣太行大峽𠔌後堖峽𠔌中段的黃崖上,全長400餘米,主洞如葫蘆狀,後有內洞,旁有側洞,三洞相連。主洞右側壁上有狀如蓮花、牡丹、石榴花等花卉的鐘乳石圖案。左側洞中間凸出恰似竜體,其鱗片如人工雕刻,排列有序,竜體將三洞連接,內洞頂端狀如一隻鼓眼寬嘴青蛙從洞頂伸出,直視洞口,一股20餘米高,1.5米寬的飛瀑從口中噴射而出。
福建省福安市九竜洞
  位於福建省福安市的九竜洞,脈通福安名山白雲山。九竜洞由來的傳說亦頗具傳奇色彩,此不贅述。近年來此洞名噪一時乃因中國地質專傢考察,發現冰臼群。認為是大規模古冰川遺跡——冰臼群。專傢認定,該冰臼群規模之巨實屬罕見,進一步證明我國東部海拔低於2500米的地方存在第四紀冰川遺跡之說(所謂冰臼,是冰川融水攜帶冰碎屑、岩屑物質,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對下覆基岩進行強烈衝擊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態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
  福建九竜洞 冰臼群怪狀嶙峋,有愛心石臼、陰陽石臼、蝌蚪石臼、漏鬥石臼、連環石臼、天眼石臼等等,猶如雕塑藝術的大觀園。中國地質科學研究人員判斷石臼應為“冰臼”,研究人員推算,距今大約二百萬至三百萬年前的第四紀早期,這一帶曾被冰川覆蓋。
  福安白雲山大規模冰臼群被發現是地質奇跡,對古冰川研究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和觀賞價值。我國地質學家認為:冰臼,尤其是中國東部中低山區冰臼分佈,堪稱“世界奇觀”和“天下一絶”。
近義詞
九竜洞居委會, 九竜洞社區
相關詞
旅遊銅仁洞穴景點風景區六竜山溶洞群
包含詞
九竜洞村九竜洞冰臼九竜洞居委會
九竜洞風景區九竜洞風景名勝區九竜洞自然風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