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九大行星
目錄
jiǔ dà háng xīng jiǔ dà háng xīng
  太陽係的九大行星。指在橢圓軌道上繞太陽轉的主要天體。它們不能發光,以反射太陽的光而發亮。按距太陽由近及遠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八大行星簡介
  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界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决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並命名為小行星134340號,從太陽係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現在太陽係衹有八大行星。文中所有涉及“九大行星”的都已改為“八大行星”。
  從2006年8月24日11起,新的太陽係八大行星分別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新的天文發現不斷使“九大行星”的傳統觀念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先後發現冥王星與太陽係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冥王星所處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於太陽係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係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
水星
  水星最接近太陽,是太陽係中第二小行星。水星在直徑上小於木衛三和土衛六,但它更重。
  公轉軌道: 距太陽 57,910,000 千米 (0.38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4,880 千米
  質量: 3.30e23 千克
  在古羅馬神話中水星是商業、旅行和偷竊之神,即古希臘神話中的赫耳墨斯,為衆神傳信的神,或許由於水星在空中移動得快,纔使它得到這個名字。
  早在公元前3000年的蘇美爾時代,人們便發現了水星,古希臘人賦於它兩個名字:當它初現於清晨時稱為阿波羅,當它閃爍於夜空時稱為赫耳墨斯。不過,古希臘天文學家們知道這兩個名字實際上指的是同一顆星星,赫拉剋賴脫(公元前5世紀之希臘哲學家)甚至認為水星與金星並非環繞地球,而是環繞着太陽在運行。
  僅有水手10號探測器於1973年和1974年三次造訪水星。它僅僅勘測了水星表面的45%(並且很不幸運,由於水星太靠近太陽,以致於哈博望遠鏡無法對它進行安全的攝像)。
  水星的軌道偏離正圓程度很大,近日點距太陽僅四千六百萬千米,遠日點卻有7千萬千米,在軌道的近日點它以十分緩慢的速度按歲差圍繞太陽嚮前運行(歲差:地軸進動引起春分點嚮西緩慢運行,速度每年0.2",約25800年運行一周,使回歸年比恆星年短的現象。分日歲差和行星歲差兩種,後者是由行星引力産生的黃道面變動引起的。)在十九世紀,天文學家們對水星的軌道半徑進行了非常仔細的觀察,但無法運用牛頓力學對此作出適當的解釋。存在於實際觀察到的值與預告值之間的細微差異是一個次要(每千年相差七分之一度)但睏擾了天文學家們數十年的問題。有人認為在靠近水星的軌道上存在着另一顆行星(有時被稱作vulcan,“祝融星”),由此來解釋這種差異,結果最終的答案頗有戲劇性:愛因斯坦的廣義相對論。在人們接受認可此理論的早期,水星運行的正確預告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水星因太陽的引力場而繞其公轉,而太陽引力場極其巨大,據廣義相對論觀點,質量産生引力場,引力場又可看成質量,所以巨引力場可看作質量,産生小引力場,使其公轉軌道偏離。類似於電磁波的發散,變化的磁場産生電場,變化的電場産生磁場,傳嚮遠方。--譯註)
  在1962年前,人們一直認為水星自轉一周與公轉一周的時間是相同的,從而使面對太陽的那一面恆定不變。這與月球總是以相同的半面朝嚮地球很相似。但在1965年,通過多普勒雷達的觀察發現這種理論是錯誤的。現在我們已得知水星在公轉二周的同時自轉三周,水星是太陽係中目前唯一已知的公轉周期與自轉周期共動比率不是1:1的天體。
  水星上的溫差是整個太陽係中最大的,溫度變化的範圍為90開到700開。相比之下,金星的溫度略高些,但更為穩定。
  水星在許多方面與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許多隕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沒有板塊運動。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立方釐米 月球 3.34/立方釐米)。水星是太陽係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事實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於萬有引力的壓縮;或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將大於地球,這表明水星的鐵質核心比地球的相對要大些,很有可能構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對而言,水星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地幔和地殼。
  巨大的鐵質核心半徑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而硅酸????外殼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狀。
  事實上水星的大氣很稀薄,由太陽風帶來的被破壞的原子構成。水星溫度如此之高,使得這些原子迅速地散逸至太空中,這樣與地球和金星穩定的大氣相比,水星的大氣頻繁地被補充更換。
  水星的表面表現出巨大的急斜面,有些達到幾百千米長,三千米高。有些橫處於環形山的外環處,而另一些急斜面的面貌表明他們是受壓縮而形成的。據估計,水星表面收縮了大約0.1%(或在星球半徑上遞減了大約1千米)。
  水星上最大的地貌特徵之一是caloris 盆地,直徑約為1300千米,人們認為它與月球上最大的盆地maria相似。如同月球的盆地,caloris盆地很有可能形成於太陽係早期的大碰撞中,那次碰撞大概同時造成了星球另一面正對盆地處奇特的地形。
  除了布滿隕石坑的地形,水星也有相對平坦的平原,有些也許是古代火山運動的結果,但另一些大概是隕石所形成的噴出物沉積的結果。
  水星有一個小型磁場,磁場強度約為地球的1%。
  至今未發現水星有衛星。
  通常通過雙筒望遠鏡甚至直接用肉眼便可觀察到水星,但它總是十分靠近太陽,在曙暮光中難以看到。mike harvey的行星尋找圖表指出此時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星光燦爛”這個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細緻的定製。
金星
  金星是離太陽第二近,太陽係中第六大行星。在所有行星中,金星的軌道最接近圓,偏差不到1%。
  軌道半徑: 距太陽 108,200,000 千米 (0.72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103.6 千米
  質量: 4.869e24 千克
  金星 (希臘語: 阿佛洛狄特;巴比倫語: ishtar)是美和愛的女神,之所以會如此命名,也許是對古代人來說,它是已知行星中最亮的一顆。(也有一些異議,認為金星的命名是因為金星的表面如同女性的外貌。)
  金星在史前就已被人所知曉。除了太陽與月亮外,它是最亮的一顆。就像水星,它通常被認為是兩個獨立的星構成的:晨星叫eosphorus,晚星叫hesperus,希臘天文學家更瞭解這一點。
  既然金星是一顆內層行星,從地球用望遠鏡觀察它的話,會發現它有位相變化。伽利略對此現象的觀察是贊成哥白尼的有關太陽係的太陽中心說的重要證據。
  第一艘訪問金星的飛行器是1962年的水手2號。隨後,它又陸續被其他飛行器:金星先鋒號,蘇聯尊嚴7號(第一艘在其他行星上着陸的飛船)、尊嚴9號(第一次返回金星表面照片[左圖])訪問(迄今已總共至少20次)。最近,美國軌道飛行器magellan成功地用雷達産生了金星表面地圖。
  金星的自轉非常不同尋常,一方面它很慢(金星日相當於243個地球日,比金星年稍長一些),另一方面它是倒轉的。另外,金星自轉周期又與它的軌道周期同步,所以當它與地球達到最近點時,金星朝地球的一面總是固定的。這是不是共鳴效果或衹是一個巧合就不得而知了。
  金星有時被譽為地球的姐妹星,在有些方面它們非常相像:
  -- 金星比地球略微小一些(95%的地球直徑,80%的地球質量)。
  -- 在相對年輕的表面都有一些環形山口。
  -- 它們的密度與化學組成都十分類似。
  由於這些相似點,有時認為在它厚厚的雲層下面金星可能與地球非常相像,可能有生命的存在。但是不幸的是,許多有關金星的深層次研究表明,在許多方面金星與地球有本質的不同。
  金星的大氣壓力為90個標準大氣壓(相當於地球海洋深1千米處的壓力),大氣大多由二氧化碳組成,也有幾層由硫酸組成的厚數千米的雲層。這些雲層擋住了我們對金星表面的觀察,使得它看來非常模糊。這稠密的大氣也産生了溫室效應,使金星表面溫度上升400度,超過了740開(總以使鉛條熔化)。金星表面自然比水星表面熱,雖然金星比水星離太陽要遠兩倍。
  雲層頂端有強風,大約每小時350千米,但表面風速卻很慢,每小時幾千米不到。
地球
  地球是距太陽第三顆,也是第五大行星:
  軌道半徑: 149,600,000 千米 (離太陽1.0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2,756.3 千米
  質量: 5.9736e24 千克
  地球是唯一一個不是從希臘或羅馬神話中得到的名字。earth一詞來自於古英語及日耳曼語。這裏當然有許多其他語言的命名。在羅馬神話中,地球女神叫tellus-肥沃的土地(希臘語:gaia, 大地母親)
  直到16世紀哥白尼時代人們纔明白地球衹是一顆行星。
  地球,當然不需要飛行器即可被觀測,然而我們直到二十世紀纔有了整個行星的地圖。由空間拍到的圖片應具有合理的重要性;舉例來說,它們大大幫助了氣象預報及暴風雨跟蹤預報。它們真是與衆不同的漂亮啊!
  地球由於不同的化學成分與地震性質被分為不同的岩層(深度-千米):
  0- 40 地殼
  40- 400 upper mantle - 上地幔
  400- 650 transition region - 過渡區域
  650-2700 lower mantle - 下地幔
  2700-2890 d'' layer - d"層
  2890-5150 outer core - 外核
  5150-6378 inner core - 內核
  地殼的厚度不同,海洋處較薄,大洲下較厚。內核與地殼為實體;外核與地幔層為流體。不同的層由不連續斷面分割開,這由地震數據得到;其中最有名的有數地殼與上地幔間的莫霍面-不連續斷面了。
  地球的大部分質量集中在地幔,剩下的大部分在地核;我們所居住的衹是整體的一個小部分(下列數值×10e24千克):
  大氣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幔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可能大多由鐵構成(或鎳/鐵),雖然也有可能是一些較輕的物質。地核中心的溫度可能高達7500k,比太陽表面還熱;下地幔可能由硅,鎂,氧和一些鐵,鈣,鋁構成;上地幔大多由olivene,pyroxene(鐵/鎂硅酸????),鈣,鋁構成。我們知道這些金屬都來自於地震;上地幔的樣本到達了地表,就像火山噴出岩漿,但地球的大部分還是難以接近的。地殼主要由石英(硅的氧化物)和類長石的其他硅酸????構成。就整體看,地球的化學元素組成為:
  34.6% 鐵
  29.5% 氧
  15.2% 硅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太陽係中密度最大的星體。
  其他的類地行星可能也有相似的結構與物質組成,當然也有一些區別:月球至少有一個小內核;水星有一個超大內核(相當於它的直徑);火星與月球的地幔要厚得多;月球與水星可能沒有由不同化學元素構成的地殼;地球可能是唯一一顆有內核與外核的類地行星。值得註意的是,我們的有關行星內部構造的理論衹是適用於地球。
  不像其他類地行星,地球的地殼由幾個實體板塊構成,各自在熱地幔上漂浮。理論上稱它為板塊說。它被描繪為具有兩個過程:擴大和縮小。擴大發生在兩個板塊互相遠離,下面涌上來的岩漿形成新地殼時。縮小發生在兩個板塊相互碰撞,其中一個的邊緣部份伸入了另一個的下面,在熾熱的地幔中受熱而被破壞。在板塊分界處有許多斷層(比如加利福尼亞的san andreas斷層),大洲板塊間也有碰撞(如印度洋板塊與亞歐板塊)。目前有八大板塊:
  北美洲板塊 - 北美洲,西北大西洋及格陵蘭島
  南美洲板塊 - 南美洲及西南大西洋
  南極洲板塊 - 南極洲及沿海
  亞歐板塊 - 東北大西洋,歐洲及除印度外的亞洲
  非洲板塊 - 非洲,東南大西洋及西印度洋
  印度與澳洲板塊 - 印度,澳大利亞,新西蘭及大部分印度洋
  nazca板塊 - 東太平洋及毗連南美部分地區
  太平洋板塊 - 大部分太平洋(及加利福尼亞南岸)
  還有超過廿個小板塊,如阿拉伯,菲律賓板塊。地震經常在這些板塊交界處發生。繪成圖使得更容易地看清板塊邊界。
  地球的表面十分年輕。在50億年的短周期中(天文學標準),不斷重複着侵蝕與構造的過程,地球的大部分表面被一次又一次地形成和破壞,這樣一來,除去了大部分原始的地理痕跡(比如星體撞擊産生的火山口)。這樣一來,地球上早期歷史都被清除了。地球至今已存在了45到46億年,但已知的最古老的石頭衹有40億年,連超過30億年的石頭都屈指可數。最早的生物化石則小於39億年。沒有任何確定的記錄表明生命真正開始的時刻。
  71%的地球表面為水所覆蓋。地球是行星中唯一一顆能在表面存在有液態水(雖然在土衛六的表面存在有液態乙烷與甲烷,木衛二的地下有液態水)。我們知道,液態水是生命存在的重要條件。海洋的熱容量也是保持地球氣溫相對穩定的重要條件。液態水也造成了地表侵蝕及大洲氣候的多樣化,目前這是在太陽係中獨一無二的過程(很早以前,火星上也許也有這種情況)。
  地球的大氣由77%的氮,21%氧,微量的氬、二氧化碳和水組成。地球初步形成時,大氣中可能存在大量的二氧化碳,但是幾乎都被組合成了碳酸????岩石,少部分溶入了海洋或給活着的植物消耗了。現在板塊構造與生物活動維持了大氣中二氧化碳到其他場所再返回的不停流動。大氣中穩定存在的少量二氧化碳通過溫室效應對維持地表氣溫有極其深遠的重要性。溫室效應使平均表面氣溫提高了35攝氏度(從凍人的-21℃升到了適人的14℃);沒有它海洋將會結冰,而生命將不可能存在。
  豐富的氧氣的存在從化學觀點看是很值得註意的。氧氣是很活潑的氣體,一般環境下易和其他物質快速結合。地球大氣中的氧的産生和維持由生物活動完成。沒有生命就沒有充足的氧氣。
  地球與月球的交互作用使地球的自轉每世紀減緩了2毫秒。當前的調查顯示出大約在9億年前,一年有481天又18小時。
火星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係中第七大行星:
  公轉軌道: 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6,794 千米
  質量: 6.4219e23 千克
  火星(希臘語: 阿瑞斯)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顔色而得來的;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生”。(趣記:在希臘人之前,古羅馬人曾把火星人微言輕農耕之神來供奉。而好侵略擴張的希臘人卻把火星作為戰爭的象徵)而三月份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火星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為人類所知。由於它被認為是太陽係中人類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說傢們的喜愛。但可惜的是那條著名的被lowell“看見”的“運河”以及其他一些什麽的,都衹是如barsoomian公主們一樣是虛構的。
  第一次對火星的探測是由水手4號飛行器在1965年進行的。人們接連又作了幾次嘗試,包括1976年的兩艘海盜號飛行器。此後,經過長達20年的間隙,在1997年的七月四日,火星探路者號終於成功地登上火星。
  火星的軌道是顯著的橢圓形。因此,在接受太陽照射的地方,近日點和遠日點之間的溫差將近30攝氏度。這對火星的氣候産生巨大的影響。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大約為218k(-55℃,-67華氏度),但卻具有從鼕天的140k(-133℃,-207華氏度)到夏日白天的將近300k(27℃,80華氏度)的跨度。儘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積卻相當於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
  除地球,火星是具有最多各種有趣地形的固態表面行星。其中不乏一些壯觀的地形:
  - 奧林匹斯山脈: 它在地表上的高度有24千米(78000英尺),是太陽係中最大的山脈。它的基座直徑超過500千米,並由一座高達6千米(20000英尺)的懸崖環繞着;
  - tharsis: 火星表面的一個巨大凸起,有大約4000千米寬,10千米高;
  - valles marineris: 深2至7千米,長為4000千米的峽𠔌群;
  - hellas planitia: 處於南半球,6000多米深,直徑為2000千米的衝擊環形山。
  火星的表面有很多年代已久的環形山。但是也有不少形成不久的山𠔌、山脊、小山及平原。
  在火星的南半球,有着與月球上相似的麯型的環狀高地。相反的,它的北半球大多由新近形成的低平的平原組成。這些平原的形成過程十分復雜。南北邊界上出現幾千米的巨大高度變化。形成南北地勢巨大差異以及邊界地區高度劇變的原因還不得而知(有人推測這是由於火星外層物增加的一瞬間産生的巨大作用力所形成的)。最近,一些科學家開始懷疑那些陡峭的高山是否在它原先的地方。這個疑點將由“火星全球勘測員”來解决。
  火星的內部情況衹是依靠它的表面情況資料和有關的大量數據來推斷的。一般認為它的核心是半徑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質組成;外包一層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層是一層薄薄的外殼。相對於其他固態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較低,這表明,火星核中的鐵(鎂和硫化鐵)可能含帶較多的硫。
  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躍的板塊運動;沒有跡象表明火星發生過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皺山係的地殼平移活動。由於沒有橫嚮的移動,在地殼下的巨熱地帶相對於地面處於靜止狀態。再加之地面的輕微引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但是,人們卻未發現火山最近有過活動的跡象。雖然,火星可能曾發生過很多火山運動,可它看來從未有過任何板塊運動。
  火星上曾有過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十分清楚地證明了許多地方曾受到侵蝕。在過去,火星表面存在過幹淨的水,甚至可能有過大湖和海洋。但是這些東西看來衹存在很短的時間,而且據估計距今也有大約四十億年了。(valles marneris不是由流水通過而形成的。它是由於外殼的伸展和撞擊,伴隨着tharsis凸起而生成的)。
  在火星的早期,它與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樣,火星上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轉化為含碳的岩石。但由於缺少地球的板塊運動,火星無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環到它的大氣中,從而無法産生意義重大的溫室效應。因此,即使把它拉到與地球距太陽同等距離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溫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層薄薄的大氣主要是由餘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強僅為大約7毫巴(比地球上的1%還小),但它隨着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盆地的最深處可高達9毫巴,而在olympus mons的頂端卻衹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爾整月席捲整顆行星的颶風和大風暴。火星那層薄薄的大氣層雖然也能製造溫室效應,但那些僅能提高其表面5k的溫度,比我們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火星的兩極永久地被固態二氧化碳(幹冰)覆蓋着。這個冰罩的結構是層疊式的,它是由冰層與變化着的二氧化碳層輪流疊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華,留下剩餘的冰水層。由於南部的二氧化碳從沒有完全消失過,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層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層。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知道,但或許是由於火星赤道面與其運行軌道之間的夾角的長期變化引起氣候的變化造成的。或許在火星表面下較深處也有水存在。這種因季節變化而産生的兩極覆蓋層的變化使火星的氣壓改變了25%左右(由海盜號測量出)。
  但是最近通過哈博望遠鏡的觀察卻表明海盜號當時勘測時的環境並非是典型的情況。火星的大氣現在似乎比海盜號勘測出的更冷、更幹了(詳細情況請看來自stsci站點)。
  海盜號嘗試過作實驗去决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結果是否定的。但樂觀派們指出,衹有兩個小樣本是合格的,並且又並非來自最好的地方。以後的火星探索者們將繼續更多的實驗。
  火星的衛星
  火星有兩個小型的近地面衛星。
  衛星 距離(千米) 半徑(千米) 質量(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火衛一 9000 11 1.08e16 hall 1877
  火衛二 23000 6 1.80e15 hall 1877
木星
  木星是離太陽第五顆行星,而且是最大的一顆,比所有其他的行星的合質量大2倍(地球的318倍)。
  公轉軌道: 距太陽 778,330,000 千米 (5.20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142,984 千米 (赤道)
  質量: 1.900e27 千克
  木星(a.k.a. jove; 希臘人稱之為 宙斯)是上帝之王,奧林匹斯山的統治者和羅馬國的保護人,它是cronus(土星)的兒子。
  木星是天空中第四亮的物體(次於太陽,月球和金星;有時候火星更亮一些),早在史前木星就已被人類所知曉。根據伽利略1610年對木星四顆衛星: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和木衛四(現常被稱作伽利略衛星)的觀察,它們是不以地球為中心運轉的第一個發現,也是贊同哥白尼的日心說的有關行星運動的主要依據;由於伽利略直言不諱地支持哥白尼的理論而被宗教裁判所逮捕,並被強迫放棄自己的信仰,關在監獄中度過了餘生。
  木星在1973年被先鋒10號首次拜訪,後來又陸續被先鋒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和ulysses號考查。目前,伽利略號飛行器正在環繞木星運行,並將在以後的兩年中不斷發回它的有關數據。
  氣態行星沒有實體表面,它們的氣態物質密度衹是由深度的變大而不斷加大(我們從它們表面相當於1個大氣壓處開始算它們的半徑和直徑)。我們所看到的通常是大氣中雲層的頂端,壓強比1個大氣壓略高。
  木星由90%的氫和10%的氦(原子數之比, 75/25%的質量比)及微量的甲烷、水、氨水和“石頭”組成。這與形成整個太陽係的原始的太陽係星雲的組成十分相似。土星有一個類似的組成,但天王星與海王星的組成中,氫和氦的量就少一些了。
  木星可能有一個石質的內核,相當於10-15個地球的質量。
  內核上則是大部分的行星物質集結地,以液態金屬氫的形式存在。這些木星上最普通的形式基礎可能衹在40億巴壓強下纔存在,木星內部就是這種環境(土星也是)。液態金屬氫由離子化的質子與電子組成(類似於太陽的內部,不過溫度低多了)。在木星內部的溫度壓強下,氫氣是液態的,而非氣態,這使它成為了木星磁場的電子指揮者與根源。同樣在這一層也可能含有一些氦和微量的“冰”。
  最外層主要由普通的氫氣與氦氣分子組成,它們在內部是液體,而在較外部則氣體化了,我們所能看到的就是這深邃的一層的較高處。水、二氧化碳、甲烷及其他一些簡單氣體分子在此處也有一點兒。
  雲層的三個明顯分層中被認為存在着氨冰,銨水硫化物和冰水混合物。然而,來自伽利略號的證明的初步結果表明雲層中這些物質極其稀少(一個儀器看來已檢測了最外層,另一個同時可能已檢測了第二外層)。但這次證明的地表位置十分不同尋常(左圖)--基於地球的望遠鏡觀察及更多的來自伽利略號軌道飛船的最近觀察提示這次證明所選的區域很可能是那時候木星表面最溫暖又是雲層最少的地區。
  木星和其他氣態行星表面有高速颶風,並被限製在狹小的緯度範圍內,在連近緯度的風吹的方向又與其相反。這些帶中輕微的化學成分與溫度變化造成了多彩的地表帶,支配着行星的外貌。光亮的表面帶被稱作區(zones),暗的叫作帶(belts)。這些木星上的帶子很早就被人們知道了,但帶子邊界地帶的漩渦則由旅行者號飛船第一次發現。伽利略號飛船發回的數據表明表面風速比預料的快得多(大於400英裏每小時),並延伸到根所能觀察到的一樣深的地方,大約嚮內延伸有數千千米。木星的大氣層也被發現相當紊亂,這表明由於它內部的熱量使得颶風在大部分急速運動,不像地球衹從太陽處獲取熱量。
  木星表面雲層的多彩可能是由大氣中化學成分的微妙差異及其作用造成的,可能其中混入了硫的混合物,造就了五彩繽紛的視覺效果,但是其詳情仍無法知曉。
  色彩的變化與雲層的高度有關:最低處為藍色,跟着是棕色與白色,最高處為紅色。我們通過高處雲層的洞才能看到低處的雲層。
  木星表面的大紅斑早在300年前就被地球上的觀察所知曉(這個發現常歸功於卡西尼,或是17世紀的robert hooke)。大紅斑是個長25,000千米,跨度12,000千米的橢圓,總以容納兩個地球。其他較小一些的斑點也已被看到了數十年了。紅外綫的觀察加上對它自轉趨勢的推導顯示大紅斑是一個高壓區,那裏的雲層頂端比周圍地區特別高,也特別冷。類似的情況在土星和海王星上也有。目前還不清楚為什麽這類結構能持續那麽長的一段時間。
  木星嚮外輻射能量,比起從太陽處收到的來說要多。木星內部很熱:內核處可能高達20,000開。該熱量的産量是由開爾文-赫爾姆霍茲原理生成的(行星的慢速重力壓縮)。(木星並不是像太陽那樣由核反應産生能量,它太小因而內部溫度不夠引起核反應的條件。)這些內部産生的熱量可能很大地引發了木星液體層的對流,並引起了我們所見到的雲頂的復雜移動過程。土星與海王星在這方面與木星類似,奇怪的是,天王星則不。
  木星與氣態行星所能達到的最大直徑一致。如果組成又有所增加,它將因重力而被壓縮,使得全球半徑衹稍微增加一點兒。一顆恆星變大衹能是因為內部的熱源(核能)關係,但木星要變成恆星的話,質量起碼要再變大80倍。
  木星有一個巨型磁場,比地球的大得多,磁層嚮外延伸超過6.5e7千米(超過了土星的軌道!)。(小記:木星的磁層並非球狀,它衹是朝太陽的方向延伸。)這樣一來木星的衛星便始終處在木星的磁層中,由此産生的一些情況在木衛一上有了部分解釋。不幸的是,對於未來太空行走者及全身心投入旅行者號和伽利略號設計的專傢來說,木星的磁場在附近的環境捕獲的高能量粒子將是一個大障礙。這類“輻射”類似於,不過大大強烈於,地球的電離層帶的情況。它將馬上對未受保護的人類産生致命的影響。
  伽利略號號飛行器對木星大氣的探測發現在木星光環和最外層大氣層之間另存在了一個強輻射帶,大致相當於電離層輻射帶的十倍強。驚人的是,新發現的帶中含有來自不知何方的高能量氦離子。
  木星有一個同土星般的光環,不過又小又微弱。它們的發現純屬意料之外,衹是由於兩個旅行者1號的科學家一再堅持航行10億千米後,應該去看一下是否有光環存在。其他人都認為發現光環的可能性為零,但事實上它們是存在的。這兩個科學家想出的真是一條妙計啊。它們後來被地面上的望遠鏡拍了照。
  不像土星的,木星的光環較暗(反照率為0.05)。它們由許多粒狀的岩石質材料組成。
  木星光環中的粒子可能並不是穩定地存在(由大氣層和磁場的作用)。這樣一來,如果光環要保持形狀,它們需被不停地補充。兩顆處在光環中公轉的小衛星:木衛十六和木衛十七,顯而易見是光環資源的最佳候選人。
  木星的衛星
  木星有16顆已知衛星,4顆大伽利略發現的衛星,12顆小的。
  由於伽利略衛星産生的引潮力,木星運動正逐漸地變緩。同樣,相同的引潮力也改變了衛星的軌道,使它們慢慢地逐漸遠離木星。
  木衛一,木衛二,木衛三由引潮力影響而使公轉共動關係固定為1:2:4,並共同變化。木衛四也是這其中一個部分。在未來的數億年裏,木衛四也將被鎖定,以木衛三的兩倍公轉周期,木衛一的八倍來運行。
  木星的衛星由宙斯一生中所接觸過的人來命名(大多是他的情人)。
  衛星 距離
  (千米) 半徑
  (千米) 質量
  (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木衛十六 128000 20 9.56e16 synnott 1979
  木衛十五 129000 10 1.91e16 jewitt 1979
  木衛五 181000 98 7.17e18 barnard 1892
  木衛十四 222000 50 7.77e17 synnott 1979
  木衛一 422000 1815 8.94e22 伽利略 1610
  木衛二 671000 1569 4.80e22 伽利略 1610
  木衛三 1070000 2631 1.48e23 伽利略 1610
  木衛四 1883000 2400 1.08e23 伽利略 1610
  木衛十三 11094000 8 5.68e15 kowal 1974
  木衛六 11480000 93 9.56e18 perrine 1904
  木衛十 11720000 18 7.77e16 nicholson 1938
  木衛七 11737000 38 7.77e17 perrine 1905
  木衛十二 21200000 15 3.82e16 nicholson 1951
  木衛十一 22600000 20 9.56e16 nicholson 1938
  木衛八 23500000 25 1.91e17 melotte 1908
  木衛九 23700000 18 7.77e16 nicholson 1914
  較小衛星的數值是約值。
土星
  土星是離太陽第六遠的行星,也是八大行星中第二大的行星:
  公轉軌道: 距太陽 1,429,400,000 千米 (9.54 天文單位)
  衛星直徑: 120,536 千米 (赤道)
  質量: 5.68e26 千克
  在羅馬神話中,土星(saturn)是農神的名稱。希臘神話中的農神cronus是uranus(天王星)和該亞的兒子,也是宙斯(木星)的父親。土星也是英語中“星期六”(saturday)的詞根。
  土星在史前就被發現了。伽利略在1610年第一次通過望遠鏡觀察到它,並記錄下它的奇怪運行軌跡,但也被它給搞糊塗了。早期對於土星的觀察十分復雜,這是由於當土星在它的軌道上時每過幾年,地球就要穿過土星光環所在的平面。(低分辨率的土星圖片所以經常有徹底性的變化。)直到1659年惠更斯正確地推斷出光環的幾何形狀。在1977年以前,土星的光環一直被認為是太陽係中唯一存在的;但在1977年,在天王星周圍發現了暗淡的光環,在這以後不久木星和海王星周圍也發現了光環。
  先鋒11號在1979年首先去過土星周圍,同年又被旅行傢1號和2號訪問。現在正在途中的卡西尼飛行器將在2004年到達土星。
  通過小型的望遠鏡觀察也能明顯地發現土星是一個扁球體。它赤道的直徑比兩極的直徑大大約10%(赤道為120,536千米,兩極為108,728千米),這是它快速的自轉和流質地表的結果。其他的氣態行星也是扁球體,不過沒有這樣明顯。
  土星是最疏鬆的一顆行星,它的比重(0.7)比水的還要小。
  與木星一樣,土星是由大約75%的氫氣和25%的氦氣以及少量的水,甲烷,氨氣和一些類似岩石的物質組成。這些組成類似形成太陽係時,太陽星雲物質的組成。
  土星內部和木星一樣,由一個岩石核心,一個具有金屬性的液態氫層和一個氫分子層,同時還存在少量的各式各樣的冰。
  土星的內部是劇熱的(在核心可達12000開爾文),並且土星嚮宇宙發出的能量比它從太陽獲得的能量還要大。大多數的額外能量與木星一樣是由kelvin-helmholtz原理産生的。但這可能還不足以解釋土星的發光本領,一些其他的作用可能也在進行,可能是由於土星內部深層處氦的“衝洗”造成的。
  木星上的明顯的帶狀物 在土星上則模糊許多,在赤道附近變得更寬。由地球無法看清它的頂層雲,所以直到旅行者飛船偶然觀測到,人們纔開始對土星的大氣循環情況開始研究。土星與木星一樣,有長周期的橢圓軌道以及其他的大致特徵。在1990年,哈博望遠鏡觀察到在土星赤道附近一個非常大的白色的雲,這是當旅行者號到達時並不存在的;在1994年,另一個比較小的風暴被觀測到。
  從地球上可以看到兩個明顯的光環(a和b)和一個暗淡的光環(c),在a光環與b光環之間的間隙被稱為“卡西尼部分”。一個在a光環的外圍部分更為暗淡的間隙被稱為“encke gap”(但這有點用詞不當,因為它可能從沒被encke看見過)。旅行者號發送回的圖片顯示還有四個暗淡的光環。土星的光環與其他星的光環不同,它是非常明亮的。(星體反照率為0.2 - 0.6)
  儘管從地球上看光環是連續的,但這些光環事實上是由無數在各自獨立軌道的微小物體構成的。它們的大小的範圍由1釐米到幾米不等,也有可能存在一些直徑為幾公裏的物體。
  土星的光環特別地薄,儘管它們的直徑有250,000千米甚至更大,但是它們最多衹有1.5千米厚。儘管它們有給人深刻印象的明顯的形象,但是在光環中衹有很少的物質--如果光環被壓縮成一個物件,它最多衹可能是100千米寬。
  光環中的微粒可能主要是由水凝成的冰組成,但它們也可能是由冰裹住外層的岩石狀微粒。
  旅行者號證實令人迷惑的半徑的不均勻性在光環中的確存在,這被叫做“spokes(輔條)”,這是首先由一個業餘天文學家報道的。它們的自然本性帶給了我們一個謎,但使得我們有了弄清土星磁場區的綫索。
  土星最外層的光環,f光環,是由一些更小的光環組成的繁雜構造,它的一些“繩結(knots)”是很明顯的。科學家們推測這些所謂的結可能是塊狀的光環物質或是一些迷你的月亮。這些奇怪的織狀物在旅行者1號發回的圖像中很明顯,但它們在旅行者2號發回的圖象中看不見,可能是因為後者拍到的光環部分的成分與前者的略有不同。
  土星的衛星之間和光環係統中有着復雜的潮汐共振現象:一些衛星,所謂的“牧羊衛星”(比如土衛十五,土衛十六和土衛十七)對保持光環形狀有着明顯的重要性;土衛一看來應對卡西尼部分某種物質的缺乏負責任,這與小行星帶中kirkwood gaps遇到的情況類似;土衛十八處於encke gap中。整個係統太復雜,我們所掌握的還很貧乏。
  土星(以及其他類木行星)的光環的由來還不清楚,儘管它們可能自從形成時就有光環,但是光環係統是不穩定的,它們可能在前進過程中不斷更新,也可能是比較大的衛星的碎片。
  像其他類木行星一樣,土星有一個極有意義的磁場區。
  在無盡的夜空中,土星很容易被眼睛看到。儘管它可能不如木星那麽明亮,但是它很容易被認出是顆行星,因為它不會象恆星那樣“閃爍”。光環以及它的衛星能通過一架小型業餘天文望遠鏡觀察到。mike harvey的行星尋找圖表指出此時水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starry night這個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細緻的定製。
  土星的衛星
  土星有18顆被命名的衛星,比其他任何行星都多。還有一些小衛星還將被發現。
  在那些旋轉速度已知的衛星中,除了土衛九和土衛七以外都是同步旋轉的。
  有三對衛星,土衛一-土衛三,土衛二-土衛四和土衛六-土衛七有萬有引力的互相作用來維持它們軌道間的固定關係。土衛一公轉周期恰巧是土衛三的一半,它們可以說是在1:2共動關係中,土衛二-土衛四的也是1:2; 土衛六-土衛七的則是3:4關係。
  除了18顆被命名的衛星以外,至少已有一打以上已經被報道了,並且已經給予了臨時的名稱。
  衛星 距離
  (千米) 半徑
  (千米) 質量
  (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土衛十八 134000 10 ? showalter 1990
  土衛十五 138000 14 ? terrile 1980
  土衛十六 139000 46 2.70e17 collins 1980
  土衛十七 142000 46 2.20e17 collins 1980
  土衛十一 151000 57 5.60e17 walker 1980
  土衛十 151000 89 2.01e18 dollfus 1966
  土衛一 186000 196 3.80e19 赫歇耳 1789
  土衛二 238000 260 8.40e19 赫歇耳 1789
  土衛三 295000 530 7.55e20 卡西尼 1684
  土衛十三 295000 15 ? reitsema 1980
  土衛十四 295000 13 ? pascu 1980
  土衛四 377000 560 1.05e21 卡西尼 1684
  土衛十二 377000 16 ? laques 1980
  土衛五 527000 765 2.49e21 卡西尼 1672
  土衛六 1222000 2575 1.35e23 惠更斯 1655
  土衛七 1481000 143 1.77e19 波德 1848
  土衛八 3561000 170 1.88e21 卡西尼 1671
  土衛九 12952000 110 4.00e18 pickering 1898
  土星的光環
  光環 距離
  (千米) 寬度
  (千米) 質量
  (千克)
  d 67000 7500 ?
  c 74500 17500 1.1e18
  b 92000 25500 2.8e19
  卡西尼部分
  a 122200 14600 6.2e18
  f 140210 500 ?
  g 165800 8000 1e7?
  e 180000 300000 ?
  (距離是指從土星中心到光環內部的邊緣)這種分類真的有點誤導,因為微粒的密度以一個復雜的方式改變,不能用分類法劃分為一個明顯的區域:在光環中存在不斷的變化;那些間隙並不是全部空的,這些光環並不是一個完美的圓環。
天王星
  天王星是太陽係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係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公轉軌道: 距太陽2,870,990,000 千米 (19.218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51,118 千米(赤道)
  質量: 8.683e25 千克
  讀天王星的英文名字,發音時要小心,否則可能會使人陷於窘迫的境地。uranus應讀成"yoor a nus" ,不要讀成"your anus"(你的肛門)或是"urine us"(對着我們撒尿)。
  烏拉諾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無上的神。他是該亞的兒子兼配偶,是cronus(農神土星)、獨眼巨人和泰坦(奧林匹斯山神的前輩)的父親。
  天王星是由威廉·赫歇耳通過望遠鏡係統地搜尋,在1781年3月13日發現的,它是現代發現的第一顆行星。事實上,它曾經被觀測到許多次,衹不過當時被誤認為是另一顆恆星(早在1690年john flamsteed便已觀測到它的存在,但當時卻把它編為34 tauri)。赫歇耳把它命名為"the georgium sidus(天竺葵)"(喬治亞行星)來紀念他的資助者,那個對美國人而言臭名昭著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其他人卻稱天王星為“赫歇耳”。由於其他行星的名字都取自希臘神話,因此為保持一致,由波德首先提出把它稱為“烏拉諾斯(uranus)”(天王星),但直到1850年纔開始廣泛使用。
  衹有一艘行星際探測器曾到過天王星,那是在1986年1月24日由旅行者2號完成的。
  大多數的行星總是圍繞着幾乎與黃道面垂直的軸綫自轉,可天王星的軸綫卻幾乎平行於黃道面。在旅行者2號探測的那段時間裏,天王星的南極幾乎是接受太陽直射的。這一奇特的事實表明天王星兩極地區所得到來自太陽的能量比其赤道地區所得到的要高。然而天王星的赤道地區仍比兩極地區熱。這其中的原因還不為人知。
  而且它不是以大於90度的轉軸角進行正嚮轉動,就是以傾角小於90度進行逆嚮轉動。問題是你要在某個地方畫一條分界綫,因為比如對金星是否是真的逆嚮轉動(不是傾角接近180度的正嚮轉動)就有一些爭議。
  天王星基本上是由岩石和各種各樣的冰組成的,它僅含有15%的氫和一些氦(與大都由氫組成的木星和土星相比是較少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許多方面與木星和土星在去掉巨大液態金屬氫外殼後的內核很相象。雖然天王星的內核不像木星和土星那樣是由岩石組成的,但它們的物質分佈卻幾乎是相同的。
  天王星的大氣層含有大約83%的氫,15%的氦和2%的甲烷。
  如其他所有的氣態行星一樣,天王星也有帶狀的雲圍繞着它快速飄動。但是它們太微弱了,以至衹能由旅行者2號經過加工的圖片纔可看出。最近由哈博望遠鏡的觀察顯示的條紋卻更大更明顯。據推測,這種差別主要是由於季節的作用而産生的(太陽直射到天王星的某個低緯地區可能造成明顯的白天黑夜的作用)。
  天王星顯藍色是其外層大氣層中的甲烷吸收了紅光的結果。那兒或許有像木星那樣的彩帶,但它們被覆蓋着的甲烷層遮住了。
  像其他所有氣態行星一樣,天王星有光環。它們像木星的光環一樣暗,但又像土星的光環那樣由相當大的直徑達到10米的粒子和細小的塵土組成。天王星有11層已知的光環,但都非常暗淡;最亮的那個被稱為epsilon光環。天王星的光環是繼土星的被發現後第一個被發現的,這一發現被認為是十分重要的,由此我們知道了光環是行星的一個普遍特徵,而不是僅為土星所特有的。
  旅行者2號發現了繼已知的5顆大衛星後的10顆小衛星。看來在光環內還有一些更小的衛星。
  談到天王星轉軸的問題,還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磁場也十分奇特,它並不在此行星的中心,而傾斜了近60度。這可能是由於天王星內部的較深處的運動而造成的。
  有時在晴朗的夜空,剛好可用肉眼看到模糊的天王星,但如果你知道它的位置,通過雙筒望遠鏡就十分容易觀察到了。通過一個小型的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一個小圓盤狀。邁剋·哈衛的行星尋找圖表顯示了天王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來越多的細節,越來越好的圖表將被如燦爛星河這樣的天文程序來發現和完成。
  天王星的衛星
  天王星有15顆已命名的衛星,以及2顆已發現但暫未命名的衛星。
  與太陽係中的其他天體不同,天王星的衛星並不是以古代神話中的人物而命名的,而是用莎士比亞和羅馬教皇的作品中人物的名字。
  它們自然分成兩組:由旅行者2號發現的靠近天王星的很暗的10顆小衛星和5顆在外層的大衛星。
  它們都有一個圓形軌道圍繞着天王星的赤道(因此相對於赤道面有一個較大的角度)。
  衛星 距離
  (千米) 半徑
  (千米) 質量
  (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天衛六 50000 13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七 54000 16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八 59000 22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九 62000 33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 63000 29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一 64000 42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二 66000 55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三 70000 27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四 75000 34 ?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八 75000 20 ? karkoschka 1999
  天衛十五 86000 77 ? 旅行者2號 1985
  天衛五 130000 236 6.30e19 kuiper 1948
  天衛一 191000 579 1.27e21 lassell 1851
  天衛二 266000 585 1.27e21 lassell 1851
  天衛三 436000 789 3.49e21 赫歇耳 1787
  天衛四 583000 761 3.03e21 赫歇耳 1787
  天衛十六 7200000 30 ? gladman 1997
  天衛十七
  12200000 60 ? gladman
  1997
  天王星的光環
  光環 距離
  (千米) 寬度
  (千米)
  1986u2r 38000 2,500
  6 41840 1-3
  5 42230 2-3
  4 42580 2-3
  alpha 44720 7-12
  beta 45670 7-12
  eta 47190 0-2
  gamma 47630 1-4
  delta 48290 3-9
  1986u1r 50020 1-2
  epsilon 51140 20-100
  (距離是指從天王星的中心算到光環的內邊的長度)
海王星
  海王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係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公轉軌道: 距太陽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49,532 千米(赤道)
  質量: 1.0247e26 千克
  在古羅馬神話中海王星(古希臘神話:波塞鼕(poseidon))代表海神。
  在天王星被發現後,人們註意到它的軌道與根據牛頓理論所推知的並不一致。因此科學家們預測存在着另一顆遙遠的行星從而影響了天王星的軌道。galle和d'arrest在1846年9月23日首次觀察到海王星,它出現的地點非常靠近於亞當斯和勒威耶根據所觀察到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位置經過計算獨立預測出的地點。一場關於誰先發現海王星和誰享有對此命名的權利的國際性爭論産生於英國與法國之間(然而,亞當斯和勒威耶個人之間並未有明顯的爭論);現在將海王星的發現共同歸功於他們兩人。後來的觀察顯示亞當斯和勒威耶計算出的軌道與海王星真實的軌道偏差相當大。如果對海王星的搜尋早幾年或晚幾年進行的話,人們將無法在他們預測的位置或其附近找到它。
  僅有一艘宇宙飛船旅行者2號於1989年8月25日造訪過海王星。幾首我們所知的全部關於海王星的信息來自這次短暫的會面。
  由於冥王星的軌道極其怪異,因此有時它會穿過海王星軌道,自1979年以來海王星成為實際上距太陽最遠的行星,在1999年冥王星纔會再次成為最遙遠的行星。
  海王星的組成成份與天王星的很相似:各種各樣的“冰”和含有15%的氫和少量氦的岩石。海王星相似於天王星但不同於土星和木星,它或許有明顯的內部地質分層,但在組成成份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一致性。但海王星很有可能擁有一個岩石質的小型地核(質量與地球相仿)。它的大氣多半由氫氣和氦氣組成。還有少量的甲烷。
  海王星的藍色是大氣中甲烷吸收了日光中的紅光造成的。
  作為典型的氣體行星,海王星上呼嘯着按帶狀分佈的大風暴或旋風,海王星上的風暴是太陽係中最快的,時速達到2000千米。
  和土星、木星一樣,海王星內部有熱源--它輻射出的能量是它吸收的太陽能的兩倍多。
  在旅行者2號造訪海王星的期間,行星上最明顯的特徵就屬位於南半球的大黑斑(the great dark spot)了。黑斑的大小大約是木星上的大紅斑的一半(直徑的大小與地球相似),海王星上的疾風以300米每秒(700英裏每小時)的速度把大黑斑嚮西吹動。旅行者2號還在南半球發現一個較小的黑斑極一以大約16小時環繞行星一周的速度飛駛的不規則的小團白色煙霧,現在得知是“the scooter”。它或許是一團從大氣層低處上升的羽狀物,但它真正的本質還是一個跡。
  然而,1994年哈博望遠鏡對海王星的觀察顯示出大黑斑竟然消失了!它或許就這麽消散了,或許暫時被大氣層的其他部分所掩蓋。幾個月後哈博望遠鏡在海王星的北半球發現了一個新的黑斑。這表明海王星的大氣層變化頻繁,這也許是因為雲的頂部和底部溫度差異的細微變化所引起的。
  海王星也有光環。在地球上衹能觀察到暗淡模糊的圓弧,而非完整的光環。但旅行者2號的圖像顯示這些弧完全是由亮塊組成的光環。其中的一個光環看上去似乎有奇特的蠃旋形結構。
  同天王星和木星一樣,海王星的光環十分暗淡,但它們的內部結構仍是未知數。
  人們已命名了海王星的光環:最外面的是adams(它包括三段明顯的圓弧,今已分別命名為自由liberty,平等equality和互助fraternity),其次是一個未命名的包有galatea衛星的弧,然後是leverrier(它嚮外延伸的部分叫作lassell和arago),最裏面暗淡但很寬闊的叫galle。
  海王星的磁場和天王星的一樣,位置十分古怪,這很可能是由於行星地殼中層傳導性的物質(大概是水)的運動而
海王星
  海王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係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公轉軌道: 距太陽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49,532 千米(赤道)
  質量: 1.0247e26 千克
  在古羅馬神話中海王星(古希臘神話:波塞鼕(poseidon))代表海神。
  在天王星被發現後,人們註意到它的軌道與根據牛頓理論所推知的並不一致。因此科學家們預測存在着另一顆遙遠的行星從而影響了天王星的軌道。galle和d'arrest在1846年9月23日首次觀察到海王星,它出現的地點非常靠近於亞當斯和勒威耶根據所觀察到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位置經過計算獨立預測出的地點。一場關於誰先發現海王星和誰享有對此命名的權利的國際性爭論産生於英國與法國之間(然而,亞當斯和勒威耶個人之間並未有明顯的爭論);現在將海王星的發現共同歸功於他們兩人。後來的觀察顯示亞當斯和勒威耶計算出的軌道與海王星真實的軌道偏差相當大。如果對海王星的搜尋早幾年或晚幾年進行的話,人們將無法在他們預測的位置或其附近找到它。
  僅有一艘宇宙飛船旅行者2號於1989年8月25日造訪過海王星。幾首我們所知的全部關於海王星的信息來自這次短暫的會面。
  由於冥王星的軌道極其怪異,因此有時它會穿過海王星軌道,自1979年以來海王星成為實際上距太陽最遠的行星,在1999年冥王星纔會再次成為最遙遠的行星。
  海王星的組成成份與天王星的很相似:各種各樣的“冰”和含有15%的氫和少量氦的岩石。海王星相似於天王星但不同於土星和木星,它或許有明顯的內部地質分層,但在組成成份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一致性。但海王星很有可能擁有一個岩石質的小型地核(質量與地球相仿)。它的大氣多半由氫氣和氦氣組成。還有少量的甲烷。
  海王星的藍色是大氣中甲烷吸收了日光中的
簡介
  所謂太陽係“九大行星”是歷史上流行的一種的說法,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和冥王星。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界國際天文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决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並命名為小行星134340號,從太陽係九大行星中被除名。所以現在太陽係衹有八顆行星。也就是說,從2006年8月24日11起,太陽係衹有8顆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
  之所以修改行星的定義,是由於新的天文發現不斷使“九大行星”的傳統觀念受到質疑。天文學家先後發現冥王星與太陽係其他行星的一些不同之處。冥王星所處的軌道在海王星之外,屬於太陽係外圍的柯伊伯帶,這個區域一直是太陽係小行星和彗星誕生的地方。20世紀90年代以來,天文學家發現柯伊伯帶有更多圍繞太陽運行的大天體。比如,美國天文學家布朗發現的“2003UB313”,就是一個直徑和質量都超過冥王星的天體。因此,從“九大行星”改為“八大行星”就不難理解了。
海王星
  海王星是環繞太陽運行的第八顆行星,也是太陽係中第四大天體(直徑上)。海王星在直徑上小於天王星,但質量比它大。
  公轉軌道: 距太陽 4,504,000,000 千米 (30.06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49,532 千米(赤道)
  質量: 1.0247e26 千克
  在古羅馬神話中海王星(古希臘神話:波塞鼕(Poseidon))代表海神。
  在天王星被發現後,人們註意到它的軌道與根據牛頓理論所推知的並不一致。因此科學家們預測存在着另一顆遙遠的行星從而影響了天王星的軌道。Galle和d'Arrest在1846年9月23日首次觀察到海王星,它出現的地點非常靠近於亞當斯和勒威耶根據所觀察到的木星、土星和天王星的位置經過計算獨立預測出的地點。一場關於誰先發現海王星和誰享有對此命名的權利的國際性爭論産生於英國與法國之間(然而,亞當斯和勒威耶個人之間並未有明顯的爭論);現在將海王星的發現共同歸功於他們兩人。後來的觀察顯示亞當斯和勒威耶計算出的軌道與海王星真實的軌道偏差相當大。如果對海王星的搜尋早幾年或晚幾年進行的話,人們將無法在他們預測的位置或其附近找到它。
  僅有一艘宇宙飛船旅行者2號於1989年8月25日造訪過海王星。幾首我們所知的全部關於海王星的信息來自這次短暫的會面。
  由於冥王星的軌道極其怪異,因此有時它會穿過海王星軌道,自1979年以來海王星成為實際上距太陽最遠的行星,在1999年冥王星纔會再次成為最遙遠的行星。
  海王星的組成成份與天王星的很相似:各種各樣的“冰”和含有15%的氫和少量氦的岩石。海王星相似於天王星但不同於土星和木星,它或許有明顯的內部地質分層,但在組成成份上有着或多或少的一致性。但海王星很有可能擁有一個岩石質的小型地核(質量與地球相仿)。它的大氣多半由氫氣和氦氣組成。還有少量的甲烷。
  海王星的藍色是大氣中甲烷吸收了日光中的紅光造成的。
  作為典型的氣體行星,海王星上呼嘯着按帶狀分佈的大風暴或旋風,海王星上的風暴是太陽係中最快的,時速達到2000千米。
  和土星、木星一樣,海王星內部有熱源--它輻射出的能量是它吸收的太陽能的兩倍多。
  在旅行者2號造訪海王星的期間,行星上最明顯的特徵就屬位於南半球的大黑斑(The Great Dark Spot)了。黑斑的大小大約是木星上的大紅斑的一半(直徑的大小與地球相似),海王星上的疾風以300米每秒(700英裏每小時)的速度把大黑斑嚮西吹動。旅行者2號還在南半球發現一個較小的黑斑極一以大約16小時環繞行星一周的速度飛駛的不規則的小團白色煙霧,現在得知是“The Scooter”。它或許是一團從大氣層低處上升的羽狀物,但它真正的本質還是一個跡。
  然而,1994年哈博望遠鏡對海王星的觀察顯示出大黑斑竟然消失了!它或許就這麽消散了,或許暫時被大氣層的其他部分所掩蓋。幾個月後哈博望遠鏡在海王星的北半球發現了一個新的黑斑。這表明海王星的大氣層變化頻繁,這也許是因為雲的頂部和底部溫度差異的細微變化所引起的。
  海王星也有光環。在地球上衹能觀察到暗淡模糊的圓弧,而非完整的光環。但旅行者2號的圖像顯示這些弧完全是由亮塊組成的光環。其中的一個光環看上去似乎有奇特的蠃旋形結構。
  同天王星和木星一樣,海王星的光環十分暗淡,但它們的內部結構仍是未知數。
  人們已命名了海王星的光環:最外面的是Adams(它包括三段明顯的圓弧,今已分別命名為自由Liberty,平等Equality和互助Fraternity),其次是一個未命名的包有Galatea衛星的弧,然後是Leverrier(它嚮外延伸的部分叫作Lassell和Arago),最裏面暗淡但很寬闊的叫Galle。
  海王星的磁場和天王星的一樣,位置十分古怪,這很可能是由於行星地殼中層傳導性的物質(大概是水)的運動而造成的。
  通過雙目望遠鏡可觀察到海王星(假如你真的知道往哪兒看),但假如你要看到行星上的一切而非僅僅一個小圓盤,那麽你就需要一架大的天文望遠鏡。Mike Harvey的行星尋找圖表指出此時海王星在天空中的位置(及其他行星的位置),再由Starry Night這個天象程序作更多更細緻的定製。
  海王星的衛星
  海王星有8顆已知衛星:7顆小衛星和海衛一。
  衛星 距離
  (千米)
  半徑
  (千米)
  質量
  (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海衛三 48000 29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四 50000 40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五 53000 74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六 62000 79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七 74000 96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八 118000 209 ? 旅行者2號 1989
  海衛一 355000 1350 2.14e22 Lassell 1846
  海衛二 5509000 170 ? Kuiper 1949
  海王星的光環
  光環 距離
  (千米) 寬度
  (千米) 另稱
  Diffuse 41900 15 1989N3R, Galle
  Inner 53200 15 1989N2R, 勒威耶
  Plateau 53200 5800 1989N4R, Lassell, Arago
  Main 62930 < 50 1989N1R, Adams
冥王星
  歷史上曾經認為,冥王星是離太陽最遠而且是最小的行星,在希臘神話中象徵冥王哈笛斯,是宙斯的弟弟,被哥哥奪去王位後,墮落到冥界。一個寒冷的地方,衹有一顆衛星,名叫卡戎,是冥河船夫的意思。
  太陽係中有七顆衛星比冥王星大(月球, 木衛一, 木衛二, 木衛三, 木衛四, 土衛六 和 海衛一)。
  公轉軌道: 離太陽平均距離5,913,520,000 千米 (39.5 天文單位)
  直徑: 2274 千米
  質量: 1.27e22 千克
  在2006年8月24日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大會召開之後,經過投票表决,冥王星被降級為矮行星,至此太陽係衹剩下八顆行星。“九大行星”的說法已經成為歷史,取而代之的是“八大行星”。
  冥王星被“踢”出行星行列。不過有失亦有得,冥王星的戲劇性命運又為它在語言學史上贏得了一席之地。
  冥王星的“降級”引發了全美人民對冥王星的深深同情,原本衹有名詞含義的"Pluto"(冥王星)一詞被語言學家們賦予了動詞含義,用來表示“使某人或某物降級或貶值”。而"Pluto"的過去式"Plutoed"也因此具有了“被降級、被貶”的含義。例如:"You are plutoed"一句可以表示“你被降級了”;而"American Dollors are plutoed"則可表示“美元在貶值”。
  在2006年舉行的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第26屆大會上,冥王星被正式從太陽係九大行星之列中除名,並被歸入矮行星之列。從那時其,冥王星便被認為是庫珀伊小行星帶中最大的天體之一。
  美國伊利諾伊州政府認為,冥王星被不正確地“降低了地位”。其聲明中指出,在國際天文學聯合會中,衹有4%的天文學家投票贊成將冥王星“降級”。因此,冥王星事實上遭到了“不公正”的對待。
  冥王星於1930年由美國天文學家剋萊德湯博發現。其先前之所以能被劃入行星之列,是因為人們最初曾誤認為其尺寸與地球相當。冥王星是九大行星中體積最小的一個,而且比那八顆行星要小得多。冥王星直徑僅為2300公裏左右,比地球的衛星還小。它的軌道也非常特別,與其它八顆行星運轉的軌道有一個角度。
  尤其是在2003年發現“齊娜”(Xena)後,冥王星的地位遭到了進一步的動搖。“齊娜”的直徑約為3000公裏,和太陽之間的距離大約是冥王星和太陽間距離的3倍,繞行太陽一周得花560年。美國加州技術研究所的科學家在柯伊伯帶發現了它,並將其編號為UB313。經過兩年的觀察,他們在去年7月嚮外界公佈了這一發現,並引起太陽係是否存在第十大行星的熱烈討論。
九大行星的趣味中英記法
  九大行星的中文記法很簡單,就是把各大行星第一個字串起來,即:水金地火(小) 木土天海冥
  英文記法雖然也是將首字母串起來,卻有一個有趣的說法。
  先來看各大行星的英文說法:
  水星Mercury 金星Venus 地球Earth 火星Mars 木星Jupiter 土星Saturn 天王星Uranus 海王星Neptune 冥王星Pluto
  以英語為母語的小孩子通常這樣記憶:My Very Excellent Mother Just Send Us Nine Pizzas!(我的好媽媽剛剛為我們送來了九塊匹薩餅),這樣就可以輕鬆記住九大行星的順序啦!
火星
  火星為距太陽第四遠,也是太陽係中第七大行星,在我國古代又稱熒惑,因為火星呈紅色,熒熒像火,亮度常有變化;而且在天空中運動,有時從西嚮東,有時又從東嚮西,情況復雜,令人迷惑,所以我國古代叫它“熒惑”,有“熒熒火光,離離亂惑。”之意。:
  公轉軌道: 離太陽227,940,000 千米 (1.52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6,794 千米
  質量: 6.4219e23 千克
  火星(希臘語: 阿瑞斯)被稱為戰神。這或許是由於它鮮紅的顔色而得來的;火星有時被稱為“紅色行星”。(趣記:在希臘人之前,古羅馬人曾把火星人微言輕農耕之神來供奉。而好侵略擴張的希臘人卻把火星作為戰爭的象徵)而三月份的名字也是得自於火星。
  火星在史前時代就已經為人類所知。由於它被認為是太陽係中人類最好的住所(除地球外),它受到科幻小說傢們的喜愛。但可惜的是那條著名的被Lowell“看見”的“運河”以及其他一些什麽的,都衹是如Barsoomian公主們一樣是虛構的。
  第一次對火星的探測是由水手4號飛行器在1965年進行的。人們接連又作了幾次嘗試,包括1976年的兩艘海盜號飛行器。此後,經過長達20年的間隙,在1997年的七月四日,火星探路者號終於成功地登上火星。
  火星的軌道是顯著的橢圓形。因此,在接受太陽照射的地方,近日點和遠日點之間的溫差將近30攝氏度。這對火星的氣候産生巨大的影響。火星上的平均溫度大約為218K(-55℃,-67華氏度),但卻具有從鼕天的140K(-133℃,-207華氏度)到夏日白天的將近300K(27℃,80華氏度)的跨度。儘管火星比地球小得多,但它的表面積卻相當於地球表面的陸地面積。
  除地球,火星是具有最多各種有趣地形的固態表面行星。其中不乏一些壯觀的地形:
  - 奧林匹斯山脈: 它在地表上的高度有24千米(78000英尺),是太陽係中最大的山脈。它的基座直徑超過500千米,並由一座高達6千米(20000英尺)的懸崖環繞着;
  - Tharsis: 火星表面的一個巨大凸起,有大約4000千米寬,10千米高;
  - Valles Marineris: 深2至7千米,長為4000千米的峽𠔌群;
  - Hellas Planitia: 處於南半球,6000多米深,直徑為2000千米的衝擊環形山。
  火星的表面有很多年代已久的環形山。但是也有不少形成不久的山𠔌、山脊、小山及平原。
  在火星的南半球,有着與月球上相似的麯型的環狀高地。相反的,它的北半球大多由新近形成的低平的平原組成。這些平原的形成過程十分復雜。南北邊界上出現幾千米的巨大高度變化。形成南北地勢巨大差異以及邊界地區高度劇變的原因還不得而知(有人推測這是由於火星外層物增加的一瞬間産生的巨大作用力所形成的)。最近,一些科學家開始懷疑那些陡峭的高山是否在它原先的地方。這個疑點將由“火星全球勘測員”來解决。
  火星的內部情況衹是依靠它的表面情況資料和有關的大量數據來推斷的。一般認為它的核心是半徑為1700千米的高密度物質組成;外包一層熔岩,它比地球的地幔更稠些;最外層是一層薄薄的外殼。相對於其他固態行星而言,火星的密度較低,這表明,火星核中的鐵(鎂和硫化鐵)可能含帶較多的硫。
  如同水星和月球,火星也缺乏活躍的板塊運動;沒有跡象表明火星發生過能造成像地球般如此多褶皺山係的地殼平移活動。由於沒有橫嚮的移動,在地殼下的巨熱地帶相對於地面處於靜止狀態。再加之地面的輕微引力,造成了Tharis凸起和巨大的火山。但是,人們卻未發現火山最近有過活動的跡象。雖然,火星可能曾發生過很多火山運動,可它看來從未有過任何板塊運動。
  火星上曾有過洪水,地面上也有一些小河道,十分清楚地證明了許多地方曾受到侵蝕。在過去,火星表面存在過幹淨的水,甚至可能有過大湖和海洋。但是這些東西看來衹存在很短的時間,而且據估計距今也有大約四十億年了。(Valles Marneris不是由流水通過而形成的。它是由於外殼的伸展和撞擊,伴隨着Tharsis凸起而生成的)。
  在火星的早期,它與地球十分相似。像地球一樣,火星上幾乎所有的二氧化碳都被轉化為含碳的岩石。但由於缺少地球的板塊運動,火星無法使二氧化碳再次循環到它的大氣中,從而無法産生意義重大的溫室效應。因此,即使把它拉到與地球距太陽同等距離的位置,火星表面的溫度仍比地球上的冷得多。
  火星的那層薄薄的大氣主要是由餘留下的二氧化碳(95.3%)加上氮氣(2.7%)、氬氣(1.6%)和微量的氧氣(0.15%)和水汽(0.03%)組成的。火星表面的平均大氣壓強僅為大約7毫巴(比地球上的1%還小),但它隨着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在盆地的最深處可高達9毫巴,而在Olympus Mons的頂端卻衹有1毫巴。但是它也足以支持偶爾整月席捲整顆行星的颶風和大風暴。火星那層薄薄的大氣層雖然也能製造溫室效應,但那些僅能提高其表面5K的溫度,比我們所知道的金星和地球的少得多。
  火星的兩極永久地被固態二氧化碳(幹冰)覆蓋着。這個冰罩的結構是層疊式的,它是由冰層與變化着的二氧化碳層輪流疊加而成。在北部的夏天,二氧化碳完全升華,留下剩餘的冰水層。由於南部的二氧化碳從沒有完全消失過,所以我們無法知道在南部的冰層下是否也存在着冰水層。這種現象的原因還不知道,但或許是由於火星赤道面與其運行軌道之間的夾角的長期變化引起氣候的變化造成的。或許在火星表面下較深處也有水存在。這種因季節變化而産生的兩極覆蓋層的變化使火星的氣壓改變了25%左右(由海盜號測量出)。
  但是最近通過哈博望遠鏡的觀察卻表明海盜號當時勘測時的環境並非是典型的情況。火星的大氣現在似乎比海盜號勘測出的更冷、更幹了(詳細情況請看來自STScI站點)。
  海盜號嘗試過作實驗去决定火星上是否有生命,結果是否定的。但樂觀派們指出,衹有兩個小樣本是合格的,並且又並非來自最好的地方。以後的火星探索者們將繼續更多的實驗。
  火星的衛星
  火星有兩個小型的近地面衛星。
  衛星 距離(千米) 半徑(千米) 質量(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火衛一 9000 11 1.08e16 Hall 1877
  火衛二 23000 6 1.80e15 Hall 1877
英文解釋
  1. n.:  nine planets,  the nine planets in the solar system--Mercury, Venus , Earth, Mars,,  Jupiter,Saturn, Uranus, Neptune, and Pluto
包含詞
太陽係九大行星基本情況表九大行星未來連珠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