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橄欖的一種。仁肥大,有文。 宋 範成大 《桂海虞衡志·志果》:“烏欖如橄欖,青黑色,肉爛而甘。” 宋 範成大 《丙午新正書懷》詩之十:“烏欖雞檳嘗老酒,酥花芋葉試新燈。” 明 沉周 《盒子會辭》:“豹胎間挾鰉冰脆,烏欖分攙椰玉生。”參閱 明 李時珍 《本草綱目·果三·橄欖》。 |
|
烏欖
【別名】木威子、黑欖
【來源】橄欖科橄欖屬植物烏欖canarium pimela koenig,以根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曬幹。
【性味歸經】根:淡,平。葉:微苦、微澀,涼。
【功能主治】
根:舒筋活絡,祛風祛濕。用於風濕腰腿痛,手足麻木。
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感冒,上呼吸道炎,肺炎,多發性癤腫。
【用法用量】根0.5~1兩。葉:3~6錢。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
|
烏欖
(《綱目》)
【異名】木威子(《本草拾遺》),烏橄欖(《海槎餘錄》)。
【來源】為橄欖科植物烏欖的果實。
【植物形態】烏欖
常緑大喬木,高10~16米;有膠粘性芳香的樹脂。樹皮灰褐色,平滑;小枝褐緑色,無毛。單數羽狀復葉,互生;長30~65釐米,具小葉15~21枚;小葉對生,具短柄,革質,長圓形至卵狀橢圓形,長5~15釐米,寬3.5~7釐米,基郎偏斜,先端漸尖或銳尖,全緣,上面有光澤,無毛,下面平滑,網脈兩面均明顯。花兩性或單性花與兩性花共存;排成頂生或腋生的狹圓錐花序,花序長於復葉;萼杯狀,3~5裂,長約2毫米;花瓣3~5,分離,長約為萼的3倍;雄蕊6,着生於花盤邊緣,長度不超過花冠;子房上位,通常2室,每室有胚珠2,着生於中軸胎座上。核果卵形至橢圓形,略呈三角形,長3.5~4.5釐米,寬1.5~2釐米,成熟時黑紫色,表面平滑,核木質,兩端鈍,內有種子1~3,種子無胚乳。花期5~7月。果期8月。
生於平原、丘陵地、山地密林中。分佈福建、廣東、廣西,雲南等地。
本植物的根(烏欖根)、葉(烏欖葉)、種仁(烏欖仁)亦供藥用,各詳專條。
【採集】8~9月果實成熟時采收。
【性味】酸澀,平。
①《廣州記》:"苦澀。"
②《本草拾遺》:"酸,平,無毒。"
③《綱目》:"酸,辛,無毒。"
④《綱目拾遺》:"性溫,味澀甘。"
【功用主治】止血,化痰,利水,消癰腫。
①《本草拾遺》:"主心中惡水,水氣。"
②《生草藥性備要》:"止血。"
③《本草求原》:"功近橄欖。"
④《嶺南採藥錄》:"火煅存性,止血化痰。少????漬之,名欖豉,乳癰初起,煎水洗之可消。" |
|
英文名:Canarium pimela
【別名】木威子、黑欖
常緑喬木,高10-16米。單數羽狀復葉,長30-60釐米;小葉15-21,矩圓形或卵狀橢圓形,長5-15釐米,寬3.5-7釐米,基部偏斜,先端漸尖或銳尖,全緣,上面網脈明顯,下面平滑。圓錐花序頂生或腋生,長於復葉;萼杯狀,3-5裂;花瓣3-5,分離;雄蕊6,着生於花盤邊緣。核果卵圓形至橢圓形,兩端鈍,成熟時紫黑色。
分佈於我國南部;越南也有。常生於低海拔的山地林中。果實不堪生食,種子即“欖仁”,可榨油食用,製肥皂及潤滑油;核殼可製活性炭;木材可作建築、農具及傢具等用材。 |
|
【來源】橄欖科橄欖屬植物烏欖Canarium pimela Koenig,以根入藥。全年可采,切片曬幹。
【考證】出自《本草綱目拾遺》:烏欖,皮黃黑色,肉白有文,層疊如海螵蛸狀,酒筵中以為豆食品。《綱目》主治所載,悉言白欖,即今常食之青果,又所載欖仁可治吻燥者,亦指青果核中仁而言,非指烏欖仁也。按《粵志木語》橄欖有青、烏二種,閩人以白者名青果,粵中止名白欖,不曰青果也。烏欖子大肉厚,以溫水泡軟,俟紫脂浮起溢出,乃可食,水冷則生膠,熱則肌膚反實,故必溫水之和,乃醇其性。
【性味歸經】根:淡,平。葉:微苦、微澀,涼。
【功能主治】
根:舒筋活絡,祛風祛濕。用於風濕腰腿痛,手足麻木。
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用於感冒,上呼吸道炎,肺炎,多發性癤腫。
【用法用量】根0.5~1兩。葉:3~6錢。
【各傢論述】
1.《本草拾遺》:主心中惡水,水氣。
2.《生草藥性備要》:止血。
3.《本草求原》:功近橄欖。
4.《嶺南採藥錄》:火煅存性,止血化痰。少????漬之,名欖鼓,乳癰初起,煎水洗之可消。 |
|
把生烏欖投進熱水中,焗浸數十分鐘,待它的肉變軟,隔去水,另浸入濃厚的????水裏,三天後即可以當鹹菜了。如果要作欖角,則用綫把它分成兩半,中塞幼????腌製。若把它去核舂爛製成塊狀或調成漿狀,則叫做欖糕和欖醬。此外它還可以榨油之用。皮據說可作染料,其色鮮紅
;欖核椎開取其仁,便是“欖仁”,是製糕餅的高級餡料之一,廣式中秋月餅中的“五仁”,其中便有它的一分。所以每年也有許多人利用業餘時間斵欖仁以供餅傢之需。欖核取去仁後剩下來的核殼是一種很好的燒料,潮州“功夫茶”功夫之一就是火炭,一般認為最好的炭,是欖核炭,其次纔是“楝子炭”,取其火猛耐燒,少燼無雜味。因此欖核炭在舊社會遂成為士大夫們品名(草字名)的寵物了,欖核雕刻是廣東有名的手工藝之一,藝人們用它可以刻成船衹、花籃、人物、動物等等。一粒欖核刻成的船衹,其上有樓閣、人物,甚至器皿服用,應有盡有。這些核雕,是傳統的出口工藝美術品,此外也有人用它治印,衹是不流行罷了。
<烏欖的最好品種是“車酸欖”,它的特點是味香肉軟,工夫甚少變壞(帶鬆香味),已壞的烏欖,肉硬無味,不宜食用。
;烏欖之被人重視,已不自今日始,早在公元十二世紀時宋人筆記《嶺南代答》中,已有如下的記載:
烏欖如橄欖,青黑色,肉爛而甘,亦可作蔬茹,核差長,其中仁味鬆美,薦酒泛茶皆珍,相饋遺者獨以核致遠,微暴幹,椎取仁
;廣府人吃欖豉,一般比較考究,起碼要加些油進去蒸熟纔進食,但潮州人則非常簡單,衹是浸????水到了一定程度,即可以拿來佐膳。
核舟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語文課本中描寫的刻有《後赤壁賦》的核舟就是用烏欖核雕刻的,它在臺灣被稱作珍玩。幾百年來增城一直都有一批把烏欖核雕刻成各種各樣的花籃,船衹,人物,動物等工藝品的工匠,乾隆時期工匠陳德章被召進清代造辦處效力,一呆就是8年,於1737年雕刻出“核舟”,後成為乾隆的玩物,現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館。詳見紀錄片“臺北故宮”第七集“巧奪天工”。 |
|
朋友,你一定會聽過很多有關橄欖的傳說:女神雅典娜教古希臘人種橄欖樹,用橄欖樹戰勝海神波塞鼕而獲得雅典古城。機智的信鴿叼回橄欖枝,給劫後餘生的諾亞對方舟煥發新的希望。海格立斯用橄欖木杖敲打地面,使樹木入地生根。古代奧林匹剋用橄欖枝作奬品,這是西方的一種文化,一種和平與希望的象徵。
中國是橄欖的故鄉。民間流傳很多關於橄欖的故事。 很古很古的時候,羅浮山有位醫術高明的中醫師。中秋之日,有個叫羅二的人自稱有黃腫、懶惰、貧寒三病,請大師看病。老中醫經過望聞問切,從藥房裏取出十粒紫黑色的橄欖,告訴他說:“這十顆藥丸,你每日連皮帶仁吃一顆,吃完以後,再來復診。” 羅二驚訝,這麽大的烏欖怎麽吃呢?大師告訴他,吃整個烏欖,要講究方法,不然沒有藥效。大師說,吃烏欖首先要用適度的熱水將欖泡軟,然後用小刀把欖肉分成兩半,讓欖核和欖肉剝脫出來。欖肉一半馬上吃掉,另一半就要先在欖坯中放點????,製成欖角纔吃;吃仁更要講究,用利刀砍斷欖核,保持欖仁完整,藥效纔大。 羅二遵照大師的醫囑吃藥,頭幾天不是欖核太硬砍不開,就是欖仁太脆分兩半。後來,他把刀磨利,把力練好,一切就如願以償了。最令他料想不到的是,人們都說苦口良藥,可他的藥卻香膩可口,食而不厭。十天後,羅二來到大師處復診。大師開的藥同樣是烏欖,衹是分量是先前的十倍,而且吃法也不一樣。大師吩咐他,回傢後要立刻將所有烏欖泡軟,欖肉全部製成欖角,曬幹後每頓飯吃兩粒;欖核則曬幹後全部放在地裏培植,等到新果長成纔吃用。就這樣,羅二不但用勤勞的雙手培育出一個烏欖林,而且掌握了腌製欖角,壓榨欖油,斬核取仁的工藝。他身上的三種疾病全部治愈,他的子子孫孫也從此不再懶惰、貧寒。
千百年來,烏欖不但成了家乡人薪火相傳賴以謀生的一種形式,而且成了家乡人的驕傲。增城欖雕更成了非物質文化遺産。現實中的橄欖,代表着一種優良的傳統,是中國人純樸與勤勞的象徵。 |
|
- : black oliv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