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种无毒蛇,长可达二米余,背面前半部黄色,后半部黑色,腹面灰黑色 A non-poisonous snakes, up to two meters long over the back of the first part of the yellow, the latter part of the black, gray and black belly 一种无毒蛇,长可达二米余,背面前半部黄色,后半部黑色,腹面灰黑色。可入药,治麻痹、等多种疾病。 沉从文 《新与旧·萧萧》:“这用艾蒿作成的烟包,是驱逐长脚蚊的得力东西,蜷在祖父脚边,犹如一条乌梢蛇 。”参阅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鳞一·乌蛇》。 乌梢蛇 (zoacys dhumnades) ,俗称乌蛇、乌风蛇。体形较大的无毒蛇,体全长可达2.5m以上。身体背部褐色或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黄色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体后部消失。栖息于海拔1600m以下的中低山地带,常在农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村落中发现。行动迅速,反应敏捷。性温顺,不咬人。以蛙类、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7-8月间产卵,每产7-14枚。在我国分布较广;在云南仅在滇东北和滇东地区有分布。目前野外生存数量大减,应予保护。
属于蛇目 游蛇科
【英文名】 zaocys
【别名】乌蛇、乌花蛇、剑脊蛇、黑风蛇、黄风蛇、剑脊乌梢蛇
【来源】本品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 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或先剥去蛇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制法】
乌梢蛇 肉:去头及鳞片后,用黄酒闷透,除去皮骨,干燥。
酒(炙)乌梢蛇 :取净乌梢蛇 段,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kg乌梢蛇 ,用黄酒20kg。
【性状】本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 枚,较小,眼后鳞2 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用法用量】 9 ~12g 。或者研粉吞服1钱,入煎剂用3钱。也可泡酒。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备注】(1)功效与白花蛇相近而药力较弱。
【摘录】《中国药典》 乌梢蛇 (Zoacys dhumnades) ,俗称乌蛇、乌风蛇,为游蛇科乌梢蛇 属体形较大的无毒蛇.
识别特征:体全长可达2.5m以上。体背绿褐或棕黑色及棕褐色;背部正中有一条黄色的纵纹;体侧各有两条黑色纵纹,至少在前段明显(成年个体),至体后部消失(有的个体是通身墨绿色的,有的前半身看上去是黄色,后半身是黑色)。次成体通身纵纹明显。头颈区别显著;吻鳞自头背可见,宽大于高;鼻间鳞为前额鳞长的2/3;顶鳞后有两枚稍大的鳞片;上唇鳞8,第七枚最大;下唇鳞8~10;背鳞鳞行成偶数16-16-14,中央2~4行起强棱,腹鳞雄192~204,雌191~205;肛鳞二分;尾下鳞雄95~137对,雌98~131对。
分布:河北、河南、陕西、甘肃、四川、贵州、湖北、安徽、江苏、浙江、江西、湖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国外未见报道。
习性:生活在我国东部中部东南部和西南的海拔1600m以下中低山地带平原、丘陵地带或低山地区。垂直分布范围:海拔50~1570 m。 常在农田(高举头部警视四周)或沿着水田内侧的田埂下爬行、菜地、河沟附近,有时也在山道边上的草丛旁晒太阳、在村落中发现(山区房屋边的竹林)。行动迅速,反应敏捷,善于逃跑。性温顺,不咬人(和很多蛇类一样,只有在逼急活被你捉到时过度惊吓时不得已咬人)。以蛙类(主食)、蜥蜴、鱼类、鼠类等为食(狭食性蛇类)。7-8月间产卵,每产7-14枚。在我国分布较广福建等;在云南仅在滇东北和滇东地区有分布。目前野外生存数量大减(栖息地破坏、大量捕杀),应予保护。
中医传统理论认为乌梢蛇 除去内脏的干燥全体,祛风、通络、止痉,因此被利用。
估计数量:该蛇是我国蛇类中一广布种,其数量因地而异,向为中药药材,收购数量颇大。
根据统计,乌梢蛇 母蛇在公母比例中占51%,受精卵占产卵数的91.4%,自然孵化率64.6%,自然成活率30%。
【拉丁文名】 ZAOCYS
【别名】乌蛇、乌花蛇、剑脊蛇、黑风蛇、黄风蛇、剑脊乌梢蛇 、南蛇
【来源】本品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 Zaocys dhumnades (Cantor) 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蛇腹或先剥去蛇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制法】
乌梢蛇 肉:去头及鳞片后,用黄酒闷透,除去皮骨,干燥。
酒(炙)乌梢蛇 :取净乌梢蛇 段,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每100kg乌梢蛇 ,用黄酒20kg。
【性状】本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 枚,较小,眼后鳞2 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性味归经】甘,平。归肝经。
【功能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用法用量】 9 ~12g 。或者研粉吞服1钱,入煎剂用3钱。也可泡酒。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备注】(1)功效与白花蛇相近而药力较弱。
【摘录】《中国药典》 游蛇科动物乌梢蛇 的肉。又称乌蛇、黑花蛇、乌风蛇、剑脊蛇、三棱子。主要分布于我国长江以南各省。获得后,除去皮、头和内脏,洗净备用;或去头和内脏,用黄酒闷透后,取出,除去皮、骨、晒干用。
[性能]味甘、咸,性平。能祛风除湿,通经络,定惊,解毒。
[参考]含蛋白质、脂肪等成分。
[用途]用于风湿顽痹,肌肤不仁;麻风病,皮肤生癞,眉脱落;疮疹疥癣;破伤风。
[用法]煎汤,浸酒,研末,入菜肴。
[附方]
1,乌蛇酒:乌梢蛇 适量,白酒适量,以能淹过蛇体为度,浸泡10~15日。每日服10ml,一日2次。
据《朝野佥》载:“商州有人患大麻风,家人恶之。山中为起茅屋,有乌蛇堕酒器中,病人不知,饮酒渐瘥。罂底见有蛇骨,始知其由。”今以乌蛇制成蛇酒服,防治麻风病,取其祛风湿,通经络,解毒;酒还可起到行血脉、行药势的作用。本方也可用来治疗风湿痹痛。
2,三蛇酒:乌梢蛇 、眼镜蛇、蝮蛇各等分。白酒适量,浸泡10~15日。每次服25~50ml,每日2次。
眼镜蛇、蝮蛇均为有毒蛇,祛风湿、通经络作用较强,乌梢蛇 与二者同用,其效尤佳。用于风湿痹痛或类风湿关节炎、类风湿性脊柱炎等。
3,乌蛇汤:乌梢蛇 1条,切片煮汤。加猪脂、盐、姜少许调味,饮汤吃肉。
乌梢蛇 有祛风除湿和解毒作用,对于荨麻疹、湿疹脓疮也有一定预防或治疗效果。本方和以煮作汤羹,尤宜于食用。
4,定命散:乌梢蛇 、白花蛇各60g,蜈蚣2条。共研为细末,每次服10g,温酒调服。
源于《圣济总录》。白花蛇和蜈蚣均有较强的祛风定惊、攻毒的作用,乌梢蛇 与二者同用可协同奏效。温酒调服,可增强辛散祛风的力量。用于破伤风,风毒内浸,项强直,身体强直。 名称:
乌梢蛇
汉语拼音:
Wushaoshe
英文名:
ZAOCYS
基原:
本品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 Zaocys 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季捕捉,剖开腹部或先剥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性状:
本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颗鳞1枚.眼前下鳞1枚,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Ⅹ A)测定,用稀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12.0%。
炮制方法:
乌梢蛇 去头及鳞片,切寸段。
马梢蛇肉 去头及鳞片后、用黄酒闷透,除去皮骨、干燥。
酒乌梢蛇 取净乌梢蛇 段,照酒炙法(附录Ⅱ D)炒干。
每100kg乌梢蛇 ,用黄酒20kg。
性味:
甘,平。
归经:
归肝经。
功效:
祛风,通络,止痉。
主治:
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wai)斜,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用法用量:
9-12g。
贮藏:
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中西药分类:
中药(药材及饮片) ZAOCYS 乌梢蛇
拼音名:Wushaoshe
英文名:ZAOCYS
书页号:2000年版一部-59
本品为游蛇科动物乌梢蛇 Zaocysdhumnades(Cantor)的干燥体。多于夏、秋二
季捕捉,剖开蛇腹或先剥去蛇皮留头尾,除去内脏,盘成圆盘状,干燥。
【性状】本品呈圆盘状,盘径约16cm。表面黑褐色或绿黑色,密被菱形鳞片;背
鳞行数成双,背中央2~4行鳞片强烈起棱,形成两条纵贯全体的黑线。头盘在中间,扁
圆形,眼大而下凹陷,有光泽。上唇鳞8枚,第4、5枚入眶,颊鳞1枚,眼前下鳞1枚,
较小,眼后鳞2枚。脊部高耸成屋脊状。腹部剖开边缘向内卷曲,脊肌肉厚,黄白色或
淡棕色,可见排列整齐的肋骨。尾部渐细而长。尾下鳞双行。剥皮者仅留头尾之皮鳞,
中段较光滑。气腥,味淡。
【浸出物】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项下的热浸法(附录ⅩA)测定,用稀乙醇作溶
剂,不得少于12.0。
【炮制】乌梢蛇 去头及鳞片,切寸段。
乌梢蛇 肉去头及鳞片后,用黄酒闷透,除去皮骨,干燥。
酒乌梢蛇 取净乌梢蛇 段,照酒炙法(附录ⅡD)炒干。
每100kg乌梢蛇 ,用黄洒20kg。
【性味与归经】甘,平。归肝经。
【功能与主治】祛风,通络,止痉。用于风湿顽痹,麻木拘挛,中风口眼{歪}斜,
半身不遂,抽搐痉挛,破伤风,麻风疥癣,瘰疬恶疮。
【用法与用量】9~12g。
【贮藏】置干燥处,防霉,防蛀。 : Black-tail Snake, Zaocys, Garter Snake lat.: zaocys dhumnades 乌梢蛇酒 酒乌梢蛇 黑网乌梢蛇 黑线乌梢蛇 乌风蛇乌梢蛇 乌风蛇(乌梢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