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見“ 烏臼 ”。 | | | 大戟科。落葉喬木。樹皮灰色。葉菱形或橢圓形。夏季開黃花,秋季結果。種子近球形,表面有白蠟質,故又稱“白蠟果”。分佈在中國黃河流域以南地區。種子可提取皮油和梓油。葉可製黑色染料。木材是雕刻的好材料。 | | 名稱: 烏桕
學名: sapium sebiferum(linn.)roxb.
別名: 蠟子樹、木油樹 科屬: 大戟科烏桕屬
類別: 落葉喬木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5m,胸徑60m。樹冠近球形,小枝細,葉菱形、菱狀卵形,先端突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葉柄細長,頂端有2腺體。花序頂生,花黃緑色。果扁球形,黑褐色,熟時開裂。種子黑色,外被白蠟,宿存在果軸上經鼕不落。花期5~7月果熟期10~11月
産地分佈 :産於我國秦嶺、淮河流域以南,東至臺灣,南至海南島,西至四川中部海拔1000m以下,西南至貴州、雲南等地海拔2000m以下,主要栽培區在長江流域以南浙江、湖北、四川、貴州、安徽、雲南、江西、福建等省
生長習性 :喜光,耐寒性不強,年平均溫度15℃以上,年降雨量750mm以上地區都可生長。對土壤適應性較強,沿河兩岸衝積土、平原水稻土,低山丘陵粘質紅壤、山地紅黃壤都能生長。以深厚濕潤肥沃的衝積土生長最好。土壤水分條件好生長旺盛。能耐短期積水,亦耐旱,含????量在0.3%以正氣
果實采收:烏桕的果實大多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成熟。成熟的特徵:果殼脫落,露出潔白的種子。果殼脫落即為采收期。采收時應將果穗連同結果枝上部一起剪下,僅留果枝基部一段作為明年的結果母枝,既可保證每個結果母枝來年能發出一定數量的結果枝,又不會使結果枝生長過旺或過弱,使每個結果枝都能正常結果。烏桕結果枝以中庸、組織充實的結果最好;生長太旺易生“夏枝”,結果不多且發育不良,而生長太弱則結果少,且易落果。采收時截枝強度應根據樹齡、樹勢、樹冠部位及結果枝不同粗度,掌握弱枝強剪、幼壯樹弱剪、老樹強剪、樹冠外圍強剪、下部及內部強剪的原則進行。如是不結果的成年樹,對其枝條也應適當修剪,以促進結果。
域主要的秋景樹種。宜庭園、公園、緑地孤植、叢植或群植,亦於池畔、溪流旁、建築周圍作庭蔭樹。與各種常緑或秋景樹種混植風景林點綴秋景,列植
【別名】桊子樹、桕樹、木蠟樹、木油樹、木梓樹、虹樹、蠟燭樹
【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烏桕屬植物烏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以根皮、樹皮、葉入藥。根皮及樹皮四季可采,切片曬幹;葉多鮮用。
【性味歸經】苦,微溫。入肺、脾、腎、大腸經。有小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木材、乳汁、葉及果實均有毒。中毒報道較多,食人中毒,出現腹痛、腹瀉、腹鳴、頭昏、四肢及口唇麻木、耳鳴、心慌、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癥狀。接觸乳汁可引起刺激、糜爛。葉可作農藥及殺蟲用。
【功能主治】殺蟲,解毒,利尿,通便。用於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利,毒蛇咬傷;外用治疔瘡,雞眼,乳腺炎,跌打損傷,濕疹,皮炎。
【用法用量】根皮1~3錢;葉3~5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註意】副作用為嘔吐較劇,潰瘍病患者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特徵及用途:落葉喬木,高可達7~8米,具乳液。7~8月開花,10~11月果熟。生於堤岸、溪邊或山坡上,喜溫暖嚮陽環境,耐潮濕,分佈廣泛。樹皮黑灰色。有縱嚮裂紋。葉互生,菱形卵形,長寬各相等,背面粉緑色。葉柄頂端有兩個腺體,花極小,穗狀花序。果卵形,直徑1釐米左右,裂開三瓣,種子黑色,外有蠟質。烏桕果、葉具有撥毒消腫、殺菌能力。
使用方法:將1公斤烏桕葉幹粉(或鮮葉4公斤)用20公斤2%生石灰水浸泡,並煮沸10分鐘,ph應在12以上,全池遍灑,使池水成6.25ppm濃度(烏桕葉的量),可防治爛鰓病、白頭白嘴病。每50公斤或1萬尾魚種,用烏桕葉幹粉半斤,混合在餌料中或製成藥餌投喂,連喂 3~6天,防治爛鰓病。 | | 乌桕
名 稱: 烏(wū)桕(jìu)
學 名: Sapium sebiferum(Linn.)Roxb.
名: 蠟子樹、木油樹、又稱木梓、油梓
科 屬: 大戟科烏桕屬
類 別: 落葉喬木
烏桕,又稱木子樹,我國特有的木本油料植物,為工業用木本油料樹種之一。據“四五”森林資源清查,全省有成片桕林841ha,零星桕樹3872萬株。30年來平均年生産桕籽1447.3萬kg,歷史最高年(1956年)達2169.5萬kg是省內栽培較多的經濟林木。
1.栽培歷史
我國有關烏桕栽培利用的記載,最早見於1400多年前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四川種主産地縣志,在18世紀末始有敘述。19世紀中頁,省內栽培已較普遍。到20世紀30年代開始由渝、萬等地遠銷國外。但因交通閉塞,産品銷售睏難,到1949年,全省僅有桕樹2000萬株,年産桕籽約1萬t。1950年後經恢復和發展,至1956年全省全省年産桕籽2.2萬t,創歷史最高水平。此後産量有所下降,80年代又恢復到年産2.1萬t水平。
2.地理分佈和生態環境
烏桕在四川自然分佈,北止於竜門山南坡,西北止於邛崍山東南段,西南止於錦屏山、白靈山東坡。地理位置為北緯32o30′ 以南,東經101°40′以東,為全國烏桕分佈的西北沿。垂直分佈範圍,在東部盆地為海拔80-900m,在川西南山地為海拔1000-1800m。 四川的集中分佈區是在長江及其支流的河𠔌地帶,其中以長江河𠔌巫山-萬縣段,烏江流域涪陵-酉陽段,金沙江河𠔌宜賓-雷波段,岷江流域的宜賓-仁壽段最為集中。這些地段中的巫山、酉陽、彭水、黔江、屏山、犍為、古藺、榮縣、仁壽、井研等10縣,桕籽産量占全省總産量的57.2%,是全省烏桕的主要栽培地區。
3.生長與結實
烏桕為速生經濟林木,幼期年平均高、徑生長可達0.8cm和1cm以上,30年左右高、徑生長漸趨緩慢而冠輻迅速增大。實生苗7-8年、嫁接苗3-5年開始結實,20-50年為盛果期,壽命可長達100年以上。巫山縣官渡鄉有一株100餘年生的銅錘桕,樹高18m,胸徑70cm,冠幅12-12.5m,1979-1981年,年年産籽都在50-65kg左右。 烏桕由頭一年春梢上抽生的當年生春梢分化花芽並開花結實。春梢既是當年的結果枝又是來年的結果母枝,其質量和數量與産量的關係極為密切。如采收時留梢過長,則翌年抽生的春梢多而纖細;反之如留梢過短,則翌年抽生的春梢量少且易抽發夏梢;兩者話題都不高。一般以在采收短摘結果母枝,控製留芽量在5-7個為宜。剔枝采收造成歇年,捋籽采收會形成明顯的大小處,都於增産不利。烏桕有雞爪桕和葡萄桕2大品種群,在四川半自然實生桕林中,兩者混生,以雞爪桕為主,約占總株數的64-96%。這2個品種群,者為雌雄同株異熟、雌先熟型,單一品種的純林,授粉不良,産量極低,但兩者的雌、雄花期卻交互相遇,且授粉畜高。在造林時,特別是在以嫁接苗營造的林分中,尤應註意2品種的適當搭配。
4.桕林經營和特點
四川的烏桕主要分佈在海拔100-600m的農業耕作區,其經營方式和油桐相同;在集中産區以桕糧混作和間作為主,純林經營極少,也有與油桐一起形成桐、桕、糧混作或間作的。分散産區以“四旁”零星種植為主。據巫山縣調查,全縣有烏桕樹135萬株,其中,種於耕地上實行桕、糧 間作的有104.6萬株,占總株數的77.5%;四旁零星種植的有30.4萬株,占22.5%。
這種桕糧混作和間作的桕林,為具有半自然狀態的人工林,其特點亦與四川的桐林相似:
(1)無固定株行距,單位機種上種植數量隨耕地狀況而異。在坡度大,地塊小、石塊多的旱地上,常植烏桕於地坎邊角和石旁隙地,每公頃可達450-800株。間種作物以玉米、紅苕豆類為主,一般為一年一熟。
(2)更替頻繁,一般為多世代異齡林。
(3)桕、糧分層分段利用空間,林分生産力較高。
5.主要類型
1)梯田地坎稻-桕混作型
本類型主要見於井研、仁壽等縣的丘陵梯田區和巫山、屏山等低山山麓謗田區。烏桕常呈單行種植在梯田地坎上。這類水田,或因采取水旱輪作,或因田坎較高,不會長期集水而影響烏桕生長;同時,烏桕株距較大,由於砍枝采果,樹冠較小,不致影響水稻生長,桕糧間矛盾不突出。
2)旱耕坡地桕糧間作型
本類型常見於巫山、酉陽、武隆、屏山等主産縣,是四川烏桕林的主要類型。烏桕樹呈“滿天星”狀隨機種植於耕地的邊坎、地角和地中,其種植株數隨耕地的坡度、土層厚度而異。
3)河𠔌坡岸堆積隙地烏桕純林
本類型主要見於屏山縣境的金沙江岸。
6.主要病蟲害
據森林病蟲害普查資料,四川烏桕樹上已發現的病害有輪斑病、褐斑病、捲葉病等;蟲害有烏桕毒蛾、黃刺蛾、緑尾大蠶蛾及有腳金龜甲等。全省桕林總被害面積約53ha。其中以烏桕毒蛾和金龜子危害較為普遍。
7.評價與建議
四川省的烏桕林,其分佈區域、經營方式油桐相似。但較油桐更喜溫暖和光照,忌秋雨,適生與栽培區較窄而集中,以長江、烏江及金沙江河𠔌地帶為主。在這一主要栽培區內,人煙稠密,墾殖指數較高,采取桕糧間作,糧桕矛盾較油桐少,是自然而合理的經營方式。今後若結合改土,合理調整種植部位,仍將是主要經營方式之一。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5m,胸徑60m。樹冠近球形,小枝細,葉菱形、菱狀卵形,先端突漸尖,基部寬楔形,全緣。葉柄細長,頂端有2腺體。花序頂生,花黃緑色。果扁球形,黑褐色,熟時開裂。種子黑色,外被白蠟,宿存在果軸上經鼕不落。花期5~7月果熟期10~11月
産地分佈 :産於我國秦嶺、淮河流域以南,東至臺灣,南至海南島,西至四川中部海拔1000m以下,西南至貴州、雲南等地海拔2000m以下,主要栽培區在長江流域以南浙江、湖北、四川、貴州、安徽、雲南、江西、福建等省
生長習性 :喜光,耐寒性不強,年平均溫度15℃以上,年降雨量750mm以上地區都可生長。對土壤適應性較強,沿河兩岸衝積土、平原水稻土,低山丘陵粘質紅壤、山地紅黃壤都能生長。以深厚濕潤肥沃的衝積土生長最好。土壤水分條件好生長旺盛。能耐短期積水,亦耐旱,含????量在0.3%以正氣
果實采收:烏桕的果實大多在10月下旬至11月下旬成熟。成熟的特徵:果殼脫落,露出潔白的種子。果殼脫落即為采收期。采收時應將果穗連同結果枝上部一起剪下,僅留果枝基部一段作為明年的結果母枝,既可保證每個結果母枝來年能發出一定數量的結果枝,又不會使結果枝生長過旺或過弱,使每個結果枝都能正常結果。烏桕結果枝以中庸、組織充實的結果最好;生長太旺易生“夏枝”,結果不多且發育不良,而生長太弱則結果少,且易落果。采收時截枝強度應根據樹齡、樹勢、樹冠部位及結果枝不同粗度,掌握弱枝強剪、幼壯樹弱剪、老樹強剪、樹冠外圍強剪、下部及內部強剪的原則進行。如是不結果的成年樹,對其枝條也應適當修剪,以促進結果。
文化知識:烏桕,以烏喜食而得名。宋代林和清詩:“巾子峰頭烏桕樹,微霜未落已先紅。”俗名木梓樹,五月開細黃白花。深秋,葉子由緑變紫、變紅。葉落籽出,露出串串“珍珠”,這就是木籽。籽實初青,成熟時變黑,外殼自行炸裂剝落,露出葡萄大、白色籽實、羅田、英山的品種主要有“大銅錘”、“葡萄桕”和“鷹爪桕”三類。大銅錘和葡萄桕穗聚、子大,外表蠟質層厚,為嫁接良種。鷹爪桕穗散而殼層薄。羅田天堂、聖人堂的烏桕標木曾運往法國巴黎展覽。 湖北大悟縣是烏桕之鄉,1987年,烏桕被命名為大悟縣樹。該縣境內烏桕品種繁多,主要品種有葡萄桕、雞爪桕、銅錘桕、豬油粑、燈籠罩等,分佈面廣,現全縣大約有新老烏桕樹400餘萬株,年産桕籽500餘萬公斤,居全國縣級縣市之首。
烏桕是重要的蜜源植物,主産區的花期在6月上、中旬至7月上旬,因品種和海拔高度不同,提早或推遲10多天。泌蜜適溫為25~32℃。一般5~7年樹齡開花,10~30年壯樹泌蜜最多。烏桕花粉足,泌蜜涌,但因秋後采烏桕籽常砍伐樹枝,故采籽後的第二年衹長葉枝而無果枝,形成花期的小年,一般年群均産蜜20~40kg。
域主要的秋景樹種。宜庭園、公園、緑地孤植、叢植或群植,亦於池畔、溪流旁、建築周圍作庭蔭樹。與各種常緑或秋景樹種混植風景林點綴秋景,列植
【別名】桊子樹、桕樹、木蠟樹、木油樹、木梓樹、虹樹、蠟燭樹
【來源】本品為大戟科植物烏桕屬植物烏桕Sapium sebiferum (L.) Roxb.,以根皮、樹皮、葉入藥。根皮及樹皮四季可采,切片曬幹;葉多鮮用。
【性味歸經】苦,微溫。入肺、脾、腎、大腸經。有小毒。該物種為中國植物圖譜數據庫收錄的有毒植物,其毒性為木材、乳汁、葉及果實均有毒。中毒報道較多,食人中毒,出現腹痛、腹瀉、腹鳴、頭昏、四肢及口唇麻木、耳鳴、心慌、面色蒼白、四肢厥冷等癥狀。接觸乳汁可引起刺激、糜爛。葉可作農藥及殺蟲用。
【功能主治】殺蟲,解毒,利尿,通便。用於血吸蟲病,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利,毒蛇咬傷;外用治疔瘡,雞眼,乳腺炎,跌打損傷,濕疹,皮炎。
【用法用量】根皮1~3錢;葉3~5錢;外用適量,鮮葉搗爛敷患處,或煎水洗。
【註意】副作用為嘔吐較劇,潰瘍病患者忌服。
【摘錄】《全國中草藥匯編》
特徵及用途:落葉喬木,高可達7~8米,具乳液。7~8月開花,10~11月果熟。生於堤岸、溪邊或山坡上,喜溫暖嚮陽環境,耐潮濕,分佈廣泛。樹皮黑灰色。有縱嚮裂紋。葉互生,菱形卵形,長寬各相等,背面粉緑色。葉柄頂端有兩個腺體,花極小,穗狀花序。果卵形,直徑1釐米左右,裂開三瓣,種子黑色,外有蠟質。烏桕果、葉具有撥毒消腫、殺菌能力。
使用方法:將1公斤烏桕葉幹粉(或鮮葉4公斤)用20公斤2%生石灰水浸泡,並煮沸10分鐘,pH應在12以上,全池遍灑,使池水成6.25ppm濃度(烏桕葉的量),可防治爛鰓病、白頭白嘴病。每50公斤或1萬尾魚種,用烏桕葉幹粉半斤,混合在餌料中或製成藥餌投喂,連喂 3~6天,防治爛鰓病。 | | 烏桕介紹
烏桕 (Sapium sebiferum (L.) Roxb.)
科屬:
大戟科
別名:
蠟子樹、木油樹
形態特徵:
落葉喬木,高達15米,有乳汁。葉片菱形至菱狀卵形,長和寬均3—8釐米,頂端短尖或漸尖,全緣,葉柄細,長2.5—6釐米。穗狀花序頂生,雄花在上部,雌花在基部;雄花小,10—15朵生一苞內,花尊杯狀,3淺裂,雌花萼3裂,子房3室,花柱基部合生,柱頭外捲。蒴果木質,梨狀圓球形,直徑1—1.5釐米;種子近圓形,黑色,外有白蠟層。花期6—7月,果熟期10—11月。
分佈與習性:
各地栽培於路旁,田埂或山坡上,也有作為行道樹;分佈很廣,北自山東,南至臺灣、廣東和雲南等省區。烏桕原産我國,約有1500多年的栽培歷史。現在,人們已經培育成許多優良品種,如葡萄桕、雞爪桕、銅錘桕等。它們樹勢健旺、適應性強、結果多、産量高。自秦嶺、淮河流域以南到兩廣、雲貴高原都有種植,其中浙江産量占全國的1/3,質量最好。
繁殖與栽培:
播種
應用:
烏桕的用途很廣。桕蠟是肥皂、膠片、塑料薄膜、蠟紙、護膚脂、防銹塗劑、固體酒精和高級香料的主要原料;皮油還含有約14%的甘油,是製造硝化甘油、環氧樹脂、玻璃鋼和炸藥的重要原料。用種仁榨得的青油(梓油或桕油),可以製造高級噴漆。烏桕性涼味苦,有小毒。葉、根及根皮均可入藥,有解毒消腫,逐水通便之功。因葉有毒,可浸出液作殺蟲劑,不宜種在魚塘邊。 | | wujiu
烏桕
Sapium sebiferum
大戟科(Euphorbiaceae)烏桕屬落葉喬木。 重要工業用木本油料樹種。又名桕子、木子。烏桕屬共約 120,主産熱帶及亞熱帶。中國有10,栽培利用已有1400年以上的歷史。 6世紀南北朝賈思勰在《齊民要術》中有記載。17世紀初徐光啓在《農政全書》中詳述了烏桕的利用和栽培管理技術。
形態特徵 樹冠近球形。小枝細。葉近菱形或菱狀卵形,葉柄頂端具2腺體。花單性,雌雄同株;雄花3朵形成小聚傘花序,再集生為□荑狀復花序,雌花通常5~15,生於花序的下部。蒴果近扁球形,熟時黑褐色。種子黑色,外被白蠟,固着於中軸上,經鼕不落(見圖)。
品種和分佈 按開花習性和果序特點,區分為葡萄桕(S.sebiferum var.conferticarpum)和雞爪桕(S.se-biferum var.laxicarpum) 兩個變種。葡萄桕衹具有一種花序,開一次花,雌雄同穗,下部為雌花,上部為雄花。果實在果梗上排列緊密成串,形似葡萄。雞爪桕具有兩種花序,開兩次花,第一次開的為雄花序,當第一次花序即將凋萎時,再在一次花序基部直接抽出數個兩次花序,基部着生雌花,上部着生雄花,由於在這種兩次花序上結果,形成多杈果序,狀如雞爪。但也有少數單株兼有葡萄桕與雞爪桕的開花結果習性。由於烏桕栽培歷史悠久,栽培地區廣,以及異花授粉等原因,形成了許多農傢品種,如長穗葡萄桕、大粒雞爪桕、小粒雞爪桕、壽桃桕、銅錘桕、大粒葡萄桕、小粒葡萄桕、鈎頭桕等。20世紀70年代,浙江省選育的4個優良無性係品種:分水葡萄桕1號,選桕1號、選桕2號和銅錘桕11號。具有産量高、速生、早實、子粒大、蠟質厚、出油率高等優點。
烏梅在中國黃河流域以南18個省(市、自治區)均有分佈,栽培中心區域在長江流域及其以南各省。垂直分佈在長江流域的浙江、湖南、湖北、安徽等省可達海拔600~800米,在雲南可達1850米。美國、印度、日本也有少量栽培。
生物學特性 烏桕適於高溫、多濕、短日照的生態條件,其中心産區年平均氣溫在16~19℃之間,年降雨量在1000~1500毫米之間。土壤以江、河、湖兩岸的衝積土為好,其次是深厚而熟化的紅壤和紫色土。對土壤酸鹼度的適應性較強(pH5.5~8),在土壤含????量0.3%以下的海塗地栽培,生長結果尚正常。在水旁種植,連續淹水1個月而無異常表現。此外,烏桕對有毒氣體氟化氫的為害有較強的抗性。
栽培技術 選15~40年生的實生樹作為採種母樹。種子經去蠟處理後,3月條播育苗,每畝播種量7千克左右。一年生苗高達1米左右,根徑0.7~1.2釐米時可用作砧木。嫁接容易成活,2~4月用切腹接法最好,操作簡便,不用綁紮,工效高,生長快,成活率可達90%。除枝接外,還可在夏、秋采用芽接。建立良種采穗□,大量繁殖嫁接苗造林,是迅速提高烏桕大面積平衡高産,實現栽培品種化的基本措施。
烏桕造林一般每畝栽植30株左右,株行距4~6米。田邊、地角零星植樹 8~10米。凡在低山丘陵與河灘上成片種植的烏桕林,一般都間種農作物。正確的采收方式是短截結果枝,即將果穗連同細小的果枝一起剪下,僅留果枝基部一段,作為明年的結果母枝,這樣既可采收桕子,又有修剪作用。葡萄桕留下的結果母枝以粗度6~8.5毫米、長度10~18釐米,雞爪桕以粗度在6~9.5毫米、長度8~15釐米為宜。采收時,截枝強度應掌握“弱枝強剪,強枝弱剪,幼樹、壯樹弱剪,老樹、弱樹強剪”的原則。
烏桕黃毒蛾是烏桕的最主要的食葉害蟲,其他害蟲有油茶尺蠖、油桐尺蠖及烏桕長足象等。
用途 烏桕種子外被一層蠟皮可取桕脂(皮油),種仁可榨桕油(梓油)。前者為固體油,後者為液體油,都是重要 | | - : Chinese Tallowtree Root-bark
| | | 烏臼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