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用語 : 佛教寺塔 : 中國 >四川 >樂山 > 烏尤寺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烏尤寺投訴電話樂山市旅遊投訴電話:0833-96927
  四川省旅遊投訴電話:028—86657308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烏尤寺位於四川樂山市東岸,與凌雲山(樂山大佛)並列,原名正覺寺,創建於唐,北宋時改今名。寺建於烏尤山上。烏尤山又稱離堆,又名青衣山,位於樂山市東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銅河(即岷江)匯流處。寺中有爾雅臺,傳為漢犍為郡郭捨人註釋《爾雅》處,爾雅臺右側臨江絶壁鑿有“中流砥柱”四字,字徑5米,為明嘉靖樂山人彭汝實所書。寺中還有羅漢堂等許多樓臺殿宇,緑瓦紅墻,掩映其間,景色佳麗。
No. 2
  烏尤寺
  烏尤山即古離堆,相傳為秦時蜀郡守李冰開鑿,以“避沫水之害”。
  烏尤山與凌雲山並肩立於岷江之濱,四面環水,孤峰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烏尤山因孤臥江中,好似一頭烏牛,故又名“烏牛山”,相傳宋代詩人黃庭堅至此,嫌其名不雅,而見山上古木繁蔭,便更名“烏尤山”。
  樂山烏尤寺坐落在烏尤山頂,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烏尤山四面環水,孤蜂兀立,山上林木茂盛,緑蔭重疊。據《史記》、《漢書》記載,烏尤山原與凌雲山相連,蜀郡太守李冰治理沫水(大渡河),開鑿江道,引部分江水繞烏尤山而下,使之成為水中孤島,也稱之為青衣別島。現山上有“離堆”石碑,離堆即離岸之意。
  如今登烏尤山有水陸兩條道路。從凌雲山經麻浩東漢崖墓陳列館,過鐵索橋登山為陸路;由樂山城乘船沿江而下,直抵烏尤山西南麓為水路,都十分方便。
  烏尤寺坐落在烏尤山頂,原名正覺寺,創建於唐朝,為唐代名僧惠淨法師所建。現山頂建結茅亭,為“唐惠淨上人結茅處”。據說當年詩人岑參在嘉州作刺史時,與惠淨相交甚密,並作《上嘉州青衣山中峰題惠淨上人幽居寄兵部楊郎中》一詩,有“諸嶺一何小,三江奔茫茫。蘭若嚮西開,峨眉正相當。猿鳥樂鐘磬,鬆籮泛天香”之佳句。可見當時烏尤寺已建成。
  北宋時,改正覺寺為烏尤寺,以山名寺。烏尤寺在明清時兩度毀於戰亂,現存建築大多為清朝末年和近代所建。
  1984年交給佛教界管理使用。僧人成立了樂山市烏尤寺佛教協會,烏尤寺住持遍能法師任會長。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烏尤寺根據實際情況,訂立了“宗教活動試行規定”、“寺廟管理制度”以及對外開放、安全保衛、防火防盜等一係列規章制度和管理辦法,做到每個僧人職責明確,在從事宗教活動的同時,參加寺廟管理。
  烏尤寺在政府及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下,拿出巨款將主要殿堂修復一新,“文化大革命”中被毀的羅漢堂等建築也次第恢復。
  烏尤寺寺門正中書寫“烏尤寺”三個大字,兩側的對聯為:寺門高開洞庭野,蒼崖半入雲濤堆。
  山門上還有“青衣別島”、“慈雲”、“法雨”等題字,使氣氛頓然莊嚴、靜穆。
  入寺門為天王殿,新塑有四大天王像。穿過天王殿,迎面是彌陀殿,彌陀殿立於岷江斷崖旁的參道上,建於1920年,依崖而立,風格迥異。內供一尊高約5米的阿彌陀佛像,泥塑金身端身站立,左手持金臺表示接引衆生,又稱接引佛。身後有48尊塑像,代表着阿彌陀成佛前所發的48願。後為彌勒殿,清末鹹豐(1851一1861年)、同治(1862一1874年)年間重修。正中供奉彌勒佛像,兩側分列着四大菩薩。彌勒殿後為韋馱殿,正中塑韋馱像,左右兩側為伽藍、竜神像,這三者都是護法神抵,此殿又稱護法殿。
  再後是寺內的主體建築大雄寶殿,為1913年所建,單據式建築,莊重雄偉。正中“大雄寶殿”三大字為清末名書法傢黃雲鵠所書。大殿的門窗壁板上雕刻着富有中國古典風味的花卉圖案,精美別緻,與“壯嚴引源”、“見道根源”的匾額和堂柱上各式對聯相輝映,益發典雅華麗。 大殿正中供奉釋迦牟尼、文殊和普賢三尊佛像,每尊都高達4米,係香樟木精雕而成,全身貼金,衣紋瀟灑自如,神態慈祥肅穆,具有唐代塑像風格。
  殿外左右分立着八角雙檐的鐘亭和鼓亭。鐘樓內懸鐘為明代永樂年問所鑄。殿左的廂房現闢為文物陳列室,展出自漢朝至清朝各種文物近幹件。
  大雄寶殿後為如來殿,為清末同治年間重修,雙層結構,上層為藏經,藏有《頻伽藏經》、《日本續藏經》各一部,約萬餘捲。殿前兩個撐枋上,雕有凌雲、烏尤兩山的全貌,玲瓏剔透、巨細盡致。殿正中供五尊如來像,代表着東、南、西、北、中五個方位,又稱五方五佛,分別為阿閦佛、寶生佛、彌陀佛、成就佛和毗盧遮那佛。兩旁為二十四尊護法天神木雕像和十八羅漢泥塑像,表情動作風趣幽默。
  如來殿右側西廊盡頭為觀音殿,重建於1925年。殿內觀音菩薩像,高3米,造型優美,儀態萬方。如來殿左側東廊盡頭是方丈室。方丈室為一四合小院,幽靜雅緻。四壁嵌有不少匾聯題詞,其中宋代名士張方的詩,寫出了烏尤山的氣勢:
  竹橋沙水烏尤渡,絶壁孤崖意氣驕。 故與凌雲分半坐,僧窗假寐見金蕉。
  在如來殿西側有著名的爾雅臺,傳為漢代郭捨人註釋《爾雅》的地方。臺右側臨江絶壁處有明朝鼓汝實所書“中流砥柱”四個大字,字徑達5米。為烏尤一景。旁有曠怡亭,是曠覽江山勝跡、怡悅心志的好地方。再上為山頂花園,登園中八角亭遠眺,峨眉蒼鬱的山巒,岷江滔滔的流水,遼闊的原野,三江環繞的樂山市,皆一一收入眼底,真可謂“江山這邊獨好。”
  烏尤山自1984年開放以來,每年有上百萬遊人香客前來觀光、朝山。烏尤寺為了方便遊客,開辦了法物流通處、茶園、素菜館、食品店等服務項目,受到社會好評。1985年,烏尤寺還安裝了消防設備,培訓了義務消防隊,加強了對寺廟古建築的保護和防火工作,被評為樂山市1985年鼕季防火工作先進集體。烏尤寺和全國其他寺廟一樣,熱心社會公益事業,積極購買國庫券,為災區捐資獻物,受到各界好評。
  與烏尤山相距一華裏便是凌雲山,著名的樂山大佛就位於凌雲山棲鸞峰下。
  樂山大佛是世界上最大的石刻彌勒佛坐像。大佛依凌雲山西壁鑿岩而成,坐東面西,佛像通高71米,體型魁偉高大,比例勻稱,神態端莊安詳,形神兼備,令人贊嘆。大佛頭寬10米,鼻長5.6米,耳長7米,眉長5.6米,眼長3.3米,嘴長3.3米,肩寬28米,腳背至膝高28米,僅腳背寬8.5米,赤腳上可圍坐百餘人,享有“山是一尊佛,佛是一座山”之譽。
  樂山大佛為唐開元元年(713年)名僧海通創建,後劍南川西節度使韋臯於貞元十九年(803年)完成,開鑿歷時90年,正值盛唐之世。這尊千古佳作也反映了唐代經濟文化的繁榮和佛教勢力的昌盛,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一個雄偉的實物標本。
包含詞
樂山烏尤寺景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