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題
1.聯繫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談談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2.不平等條約對近代中國政治局面的影響(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等方面)
3.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條件
4.評價抗日民族統一戰綫
5.辛亥革命的勝利和失敗的各自原因,歷史意義。與起經驗教訓是什麽?
6.如何看帶孫中山讓位與袁世凱?
7.聯繫資料片《中國一個世紀的革命》談談對文化大革命的認識
8.從戊戌變法中我們現在進行的改革應該吸取什麽樣的經驗教訓
答案
1.義和團的口號是"扶清滅洋",他承認大清國是自己的祖國是唯一合法的政府,痛恨的是洋人,是侵略者.而太平天國運動是亞洲革命風暴的頂峰,他是以推翻清政府為目的的一次農民運動,也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運動,他也反對洋人,但他主要針對的是清政府,想取而代之.
所以農民在中國革命中是領導階級。
2.①近代不平等條約大都是外來資本主義國傢強迫清政府或當時的反動政權簽訂的,多是在侵略戰爭之後,是發動侵略戰爭的結果。對中國來說都是帶有屈辱性的,是民族恥辱的象徵。也有少數條約是因為當時的反動統治者出於某種政治需要,對外來侵略者進行妥協或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結果。如“二十一條”、《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等。
②近代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將列強的侵略要求合法化,成為列強嚮中國掠奪領土、勒索賠款、攫取特權的合法依據。
③不平等條約的掠奪性和奴役性的條款,導致中國國際地位的下降,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的標志。
3.第一,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不僅在智慧上為抗戰提供了強大的支持,更在文化上提供了強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心.雖然出現了一批漢姦,但不可否認,沒有共産黨、國民黨以及全民族的共同决心,抗戰就不可能堅持下去。
第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前赴後繼的禦敵圖強中,已經從二十世紀初瀕臨亡國亡種的國運的最低潮中逐漸恢復了過來,為抗戰提供了相當的精英和物質基礎.
第三,中國有遼闊的疆土和衆多的人口,這讓我們有了以空間換時間,進行持久抗戰的可能.蘇聯也是有了這個條件,纔從德國最初的閃電戰挺了過來.
第四,日本人的戰略失誤,一個太不恰當的假說--德國入侵蘇聯後日本如果是對付蘇聯而不是偷襲珍珠港的話結局如何,當然事情沒有這麽簡單因為日本的戰爭資源極其缺乏,不得不打趕快東南亞的主意,因此又有人說如果日本人當時就發現東北有大量的石油,那歷史可能會改變.
第五,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陣綫的建立,抗日戰爭成為反法西斯戰綫的一部分,使得中國人不再是孤軍奮戰.隨着整個戰爭形勢的發展,在美國取得太平洋戰綫的决定性勝利後,美國使用原子彈和蘇聯對日宣戰的情況下,偉大的抗日戰爭最終取得勝利.
4.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中,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確保無産階級在統一戰綫中的政治領導權;堅持放手發動群衆,開展敵後遊擊戰爭,擴大抗日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並在根據地內建立“三三製”政權,即在政權人員的分配上,共産黨員(代表工人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産階級)、中間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産階級和開明紳士)大體各占三分之一。針對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中國共産黨采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執行“又團结又鬥爭,以鬥爭求團结”的政策,在與頑固派的鬥爭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從而剋服了國民黨當局製造的反共摩擦,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綫,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5.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産階級領導的更具有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中國人民“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場革命。
辛亥革命也給帝國主義沉重的一擊,雖然資産階級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政治綱領,但正如毛澤東所說:“辛亥革命是革帝國主義的命,中國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為清朝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所以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但帝國主義利用反動的清政府統治來打破中國人民的美夢。自清政府垮臺後,帝國主義妄圖扶植新走狗,但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個接一個被中國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動勢力對中國人民的壓迫。
6.1.從本質上來說,這是資産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决定的。
2.當時革命黨內部有部分人傾嚮於讓位,比如汪精衛曾逼迫孫中山:“你不讓位,是你想霸占這個位置,想獨權。”
3.外國勢力也支持袁世凱,給孫中山以壓力.
4.孫中山想以和為貴,衹要能保住革命果實,讓位也可以.
7.領導人對當前的形勢估計過重,這要源於早期對斯大林問題的討論。當時帝國主義利用斯大林的恐怖政策對社會主義進行猛烈攻擊,社會主義陣營內開始對馬剋思主義産生動搖,並出現一係列反革命事件。此時領導人認為修正主義思潮依然很猖獗。毛澤東鑒於斯大林事件,看是對黨內的一些老同志産生質疑。這就導致了彭德懷事件及反右傾。這也是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根源。再加上野心傢的影響和“階級鬥爭是不易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思想的影響,綜合因素導致了文化大革命
8.戊戌變法作為中國現代化的一次嘗試,雖然未取得預期的成效,但它革舊俗、變科舉、廢八股、興辦新式學堂,發動了近代中國的第一個思想啓蒙運動。認真反思戊戌變法的經驗教訓,能夠得到諸多啓示,如現代化建設必須要有堅強的領導力量、一定的階級基礎和穩定的社會環境;現代化建設要註重物質、人及政治制度的現代化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