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歷史 > 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
目錄
附其餘不平等條約
  一、★ 中英《南京條約》(1842年8月20日):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不平等條約。①割香港島給英國;②賠款2100萬銀元;③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④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關稅稅率,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巧記口訣為:五億(議)港元——五口通商、議定關稅、割香港島、賠2100萬元。廣福寧夏(廈)上——傻瓜廣福到內陸省區寧夏去上海。
  標志:中國社會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歷史從此步入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二、★ 中英《五口通商章程》、《虎門條約》(1843年):英國取得領事裁判權、片面最惠國待遇和在通商口岸租賃土地、房屋和永久居住的特權(租界)。
  三、★ 中美《望廈條約》(1844年):美國享有中英《南京條約》及其附件中取得的除割地、賠款外的一切特權,美國兵船可任意到中國各通商港口“巡查貿易”,美國人有權在通商口岸開設醫院、建立教堂。
  四、★ 中法《黃埔條約》(1844年鼕):法國享有中美《望廈條約》中取得的一切特權,允許法國天主教在通商口岸自由傳教、修建墳地,清朝地方政府負責保護教堂和墳地。
  五、《上海海關徵稅規則》(1854年):中國上海道和英、法、美三國各派一名代表組成“稅務管理委員會”,上海海關成為中國第一個半殖民地性質的海關。
  六、★ 中俄、中美、中英、中法《天津條約》(1858年):①外國公使進駐北京;②增開牛莊、淡水、漢口、南京等10處為通商口岸;③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④外國人可以到中國內地遊歷、經商、傳教;⑤賠償英法兩國軍費各200萬兩白銀,賠償英商損失200萬兩白銀。
  巧記口訣:公開行賄(賄指錢財)——公使進駐北京、開10處通商口岸、外國軍艦和商船可以在長江各口岸自由航行、賠款共600萬兩白銀。
  七、★ 中英、中法《北京條約》(1860年):清政府承認《天津條約》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割九竜司地方一區給英國,准許華工出國,對英法兩國賠款各增至800萬兩白銀。
  巧記口訣:天天准許陪(賠)酒(九)——《天津條約》繼續有效、增開天津為商埠、准許華工出國,賠款共1800萬兩白銀,割九竜給英國。
  危害:《天津條約》和《北京條約》使外國侵略勢力伸嚮中國內地,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八、《天津條約》附件:規定值百抽五原則,即列強進出中國海關的貨物,按其價值,中國最多衹能徵收5%的關稅。
  危害:大大有利於西方資本主義國傢嚮中國傾銷商品,掠奪原料。
  九、中俄《璦琿條約》(1858年):中國割讓東北外興安嶺以南黑竜江以北60多萬平方公裏領土。
  十、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中國割讓烏蘇裏江以東包括庫頁島在內約40萬平方公裏領土。
  十一、中俄《北京條約》(1860年)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1864年):中國割讓巴爾喀什湖以東、以南44萬多平方公裏領土。
  十二、中俄《改訂條約》(1881年)及以後5個勘界議定書:中俄《改訂條約》又稱《伊犁條約》或《聖彼得堡條約》,中國收回伊犁,中國割讓西北7萬多平方公裏領土。
  危害:俄國通過上述不平等條約侵吞了我國北方150多萬平方公裏領土。
  十三、《中法新約》(1885年):①清政府承認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②在中越邊界開闢商埠;③中國日後在廣西、雲南修築鐵路應與法國商辦;④法國從基隆和澎湖撤軍。
  危害:法國最先取得在中國修築鐵路的特權,侵略勢力從此伸入中國雲南、廣西。
  十四、★ 中日《馬關條約》(1895年4月):①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②賠償日本軍費2億兩;③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日本輪船可沿內河駛入以上各口;④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産品運銷中國內地免收內地稅。
  巧記口訣:哥哥(割)開廠賠兩億兩——割遼臺澎、開放沙重蘇杭、口岸設廠,內銷免稅,賠款兩億兩。
  危害: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從此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長達50年之久,帝國主義由此掀起了瓜分中國狂潮,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十五、《中德膠澳租界條約》(1898年):德國強租膠州灣,劃山東為勢力範圍。
  十六、《中俄旅大租地條約》(1898年):俄國強租旅順和大連地區,此後長城以北和新疆成為俄國勢力範圍。
  十七、《中法廣州灣租界條約》(1898年):法國強租廣州灣,此後廣東、廣西和雲南成為法國勢力範圍。
  十八、中英《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和《訂租威海衛專條》(1898年):英國強租新界、威海衛,此後長江流域、雲南、廣東成為英國勢力範圍。
  十九、★ 中國與英、俄、德、法、美、日、意、奧匈、比利時、荷蘭、西班牙11國《辛醜條約》(1901年9月):①賠償白銀4.5億兩,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②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界內不許中國人居住,由各國派兵保護;③拆除北京至大沽炮臺,准許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綫要地;④懲辦義和團運動中參加反帝鬥爭的官吏,永遠禁止中國人民成立或加入反帝性質的組織,對反帝運動鎮壓不力的官吏,“即行革職,永不敘用”;⑤改總理衙門為外務部,位居六部之上;⑥修訂商約。
  標志:清政府徹底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統治秩序完全確立,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二十、中日“二十一條”(1915年5月9日):又叫《民四條約》,由《關於南滿洲及東部內蒙古之條約》、《關於山東之條約》及另附的十三件換文組成。①中國承認日本接管德國在山東所享有的一切權利,並加以擴大;②中國延長日本租藉旅順、大連及南滿鐵路、安奉鐵路的期限為99年,並承認日本在東三省南部及內蒙古東部有特殊權利;③漢冶萍公司改為中日合辦;④中國沿海港灣、島嶼不得租藉或割讓他國;⑤中國政府須聘用日本人為政治、軍事、財政等顧問;中國警政及軍械廠由中日合辦。
  危害:日本企圖把中國變為日本獨霸的殖民地。
  二十一、《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1946年):當時人們稱它為“新二十一條”,①美國國民在中國領土內享有“居住、旅行及經商”的自由;②美國商品在中國享有與中國商品和第三國商品同等的關稅、內地稅;③美國船舶包括軍艦可在中國自由航行。
  危害:條約表面上雙方享有對等權利,而實際上由於當時中國的遠洋運輸不發達及生産落後,根本無法與美國平等地實現其中規定的權利。通過條約,全中國領土均嚮美國開放。美國企業在華享有種種特許的待遇,使中國部分地喪失了關稅自主權、沿海及內河航行權。
一些相關問題
  問題
  1.聯繫太平天國運動和義和團運動談談農民在中國革命中的作用和地位:
  2.不平等條約對近代中國政治局面的影響(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等方面)
  3.分析抗日戰爭勝利的條件
  4.評價抗日民族統一戰綫
  5.辛亥革命的勝利和失敗的各自原因,歷史意義。與起經驗教訓是什麽?
  6.如何看帶孫中山讓位與袁世凱?
  7.聯繫資料片《中國一個世紀的革命》談談對文化大革命的認識
  8.從戊戌變法中我們現在進行的改革應該吸取什麽樣的經驗教訓
  答案
  1.義和團的口號是"扶清滅洋",他承認大清國是自己的祖國是唯一合法的政府,痛恨的是洋人,是侵略者.而太平天國運動是亞洲革命風暴的頂峰,他是以推翻清政府為目的的一次農民運動,也是我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農民運動,他也反對洋人,但他主要針對的是清政府,想取而代之.
  所以農民在中國革命中是領導階級。
  2.①近代不平等條約大都是外來資本主義國傢強迫清政府或當時的反動政權簽訂的,多是在侵略戰爭之後,是發動侵略戰爭的結果。對中國來說都是帶有屈辱性的,是民族恥辱的象徵。也有少數條約是因為當時的反動統治者出於某種政治需要,對外來侵略者進行妥協或中外反動勢力勾結的結果。如“二十一條”、《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條約》等。
  ②近代不平等條約對中國的危害是巨大的,它將列強的侵略要求合法化,成為列強嚮中國掠奪領土、勒索賠款、攫取特權的合法依據。
  ③不平等條約的掠奪性和奴役性的條款,導致中國國際地位的下降,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社會的標志。
  3.第一,在長達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創造了輝煌的文明,不僅在智慧上為抗戰提供了強大的支持,更在文化上提供了強大的凝聚力和自信心.雖然出現了一批漢姦,但不可否認,沒有共産黨、國民黨以及全民族的共同决心,抗戰就不可能堅持下去。
  第二,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在前赴後繼的禦敵圖強中,已經從二十世紀初瀕臨亡國亡種的國運的最低潮中逐漸恢復了過來,為抗戰提供了相當的精英和物質基礎.
  第三,中國有遼闊的疆土和衆多的人口,這讓我們有了以空間換時間,進行持久抗戰的可能.蘇聯也是有了這個條件,纔從德國最初的閃電戰挺了過來.
  第四,日本人的戰略失誤,一個太不恰當的假說--德國入侵蘇聯後日本如果是對付蘇聯而不是偷襲珍珠港的話結局如何,當然事情沒有這麽簡單因為日本的戰爭資源極其缺乏,不得不打趕快東南亞的主意,因此又有人說如果日本人當時就發現東北有大量的石油,那歷史可能會改變.
  第五,世界反法西斯戰爭陣綫的建立,抗日戰爭成為反法西斯戰綫的一部分,使得中國人不再是孤軍奮戰.隨着整個戰爭形勢的發展,在美國取得太平洋戰綫的决定性勝利後,美國使用原子彈和蘇聯對日宣戰的情況下,偉大的抗日戰爭最終取得勝利.
  4.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綫中,中國共産黨始終堅持獨立自主原則,確保無産階級在統一戰綫中的政治領導權;堅持放手發動群衆,開展敵後遊擊戰爭,擴大抗日人民武裝和抗日根據地,並在根據地內建立“三三製”政權,即在政權人員的分配上,共産黨員(代表工人階級和貧農)、左派進步分子(代表小資産階級)、中間分子及其它分子(代表中産階級和開明紳士)大體各占三分之一。針對國民黨消極抗日、積極反共的政策,中國共産黨采取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頑固勢力”的總方針,執行“又團结又鬥爭,以鬥爭求團结”的政策,在與頑固派的鬥爭中,堅持“有理、有利、有節”的原則,從而剋服了國民黨當局製造的反共摩擦,發展和壯大了人民抗日力量,鞏固和擴大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綫,保證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5.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中國民族資産階級領導的更具有完全意義的民主革命,中國人民“為了建立一個獨立的民主主義的社會”,在比較更完全的意義上開始了這場革命。
  辛亥革命也給帝國主義沉重的一擊,雖然資産階級沒有明確提出反帝政治綱領,但正如毛澤東所說:“辛亥革命是革帝國主義的命,中國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為清朝是帝國主義的走狗”。所以列寧把辛亥革命視為“亞洲的覺醒”,但帝國主義利用反動的清政府統治來打破中國人民的美夢。自清政府垮臺後,帝國主義妄圖扶植新走狗,但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個接一個被中國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動勢力對中國人民的壓迫。
  6.1.從本質上來說,這是資産階級的軟弱性與妥協性决定的。
  2.當時革命黨內部有部分人傾嚮於讓位,比如汪精衛曾逼迫孫中山:“你不讓位,是你想霸占這個位置,想獨權。”
  3.外國勢力也支持袁世凱,給孫中山以壓力.
  4.孫中山想以和為貴,衹要能保住革命果實,讓位也可以.
  7.領導人對當前的形勢估計過重,這要源於早期對斯大林問題的討論。當時帝國主義利用斯大林的恐怖政策對社會主義進行猛烈攻擊,社會主義陣營內開始對馬剋思主義産生動搖,並出現一係列反革命事件。此時領導人認為修正主義思潮依然很猖獗。毛澤東鑒於斯大林事件,看是對黨內的一些老同志産生質疑。這就導致了彭德懷事件及反右傾。這也是文化大革命的思想根源。再加上野心傢的影響和“階級鬥爭是不易人的意識為轉移的客觀存在”思想的影響,綜合因素導致了文化大革命
  8.戊戌變法作為中國現代化的一次嘗試,雖然未取得預期的成效,但它革舊俗、變科舉、廢八股、興辦新式學堂,發動了近代中國的第一個思想啓蒙運動。認真反思戊戌變法的經驗教訓,能夠得到諸多啓示,如現代化建設必須要有堅強的領導力量、一定的階級基礎和穩定的社會環境;現代化建設要註重物質、人及政治制度的現代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