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市區 : 溫州 : 中山公交站 [顯示全部] > 中山紀念堂
目錄
為紀念孫中山而建造的大會堂
中山纪念堂 为纪念孙中山而建造的大会堂
  為紀念孫中山而建造的大會堂。在廣州市越秀山下。占地約64萬平方米。1931年建成。由建築師呂彥直等人設計。包括主體紀念堂、東西兩樓和門坊。總體佈局呈方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2萬平方米,高49米。可容納四千多人集會。宮殿式建築。
No. 2
  中山紀念堂聯繫方式地址:越秀山南麓的市中心區東風中路
  電話:83340030
  傳真:83193690
  郵編:510031
  中山紀念堂投訴電話廣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20-86666666
  廣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20-8668116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中山紀念堂景區榮譽aaaa級景區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山紀念堂門票價格門票5元,進堂參觀需10元。
  中山紀念堂開放時間早上8:00-下午6:00中山紀念堂交通圖中山紀念堂住宿門票:5元+10元
  看表演:20元—100元中山紀念堂購物為了方便遊客購物,除了在展覽館旁開設了一個專門的旅遊紀念品銷售部,還在遊客集中的大堂正門驗票處及展覽館驗票處增設了明信片、紀念封及郵册的銷售點。同時,大堂內還配有食品及音像製品的銷售點。
  中山紀念堂交通交通:2、6、7、12、24、27、41、42、121、193、217路公交車紀念堂站下。中山紀念堂玩法紀念堂品牌演出係列活動“紀念堂之夜”每個周末都將推出一係列低票價,高品質的文藝演出。紀念堂將與旅遊部門合作,可以觀看周末低票價演出(最高100元,最低20元)。
  
  是全國及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由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設計,1929年動工,1931完成。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八角形建築,外形莊嚴宏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設計師巧妙運用了建築力學的結構原理,采用鋼架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跨度達71米的建築空間內不設一柱,更顯氣勢恢宏。紀念堂及庭園用地面積為62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6600平房米,高52米,舞臺口寬
  15米,深20米,座位3238個。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最具標性的建築物之一,又是廣州市大型集會和演出的重要場所。它見證了廣州的許多歷史大事:1936年,廣州市各界人士在此舉行禁煙大遊行;1945年9月,駐廣州地區的日本侵略軍在這裏簽字投降解放後,每年各種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省市的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都在這裏舉行,如教育基金百萬行、廣州國際集體婚禮、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紀念紅軍長徵60周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等等。
  解放前夕,紀念堂因年久失修,已嚴重損壞。解放後,人民政府從五十年代初開始至1988年曾七次撥出專款對各項設施進行修葺和完善。1998年再次撥款6000萬元,對紀念堂進行一次全面的綜合性大維修,更換了中央空調、燈光、音響、座椅,重新改造了貴賓室,化妝間、舞臺,增加了消防噴淋係統和保安監控係統,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銅材鑄造,對廣場、環境亦作了進一步的美化,使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物煥發出勃勃生機,從80年代初嚮遊人開放以來,它更是成了廣州主要的遊覽勝地,成為中外人士喜愛的參觀遊覽勝地。可以說,中山紀念堂的政治影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得到了較好的表現。
  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八角形宮殿式建築。整座建築面積約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後左右四個宮殿式重檐歇山抱廈建築組成,就像四層捲疊的竜脊,組成一個整體,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攢尖式屋頂。重檐歇山頂的中央,高懸着一塊藍底紅邊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4個大字,雄渾有力。正面檐下,內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圍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繪的磨水石米鬥拱、花梁和拼花圖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細。那五盞巨大的長方形挂重穗嵌玻璃青銅大吊燈,懸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着鏤花丹門,襯托得殿堂越發的富麗堂皇,古色古香。
  中山紀念堂的金頂呈橢圓形、高達3.79米,直徑最大處有4.075米。這麽一個巨大的熠熠生輝的金頂表面,全部使用黃金鑲貼,共用了從香港購進的質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張,折合重量0.92公斤。除了金頂外,“天下為公”字匾、總理遺囑、建國大綱、奠基石字體、也都是用金箔鑲貼的。
  中山紀念堂的平面略呈八角形、建築面積為8700平方米,加上東西附樓、後臺休息室及地下化妝室,面積共達1.2萬平方米。
  紀念堂采用木樁基礎,鋼架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八角形的大廳設計了30米跨的鋼桁架,大屋頂由八排鋼桁架結合為一個整體。四角墻壁為厚達50釐米的鋼筋混凝土的剪力墻,以期能負荷屋頂的全部重量。樓座以鋼桁架懸臂挑出,樓板則用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屋頂則用一大可四個合抱的呈橢圓形的圓柱壓頂。大廳跨度30米,內無一柱,體積達50000立方米,有5000個座位,空間高大、雄偉、寬敞,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會堂建築,也是將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用於大體量的會堂建築的大膽而成功的作品。
  紀念堂的建築吸收了我國傳統建築的優秀元素,整體呈現恢宏壯美、金碧輝煌的特色。從屋頭檐角的細部裝飾處,均體現這一特質。
  
  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綫是歷史上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國時期趙佗在越秀山上建築的朝汗臺(歌舞崗),明代建築的觀音閣。自北嚮南依次為:越秀山的鎮海樓、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人大大樓、市政府大樓、人民公園、起義路、廣州解放紀念碑、海珠廣場、海珠橋至劉王殿(昌崗路街心花壇),全長大約8千米。中山紀念堂就位於這條中軸綫上,成為廣州城市的歷史脊梁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景觀標志。
  1.古樹名木
  木棉作為市花,無人不曉。"十丈珊瑚是木棉,花開紅比朝霞鮮,天南樹樹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憐。"(明·屈大均)。
  廣州最“老”的木棉樹(三百多年)就在中山紀念堂!這株老樹親眼目睹了滿清王朝的腐朽墮落,親眼目睹了廣州起義的慘酷壯烈,親眼目睹了孫中山的百折不撓,親眼目睹了陳炯明的叛亂,親眼目睹了身旁的總統府被夷為平地後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紀念堂,親身經歷了叛軍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彈。風走雲飛,星流人逝,老樹還依舊靜靜站立,夜長人靜時細細品味着數百年的風霜。
  中山紀念堂不僅有廣州最老的木棉王,它還有廣州最大的兩棵白蘭樹。它們是紀念堂奠基、竣工時栽下的,它們與紀念堂一起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終年常緑、亭亭如蓋的碧緑樹冠可蔭地數百平方,如同兩個高大忠勇的衛士守衛着紀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濃香四溢、潔白無瑕的小花桂滿枝頭,香飄數裏,象徵着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萬古流芳。
  2、中山紀念堂的大門樓
  紀念堂的前方,隔一塊秀草茵茵的寬闊廣場,聳立着一座有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門。朱色的鐵門,門頭重檐疊閣,飛檐出捲;寶藍色的琉璃瓦映着燦爛陽光,顯得莊重而不失絢麗--這座無梁殿式的建築物,便是中山紀念堂的大門樓。一道基底由石米批蕩的鐵花圍墻從門樓左右延展出去,團團環繞住了整個紀念堂。
  3、中山紀念堂的雲鶴華表
  “雲鶴華表”,高插雲
  天,雄偉俊挺,它的八角形底座超過一個人的高度,柱頂祥雲繚繞,顯得氣派非凡,莊嚴肅穆。
  4、中山紀念碑
  孫中山紀念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修建物紀念性建築之一,位於越秀山山頂,與中山紀念堂處於同一軸綫上。紀念碑占地30多平方米,是一由花崗岩石徹成的方錐形建築物,因其下大上小且四坡尖頂、挺拔嚮上,頗有衝天之勢。
  從紀念碑往下約百米,越秀山的山腰上,另有一座與孫中山先生有關的建築物,即孫總理讀書治事處。
景色簡介 View profile
  中山紀念堂是全國及廣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廣州人民和海外華僑為了紀念偉大的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而籌資興建的紀念性建築物,由我國著名建築師呂彥直先生設計,1929年動工,1931完成。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富麗堂皇的八角形建築,外形莊嚴宏偉,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設計師巧妙運用了建築力學的結構原理,采用鋼架和鋼筋混凝土混合結構,跨度達71米的建築空間內不設一柱,更顯氣勢恢宏。紀念堂及庭園用地面積為62000平方米,主體建築面積6600平房米,高52米,舞臺口寬
  15米,深20米,座位3238個。
  廣州中山紀念堂是廣州最具標性的建築物之一,又是廣州市大型集會和演出的重要場所。它見證了廣州的許多歷史大事:1936年,廣州市各界人士在此舉行禁煙大遊行;1945年9月,駐廣州地區的日本侵略軍在這裏簽字投降解放後,每年各種紀念孫中山先生的活動、省市的重要集會和文藝演出都在這裏舉行,如教育基金百萬行、廣州國際集體婚禮、紀念毛澤東誕辰100周年、紀念紅軍長徵60周年、紀念抗日戰爭勝利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50周年等等。
  解放前夕,紀念堂因年久失修,已嚴重損壞。解放後,人民政府從五十年代初開始至1988年曾七次撥出專款對各項設施進行修葺和完善。1998年再次撥款6000萬元,對紀念堂進行一次全面的綜合性大維修,更換了中央空調、燈光、音響、座椅,重新改造了貴賓室,化妝間、舞臺,增加了消防噴淋係統和保安監控係統,堂前中山塑像改用銅材鑄造,對廣場、環境亦作了進一步的美化,使這座歷史悠久的建築物煥發出勃勃生機,從80年代初嚮遊人開放以來,它更是成了廣州主要的遊覽勝地,成為中外人士喜愛的參觀遊覽勝地。可以說,中山紀念堂的政治影響,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都得到了較好的表現。
  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八角形宮殿式建築。整座建築面積約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後左右四個宮殿式重檐歇山抱廈建築組成,就像四層捲疊的竜脊,組成一個整體,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攢尖式屋頂。重檐歇山頂的中央,高懸着一塊藍底紅邊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4個大字,雄渾有力。正面檐下,內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圍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繪的磨水石米鬥拱、花梁和拼花圖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細。那五盞巨大的長方形挂重穗嵌玻璃青銅大吊燈,懸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着鏤花丹門,襯托得殿堂越發的富麗堂皇,古色古香。
  中山紀念堂的金頂呈橢圓形、高達3.79米,直徑最大處有4.075米。這麽一個巨大的熠熠生輝的金頂表面,全部使用黃金鑲貼,共用了從香港購進的質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張,折合重量0.92公斤。除了金頂外,“天下為公”字匾、總理遺囑、建國大綱、奠基石字體、也都是用金箔鑲貼的。
  中山紀念堂的平面略呈八角形、建築面積為8700平方米,加上東西附樓、後臺休息室及地下化妝室,面積共達1.2萬平方米。
  紀念堂采用木樁基礎,鋼架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八角形的大廳設計了30米跨的鋼桁架,大屋頂由八排鋼桁架結合為一個整體。四角墻壁為厚達50釐米的鋼筋混凝土的剪力墻,以期能負荷屋頂的全部重量。樓座以鋼桁架懸臂挑出,樓板則用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屋頂則用一大可四個合抱的呈橢圓形的圓柱壓頂。大廳跨度30米,內無一柱,體積達50000立方米,有5000個座位,空間高大、雄偉、寬敞,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會堂建築,也是將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用於大體量的會堂建築的大膽而成功的作品。
  紀念堂的建築吸收了我國傳統建築的優秀元素,整體呈現恢宏壯美、金碧輝煌的特色。從屋頭檐角的細部裝飾處,均體現這一特質。
  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綫是歷史上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國時期趙佗在越秀山上建築的朝汗臺(歌舞崗),明代建築的觀音閣。自北嚮南依次為:越秀山的鎮海樓、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人大大樓、市政府大樓、人民公園、起義路、廣州解放紀念碑、海珠廣場、海珠橋至劉王殿(昌崗路街心花壇),全長大約8千米。中山紀念堂就位於這條中軸綫上,成為廣州城市的歷史脊梁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景觀標志。
  1. 古樹名木
  木棉作為市花,無人不曉。"十丈珊瑚是木棉,花開紅比朝霞鮮,天南樹樹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憐。"(明·屈大均)。
  500){this.height=500/this.width*this.height;this.width=500;}" border=0>
  廣州最“老”的木棉樹(三百多年)就在中山紀念堂!這株老樹親眼目睹了滿清王朝的腐朽墮落,親眼目睹了廣州起義的慘酷壯烈,親眼目睹了孫中山的百折不撓,親眼目睹了陳炯明的叛亂,親眼目睹了身旁的總統府被夷為平地後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紀念堂,親身經歷了叛軍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彈。風走雲飛,星流人逝,老樹還依舊靜靜站立,夜長人靜時細細品味着數百年的風霜。
  中山紀念堂不僅有廣州最老的木棉王,它還有廣州最大的兩棵白蘭樹。它們是紀念堂奠基、竣工時栽下的,它們與紀念堂一起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終年常緑、亭亭如蓋的碧緑樹冠可蔭地數百平方,如同兩個高大忠勇的衛士守衛着紀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濃香四溢、潔白無瑕的小花桂滿枝頭,香飄數裏,象徵着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萬古流芳。
  2、中山紀念堂的大門樓
  紀念堂的前方,隔一塊秀草茵茵的寬闊廣場,聳立着一座有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門。朱色的鐵門,門頭重檐疊閣,飛檐出捲;寶藍色的琉璃瓦映着燦爛陽光,顯得莊重而不失絢麗--這座無梁殿式的建築物,便是中山紀念堂的大門樓。一道基底由石米批蕩的鐵花圍墻從門樓左右延展出去,團團環繞住了整個紀念堂。
  3、中山紀念堂的雲鶴華表
  “雲鶴華表”,高插雲
  天,雄偉俊挺,它的八角形底座超過一個人的高度,柱頂祥雲繚繞,顯得氣派非凡,莊嚴肅穆。
  4、中山紀念碑
  孫中山紀念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修建物紀念性建築之一,位於越秀山山頂,與中山紀念堂處於同一軸綫上。紀念碑占地30多平方米,是一由花崗岩石徹成的方錐形建築物,因其下大上小且四坡尖頂、挺拔嚮上,頗有衝天之勢。
  從紀念碑往下約百米,越秀山的山腰上,另有一座與孫中山先生有關的建築物,即孫總理讀書治事處。
建築特色 Architectural Features
  中山紀念堂是一座宏偉、壯麗的八角形宮殿式建築。整座建築面積約為3700平方米,高49米,由前後左右四個宮殿式重檐歇山抱廈建築組成,就像四層捲疊的竜脊,組成一個整體,拱托出中央巨大的八角形攢尖式屋頂。重檐歇山頂的中央,高懸着一塊藍底紅邊的漆金大匾,上面有孫中山手書的“天下為公”4個大字,雄渾有力。正面檐下,內外各八根大可三人合圍的朱色水磨大石柱,拱托着彩繪的磨水石米鬥拱、花梁和拼花圖案的天花板,做工精細。那五盞巨大的長方形挂重穗嵌玻璃
  青銅大吊燈,懸在高大的走廊半空,映着鏤花丹門,襯托得殿堂越發的富麗堂皇,古色古香。
  中山紀念堂的金頂呈橢圓形、高達3.79米,直徑最大處有4.075米。這麽一個巨大的熠熠生輝的金頂表面,全部使用黃金鑲貼,共用了從香港購進的質量上乘的金箔36166張,折合重量0.92公斤。除了金頂外,“天下為公”字匾、總理遺囑、建國大綱、奠基石字體、也都是用金箔鑲貼的。
  中山紀念堂的平面略呈八角形、建築面積為8700平方米,加上東西附樓、後臺休息室及地下化妝室,面積共達1.2萬平方米。
  紀念堂采用木樁基礎,鋼架和鋼筋混凝土結構。八角形的大廳設計了30米跨的鋼桁架,大屋頂由八排鋼桁架結合為一個整體。四角墻壁為厚達50釐米的鋼筋混凝土的剪力墻,以期能負荷屋頂的全部重量。樓座以鋼桁架懸臂挑出,樓板則用鋼筋混凝土澆鑄而成。屋頂則用一大可四個合抱的呈橢圓形的圓柱壓頂。大廳跨度30米,內無一柱,體積達50000立方米,有5000個座位,空間高大、雄偉、寬敞,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會堂建築,也是將中國傳統建築形式用於大體量的會堂建築的大膽而成功的作品。
  紀念堂的建築吸收了我國傳統建築的優秀元素,整體呈現恢宏壯美、金碧輝煌的特色。從屋頭檐角的細部裝飾處,均體現這一特質。
  紀念堂飛檐飄捲,所使用的琉璃瓦製作精緻美觀。這與呂彥直所設計的另外一部作品--南京中山陵頗不一樣。中山陵上所使用的,是鋼製的瓦,以期其能永久。但中山紀念堂選用了孫中山先生生前最喜愛的寶藍色琉璃瓦作為主色調,不能不說是煞費了一番苦心的。1963年,中山紀念堂曾經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翻修,特別從廣東佛山的石灣定製了寶藍色琉璃瓦,重蓋了堂頂瓦面,在保留原有圖案的基礎上進行了翻新。
  檐角的雲水花紋、鬥拱上的裝飾圖案、檐頭的鐘形鐵馬,梁上的"d"字圖形,也都極富民族特色。在維修中,翻新的方法是傳統的,材料卻是現代的。紀念堂外的彩畫除了進行常規的補縫補色外,還采用硅化防水劑進行保護,這就像在外面蒙上了一層保護膜。堂內則使用了防黴防潮的新油漆,有些材料甚至是進口的,以保證能對彩畫起到更好的保護。
  紀念堂正門檐下懸挂的五盞巨大的長方形挂穗嵌玻璃青銅大吊燈,除玻璃外,全部以生鐵鑄成,甚至邊底部垂下的縧穗,也是由生鐵鑄就的。
  中山紀念堂所采用的彩色陶質道板磚及外墻裝飾毛面磚,是原上海泰山磚瓦有限公司首創,並成為中國首批享有專利的産品之一。美觀端莊、自然質樸、經久耐用、具有吸音、吸光、抗凍、永不褪色的獨特效果,被譽為“泰山磚”。和中山紀念堂一樣,解放前營造的上海大廈、上海國際飯店、錦江飯店、上海青年會、天津章華東南亞,都采用了這種高強度耐磨磁磚。
  從空中俯視,紀念堂呈外突的傘型結構,青磚藍瓦藍象徵着孫中山先生當年設計的青天白日,實在令人矚目。老輩人口耳相傳說,曾有風水先生杜撰了一個故事,說紀念堂像一個張牙的虎頭,背後的越秀山是虎身,山頂的紀念碑是高竪的虎尾,這衹匍伏的大虎正對着臨江的那頭白羊(石室),於是人們怕羊城不祥,便在虎後裝了一粒寶珠(球形水塔),纔把它鎖住了。
景點趣談 Something about attractions
  廣州城市傳統中軸綫是歷史上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南越國時期趙佗在越秀山上建築的朝汗臺(歌舞崗),明代建築的觀音閣。自北嚮南依次為:越秀山的鎮海樓、中山紀念碑、中山紀念堂、市人大大樓、市政府大樓、人民公園、起義路、廣州解放紀念碑、海珠廣場、海珠橋至劉王殿(昌崗路街心花壇),全長大約8千米。中山紀念堂就位於這條中軸綫上,成為廣州城市的歷史脊梁的重要組成部分和主要的城市景觀標志。
  古樹名木
  木棉作為市花,無人不曉。"十丈珊瑚是木棉,花開紅比朝霞鮮,天南樹樹皆峰火,不及攀枝花可憐。"(明·屈大均)。
  廣州最老的木棉樹(至今已有三百多年歷史)就在中山紀念堂!這株老樹親眼目睹了滿清王朝的腐朽墮落;親眼目睹了廣州起義的慘酷壯烈;親眼目睹了孫中山的百折不撓;親眼目睹了陳炯明的叛亂;親眼目睹了身旁的總統府被夷為平地後又建起了一座全新的紀念堂;親身經歷了叛軍的炮火和日本侵略者往它身下投下的炸彈。風走雲飛,星流人逝,老樹還依舊靜靜站立,夜長人靜時細細品味着數百年的風霜。
  中山紀念堂不僅有廣州最老的木棉王,它還有廣州最大的兩棵白蘭樹。它們是紀念堂奠基、竣工時栽下的,它們與紀念堂一起度過了半個多世紀的坎坷歲月,終年常緑、亭亭如蓋的碧緑樹冠可蔭地數百平方,如同兩個高大忠勇的衛士守衛着紀念堂。每年的初夏(6月)和深秋(10月),濃香四溢、潔白無瑕的小花桂滿枝頭,香飄數裏,象徵着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先生的豐功偉績萬古流芳。
  中山紀念堂的大門樓
  紀念堂的前方,隔一塊秀草茵茵的寬闊廣場,聳立着一座有三道屋宇式三孔大拱門。朱色的鐵門,門頭重檐疊閣,飛檐出捲;寶藍色的琉璃瓦映着燦爛陽光,顯得莊重而不失絢麗--這座無梁殿式的建築物,便是中山紀念堂的大門樓。一道
  基底由石米批蕩的鐵花圍墻從門樓左右延展出去,團團環繞住了整個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的雲鶴華表
  “雲鶴華表”,高插雲天,雄偉俊挺,它的八角形底座超過一個人的高度,柱頂祥雲繚繞,顯得氣派非凡,莊嚴肅穆。
  中山紀念碑
  孫中山紀念碑,為紀念孫中山先生而修建物紀念性建築之一,位於越秀山山頂,與中山紀念堂處於同一軸綫上。紀念碑占地30多平方米,是一由花崗岩石徹成的方錐形建築物,因其下大上小且四坡尖頂、挺拔嚮上,頗有衝天之勢。
  從紀念碑往下約百米,越秀山的山腰上,另有一座與孫中山先生有關的建築物,即孫總理讀書治事處。
  柱頭飾“¥”
  始建於1929年、完工於1931年的中山紀念堂,其主體建築上,每一根圓柱的柱頭飾都刻着“¥”的符號,與人民幣的貨幣符號“¥”完全一致。
  至於二者之間是否存在某種聯繫,紀念堂管理處工作人員認為,這應該是一種巧合。這個符號其實就是一個“羊”字,中山紀念堂使用這個符號,應該是與羊城“五羊獻穗”的美麗傳說有關。意即“羊城的中山紀念堂”和“羊城人民對孫中山的永遠懷念之情”。人民幣的貨幣符號雖然也是“¥”,但它可能與古代沒有貨幣時“羊”曾是最早的實物交換等價物有關。因此,人民幣上的“¥”與紀念堂柱頂上的柱頭飾“¥”應該沒有多大關係。
  避難古鼎
  在紀念堂大堂正門兩側,分別擺放着兩個鼎,分別於1929年6月1日和1930年10月10日燒製,已有近80年的歷史。
  據介紹,在“文革”時期,因為“破四舊”運動,兩個鼎上面的“民國”等字樣被人弄掉了。紀念堂當時的老館長,為了避免損壞了古鼎,帶領幾個壯勞力,在半夜三更將它們埋進了東邊的草地裏,當作緑化用的(大糞)肥料池保護起來。“文革”結束以後,再挖出來嚮遊客展示。
  九級、五級臺階
  一般人很難註意到,沿着孫中山銅像往正門走,登上兩段臺階,這兩段臺階的級數分別是九級和五級。中國古代通常把數字分為陽數和陰數,奇數為陽,偶數為陰。陽數中九為最高,五居正中,因而常常以“九”和“五”象徵帝王的權威,稱之為“九五之尊”。
  紀念堂管理處工作人員認為,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二千多年的封建帝製,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並於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就任“臨時大總統”和1921年5月5日在廣州就任“非常大總統”,所以,在這裏九級、五級臺階暗合了孫中山先生在人們心目中至高無上的地位。
  滴水石不穿
  有句成語叫“滴水穿石”,但在紀念堂四周地面有近百年歷史的石板卻“滴水不穿石”。這是因為設計者巧妙地在檐口處設計了“天溝”,將屋面上的大部分雨水進行攔截後,再從暗藏的柱子裏排走,從而對石板幾乎無法造成影響。
  紫銅天溝
  紀念堂堂頂的屋面上,每個雨水面都有一條紫銅“天溝”。這“天溝”將屋面上的大部分雨水攔截後,從墻面上的排水溝裏排走了。可見當年設計師對紀念堂屋面的排水設計是非常科學的。
  光芒四射的門洞
  堂內的一、二樓有十六個門洞,這厚厚的門洞,在藝術上處理得非常得體,特別是紅麻石做的門框上的光芒浮雕,看上去給人一種光芒四射的感覺。
  彩繪天面和地面走廊
  紀念堂內還保留着當年彩繪天面,以雲朵彩圖為主,地面彩繪是“青天白日滿地紅”,與 國民黨的黨旗、黨徽的圖案相近。
  男室、女室標牌
  大堂內一樓的男女厠所的標牌上還保留着當年的稱呼——男室和女室。通過這兩塊小小的牌子,可以瞭解過去對厠所的稱呼為男室、女室,而不是“茅坑”、厠所等。
  中西合璧式建築
  會堂式建築開創了中西建築巧妙結合的新起點,將中國傳統的宮殿式建築物與西方的鋼筋混凝土結構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高47米、跨度71米的空間內不設一柱,主要靠隱藏在墻壁間的八根巨柱支撐着東南西北四個方向跨度達30米的大型鋼桁架,上面再支撐起主桁架,再承托起八角型的堂頂。
  孫中山遺囑漢白玉石碑
  紀念堂的舞臺上有一處漢白玉石碑,上面刻有孫中山浮雕頭像和總理遺囑的內容。據介紹,“曹全碑體”的總理遺囑碑刻是吳子復的手跡,由廣東端州的梁俊生先生鎸刻。
  彈痕纍纍的墻面
  在紀念館東門外北側,有一面墻上布滿了仿似銅銹的斑點。紀念堂管理處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仿似銅銹的斑點係日軍所“賜”——侵華日軍在1938年6月7日扔下的炸彈將紀念堂的墻面炸得彈痕纍纍。據介紹,當時,在正門前右邊也被炸了一個大坑,西北角被炸裂了約40平方米。
  日本鬼子殘留的彈片
  紀念館東門外墻上布滿了當年日本鬼子轟炸而殘留的彈片。因為殘留的彈片會生銹,為保護文物,就用一種黏合劑把它封閉起來了,免得古墻上銹跡斑斑。
  受降簽字
  1945年9月16日上午10時,日本23軍司令田中久一在中山紀念堂舞臺上嚮國民黨第二方面軍張發奎司令簽署降書。當時出於安全方面的考慮,僅有數十人見證了這段歷史。1947年3月27日,雙手沾滿中國人民鮮血的田中久一被五花大綁、遊街示衆後,在流花橋被槍决。
  國傢水準點石碑
  在紀念堂東小門出口的草地裏有一個國傢水準點石碑,這是國傢監測地下水的一個水準點。
  一平米鋪5個年代地磚
  在廣州中山紀念堂歷史陳列館的二樓,有一個恐怕在任何地方都看不到的“絶世文物”:一平方米地面鋪有5個年代的地磚。據瞭解,雖然目前很難考證到底哪種磚出自哪個年代,但至少有兩種地磚是可以一眼看出是解放前的,因為其中有種圖案跟國民黨的黨旗相似,有種圖案與國民黨黨徽相似。
人文景觀 Cultural landscape
  1.木棉王的呼喚
  木棉王有320多歲了。上千歲的古樟樹在很多地方都有,但這麽高壽的木棉樹在廣州卻並不多見,所以叫“木棉王”。有趣的是,“木棉王”的中間部分,枝節嚮兩側伸出,很像一位歷盡滄桑的老母親,伸開雙臂,嚮着遠方在呼喚:“歸來吧!孩子。”
  2.樹抱樹的秘密
  在中山紀念堂東北角,有棵奇特的樹,稱之為“樹抱樹”,也叫“一桿兩樹”。常見的“一桿兩樹”往往是嫁接的、或是寄生的,但這棵是天然的,既非嫁接,也非寄生。據瞭解,關於“樹抱樹”,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傳說。
  在五十多年前,當初榕樹和蒲楑兩棵小樹挨得很近,有個年輕的緑化工人問老師傅:“拔掉哪一棵?”老師傅說:“別拔了,讓它們自然地長!”結果天長日久,就形成了目前的樹抱樹景觀。
  3.“鋼管”直樹根
  在東門附近,有一條十多米長的直樹根,好像一條鋼管直指上空。
  4.樹上樹
  樹上有樹,一般是由小鳥在樹幹上播下了種子,生根發芽後,又長出了小樹。而在紀念堂內東三門那棵樹冠冠幅最大的樹的“樹上樹”,好像是一棵獨立的樹。所以叫“樹上樹”。其樹根和大樹的枝條已經融為一體,分不清是樹還是根了。
  5.雄偉壯觀的“山”字
  中山紀念碑和兩旁的松樹非常巧合地組成了一個非常雄偉壯觀的“山”字,這“山”字也就是孫中山的“山”。
  6.“遊竜休憩”
  紀念堂華表旁長有一棵榕樹,其樹根拱出地面,又長、又高、又薄,取名“遊竜休憩”。
  7.“山”字樹
  在紀念堂西側,長有一棵奇特的樹。在該樹的中部,樹幹、樹枝恰好長成一個“山”字。與孫中山的“山”也是一種巧合,真是大自然的造化和鬼斧神工。
  8.直角三角形樹幹
  在陳列館的東面,有一棵“直角三角形樹幹”的樹,樹幹的上部分是圓形的、下部是“直角三角形”的,這是木棉樹。
  9.“蟒蛇”下樹
  在西門外北面,有一棵榕樹根,彎麯滑動,從上往下延伸,仿佛一條“蟒蛇”從樹上蜿蜒而下。形態生動,栩栩如生。
高州市中山紀念堂 Zhongshan Memorial Hall High City
  位於廣東省高州市中山路,市委大院內。1934年,為紀念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而建。中山紀念堂為樓房式鋼筋混凝土建築,分前、中、後三部分組成。前樓分三層,中樓和後樓為兩層。總進深39米,總橫面長18.6米,主樓占地面積725.4平方米。法國工程師設計。紀念堂頂部為硬山頂式,用三角鋼架結構組合支架承托瓦脊,瓦脊四周有裙墻遮擋,窺看不到脊面。中山紀念堂采用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將中國民族傳統與西式造型有機地融合在一起,構成一個獨具風格的紀念建築物。該建築是廣東省內保存不多的紀念堂建築,具有較高的歷史價值。2000年2月20日上午,時任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傢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的江澤民同志和中央、省、市有關領導在中山紀念堂舉行座談會。
梧州市中山紀念堂 Wuzhou City, Zhongshan Memorial Hall
梧州市中山纪念堂
梧州市中山纪念堂
  全國第一座中山紀念堂
  位於廣西梧州市中山公園內,民國10—11年(1921—1922年)孫中山曾3次到梧州從事革命活動,發表重要演講,召開軍事會議,組織北伐工作。孫中山逝世後,梧州人民為紀念他的豐功偉績,在李濟深的倡議下,籌建中山紀念堂。於1927年夏動土施工,1929年10月落成,是中國最早建成的中山紀念堂
  中山紀念堂占地面積1630平方米,建築的平面呈“中”字形,采用中國古典宮殿式與西洋教堂式相結合的建築理念設計,這與孫中山先生博採世界先進思想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胸襟相吻合。
  紀念堂的主體建築分前、後廳,兩廳之間有三門相通,前廳正中有三扇大門,廳左右兩翼對稱,設有《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孫中山親屬與後裔》展覽。後廳為大會堂,有樓座,可容納1000餘人;會堂正面為主席臺,臺的中央有“中華民國”國徽和中山先生畫像,主席臺上方塑有古銅色中山像及書寫有孫中山的遺囑,兩側為孫中山“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須努力”的訓示;前廳左右室是孫中山的生平展覽,還介紹了孫中山3次莅臨梧州的事跡;前廳樓上為塔式圓頂結構,後廳左邊墻上有“李宗仁出師北伐略碑”,右邊寺有“李守仁虞戰孫傳芳於竜潭史略碑”。後廳除地座外,尚有樓座,頂部為歇山式建築,用天青色琉璃瓦覆蓋。紀念堂正門上方有時任廣西編遣區特派員、討逆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陳濟棠先生在1930 年 7 月題寫的楷書“中山紀念堂”。 前面為層層臺階至山腳,共340多級。
  中山紀念堂於 1930年建成後,梧州市市政廳把紀念堂作為市政活動的會場,每年的“紀念周”和一些重要會議,群衆集會,戲劇演出、電影晚會都在紀念堂舉行,當年:“七君子”的鄒韜奮、沙千裏、史良和文化界知名人士錢俊瑞、瀋慈九等人先後在紀念堂作過抗戰形勢報告,梧州救國話劇社、梧州八一三劇團、蒼梧兒童救亡團、駐梧廣西學生經常以紀念堂為劇場,演出抗戰救亡話劇,對推動梧州人民抗日運動的開展,起了積極作用。
  1981年8月梧州中山紀念堂被列為自治區文物保護單位,1995年被列為廣西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梧州中山紀念堂具有中西方建築藝術的特色,氣勢宏偉,莊嚴肅穆,吸引着衆多中外遊客,是參觀遊覽勝地。
  紀念堂前的廣場中央屹立一尊孫中山銅像。廣場至山腳有寬 5 米、長 300 米共 300餘級臺階,拾級而上,更體現了中山紀念堂的宏偉氣勢,莊嚴肅穆。
  中山紀念堂經歷了 70 多年的歷史,依然不失當年的風貌,它以特殊的歷史、優美的環境、宏偉的外觀和豐富的文化內涵吸引着衆多中外遊客前來參觀和瞻仰,已成為梧州不可多得的文物旅遊景點。10 多年來,許多國傢領導人、中外著名人士慕名前來參觀。梧州市也曾先後於 1981 年、 1986 年、 1999 年在中山紀念堂舉辦紀念辛亥革命70 周年,紀念孫中山先生誕辰 120 周年的盛大活動,美國、新加坡、港澳及各方面的貴賓前來參加港澳及國內報刊發表了數十篇文章報道。 1999年又成功舉辦了孫中山北伐與梧州學術研討會,港、澳、臺及國內知名人士參加了會議。這一係列活動對統戰工作、促進祖國和平統一産生了良好的影響。現在的梧州中山紀念堂已成為統戰和“三胞”聯誼活動的場所,保護梧州中山紀念堂對研究中國民主革命的歷史,研究20 世紀中國偉大的愛國主義者、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孫中山先生的思想、著作有重大的意義。
北京香山孫中山紀念堂 Sun Yat-sen Memorial Hall in Beijing Fragrant Hill
  孫中山紀念堂原為普明妙覺殿,位於寺院的中心。1925年3月孫中山逝世後曾停靈於該殿,4月2日移至該寺金剛寶座塔石券門內暫厝,直到1929年5月中山陵落成後,其遺體被移往南京紫金山。為紀念中山先生遺體暫厝之地,當時的國民政府在普明妙覺殿立“總理紀念堂”,在金剛寶座塔石券門石塔立“總理衣冠塚”。
  該殿於1954年進行過大修,並復命名為“孫中山紀念堂”,由宋慶齡手書於正廳上橫匾處。正廳內中央是孫中山先生的半身塑像,左右兩側的墻上鑲嵌有《孫中山緻蘇聯遺書》漢白玉雕刻。右側還放置着1925年3月30日蘇聯政府送來的玻璃蓋鋼棺,因孫先生已入殮,未使用。左側陳列有孫中山生前的遺著和遺墨。正廳兩側的廂房現為孫先生生平事跡展覽室,內容分為求學立志、致力革命、推翻帝製、創建民國、討袁護法、偉大轉折6個部分。
惠州市中山紀念堂 Huizhou, Zhongshan Memorial Hall
  位於惠州市惠城區中山公園。辛亥革命前,孫中山派員到惠州,先後組織發動反清的三洲田起義和七女湖起義。20世紀20年代多次率聯軍討伐盤踞廣東的陳炯明叛軍,先後6次親赴惠州前綫指揮戰鬥。為紀念孫中山,1928年惠州第一公園改為“中山公園”。1937年在公園內建中山紀念堂。中山公園南面成十字交叉的兩條街道(路)名,分別改為中山東、西路,中山南、北路。2007年重新修繕。1978年7月被公佈為惠州市文物保護單位。[ 據《惠州方言》(詞典)整理 ]
百科大全 Wikipedia Daquan
  Zhongshan Jiniantang
  中山紀念堂
  Memorial Hall of Dr.Sun Yat-sen
  為紀念中國近代革命傢孫中山而興建的紀念性建築,在廣州市越秀山南麓,1928~1931年建。中山紀念堂是中國近代建築中的優秀作品,設計者為呂彥直。紀念堂建築平面為八角形,建築面積8300多平方米,會堂高49米,是當時中國最大的會堂建築。紀念堂為鋼架和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宮殿式建築,前作重檐歇山頂,後為八角攢尖頂。建築用料考究,屋頂采用佛山石灣的寶藍色琉璃瓦,基座和石階為香港的花崗石,基座以上用遼寧的青色大理石板做護墻,其餘墻面鑲以乳黃色泰山石面磚,圓柱用紫紅色人造石覆面。內部裝修富麗,整個建築色調鮮明。建築物基礎、柱和樓板采用鋼筋混凝土結構,廂樓為鋼桁架結構。結構工程師為這座建築設計了八角形的跨距為30米的鋼桁架置於藏在墻內的八根柱子上,這個跨度在當時中國建築物中是最大的。紀念堂是在大體量的建築中運用中國傳統宮殿形式的一種嘗試,對於中國後來的建築創作,曾有啓示作用。
  廣州中山紀念堂
  (王紹周)
包含詞
孫中山紀念堂大埔中山紀念堂桂林中山紀念堂
梧州中山紀念堂廣州孫中山紀念堂高州市中山紀念堂
廣州市中山紀念堂石歧孫中山紀念堂廣州錦江之星中山紀念堂
廣州中山紀念堂錦江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