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近現代史 : 百科書名 : 法學 : 影視 > 中國近代史
目錄
No. 1
  中國近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製國傢。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藉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銷售鴉片.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嚮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衝擊着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傢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製,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範圍;控製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蕩,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鬥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着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林則徐、魏源的“師夷之長技以製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啓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鬥,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佈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占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絶.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兇.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燒殺搶劫,鹹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弈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傢園林圓明園,占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弈欣為首。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産階級産生並且有所發展。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着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傢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醜條約》的簽訂,標志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着英勇的鬥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産生和發展。資産階級維新派為了輓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衝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啓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着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嚮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衆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産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1921年,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産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産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着資産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産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産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着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决戰。中國共産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着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近現代史
  中國近現代(公元1840-1949年)
  中國近現代代史從1840年開始到1949年結束。從1840年鴉片戰爭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夕,是舊民主主義革命階段;從1919年"五四"運動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階段。整個中國近代史是中國淪為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會的歷史。
  中國近現代代史始自1840年中英鴉片戰爭爆發,止於1949年南京國民黨政權覆亡,歷經清王朝晚期、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時期、北洋軍閥時期和國民政府時期,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逐漸形成到瓦解的歷史。
  19世紀中期,英、法等西方列強接連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中國的主權獨立和領土完整不斷遭到破壞,西方列強與中華民族的矛盾激化。70年代以後,列強對華侵略加劇,中華民族危機日益深重。
  鴉片戰爭前,中國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封建製國傢。但由於清王朝這個封建地主政權腐朽沒落、妄自尊大,固步自封,完全沒有意識到自己已經逐漸落後。所以封建制度已危在旦夕。由於林則徐的虎門銷煙,英國藉機侵略中國,但其實質是為了打開中國市場,銷售鴉片.1842年,英國強迫清政府簽訂中英《南京條約》,中國從此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鴉片戰爭後,西方資本主義列強通過不平等條約嚮中國大量輸出商品和資本,逐漸衝擊着中國封建經濟。
  1840年,外國資本主義用堅船利炮打開了古老中國的大門。鴉片戰爭、中法戰爭、中日甲午戰爭、八國聯軍侵華,一場場強加給中華民族的災難。近百年來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傢都對中國發動過一次甚至多次侵略戰爭。有公然入侵,也有不宣而戰;有單獨入侵,更有合夥劫掠,強迫中國簽訂了數以千計的不平等條約。通過這些不平等條約,資本主義列強扶植封建勢力作為統治中國的工具;蠶食和鯨吞中國領土;出兵控製,竊取中國軍事要地;劃分勢力範圍;控製重要通商口岸和建立租界;施行領事裁判權和片面最惠國待遇;通過戰爭勒索巨額賠款;在中國進行商品傾銷和資本輸出。外國資本主義列強推行的殖民主義,引起中國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巨烈動蕩,中國逐漸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從此,中國人民為擺脫外國資本主義和本國封建主義的壓迫,進行了長時期的、不屈不撓的鬥爭。
  1840年以來,亡國滅種的危機一直威脅着千年古國。在中華民族危難之際,一代民族精英覺醒:魏源等的“師夷之長技以製夷”;洪秀全領導的反清農民起義;康有為、梁啓超的“變法圖強”;孫中山的國民革命。正是他們在民族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挺身而出,為反對外來侵略,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同仇敵愾,英勇奮鬥,前赴後繼,拼搏不息,譜寫了中國近代史上可歌可泣的悲壯篇章。
  1851年,洪秀全領導號召農民在金田宣佈起義,建號“太平天國”。1853年春,太平軍占領南京,把南京改名為天京,定為都城,正式建立農民政權,同清朝對峙。1856年,太平軍摧毀江南大營,解除了天京之圍。太平天國在軍事上達到了全盛時期。1864年夏,洪秀全病逝。不久,天京淪陷,太平天國運動失敗。
  1856年,英國提出修改中英《南京條約》,但遭清政府的拒絶.英國藉此挑起了第二次鴉片戰爭,這次英法聯軍出兵侵略中國,美俄是幫兇.雖然第二次鴉片戰爭與鴉片無關,但其實質與鴉片戰爭一樣,因此叫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戰敗後,清朝廷被迫於1858年先後與俄(6月13日)、美(6月18日)、英(6月26日)、法(6月27日)簽訂《天津條約》,與沙俄簽訂《璦琿條約》。
  1860年,英法聯軍再度攻占天津,一路燒殺搶劫,鹹豐帝逃往承德避暑山莊,讓他的弟弟恭親王奕欣擔任議和大臣,留守北京。接着英法聯軍洗劫並焚毀了北京西郊舉世聞名的皇傢園林圓明園,占領了北京。並強迫清政府簽定《北京條約》。
  19世紀60—90年代,洋務運動,以奕欣為首(曾國藩、張之洞等)。發展中國軍事、民用、教育等,中國資産階級産生並且有所發展。創辦首個(陸續多批)近代企業
  1883—1885年,中法戰爭,簽定《中法新約》,標志着中國西南的門戶被打開了。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中,中國失敗.1895年,《馬關條約》的簽訂,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
  1900年,帝國主義國傢為了鎮壓義和團起義,維護在中國的利益,發動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1年,《辛醜條約》的簽訂,標志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形成。
  1911年孫中山領導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兩千多年的君主制度,建立了資産階級民主共和國。它使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沉痛地打擊了帝國主義的殖民統治。
  中國人民為反抗列強侵略,爭取民族獨立,進行着英勇的鬥爭,開始了救亡圖存的探索。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産生和發展。資産階級維新派為了輓救民族危亡,發展資本主義,進行了維新變法運動。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製制度,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新文化運動衝擊了封建主義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啓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飽受列強欺凌、被迫開放的環境中不斷進行着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中國的近代化艱難起步,社會結構開始逐步從傳統社會嚮近代社會轉型。
  1919年5月爆發了"五·四"學生愛國運動,北京學生們喊着“還我青島”“廢除二十一條”“外爭國權 內懲國賊”的口號涌上街頭,6月初發展成為以工人階級為主力的全國規模的群衆愛國運動。"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開端。在這個運動中,中國無産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1921年7月23日,毛澤東、董必武、陳潭秋、何叔衡、王燼美、鄧恩銘、李達等代表各地共産主義小組在上海舉行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途因有法國特務監視,轉入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遊船上繼續舉行),中國共産黨誕生了。
  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着資産階級領導的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無産階級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1921年中國共産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第一次國共合作推動了國民革命運動的高漲。國共合作破裂後,中國共産黨為反抗國民黨統治,進行工農武裝革命,開始了中國革命道路的艱難探索。
  1931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九一八事變,中華民族面臨嚴重的民族危機,全國抗日救亡運動不斷高漲。1935年,日本發動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全國主要矛盾。1937年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七七事變,中華民族全面抗戰從此開始。中國人民經過八年浴血奮戰,終於第一次取得了近代以來反侵略戰爭的徹底勝利。
  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面臨着兩種命運、兩個前途的决戰。中國共産黨為爭取和平民主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是國民黨政府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悍然發動內戰。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進行了三年多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
  中國共産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北伐戰爭、 土地革命戰爭、 抗日戰爭和全國解放戰爭四個階段,終於在1949年推翻了以蔣介石為首的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1949年,第一屆中國人民政協會召開,標志着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的偉大勝利。
給我們的啓示
  我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傢一樣,按照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斷地嚮前發展着,到了封建社會後期,商品經濟的發展,已經孕育着資本主義的萌芽。但是,到了十九世紀四十年代,這種獨立發展的進程中斷了,資本主義列強用大炮、鴉片和廉價的商品,打開了中國的大門,並逐步和中國封建統治者勾結,來實現他們獨霸中國的目的。這樣,中國便一步步地淪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從此,中華民族成了一個被壓迫的民族。首先,1840年6月英國以武力侵略中國,發動了鴉片戰爭。英國侵略軍燒殺搶掠,在中國的領土上橫行霸道。1842年8月,英國侵略者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次年,英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南京條約》的附件。鴉片戰爭剛剛結束,美法兩國以武力威脅下,迫使清政府分別和他們簽定了不平等的中美《望廈條約》和中法《黃埔條約》,擴大了侵略權益。鴉片戰爭以後,中國從封建社會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由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的矛盾,開始變為外國資本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反對外國侵略者,同時反對本國封建統治者的鬥爭;中國歷史進入了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
  鴉片戰爭中,清政府耗費大量軍費,大大加重了人民負擔。此後,洪秀全領導的規模巨大的太平天國起義爆發了。1853年,太平軍占領了南京,定都天京,太平天國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還派了兩支人馬分頭北伐和西徵。後來,湘軍瘋狂反撲,太平軍連連失利。1855年,石達開指揮西徵軍大敗湘軍,太平天國進入軍事上的全盛時期,大平天國軍事上取得很大勝利的時候,領導人之間,發生了尖銳的內部戰爭。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7月,湘軍衝入天京城內,天京陷落,轟轟烈烈的太平天國運動,由於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絞殺,而失敗了。太平天國堅持戰鬥14年,勢力發展到18省,是中國近代史上一次偉大的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運動。它建立了政權,頒布了《天朝田畝制度》,沉重地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是幾千年來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
  接下來,英法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1858年,俄、美、英、法四國先後強迫清政府分別簽定了《天津條約》。10月下旬,英法兩國又強迫清政府簽定了中英、中法《北京條約》。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中國喪失了更多的領土和主權,外國侵略者]勢力擴大到沿海各省,並深入到長江中下遊地區。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程度進一步加深了。
  經過兩次鴉片戰爭,清政府在1861年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的衙門。第二次鴉片戰爭以後,洋務派掀起了一場洋務運動。以“自強”為口號的洋務運動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的道路,但它在客觀上刺激了中國資本主義的産生和發展,為中國資本主義近代化開闢了道路;對中國經濟勢力的擴張,也起到了一些抵製作用。
  1883年底,法軍攻擊駐越清軍,中法戰爭爆發。清軍齊心殺敵,擊潰法軍,取得了鎮南關大捷。中越軍民抗法戰爭的輝煌勝利,迫使法國內閣倒臺。但是,清政府急忙同法國代表在天津簽定條約,同意在中越邊界開闢通商,中國任用法國人修築鐵路等條件。從此,法國的侵略勢力伸嚮中國西南地區。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戰敗,被迫同日本簽定了屈辱的《馬關條約》。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大大加深了。
  19世紀末,爆發了義和團運動。但是,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義和團運動在中外反動勢力的鎮壓下失敗了.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美、俄、日、法、德、意、奧等八國,簽定了喪權辱國的《辛醜條約》。《辛醜條約》給中國人民增加了新的沉重負擔,嚴重損害了中國的主權。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在孫中山的倡議下,1905年興中會與華興會、光復會等革命團體的一些成員,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義爆發了,在革命的領導下,革命軍英勇奮鬥,所嚮披靡,迅速占領武昌城。革命黨人改國號為中華民國,推舉孫中山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然而,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了。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是我國近代社會偉大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推翻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專製制度。這是我國社會的一大轉變,一大進步!這次革命雖然沒有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但為以後新的革命鬥爭的發展開闢了道路。
  中國人民覺醒了。1919年5月4日,北京三千多名學生在天安門廣場前舉行示威遊行。五四愛國運動是一次徹底地反對帝國主義和徹底反對封建主義的愛國運動.在這次運動裏,中國無産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表現了偉大的力量;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起了重要作用。五四愛國運動,發生在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以後,是無産階級世界革命的一部分,對宣傳馬剋思主義起了推動作用。
  1927年4月12日,蔣介石發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公開破裂。7月15日,汪精衛為屠殺共産黨人和革命群衆而提出“寧可枉殺千人,不可使一人落網”的口號,大肆屠殺共産黨員和革命群衆。從此內戰代替了團结,獨裁代替了民主。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國民革命的失敗,一方面是由於國際帝國主義聯合支持國民黨右派發動叛變,反革命的力量大大超過了革命的力量;另一方面是由於中國共産黨還處於幼年時期,缺乏鬥爭經驗。在國民革命的後期領導人陳獨秀又犯了右傾投降主義的錯誤,放棄革命的領導權,以致在敵人發動突然襲擊時,不能有效地組織人民反抗。
  終於,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資本主義,官僚主義三座大山,取得了偉大勝利。
  歷史不應該忘記,歷史也不應該被忘卻。
  從幼時發蒙那天起,重複在我耳畔的,便是正義必定戰勝邪惡的道德邏輯,而正視如釘在板上的歷史,更多的卻是與長年所習教義不甚一致的悲劇。為了到哪都說不清白的毒品走私,竟明火執仗地打上人傢,天下邪惡之最,可居第一;把圖財害命的強盜拒之國門之外,應是最天經地義的正當之舉,可結果總是邪惡者揣着占地索款的條約凱旋,正義者屈辱地舔憮着流血的創傷。廣大農民為獲得生存的空間,衣食的飽暖,揭櫫天下第一傢,共享太平的義旗,也是順呼天而應呼人之事;而為了少數人的驕奢淫逸,把萬千生靈殘殺在血泊之中,這與正義何其相悖,可是道德邏輯依舊沒有顯示靈光。
  這究竟是為什麽呢?當歷史把無情的事實揭示給我們時,也把答案藏在了其中。倘若,我們瞭解到在中英對持的劍拔之際,道光帝嚮大臣們提出的無知疑問;道光帝得知英國女王自擇配偶,大笑夷蠻之邦不懂婚姻大事需遵父母之命;討英大軍的主將嚮巫師討教,用婦女便尿的馬桶,破英軍“妖術”(即新式槍炮),就會得到這樣的啓迪:命運操在愚昧腐朽統治者手中的民族,是連正義的戰爭也是打不嬴的。同樣當我們看到約束士卒分男營、女營,不得過夫妻生活的洪秀全,自己卻妃子縈繞;北伐失敗,西徵未達預期目的,而勸誡他人不能凌奪鬥殺的“上帝傢族”成員們,卻已經為爭萬歲的名分刀槍相嚮;天國後期的大政,掌握在洪秀全兩個貪鄙嫉賢的長兄和一個女官總管手中,就會認識這樣一個道理:不超越自己的敵人,就別指望得到勝利之神的青睞,由農民領袖導航的戰船,無法衝出封建的旋渦,到達解放的彼岸.
  八十年代以來,很多青年人懷着興國的責任感,窮詰這樣一個問題,即雄踞世界東方的中華民族,曾以悠久燦爛的文化,對人類文明進程施予了極大影響,為什麽在近代會落伍,使近百年的歷史充滿屈辱.當一個民族以文物禮儀隆盛的“天朝上國”自居,深閉固拒,夜郎自大,就會使往昔的榮耀變成一個沉重的包袱,滯緩本民族繼續邁進的步伐。流動的歷史,不等待任何一個民族,你耽於“十全武功”、“萬國嚮化” 的舊日迷夢,人傢卻經歷了文藝復興産業革命和政治變革,當這個人類發展最新階段贏得歷史的恩寵時,一切蹣跚其後的民族,便面臨被徵服的命運.
  但歷史有時強加給一個民族的命題是不容選擇的,要擺脫敵人的奴役,首先要國強.但是,國人認識這一點時,卻走過了麯折的路,付出了沉重的代價。正如馬剋思預言的那樣:中華民族總在慘遭劫難之後,纔省悟奮起。好在有成千上萬的愛國者,為尋求救國真理前仆後繼,執着地求索,他們或許過於輕率但卻不乏清醒,他們或許還帶着未開化的愚昧但卻不缺少睿智,他們或許過於輕信但絶不怕犧牲,他們在睏惑中奮鬥,在徘徊中探索,在麯折中前進,從而為中國走嚮近代化種下了契機。
  當我們站在世紀之交的門檻上,回顧近百年來中國人的奮鬥歷史的時候,我們可以清楚地發現,中國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一個時期可以與這一時期相比較——睏惑與希望的交織,污穢與崇高的輝映,黑暗與光明的搏擊,構成了中國近代史上波瀾壯闊、跌宕起伏而又驚心動魄的歷史畫捲。我們作為新世紀的接班人,必須從現在起,以過人的努力,超常的毅力,去發奮汲取文化知識;以求實的態度,務實的作風,去勇於參與社會實踐;以開拓的思路,創新的理念,去探求人生的新境界,長大後為祖國、為社會、為人民做出貢獻。
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大主題
  反侵略
  是中華民族(包括共産黨、國民黨、農民、封建統治者等)和外來侵略者(包括帝國主義、部分資本主義、殖民主義等)的民族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社會”。
  求民主
  是中國人民(包括農民、工人、手工業者、資産階級、小資産階級等的革命階級)和封建主義或勢力(包括地主階級和官僚資産階級等)的階級矛盾,這構成了中國近代的“半封建社會”。
  反侵略和求民主構成了中國近代社會的兩大主題。
  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是中國近代的主要矛盾,通過鬥爭,將民族矛盾化為民族獨立,將階級矛盾化為人民當傢做主。由此形成了新中國。
中國近代史綜述
  此時期是從1840年—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止。
  1840年爆發的鴉片戰爭為中國由封建社會變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轉折點,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
  在此後的近一百年間,以1919年五四運動為界標,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後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但都屬於資産階級革命的範疇。
  在整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中國的社會性質决定了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革命對象和任務性質。在近代史上中國社會主要矛盾有兩個:外國資本主義與中華民族之間的矛盾、封建主義和人民大衆之間的矛盾,而前者為最主要矛盾。但兩大主要矛盾在歷史的進程中,呈現出錯綜復雜關係和起伏狀態,兩大主要矛盾規定了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就是要推翻外國資本—帝國主義,本國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和壓迫,爭取民族解放,國傢富強,社會進步和人民幸福,或者說,近代中國的根本任務就是要徹底反帝反封建和實現國傢近代化,改變中國近代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性質。
  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前期綜述
  (1840—1919年)
  此時期又稱為舊民主主義革命時期(舊民主主義革命其性質為資産階級民主革命,它是由資産階級領導的,反對外國侵略和本國的封建統治,以建立資本主義社會的資産階級專政的國傢政權為政治目的;以發展資本主義為最終目標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較完整意義的一次舊民主主義革命)。
  此時期從1840年鴉片戰爭始到1919年五四運動前止,共約80年間的歷史。據教材內容的種種歷史現象的內在聯繫及相互關係,形成一個相對完整且嚴謹的知識體係,既能體現出這個時期發展的特點及客觀規律,又能涵容這個時期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的基本知識。可分為以下三個發展階段。
  〈一〉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時期(19世紀40年代—60年代初)
  此時期的歷史大事有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前者是西方資本主義國傢發動的非正義的侵華戰爭,即中華民族的反侵略的正義的民族自衛戰爭,而後者是農民階級的革命運動,二者又有十分密切的聯繫。19世紀前期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成為資本主義頭號強國,為擴大海外殖民地,以強占原料産地和商品市場,英國等迫切要求中國的市場開放,用戰爭暴力作為達到它們目的的主要手段,而此時中國封建社會已經到了衰落期。到鴉片戰爭前,已經走到窮途末路,清政府統治腐敗、經濟落後、對內極力壓製資本主義萌芽的成長,扼殺新思想、新技術的發展,殘酷地剝削人民,導致階級矛盾的激化尖銳,對外堅持天朝尊嚴和閉關政策,最終導致中華民族災難的到來。雖說在鴉片戰爭中,清政府是民族戰爭的組織者和領導者,中國軍民進行了英勇的抵抗。但由於清王朝的腐敗、落後及戰爭中的妥協投降政策,戰爭的結局最終以失敗而告終,外來侵略者通過不平等條約,從中國取得了大量的主權,中國的門戶被列強用炮艦打開,中國開始論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半殖民地”是指喪失了部分而不是全部的主權;“半封建”是指既保存了封建主義,又發展了資本主義。其兩者都有政治、經濟和文化內涵)。而第二次鴉片戰爭是列強對既取得的侵華權益不能滿足,力圖全面擴大侵華,並趁清政府處於內戰的窘境,以“修約”不成製造藉口而發動,英法是主兇,美國是幫兇,俄是既追隨英法又單獨作案的兇犯。中國又喪失了許多主權,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程度進一步加深。
  由上可知,鴉片戰爭後的二十年間,中國社會主要呈現出半殖民地特徵,到六十年代又呈現出半封建社會的特徵。但鴉片戰爭並未解决中外矛盾,更激化了階級矛盾,導致了太平天國運動的爆發,雖由於時代,尤其是階級的局限而最終失敗,但有着極重大的意義且承擔反封建反侵略的雙重任務與一些領導人發展資本主義的新時代特點(社會性質决定),這是以前農民戰爭所不曾有過的,是中國農民戰爭的最高峰。總之此時期的中國社會性質發生了巨大變化,且在思想界開始出現嚮西方學習的思潮,而清朝統治者在對待西方侵略的態度上,有對抗到暫時“和好”,在鎮壓中國革命的基礎上勾結起來,從而開始了中外反動勢力相勾結的歷史。
  〈二〉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完全形成時期(19世紀60年代-20世紀初)
  此時期的主要史實有民族危機加深、洋務運動、資本主義的産生、帝國主義掀起瓜分狂潮、戊戌變法及義和團運動等。此時期中國的社會經濟、階級關係、政治舞臺及思想領域都發生了重大變化;從社會運動態勢看,既有沉淪,也有發展;在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中,帝國主義與中華民族的矛盾顯然居於最主要的地位,在中外暫時“和好”的形勢下,清建立了總理衙門,為解决內憂外患,掀起了洋務運動,但甲午中日戰爭戰敗,其“師夷長技以製夷”的目的破滅,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隨着資本主義制度在19世紀中期的全世界勝利,英法美資本主義有了進一步發展,俄德日也走上了迅速發展資本主義道路,不久主要資本主義國傢開始嚮帝國主義過渡的進程。鑒於此,列強為擴大海外市場及占更多的原料産地,尤其是資本輸出的場所,加緊對外侵略,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而它們之間既勾結又相互爭奪。隨着中外“和好”局面的結束,以武力和戰爭手段造成中國邊境地區的普遍危機,以大舉輸出資本來控製中國經濟命脈,政治侵略和文化侵略也日益加深,先後發動侵略中國的中法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瓜分狂潮、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妄圖變中國為其殖民地,《馬關條約》是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基本形成的標志,《辛醜條約》標志着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統治秩序的完全確立,清政府完全成了列強統治中國的馴服工具。由於侵華的不斷加劇,使清統治集團不得不調整統治政策,也擴大了自身的分裂和形成新的派別,但都改變不了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地位。隨着外國侵略勢力的擴張,中國封建經濟的瓦解加快了,中國近代資本主義艱難地産生和發展起來,同時産生了新的階級—資産階級和無産階級隊伍壯大,而中國資本主義的産生,中國半封建經濟的特徵已經具備。而軟弱的資産階級形成兩個政治派別,都主張發展資本主義和輓救民族危亡。甲午戰後,隨着民族危機的加深及中國資本主義發展,民族資産階級作為新的政治力量登上了政治舞臺。維新變法運動和義和團運動都把救亡圖存作為主要鬥爭目標,資産階級維新派通過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發展資本主義的變法(和平方式)來實現其救亡圖存的鬥爭目標,而演出了一幕戊戌變法悲劇;以義和團運動通過“滅洋”(流血方式)來實現鬥爭目標,它沉重地打擊了清王朝的反動統治,尤其是粉碎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美夢,使帝國主義改變侵華方針為“以華製華”,而後這兩次救亡運動的失敗都與清有極大的關係,從此以後,以推翻清政府為主要鬥爭目標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運動在全國迅速興起。
  〈三〉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深化時期(20世紀初—1919年五四運動前)
  此時期在社會生活各個領域,尤其在政治上變動極大。中國社會兩大主要矛盾匯於一流,集中地體現為廣大人民群衆同帝國主義支持下的清統治集團及北洋軍閥統治的矛盾。20世紀初,帝國主義列強為重新分割世界展開激烈的爭奪,“一戰”的爆發影響到歐洲列強侵華政策的調整,以及列強在華勢力的變化,列強利用清政府及反動軍閥為工具進行侵華,清統治集團完全俯首聽命於列強。慈禧太後為苟延殘喘,既要取悅於列強,又要消弭於社會不滿,一手出賣國傢主權、民族利益,一手耍弄“新政”、“預備立憲”,進行調整,但結果適得其反,直接間接地削弱了統治,促進了革命,而民族資本主義有所發展,資産階級的政治積極性明顯提高。隨着民主思想的傳播及論戰、團體及政黨的建立、一係列武裝起義的實踐、理論的指導,最終導致了辛亥革命,但其革命成果,因其階級局限性,革命果實為袁世凱所竊取,袁世凱及其後繼者對內獨裁專製復闢、對外出賣國傢主權,投靠帝國主義,而導致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産階級革命派為維護民主共和成果,不斷地進行鬥爭,其鬥爭的實質為封建主義與資本主義,但最終都以失敗局面而告終,這說明民族資産階級不能領導中國人民走嚮勝利,需要新的階級-無産階級來領導,而這一時期的中國政治鬥爭的焦點為維護民主共和的鬥爭,反映在思想文化領域內:一方面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掀起了復古逆流,一方面資産階級革命派倡導民主共和和知識分子倡導新文化運動,且隨着“一戰”期間帝國主義暫時放鬆對華侵略,辛亥革命、民主共和和實業救國兩大思潮的推動下,中國工業迅速發展,這促使中國無産階級隊伍壯大,為以後中國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嚮新民主主義革命轉化,為中共的建立,提供了階級基礎。
  摘要: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綫索,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史學界爭論頗多目前仍在探索的問題。以現代化為中國近代史發展的基本綫索,不僅揭示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本質和主題,能夠比較全面、深刻地反映中國近代史的基本內容,而且史學界也早有此論。
  關鍵詞:中國近代史/基本綫索/現代化
  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綫索與近代史的分期相聯繫,長期以來是我國史學界爭論頗多的問題。20世紀50年代至80年代,我國史學界一般把中國近代史的時限界定為1840年鴉片戰爭至1919年五四運動,而把1919年五四運動至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稱為中國現代史。目前,有學者提出以生産方式的變遷和社會性質的改變為依據,把1840年至1949年110年的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稱為中國近代史。目前,這種觀點已廣為學人接受。與此相聯繫關於近代史的基本綫索問題,也是史學界討論頗多目前仍在探索的問題。
  一、關於中國近代史基本綫索的幾種觀點
  1.“兩個過程論”。有學者認為,毛澤東在《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産黨》一文中提出的著名論斷:“帝國主義和中國封建主義相結合,把中國變為半殖民地和殖民地的過程,也就是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及其走狗的過程”(p632),原則上表述了中國近代史的基本內容,應該以此作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綫索。這一觀點,史學界稱之為“兩個過程論”。
  2.“三次革命高潮說”。1954年鬍繩在《中國近代史的分期問題》(《歷史研究》1954年第1期)文章中,主張以階級鬥爭的表現作為劃分時期的標志,提出把近代史劃分為太平天國革命運動、義和團運動和辛亥革命三大革命運動高潮,三次革命高潮構成中國近代歷史演進的基本綫索。“三次革命高潮說”為學術界所公認,幾成定論,20世紀80年代中期以來出版的教科書和中國近代通史著作,基本是按照這個理論框架編寫的。
  3.“兩種趨嚮論”。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史學界又一次掀起了中國近代史基本綫索問題的討論。一些研究者提出了新的觀點或說法,如“兩種趨嚮論”認為,近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實際上存在着兩種趨嚮,一是從獨立國傢變為半殖民地(半獨立)並嚮殖民地演化的趨嚮;一是從封建社會變為半封建(半資本主義)並嚮資本主義演化的趨嚮。前者是一個嚮下沉淪的趨嚮,後者是一個嚮上發展的趨嚮。對中國近代史基本綫索的這種認識史學界稱之為“兩種趨嚮論”。
  4.“三個階梯說”或“四個階梯說”。李時嶽在《從洋務、維新到資産階級革命》(《歷史研究》1980年第1期)文章中指出,1840—1919年的中國近代史,經歷了農民戰爭、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資産階級革命四個階段,反映了近代中國社會的急劇變化與近代中國人民政治覺悟的迅速發展,標志着近代中國歷史前進的基本脈絡。強調要重視近代史上資本主義經濟發生發展的意義,給與資産階級政治運動以應有的政治地位,強調要以“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資産階級革命”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進步潮流或基本綫索。一些學者把這種提法概括為“三個階梯說”。如果把太平天國農民戰爭作為中國近代歷史基本綫索中的最初一階,則稱為“四個階梯說”。
  5.“兩個任務論”。江澤民在十五大報告中指出,“鴉片戰爭後,中國成為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傢。中華民族面對着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傢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據此,有學者認為,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為實現國傢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而鬥爭的歷史,也就是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為實現現代化而鬥爭的歷史,並以此作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綫索,稱之為“兩個任務論”。
  6.陳旭麓的“新陳代謝論”。陳旭麓在《關於中國近代史綫索的思考》(《歷史研究》1988年第3期)一文中,把1840—1949年110年的歷史作為一個完整的歷史時期來考察,建構了其“新陳代謝”為旨趣的近代史新架構。認為近代中國社會始終處於大變革的過程,一個又一個變革的浪頭表現為急劇的新陳代謝,蠃旋地推進,中國近代社會新陳代謝的本質是一步步有限地推嚮近代化,即推封建主義之陳,行民主主義(資本主義)之新。在19世紀中晚期,中國在推動變革的道路上有三次革命高潮(1911年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1927年的大革命,打倒了北洋軍閥政府;1949年中國共産黨領導的解放戰爭,推翻了國民黨的統治,奪取全國勝利)以不同的鬥爭方式,程度不等地推動或體現了新陳代謝的歷程。陳旭麓的“新陳代謝論”自成一傢之說。
  7.羅榮渠為代表的“現代化論”。從20世紀80年代起,我國史學者以北京大學羅榮渠教授和華中師大的章開沅教授為代表,開始參與現代化研究,他們在介紹、評論國外現代化理論的基礎上,力圖建立中國自己的現代化理論、概念體係和分析框架,作了大量的艱苦探索工作,取得了顯著成果,並得到學界同仁的首肯和響應。目前,許多學者跟着提出了近代史研究的“現代化範式”、“現代化視角”和“現代化主綫”等論點,均可稱為“現代化論”。
  筆者認為,“兩個過程論”與“三次革命高潮說”側重從階級鬥爭和民族運動的角度來概括中國近代史的內容,這一內容較為單一,它所揭示的實際上是中國近代政治史或中國近代革命史的基本綫索,很難說它是整個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綫索;“兩種趨嚮論”與“三個階梯說”或“四個階梯說”側重從社會性質的演變角度來概括中國近代史的內容,它實質上是以資本主義的發展和資本主義運動(包括經濟和政治兩方面)為主要綫索來考察中國近代歷史發展的進程。因為在近代中國,資本主義的發展無論從量上還是從質上都是極其有限,很難說資本主義運動和資本主義的發展深刻影響和主導着中國近代的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從而構成其發展的基本綫索。如果把1840年—1949年確定為中國近代史的時間區間,“趨嚮論”和“階梯說”的局限性就更為明顯。而以現代化作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綫索較為科學合理,更為符合近代中國國情。而“新陳代謝論”和“兩個任務論”,均可以看作從不同的層面和角度對“現代化論”的解讀。
  二、現代化作為中國近代史基本綫索的歷史邏輯
  所謂“基本綫索”,簡言之,就是在歷史發展進程中起主導作用的、反映一定歷史階段本質的事件。作為基本綫索,第一必須能夠反映一定歷史階段的獨特本質,是一個特定歷史階段的主題,能將紛繁復雜的歷史現象統一在它所揭示的本質之下;第二必須能夠涵蓋不同歷史領域的內容,能揭示政治、經濟、文化思想諸層面的發展本質及其趨嚮。
  何謂“現代化”?迄今為止學術界沒有公認的一致看法。羅榮渠先生在《現代化新論》一書中把現代化的種種涵義歸納概括為四大類:一是現代化是指近代資本主義興起後的特定國際關係格局下,經濟上落後國傢通過大搞技術革命,在經濟和技術上趕上世界先進水平的歷史過程;二是現代化實質上就是工業化,更確切地說,是經濟落後國傢實現工業化的進程;三是現代化是自科學革命以來人類急劇變動過程的統稱;四是現代化主要是一種心理態度、價值觀和生活方式的改變過程。(P8-16)實際上,現代化是一個包羅宏富、多層次、多階段的歷史過程。它首先是傳統社會嚮現代社會變革的過程,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等社會各方面發生現代化變革的過程,也是經濟落後國傢趕超發達國傢的過程。現代化是近二、三百年來人類歷史發展的最基本主題。它自發端於西歐起,就以不可阻擋之勢席捲全球,迄今為止,現代化在世界範圍發展出現了三次大推進的浪潮。中國現代化的啓動正值第二次現代化浪潮洶涌之際,十九世紀四十年代的鴉片戰爭對中國的歷史發展進程産生了决定性的影響,它打破了中國長期封閉發展的格局,是中國通嚮現代世界的新紀元,從此,中國踏上艱難的現代化的路程。
  1.現代化揭示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本質和主題
  鴉片戰爭後,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同時中國也在資本主義列強的入侵和不平等條約的屈辱中開啓了現代化之門。鴉片戰爭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也是中國現代化的起點。中國近代史是中國逐漸走嚮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也是中國人民從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嚮新民主主義革命,並最終贏得民族解放的歷史。從另一個意義上說,是世界走嚮中國、中國被迫走嚮世界的歷史,也是中國艱難走嚮現代化的歷史。近代中國歷史,是中國社會發生大變動的歷史,無論從經濟基礎到上層建築、從國內生活到國際關係,變化的廣度和深度,都是過去所有王朝無法比擬的。這段歷史在中國歷史長河中雖然短暫,卻是中國從傳統農業社會走嚮現代社會的轉型時期。
  自鴉片戰爭為起點,中國走嚮現代化的發展進程已經歷了一個半世紀之久。根據倡導和推動現代化的領導力量之更迭,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可分為三個時期:第一個時期從鴉片戰爭到辛亥革命(1840—1911),即清王朝在其統治的最後幾十年中試圖輓救其衰亡命運而從事的現代化努力,大體經歷了三個基本階段,即洋務運動、百日維新和清末“新政”,屬封建主義現代化類型;第二個時期是從辛亥革命到新中國誕生(1912—1949),1911年的辛亥革命標志着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即民國時期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發展階段。辛亥革命終結了封建君主專製,在中國第一次建立了資産階級性質的共和國一中華民國臨時政府。邁出了中國的政治從專製嚮民主轉化的重要一步,開創了中國政治現代化的先河。但資本主義模式的現代化卻因軍閥混戰與政治紛爭等原因而倍遭摧殘,而日本帝國主義的入侵又打斷了國民黨主持的資本主義現代化模式的推進。抗日戰爭結束後,代表中國兩種不同命運的國共兩黨經歷了四年的國內戰爭較量,因國民黨政府本身的腐敗與無能敗走臺灣,中國共産黨創建了新中國而結束;第三個時期(1949年至今),共産黨在取得了現代化主導權之後,開始領導中國人民走上了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之路,從此開始了中國共産黨動員全體中國人民進行現代化運動的新時期。
  可見自鴉片戰爭至新中國成立110多年的中國近代史同時也是中國走嚮現代化的艱難麯折歷程。以現代化為基本綫索還可以將中國近代史和中國現代史、歷史和現實溝通和聯繫起來,如果我們把中國近、現代史作為一個整體來認識,在分別研究其基本綫索的前提下,揭示整個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綫索,現代化則能夠比較準確地揭示整個中國近現代史的基本綫索。衹不過在理解這一基本綫索時,近代和現代各有側重點。在1840年—1949年,反帝反封建這一任務特別突出,它是在外來刺激下不得不發生並且為現代化發展創造前提條件,現代化在這一階段麯折緩慢地與之伴行。1949年以後,現代化(社會主義現代化)則成為時代的主題。
  2.現代化揭示了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基本內容
  以現代化為基本綫索,能夠全面、深刻地揭示中國近代史的內容。社會的基本構成大致包括三個層面:經濟層面、政治層面、思想文化層面。任何一種社會的變遷必然不能脫離這三個層面。
  就近代以降的中國而言,歷史的邏輯是這樣的:西方衝擊——中國反思和變革:經濟現代化——政治民主化——思想文化和社會生活的現代化。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無論是洋務運動還是戊戌變法或清末新政,它們首先都是為了應付西方世界對中國的衝擊。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地主階級改革派如林則徐、魏源等提出了“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主張;經過第二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農民起義,地主階級洋務派將“師夷長技以製夷”的主張付諸實踐,從而形成了歷時三十多年的洋務運動,開啓了中國現代化(物質層面的現代化)的閘門;甲午戰爭後,資産階級改良派在內憂外患下逐漸要求改良政治、開放政權、打破封建傳統的束縛,於是政治領域的現代化變革——戊戌維新粉墨登場;戊戌維新失敗了,可戊戌維新所開拓的歷史道路最終不可逆轉,在八國聯軍侵華和義和團運動打擊下,清末新政真正地將維新派的主張付諸實踐,從而將現代化推進到一個新的層次(政治制度層面的現代化);辛亥革命推翻了帝製,建立了中華民國,開創了共和的政治體製,開啓了中國現代化的新紀元;辛亥革命雖然建立了民國,但中國還沒有實現真正的民主政治,民國有其名無其實。近代知識分子反思辛亥革命的成功與失敗,於是掀起了思想文化領域的更猛烈的反封建專製主義的新文化運動(思想文化層面的現代化)。新文化運動後期,馬剋思主義的傳播成為主流,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剋思主義和工人運動的結合,在此基礎上中國共産黨誕生。中國共産黨領導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勝利,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標志着中國進行大規模自主現代化建設的各項基本條件具備,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入了一個全新的發展時期。一個半世紀以來,在經濟、政治和文化變革的努力中,中國社會逐漸發生變化,一步一步地走嚮現代化。
  以現代化為基本綫索研究中國近代史將會從各個角度、多個層面地研究社會歷史生活,而不僅僅局限於階級鬥爭和政治生活所涉及的內容。十五大文件指出,鴉片戰爭以後,中華民族面對着兩大歷史任務:一個是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一個是實現國傢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其實,在這兩大任務之間,既存在質的區別,又彼此緊密聯繫着。前一個任務是為後一個任務掃清障礙創造必要條件,後一個任務是前一個任務的必然要求和根本目的。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是要改變民族遭壓迫、人民受剝削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從根本上推倒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秩序,解决生産關係的問題;實現國傢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是要改變近代中國經濟、文化落後的地位和狀況,是要充分發展以近代工業為主的社會生産力,解决生産力的問題,是實現中國的現代化。因此,我們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和為實現國傢繁榮富強人民共同富裕而鬥爭的歷史。換一種表述,我們亦可以說,中國近代史是中華民族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為實現現代化而鬥爭的歷史。
  三、現代化作為中國近代史的基本綫索的理論依據
  將現代化作為中國近代史發展的基本綫索,在中國史學界由來已久。
  20世紀初年,梁啓超曾經在《50年來中國進化概要》中,從現代化的視角把近代中國五十年的歷史演進過程劃分為三個時期,它們分別代表着中國從傳統嚮現代社會轉型的三個層面。一是從鴉片戰爭至甲午戰爭,經世致用論和自強運動即器物層面的現代化起步;二是從甲午戰爭至五四運動,維新變法運動即制度層面現代化的變革;三是開始於五四新文化運動——五四新文化運動和新文學運動即文化層面的現代化變革。(p450)
  蔣廷黻在1938年出版的《中國近代史》,把中國近代史視為在西方衝擊下走嚮近代化的歷史,稱之為“近代化(現代化)體係”或者“現代化範式”。蔣廷黻認為20世紀30年代,中國的首要問題就是現代化,抗戰建國的關鍵也取决於現代化。在蔣廷黻看來,中國現代化的進程不是20世紀30年代纔開始的,而是從鴉片戰爭西方開始侵略中國之後就提出的問題,是由外侮所激發的救國之道。近代化是近代中國的歷史主題,中國近代化就是在與外部世界交往中,學習西方,擺脫中古的落後狀態,全面地走上政治、經濟、文化、外交等變革之路,完成民族復興的使命。從這一觀點從出發,他以中西關係為中心,以近代化為主綫建構了他的中國近代史分析框架。走嚮近代化是貫穿全書的主綫也是他評價近代中國一切人和事的標準。蔣廷黻先生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提出現代化問題,也是頗具新意的,但是,在當時日寇深入國土,全國人民處在悲壯的抗戰熱潮中,“現代化範式”問題的提出幾乎沒有得到什麽喝彩,歷經半個世紀也無應者。
  20世紀70年代末起,由於國傢確立改革開放、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方針,現代化事業成為國傢和人民共同關註和進行的主要事業,中國近代史研究者在中國近代史研究中以現代化為主題的主張再次提了出來。
  以現代化為基本綫索研究中國近代史,引起了廣泛的關註。這個話題很快進入了中國近代史前輩研究者的筆下。1990年9月,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為紀念建所40周年,舉辦了以“近代中國與世界”為題的國際學術討論會。名譽所長劉大年在開幕式上講話,他說,近代世界的基本特點不是別的,就是工業化,也就是通常所說的近代化。適應世界潮流,走嚮近代化,是中國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如何來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其核心,就是中國社會能否走嚮近代化。”“近代中國沒有實現西方那樣的近代化,但它憑自己的力量打開了走進近代化世界的大門。”(p34-43)他還說過:“中國人民百折不回追求民族獨立,最終目的仍在追求國傢的近代化。1949年,毛澤東說:‘奪取全國勝利,這衹是萬裏長徵走完了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是什麽,那就是解决近代化問題了。”[41](p8)
  鬍繩認為:“從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幾代中國人為實現現代化作過些什麽努力,經歷過怎樣的過程,遇到過什麽艱難,有過什麽分歧、什麽爭論,這些是中國近代史的重要題目。以此為主題來敘述中國近代歷史顯然是很有意義的。”(p8)兩位
  史學前輩,在他們學術生涯的前期曾主張“兩個過程論”和“三次革命高潮說”的革命史觀,隨着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研究的深入發展,他們後期則支持“現代化論”。
  目前,許多學者明確主張現代化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發展的主題或基本綫索。他們認為用現代化史觀考察鴉片戰爭以來的歷史進程,不僅包納了百年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鬥爭而且還涵蓋了像戊戌變法、清末新政這樣的改革運動和其他衆多的社會變遷,這就能夠比較全面地反映歷史的發展,也較接近歷史的真實。而且,以現代化為基本綫索進行歷史研究,能夠以是否有利於現代化作為主要的評判標準,它可以將復雜廣博的歷史內容作為有機的整體進行考察,闡明各個歷史事件在現代化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節 新文化運動
  一、知識點理解
  1、新文化運動與戊戌變法、辛亥革命一致之處(或繼續)——反封建;“新”主要是在對封建思想進行了較為徹底的批判。
  2、性質:資産階級思想文化運動。第三次思想解放運動。(第一次思想解放運動是維新派與頑固派的論戰;第二次思想解放運動是革命派與保竽派的論戰)興起的根本原因是資本主義經濟的進一步發展。直接原因是反對袁世凱推行復古尊孔逆流。
  3、新文化運動矛頭直指儒傢傳統道德,是因為儒傢思想是維護封建統治的理論基礎
  4、陳獨秀提倡的文學革命與鬍適最大的不同點是主張從文學的內容進行革命
  5、蔡元培主張“思想自由”目的是使新思想能在北大傳播;“兼容並包”目的是鼓勵新思想去占領封建文化的陣地
  6、新文化運動是實行資産階級民主政治、反對北洋軍閥統治在思想文化上的反映。
  7、新文化運動前期的領導者與同一時期的孫中山等革命傢相比,其共同缺點是忽視人民群衆的作用。(還有一個不足是對東西方文化存在絶對肯定或否定——原因是沒有掌握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
  8、1918年,新文化運動出現了新世界的發展,“新”指——開始宣傳馬剋思主義
  9、前期新文化運動最重要的成果是——動搖了封建思想的統治地位
  10、民主科學口號是前期新文化運動的指導思想,最早是陳獨秀提出的。
  第二節 五四運動
  一、知識點理解
  1、五四運動的社會經濟基礎——中國資本主義的進一步發展。
  根本原因——中國人民與封建軍閥之間的矛盾激化
  2、五四運動中心轉移到上海後,發展為全國性的群衆愛國運動,這充分說明了它具有(比辛亥革命)廣泛的群衆基礎。
  其原因——中國人民民族意識覺醒
  3、最能體現五四運動口號的——“外爭國權,內除國賊”
  4、五四運動取得初步勝利的主要原因——工人階級的鬥爭。
  5、性質——工人、學生等反帝反封建的革命運動。“
  徹底性”表現——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根本原因——工人的鬥爭
  6、新、舊民主革命的相同點
  社會性質:雙半社會;
  革命性質:反帝反封建的資産階級民主革命;
  革命主力:人民群衆;
  主要矛盾:民族矛盾、階級矛盾。
  不同點:領導階級(最大不同)資、無;
  指導思想:三民主義、馬剋思主義;
  工作方法(同盟軍):孤軍奮戰、工農聯盟;
  革命前途:資本主義、社會主義;
  結果:失敗、成功;(世界革命範疇:世界資産階級革命一部分、世界無産階級革命一部分) 第三節 中國共産黨的誕生一、知識點理解
  第一次國共合作
  一、國共合作的條件與方針
  (一)條件:
  1、中共從二七慘案教訓中認識到要團结各種革命力量作為革命的同盟軍
  2、國民黨是“比較革命的民主派”,孫中山歡迎共産黨和他合作
  3、共産國際提出了國共合作的建議
  4、“打倒列強,除軍閥”成為全國人民共同的願望
  (二)方針:——中共“三大”(廣州) 1923年 正式决定同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綫方針:共産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國共合作形式:<國民>黨內合作);保持政治(堅持無産階級專政)思想(堅持馬剋思主義)組織(共産黨領導)上的獨立性;將國民黨改組為工、農、民資、小資聯盟的政黨(24—26年的國民黨即屬此性質)
  二、合作實現
  (一)標志:1924年 國民黨“一大”
  1、中心議題:討論國民黨改組問題
  2、合作基礎:新三民主義(提出:大會宣言 <孫中山>接受中共反帝反封建主張,重新解釋三民主義。因與中共民主革命綱領若幹原則基本一致,所以成為合作基礎。)
  3、理解:新與舊三民主義最大的區別在於提出了明確的反帝主張。與中共革命綱領最大的區別在於中共還有實現社會主義和共産主義的最高綱領。
  4、意義:標志國共合作實現;標志革命統一戰綫建立;標志大革命開始。
  (二)軍事合作:黃埔軍校建立
  1924年 蔣介石為校長 廖仲愷為黨代表 周恩來為政治部主任
  特點:政治教育、軍事訓練同等重要
  第二節 國民革命運動興起
  一、馮玉祥北京政變
  1924年 囚曹錕,推翻直係——進步兵變;軍隊改為中華民國國民軍
  三、五卅運動
  1925年 反帝愛國運動,為北伐戰爭準備群衆基礎
  直接起因:五卅慘案
  性質:中共領導、工人為主力反帝愛國運動。
  統一戰綫組織——上海工商學聯合會。檢驗了中國各階級的政治態度和表現。
  影響最大——省港大罷工
  特點:世界罷工史上最長。
  四、廣東革命根據地的鞏固——為北伐奠定基礎主要消滅陳炯明勢力
  一、北伐軍勝利進軍
  (一)背景:
  1、可能性:
  (1)國共合作,革命統一戰綫建立—政治基礎;
  (2)黃埔軍校、國民革命軍建立—軍事基礎;
  (3)廣東革命根據地建立—後方基地;
  (4)五卅運動興起—群衆基礎。
  2、必要性:直奉軍閥聯合,進攻革命
  (直接原因:帝國主義支持;根本原因:國民革命運動的打擊)
  (二)目的:打倒帝國主義,推翻軍閥統治,統一中國
  (三)主要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
  (四)經過:兩湖戰場——吳佩孚 江西戰場——孫傳芳(另有福建、浙江戰場) 1927年國民政府從廣州遷到武漢,武漢為全國革命的中心
  (五)勝利進軍原因:
  1、國共合作,方針正確
  2、工農群衆大力支持
  3、北伐軍將士英勇作戰,共産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葉挺獨立團為第四軍贏得“鐵軍”稱號)二、工農運動蓬勃發展
  (一)工人運動:上海第三次武裝起義勝利
  領導人:陳獨秀、周恩來
  (二)農民運動:湖南最為迅猛三、漢口、九江人民收回英租界
  北伐期間,帝國主義製造的慘案:萬縣慘案、一三慘案、南京慘案進製
  目的:維護利益人民反帝鬥爭
  最大成果是:收回漢口、九江英租界
  第四節 國民革命運動的失敗
  一、原因:
  (一)客觀:
  1、中外反動勢力強大,聯合鎮壓中國革命
  2、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帝、江浙財閥、上海流氓頭子支持加蔣掌握實權)
  (1)“四一二”反革命政變:1927年蔣介石上海——南京國民政府(性質:大地主大資産階級)——大革命局部失敗 李大釗被張作霖殺害
  (2)“七一五”反革命政變:1927年汪精衛武漢——大革命完全失敗
  (二)主觀:
  1、中共幼稚,缺乏革命理論修養和實踐經驗
  2、陳獨秀右傾投降主義錯誤(主要表現為放棄對革命尤其是對革命武裝的領導權)
  二、功績:
  (一)(最大功績)基本推翻北洋軍閥統治,打擊了帝國主義勢力。
  (二)(重要作用)
  1、宣傳綱領,擴大影響
  2、掌握部分武裝
  3、群衆受到革命洗禮
  三、教訓:無産階級必須堅持對革命的領導權,必須掌握革命武裝,堅持武裝鬥爭。
相關詞
錦州大革命遼瀋戰役軍事紀念館歷史人物清朝百科大全
北洋軍閥近代百科辭典政治軍事變法改革解放戰爭中華民國
三大戰役部隊東北抗日戰爭鴉片戰爭戰爭中國近現代史更多結果...
包含詞
中國近代史話中國近代史學中國近代史稿
呂著中國近代史中國近代史國旗中國近代史詞典
中國近代史十五講中國近代史諸問題中國近代史稿(全二册)
中國近代史幹部讀本新文化史與中國近代史研究中國近代史研究集刊
中國近代史名詞解釋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總統府)社會的轉型與文化的變動--中國近代史
東北師範大學中國近代史教研室南京中國近代史遺址博物館總統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