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理化 >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
目錄
No. 1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於1992年正式啓動。初期目標是將航天員送入太空。遠期則包括建立永久空間站以及月球探索。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的第一步是進入太空,而進入太空軌道飛行器被命名為神舟號飛船,最多乘員三人。飛船由長徵二號f火箭運載。
  迄今,神舟號飛船共進行過5次發射,前4次為無人發射。
  神舟一號1999年11月21日發射
  神舟二號2001年1月10日發射
  神舟三號2002年3月25日發射
  神舟四號2002年12月30日發射,在軌時間6天零 18小時,環繞地球108圈。
  神舟五號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飛船運行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裏、遠地點高度350公裏的橢圓軌道上,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公裏的圓軌道。計劃繞地14圈,歷時23小時。根據規劃,接下來的工作目標是將多人送入太空並逗留更長時間,以及進行太空行走。
  神舟六號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費俊竜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裏、遠地點高度347公裏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公裏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鐘,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嚮東推移的正弦麯綫。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在中國首次完成載人航天任務之後,有關月球探索的“嫦娥工程”也已經展開,嫦娥工程的第一階段目標是嚮月球軌道發射人造觀測衛星,預計最早可在2006年12月完成。之後的規劃包括了嚮月球表面發射無人探測器、實現人類登月以及在月球上建立太空基地,為嚮更遠星球的探索做好準備。
No. 2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於1992年正式啓動。初期目標是將航天員送入太空。遠期則包括建立永久空間站以及月球探索。
  中國載人航天計劃的第一步是進入太空,而進入太空軌道飛行器被命名為神舟號飛船,最多乘員三人。飛船由長徵二號F火箭運載。
  迄今,神舟號飛船共進行過7次發射,前4次為無人發射。
  神舟一號1999年11月21日發射
  神舟二號2001年1月10日發射
  神舟三號2002年3月25日發射
  神舟四號2002年12月30日發射,在軌時間6天零 18小時,環繞地球108圈。
  神舟五號2003年10月15日北京時間9時發射,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飛船運行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裏、遠地點高度350公裏的橢圓軌道上,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公裏的圓軌道。計劃繞地14圈,歷時23小時。根據規劃,接下來的工作目標是將多人送入太空並逗留更長時間,以及進行太空行走。
  神舟六號2005年10月12日上午9:00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升空, 費俊竜和聶海勝兩名中國航天員被送入太空,預計飛行時間為5天。先在軌道傾角42.4度、近地點高度200公裏、遠地點高度347公裏的橢圓軌道上運行5圈,實施變軌後,進入343公裏的圓軌道,繞地球飛行一圈需要90分鐘,飛行軌跡投射到地面上呈不斷嚮東推移的正弦麯綫。軌道特性與神舟五號相同。
  在中國首次完成載人航天任務之後,有關月球探索的“嫦娥工程”也已經展開,嫦娥工程的第一階段目標是嚮月球軌道發射人造觀測衛星。北京時間2007年10月24日18時05分(UTC+8時)左右,嫦娥一號探測器從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由長徵三號甲運載火箭成功發射。衛星發射後,將用8天至9天時間完成調相軌道段、地月轉移軌道段和環月軌道段飛行。經過8次變軌後,於11月7日正式進入工作軌道。11月18日衛星轉為對月定嚮姿態,11月20日開始傳回探測數據。2007年11月26日,中國國傢航天局正式公佈嫦娥一號衛星傳回的第一幅月面圖像。2007年12月12日上午10時,慶祝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圓滿成功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
  神舟七號飛船在北京時間2008年9月25日21時10分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飛船於2008年9月28日17點37分成功着陸於中國內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陸場。神舟七號飛船共計飛行2天20小時28分鐘。
  神七上三個人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圍繞地球運行到第29圈時,北京航天飛行控製中心於中歐夏令時上午10時35分嚮航天員發出了出艙指令。接着,宇航員翟志剛開始開啓軌道艙艙門。他在離開軌道艙、進入太空後,嚮全中國和全世界人民問好,並揮動由宇航員劉伯明遞上的五星紅旗。第三名宇航員景海鵬留在艙內,與地面指揮中心保持聯繫。中國宇航員令人註目的出艙活動,是世界宇航史上中國宇航員首次進行的太空行走,是中國航天計劃重要里程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