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 >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目录
No. 1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是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的下属机构。
  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是正在建设中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将于2006年底投入试运行,总投资1.48亿,包括植物种子库、dna库、植物离体库、微生物库、动物种质库、信息中心、研究实验室。研究系列拟设4个研究团组:(1)种子生物学,(2)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3)植物进化发育遗传学(evo-devo)与植物生物技术(细胞和组织培养),(4)大型真菌保存研究。由此,组成统一管理的支撑系统,包括种子采集、种子库、dna库、离体库、大型真菌库和信息库的日常运行和管理。近期收集主要以云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为重点,兼顾周边地区(含青藏高原),收集保存对象以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为主,兼顾动物和微生物的种质资源,为我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发及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撑条件和决策依据。目标是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亚洲一流的较为完整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体系。
  基因组学的蓬勃发展已给进化生物学,生态学和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研究团队将紧密跟踪并及时利用重要模式植物基因组学前沿的最新进展,综合生物信息学,实验基因组学,理论群体遗传学和野外生态学等多种手段,以重要农作物及近缘野生濒危物种基因组为研究对象,探讨进化生物学和生态学中的重要问题,旨在积极发展植物进化基因组学和生态基因组学,继而在理论上和方法上丰富植物保护基因组学的发展,野生植物种质资源的保护提供手段和理论基础。
  拟开展的主要研究方向为:1)种子生物学;2)植物进化基因组学研究; 3)模式植物及其近缘基因组的比较功能基因组学研究;4)生物信息学和分子进化研究;5)重要作物野生近缘种的生态与保护基因组学研究。
  近期拟开展的具体研究内容主要有:1)珍稀濒危、特有和有重要经济价值植物的种子生物学;2)水稻,拟南芥和杨树及其近缘植物基因组的多倍体进化研究;3)植物基因重复后基因丢失与保留基因功能分化的进化研究;4)植物基因重复后基因转换的进化机制的研究;5)植物转座子对基因结构,表达,功能与进化的影响以及转座子在基因进化中的生态适应与选择;6)通过植物转座子在全基因组中的群体动态研究植物基因组大小变异式样,结构复杂性与基因组进化;7)水稻等禾本科植物中具有重要功能的基因家族的分子进化及其在天然居群中的生态基因组学研究;8)水稻基因组的起源,驯化选择和居群进化历史,水稻及其近缘野生稻的群体基因组学研究;9)重要农作物野生近缘的保护基因组学研究。
概况
  中国建立了自己的植物“诺亚方舟”。2009年11月底,中国第一座规模达83.95亩的国家级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并通过国家发改委组织的专家组验收,正式投入运行。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2009年4月29日在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建成,三万多种植物以及丰富的动物种质资源得以“多世同堂”。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从概念形成到竣工历时8年,项目总投资1.48亿,建筑面积约7000平方米,园区80亩。项目建设包括种子库、植物离体库、微生物库、动物种质资源库、DNA库和信息中心。具体目标是在第一个5年内达到6450种66500份(株),15年内达到1.9万种19万份(株)野生生物种质资源。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物种其总体科学目标是:立足西南,面向全国,网络全世界,建成国际上有重要影响、亚洲一流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护设施和科学体系,使中国的生物战略资源安全得到可靠的保障,为中国生物技术产业的发展和生命科学的研究源源不断地提供所需的种质资源材料及相关信息和人才,促进中国生物技术产业和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为中国切实地履行国际公约、实现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奠定物质基础。
建立背景
  生物物种濒危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总体工作框架中国的很多生物物种面临灭绝的边缘,这引起了许多科学家的关注。北京师范大学生命科学院教授周云龙告诉《北京科技报》,由于人们对有价值的物种进行大规模地毁灭性开发以及受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等因素的影响,中国现在每年有300多种自然物种趋于濒危乃至消失。尤为严重的是,一种植物的消失,往往会导致另外10~30种生物的生存危机。因此,保护珍稀濒危植物,重视珍稀濒危植物在整个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和地位尤为重要。
  自然保护区的局限
  过去,中国主要是通过建立自然保护区、就地保护等方法对生物多样性进行保护,但是效果有限。近年来,也有一些科研机构建立了少量保存种子的工作库,但规模较小,无法长期有效地保存种子。此次在云南建立的这个大规模的种质资源库属于迁地保护方式,这对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当那里的科研人员熟练掌握种子长期有效保存的技术之后,其他省市也可以借鉴他们的成功经验来建立起种质资源保护联盟,从而保护国内珍贵、濒危的物种,保护整个生态系统。
  可鉴经验
  英国很早就意识到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早在1759年,英国就开始筹建皇家植物园邱园,到目前,该植物园已经成为规模巨大的世界级植物园,收集了全世界超过5万种植物,活的树木便有25万棵之多。另外,邱园植物标本馆收集了500万份标本,图书馆还收藏了75万份世界植物文献和图书。1974年,邱园就开始筹备建设千年种子库,现在已有30多年的种质资源保存经验。目前,英国邱园正在实施的千年种子库计划,到2010年能储藏2.42万种野生植物的种子,而这一数字约占世界野生植物群的10%。英国的种质资源库建设给中国提供了很好的样板。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 种质资源库提出及立项
  中国所建成的种质资源库最早是由植物学界泰斗、著名的植物学家吴征镒院士提出的。1999年8月,吴征镒致信朱镕基总理,建议中国十分有必要尽快建立野生种质资源库。这一建议得到了朱镕基的高度重视,他很快批示中国科学院和云南省的主要领导,要求尽快开展可行性研究。
  2004年3月9日,种质资源库建设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得到国家发改委的批复,决定依托昆明植物所进行建设,云南大学和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也参加相关建设。并且,该项目还被列入了国家重大科学工程建设计划。
建设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于2005年3月开工建设,由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承建、云南大学和中科院昆明动物研究所共建。按照“边建设、边运行”的模式,开展了植物种质资源的收集、整理、评价、保存及共享。
  该种质库已按国际标准建成了冷库、干燥间和步入式培养间等设施;建立了种质资源数据库和信息共享管理体系;建成了集功能基因检测、克隆和验证为一体的技术体系和科研平台;建立了种质资源保藏中心、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组建了植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共收集保存中国重要和国外部分野生生物种质资源8444种74641份(株),其中包括来自21个国家的252种590份野生植物种子,同时收集并在种质资源圃保存了野生种质资源437种49580株(丛)。引进了4名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和1名云南省高端人才,培养和造就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高水平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与研究队伍;有效组织全国13个自然保护区、58个单位共620余人进行种质资源收集,构建了以种质资源库为核心的收集、保护、共享及利用的协作网络和科研平台,促进了我国野生种质资源保藏和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的发展。
实现效果
  2009年10月15日,中国科学院生命科学与生物技术局和计划财务局组织专家组在昆明对由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联合云南大学和昆明动物研究所承担建设的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的科学目标进行了验收。
  1、依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关于国家重大科学工程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发改高技408号)和中国科学院“关于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科学目标验收依据的批复”(科发计字189号)中批复的验收指标,经过5年的建设,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建设的科学目标已全部达到。
  2、共收集保存野生生物种质资源8444种74641份/株。其中,植物种子166科1337属4781种31199份;植物离体材料844种9123份;植物总DNA 1235种11075份,cDNA 111种1080份,cDNA文库17种18个,分离和鉴定功能基因12个,建立BAC和YAC库各1个;微生物菌种1119种8359株;动物种质资源354种13805份。种质资源圃收集保存的野生种质资源437种49580株(丛)。正式备份保存来自英国千年种子库204份种子、以及国际混农林中心(ICRAF)收集的来自19个国家386份林木种子。超额完成国家发展改革委批复的科学目标和中国科学院批复的科学目标验收细化指标。
  3、该项目建成了冷库680立方米、干燥间570立方米和6间步入式培养间等设施,达到了国际公认保存种子的“双15”和-20 ℃ 低温保藏指标;编制并验证标准规范76个;建立了种质资源信息共享管理系统。同时,通过设备的集成创新,形成了在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分类鉴定评价、种质保存研究和种质资源持续利用三个方面上,集功能基因检测、克隆和验证为一体的技术体系和科研平台。具备了强大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能力和科研能力,达到了批复的验收指标。
  4、在种质资源库信息管理系统和数据库建设方面,完成了数据规范化整理和数据提交工具程序的开发;建立了种质资源采集数据库,收录种质资源采集信息22365条,图片78142张,实现了保藏种质资源的信息化管理;完成了共享服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发布,页面访问量超过400万人次;建立了中国高等植物基础数据库和云南高等植物基础数据库并提供应用。
  5、建立了30余人组成的种质资源保藏中心和分子生物学实验中心两个支撑系统,引进5名高层次人才(4人入选中科院“百人计划”、1人入选云南省高端科技人才),组建了“植物种质资源与基因组学研究中心”,参与组建了“青藏高原研究所昆明部”。通过组织辐射到包括全国58个单位627人的团队,与全国13个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合作关系,培训450余人次。形成了国际上有竞争力的野生种质资源保藏建设和研究团队。
  6、广泛开展国际合作。签署了《中国科学院与英国皇家丘植物园董事会关于野生植物种质资源保护和研究的合作协议》,培养了7名专业人才,20余人次的外国专家参与项目建设,正式备份保存了20个国家的种子资源,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用意义
  云南拥有中国50%以上的生物种类,是誉满全球的植物王国和动物王国,从科学角度来看,保护好云南及周边地区和青藏高原的生物种质资源,对中国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至关重要。资源库的建立不仅可以确保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特别是我国的特有物种、极度濒危物种、具有重要经济价值和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安全性,而且可以使得中国野生生物种质资源的研究和快速、高效、持续开发利用真正成为可能。同时这也是中国政府履行《生物多样性公约》、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
  通过5年建设,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完成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批复的科学目标,成为世界上两个按国际标准建立的野生生物种质资源保藏设施之一,产生了重要国际影响,将在人才培养、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生物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逐渐成长为一个国际性的生物种质资源的保护平台,将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发挥重要作用。中国西南野生生物种质资源库已经成为世界上除挪威诺亚方舟种子库和英国皇家植物园之外的第三个保存世界重要树种种质资源的机构,将在全球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中不断发挥出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