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 > 山東 >煙臺 > 中國船舶發展陳列館
顯示地圖
目錄
No. 1
  中國船舶發展陳列館投訴電話 煙臺市旅遊投訴電話:0535-6270842
  山東省旅遊投訴電話:0531-82963423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中國船舶發展陳列館位於太平樓內,設古代、現代兩個陳列廳,陳列面積240平方米,陳列我國各歷史時期代表性船舶模型50餘衹。一樓為古代船舶陳列廳,陳列5000年前獨木舟、東漢鬥艦、隋代竜舟、唐代遊舫、明代鄭和寶船、清代快船等船模20餘衹。二樓現代船舶陳列廳陳列現代戰艦、貨輪、遊輪、客貨滾裝輪等船模30餘衹,係統形象地再現了我國造船技術的發展歷程,真實地反映了我國近現代造船技術在海洋、交通、海洋開發、遠洋漁業、科學考察、國防現代化等領域中發揮的巨大作用。該館於1996年5月26日建成開放,是國內目前唯一的船舶發展陳列館,陳列模型和規格均屬國內一流,在較深層次上發掘出我國造船業發展的歷史內涵,是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國防和科普教育的良好場所。
景區意義
  該館於1996年5月26日建成開放,是國內目前唯一的船舶發展陳列館,陳列模型和規格均屬國內一流,在較深層次上發掘出我國造船業發展的歷史內涵,是進行愛國主義革命傳統、國防和科普教育的良好場所。
景區美食
  煙臺燜子
   煙臺燜子是獨具特色的風味小吃。相傳一百多年前,有門氏兩兄弟來煙臺曬粉條,有一次剛將粉胚作好,遇上了連陰天,粉條曬不成,面胚要酸壞,情急之下,門氏兄弟將鄉親們請來用油煎粉胚,加蒜拌着吃,吃後異口同聲說好吃,有風味。於是便幫門氏兄弟支鍋立竈煎粉胚賣,人們都說好吃,但問此食品叫什麽名,誰也說不出。其中一智者認為此品是門氏兄弟所創,又用油煎燜,就脫口而出叫“燜子”。煙臺燜子從前多在街頭小攤經營,1998年開始搬進了大雅之堂,並由名吃認定會認定為煙臺名吃。
  福山拉麵
   福山拉麵(又稱福山大面),已有二三百年的歷史,被稱為中國四大面之一。福山拉麵分實心面、空心面、竜須面三種。實心面又分圓形、扁形、三棱形三種20多個規格,面鹵分大鹵、溫鹵、炸醬、三鮮、清湯、燴勺等十幾個品種,條形與面鹵的配製有一定的講究,一般濃汁配粗條、清汁配細條、炸醬配扁條。空心面是將麵條運用特殊工藝手法,拉出中間空心,兩頭透氣的燈草式的麵條。竜須面則是將一根麵條用高超的拉麵技術,拉成2048根細如發絲的麵條,真可謂技藝精湛、巧奪天工。福山拉麵由於工藝性強、口感好、品種多,不僅在國內負有盛名,在海外也享有盛譽,至今韓國、日本、美國等中餐館仍挂着福山大面的招牌。
  蓬萊小面
   與福山大面相對應的蓬萊小面,也是久負盛名的風味小吃。它用與福山拉麵相同的拉麵技術,拉出勻條,用煙臺名産加吉魚作鹵,以其面胚少、鹵汁多而有別於福山大面,又以其清鮮味美、風味別具而自立特色。
  係蓬萊傳統名吃,歷史悠久。麵條為人工拉製(抻面,當地俗稱“摔面”),條細而韌,鹵為真綢(俗稱加吉魚)熬湯兌製,加適量緑豆澱粉,配以醬油、木耳、香油、八角、花椒等佐料,每碗一兩,具有獨特的海鮮風味。民國時期,傳人衣福堂製做的蓬萊小面遐邇聞名(俗稱“衣福堂小面”)。衣福堂祖籍棲霞,13歲學廚,自營過挑擔拉麵,與人合開過兼營小面的飯店,1945年自營“衣記”飯館。他製做的小面用料和做工極其考究,故供應量不大,每晨僅售百碗,以其做工考究、味道鮮美遠近聞名,常有外地客商因吃不上衣福堂小面而引為憾事。建國後,蓬萊大小飯店早餐多有經營,中高檔賓館亦以之待客,每晨銷售量3萬餘碗。
  鮮魚水餃
   煙臺的鮮魚水餃,具有鮮嫩、個大、餡多、皮薄的特點。鮁魚、牙鮃魚都是入餡的佳品。所謂鮮嫩,即魚剛獵獲不久,甚至切成的魚塊還在活動。將切碎的魚放入醬油、蔥花、薑末等調料攪拌,叫“透味”。在和餡時,要兌適量的水攪勻,這樣的水餃纔夠鮮嫩。實踐證明,魚餡餃子最喜韭菜,它的辛辣味,可使魚味更鮮。鮮魚餃子皮兒,擀得精薄,幾乎透出餡來。包時,因皮製宜,皮兒大,餡兒塞得飽滿,往往捏不嚴餃子邊,即使露了餡也混不了湯,它就像裹着一層薄皮兒的大魚丸子。
  大的水餃,一碗多則五六個,少者三四個,吃飽了,舌尖似乎被鮮得麻木了。所以,吃鮮魚餃子多用搗碎的大蒜配以醋、醬油、香油做調料,以利解膩、清口
  開花饅頭
   又名“白銀如意”,指蒸熟的饅頭個個似白牡丹,故名“開花饅頭”,它是煙臺傳統面食品種。相傳,開花饅頭是由元朝洛陽東鄉馬傢裏員外的傢廚發明的。那時,明太祖朱元璋還在馬傢作雜工,吃過這種饅頭。以後他當了皇帝,要禦廚製作,禦廚不會,經朱元璋的夫人——皇后馬傢小姐指點纔做出來。後來福山廚師入宮,學得此法,傳回老傢,流傳於世。
  面粉加酵面和適量溫水揉成面團,發酵至十成開時,摻上幹面粉揉勻,再發酵至十成開,再摻上幹面粉揉勻,發酵至十成開。酵面加適量鹼揉勻,去掉酸味後,加上白糖揉勻,搓成長條,掐成面坯,掐口朝上,擺入屜內。鍋中水燒開,迅速上屜,用旺火蒸熟即成。
  風味特點:色澤潔白,香甜鬆軟,頂部開花,形似白牡丹。
  盤絲餅
   盤絲餅是在抻面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一種精細面食品,是山東的傳統面食品種。清末薛寶辰的《素食說略》中,對用福山拉麵製作的盤絲餅有詳細說明。
  將面粉放入盆內,加適量水、鹼、食????和成軟硬適宜的面團。用抻面的方法拉成11扣麵條,順絲放在案板上,在麵條上刷上香油,每隔7.5釐米將麵條切成小坯。取一段麵條坯,從一頭捲起來,盤成圓餅形,直徑約4.5釐米,把尾端壓在底下,用手輕輕壓扁。放入平鍋內慢火烙至兩面呈金黃色成熟即成。食時,提起餅中心的面頭處,把絲抖開,再散放盆內,撒上白糖。
  風味特點:面絲金黃透亮,酥脆甜香。
  寧海腦飯
   寧海(今牟平區)腦飯始創於1927年,以其製作精細,味美可口而聞名於膠東,因此膠東流傳有“文登包子,福山面,寧海州裏喝腦飯”的民謠。
  舂小米淘洗幹淨,用清水浸泡回軟,放水磨中磨成漿,用潔布包住過濾,放鍋內熬至粘稠盛盆內待用。大豆洗淨,用清水浸泡回軟,放小磨中磨成漿,放鍋內加食????鹵月攢成嫩豆腐腦,揭去豆腐皮,倒入小米粥盆內成腦飯,盛若幹碗。菠菜洗淨切成段,與豆腐皮一起加香油炒熟,放在腦飯上面,食時加食????、辣椒醬、腌雪裏紅拌勻即成。
  風味特點是鮮嫩香辣,味美可口。
  黃縣肉盒
   黃縣肉盒,明末清初問世,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素以肉多菜少,色澤金黃,餡鮮汁多,皮酥脆香不粘牙而聞名齊魯。
  面粉加豬油搓成油酥面,面粉加80℃熱水燙成燙面面團,再將面粉用涼水調成涼水面團。將燙面團和涼水面團放在一起揉勻,擀成薄長方餅,油酥面團也擀成同樣大小長薄餅摞在水面餅上面,然後順長捲成長條狀,掐成一個個面坯,擀成薄皮包餡,捏成菊花頂式的圓包,放到燒熱擦上清油的平鍋內,上下面煎呈金黃色,再將肉盒竪起煎成六面方圓形,取出肉盒,平鍋加入多量清油燒熱,復將肉盒放入半煎半炸至熟透即成。
  風味特點:色澤金黃,餡鮮汁多,皮酥脆清香。
  糖酥杠子頭火食
   據有關史料記載,清朝末年,山東濰縣城西留飯橋一帶鄉村流行製作一種火食,這種火食和面時加水甚少,用手揉不成團,衹好在面板上用木杠壓製,當地人遂送其雅號“杠子頭火食”。後來,這種火食的製作方法流傳到榮成石島一帶漁村。由於杠子頭火食鼕不甚涼、夏不易餿、口味甘甜、耐於貯存,是漁民出海打魚攜帶的理想食品,因此很快流傳開來。但後來漁民們發現,杠子頭火食經海風一吹,變得又幹又硬,難以下咽,於是聰明的漁民在製作時加上油和糖,即成為糖酥杠子頭火食。這種火食又酥又甜,不變硬不易餿,成為漁民的出海必備食品。
  手擀面
  是煙臺農村迎賓待客的喜慶食品,煙臺人結婚請客叫“吃喜面”,祝壽、過生日叫吃壽面,俗有“送客餃子,來客面”之說。這種面的製作是將面粉加適量的食????和食鹼水,揉成面團,餳好後,用擀杖擀成大薄皮,摺叠成上窄下寬的形體,用刀切成條,放開水中煮熟,撈出分放在碗內,加上鹵汁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