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 : 水産飼料 > 中國胭脂魚
  中國胭脂魚
  鯉形目胭脂魚科胭脂魚屬的一種。又名黃排、粉排、火燒鯿。是中國的特有屬種。體形與體色隨個體大小而變異,幼魚體高而側扁,微黑,體側有3條橫條紋;成魚體延長,紅色,體側有1暗紅色縱帶。背鰭起點處特別隆起,腹部平直。頭短,吻圓鈍。口小,下位,呈馬蹄型;唇頗厚,富肉質。上下唇上具多數乳頭狀突起。背鰭基底極長,無硬刺,鰭條50根以上。尾柄短,尾鰭深叉形。僅分佈於長江和閩江水係中。
  幼魚經常群集於水流比較靜止的亂石之間。亞成體則棲息在長江中下遊湖泊、江河中,成魚多見於上遊。以底棲無脊椎動物為食,也攝食高等植物碎片及硅藻等。成熟個體一般體重可達15~20千克。在長江上遊是一種重要的經濟魚類。
  胭脂魚(myxocyprinus asiaticus)屬鯉形目,亞口魚科,胭脂魚屬。俗稱:火燒鯿、黃排、木葉盤、紅魚、紫鯿、燕雀魚、血排、粉排。英文名:chinese sucker 。
  瀕危等級:易危。中國國傢Ⅱ級保護野生動物。
  體側扁,背部在背鰭起點處特別隆起。吻鈍圓。口小,下位,呈馬蹄形。唇厚,富肉質,上唇與吻皮形成一深溝;下唇嚮外翻出形成一肉褶,上下唇具有許多細小的乳突。無須。下咽骨呈鐮刀狀,下咽齒單行,數目很多,排列呈梳妝,末端呈鈎狀。背鰭無硬刺,基部很長,延伸至臀鰭基部後上方。臀鰭短,尾柄細長,尾鰭叉形。鱗大,側綫完全。在不同生長階段,體形變化較大。仔魚期當體長為1.6-2.2釐米時,體形特別細長,體長為體高的4.7倍;稍長大,在幼魚期體高增大,體長12-28釐米時,體長為體高的2.5倍;成魚期體長為58.4-98.0釐米時,體長約為體高的3.4倍,此時期體高增長反而減慢。其體色也隨個體大小而變化。仔魚階段體長2.7-8.2釐米,呈深褐色,體側各有3條黑色橫條紋,背鰭、臀鰭上葉灰白色,下葉下緣灰黑色。成熟個體體側為淡紅、黃褐或暗褐色,從吻端至尾基有一條胭脂紅色的寬縱帶,背鰭、尾鰭均呈淡紅色。胭脂魚從仔魚到成魚的發育過程,其外部形態及體色的這些變化,過去文獻記載相當混亂。一些學者根據大小不同的標本或另立新種,或記述新亞種,均欠穩妥。實際上我國的胭脂魚衹有一種,其它的種和亞種名稱,均係此種的同物異名。
  胭脂魚的幼、成魚不僅形態不同,生態習性也不相同。通常需求的生境,魚苗和幼魚階段常喜群集於水流較緩的礫石之間生活,多在水體上層活動,遊動緩慢,半長成的魚則習慣於棲息在湖泊和江的中下遊,水體中下層,活動遲緩,成魚多生活於江河上遊,水體的中下層,行動矯健。每年2月中旬(雨水節前後),性腺接近成熟的親魚均要上溯到上遊,於3-5月在急流中繁殖。長江的産卵場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等地。親魚産卵後仍在産卵場附近逗留,直到秋後退水時期,纔回歸到幹流深水處越鼕。胭脂魚一般6齡可達性成熟,體重約10公斤左右。胭脂魚主要以底棲無脊椎動物和水底泥渣中的有機物質為食,亦吃一些高等植物碎片和藻類。
  亞口魚科大多數屬種分佈於北美洲,現存約14屬,近80種。本種是迄今所知的亞口魚科分佈於我國唯一的種。在長江上、中、下遊皆有,但以上遊數量為多;福建閩江亦産,目前亦屬少見。
  胭脂魚生長較快,1齡魚體長可達200毫米左右,成熟個體一般體重可達15-20公斤,最大個體重可達30公斤,在長江上遊是一種重要經濟魚類。目前野生狀態個體的數量正逐年趨於下降。葛洲壩截流後,長江中下遊親魚不能上溯至上遊的沱江、岷江等大支流中産卵,宜昌江段的某些産卵場的環境也遭到破壞。雖然壩下江段仍發現有繁殖群體,但因捕撈過度,目前自然存在的野生群體數量下降趨勢仍在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