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 > 中國科學院國傢天文臺
  一、歷史沿革
  國傢天文臺經國傢有關部門批準於2001年4月宣佈成立,係由中國科學院天文學科原四臺三站一中心撤並整合而成。國傢天文臺由總部及4個下屬單位組成。原北京天文臺的各項事宜由國傢天文臺總部負責。下屬單位分別是:中國科學院國傢天文臺雲南天文臺、中國科學院國傢天文臺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國傢天文臺烏魯木齊天文站和中國科學院國傢天文臺長春人造衛星觀測站。其中南京天文光學技術研究所由原南京天文儀器研製中心改製為科技型企業後,進入知識創新工程的天文光學實驗室改建。各下屬單位作為事業單位在屬地註册法人資格。紫金山天文臺、上海天文臺由於歷史悠久,承擔着國傢重大的科技項目和課題,並在國際上有較大的影響,繼續保留中國科學院直屬事業單位的法人資格,學術上受國傢天文臺的宏觀協調和指導。國傢天文臺另與高校聯合成立有四個研究中心。
  在中國科學院實施的知識創新工程中,國傢天文臺的奮鬥目標是建成具有強大科技創新和持續發展能力、特色鮮明的、為世界公認的高水平天文臺,成為中國在國際天文學界的主要代表。
  二、學科方向及研究領域
  國傢天文臺面嚮國傢戰略需求和世界科學前沿,從事天文觀測和理論以及天文高技術基礎研究。主要研究領域包括:宇宙大尺度結構、星係形成和演化、天體高能和激發過程、恆星形成和演化、太陽磁活動和日地空間環境、天文地球動力學、太陽係天體和人造天體動力學、空間天文觀測手段和空間探測、天文新技術和新方法等九大領域。
  國傢天文臺擁有兩個中國科學院重點實驗室,分別是光學天文和射電天文重點實驗室。一個國傢大科學工程指揮中心—大天區面積多目標光纖光譜望遠鏡(lamost)項目指揮中心,承擔了包括空間太陽望遠鏡(sst)、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fast)及嫦娥工程地面應用係統等多項國傢級大科學工程預研和研製任務,同時是中科院探月工程應用係統總體部挂靠單位。
  國傢天文臺共擁有天文學一級學科博士點3個,碩士點4個。
  三、隊伍狀況
  國傢天文臺總部係統現有人員總數572人, 科技人員數總數431人。進入知識創新工程的科技和管理人員數為277人; 中國科學院院士5人, 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 研究員79人,副高級職稱143人,中級科技人員142人, 客座人員345人;博士生122人,碩士生168人,博士後11人。
  四、條件及設備
  國傢天文臺係統設有30個領域前沿研究團組,7個高技術實驗室和8個野外觀測基地。野外觀測基地有河北興隆、北京懷柔、北京密雲、烏魯木齊南山、上海佘山、青海德令哈、雲南麗江高美古和撫仙湖、及長春淨月潭,分別負責運行2.16米光學、多通道太陽磁場、25米vlbi、13.7米毫米波、激光測距儀等大中型望遠鏡觀測設備,以及在建的2.4米光學望遠鏡、50米射電望遠鏡和lamost等大型設備。此外,國傢天文臺與阿根廷聖鬍安大學合作,在南美洲設有一觀測站,運行我國自行研製的ii型光電等高儀和正在研製的高精度人衛激光測距係統。
  國傢天文臺總部及下屬單位分別設有專業圖書館,館藏各類圖書、文獻約17萬册;總部建有世界數據中心中國天文學科中心、以及中國科學院數據庫天文數據庫等網絡服務。
  五、重大科技成果
  自1998年進入創新以來,第一完成單位的項目有3項獲得國傢奬。其中,科技進步一等奬1項,自然科學二等奬1項;主持和共同完成的項目獲中國科學院一等奬4項,二等奬4項;省部級一等奬2項,二等奬1項。
  六、交流與合作
  與歐美多國以及日本、阿根廷、埃及等國傢的大學和研究所等天文機構簽訂有20餘項各類雙邊合作協議,有經常性人員互訪,每年舉辦數次國際學術會議。
  七、其他
  學術學會
  國傢天文臺係中國天文學會團體會員。
  重要學術刊物
  1.從2001年起,《天體物理學報》改為《chinese journal of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2005年初經美國isi機構評估,該刊已被正式收錄於sci。
  2.1972年創辦的《北京天文臺臺刊》和1976年創辦的《雲南天文臺臺刊》等原有刊物2003年起合為《國傢天文臺臺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