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地圖 目錄 中國礦業大學 投訴電話徐州市旅遊投訴電話:0516-3709993
江蘇省旅遊投訴電話:025-83418185
國傢旅遊投訴電話:010-65275315
中國礦業大學 是一所直屬教育部管理,以工科為主,理、工、文、管相結合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傢“211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
中國礦業大學 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後改稱焦作工學院。1950年,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學院。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清華大學、原北洋大學、唐山交通大學采礦科係的師生並入中國礦業學院。1953年,學校遷至北京,改稱北京礦業學院,成為北京著名的八大學院之一,於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之一。“文革”期間,學校遷至四川,改名為四川礦業學院。1978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學校在江蘇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再次被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高校之一。1988年,學校改名為中國礦業大學 。1997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校區。2000年6月,學校獲準試辦研究生院。
中國礦業大學 經過九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係。目前,學校徐州校本部設有15個學院、1個係,49個本科專業;北京校區設有8個學院。學校有5個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整體授予權的一級學科,31個博士點,70個碩士點。學校現有7個國傢級重點學科,5個省部級重點學科,7個“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9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通過“九五”“211工程”的建設,學校形成了12項具有較高顯示度的標志性成果,其中三個理論成果、五項技術成果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處於領先或先進水平。目前,學校已順利通過了“九五”“211工程”建設驗收和“十五”“211工程”建設論證。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中國礦業大學 始終以育人為根本,銳意改革,人才培養質量和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先後為國傢培養了80000多名畢業生。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先後有10項教學成果獲得國傢級奬,7部教材獲國傢級優秀教材奬,39項教學成果獲省部級奬,45部教材和專著獲省部級優秀教材(論著)奬;已建成省級優秀課程37門。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評選中,有6篇獲奬;有2人分獲2000、2001年“中國十佳博士後”。在全國首屆mba學生徵文競賽中,我校學生獲得唯一的一等奬。在國內外許多大學生學術科技競賽中,我校學生先後獲得全國大學生周培源力學競賽一等奬、首屆中國大學生電腦大賽優秀奬、國際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奬、全國大學生數學建模競賽一等奬等奬勵。目前,學校徐州校本部有各類在校生31000多人,其中普通本專科生19691人,碩士、博士研究生2405人,全日製成人教育學生9000餘人;北京校區有在校學生6800多人,其中本科生3900多人,研究生2400人,成人教育學生500人。
中國礦業大學 致力於科學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九五”以來,學校先後有25項成果獲國傢級三大奬勵,約500項成果獲省部級奬勵,反映學校科研情況的多項指標居全國理工科高校前列。“九五”以來,學校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7000多項,其中國傢級項目600多項(國傢攻關項目90多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540多項,國傢社會科學基金項目6項)。近年來,學校積極實施國際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同美、英、德等國的近50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成功舉辦了多次國際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日益活躍。
中國礦業大學 擁有一支思想素質較好、學術水平較高、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徐州校本部現有教職工27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000多人;北京校區現有教職工6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280多人。學校有中國工程院院士5人,博士生導師137人,教授200多人,副教授近500人。教師中有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奬”,2人被評為首屆高等學校教學名師,6人獲“中國青年科技奬”,10名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5人列入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7人列入教育部“跨世紀優秀人才培養計劃”,9人獲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200多人次先後獲國傢、省部級各類學術榮譽稱號。
中國礦業大學 具有良好的辦學條件。學校校園占地面積1800多畝(徐州校本部1500畝,北京校區300畝),校捨建築面積70萬多平方米(徐州校本部47萬多平方米,北京校區22多萬平方米),圖書館藏書169萬餘册。學校擁有較為完備和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施,有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有分析測試中心、岩石力學與岩層控製中心、水煤漿製備中心、放頂煤開採中心等多個研究所、中心和實驗室。此外,學校還擁有配套齊全的文化、體育及娛樂設施。21世紀,學校决定通過10年左右的努力,把學校建設成為一所以理工為主、理工文管法經等多學科協調發展,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學校管理等方面居於國內先進行列,礦業工程學科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在能源科技與工程技術方面特色鮮明、優勢明顯,若幹新興交叉學科方向取得重大突破,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多科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 ,簡稱礦大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縮寫CUMT 1909年 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傢“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全國56所設有研究生院的高校之一。 南湖校區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三環南路 郵編:221116
鄧小平同志為學校題寫的校名文昌校區
地址:江蘇省徐州市解放南路 郵編:221008 礦大校風: 勤奮 求實 進取 奉獻
辦學理念: 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
礦大精神: 好學力行、求是創新、艱苦奮鬥、自強不息
礦大校訓: 開拓創新、嚴謹治學
校慶紀念日:6月1日
校歌:《焦作工學院校歌》
校歌由教育傢李敏修作詞,張洪島譜麯。歌詞寫道:
太行之陽河水東,
莘莘學子救國重勞工。
源深流自遠,
物阜民用豐。
山蔥蔥,
水溶溶,
努力,努力!
行健天同功。 中國礦業大學 擁有較為完備和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圖書館藏書195萬多册;現有2個國傢重點實驗室、1個國傢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國傢級大學科技園,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3個省部級工程技術中心,以及配套齊全的文化、體育、生活設施。校園占地面積4448畝(文昌校區1590畝,南湖校區2858畝),校捨建築面積100餘萬平方米。
“十一五”期間,學校改革與事業發展的總體目標是:經過五年的努力,實現從研究教學型大學嚮研究型大學的轉變,初步建成多科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學,成為國傢創新體係的重要節點,支撐和引領能源、礦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基地。 南湖校區 文昌校區
中國礦業大學 南湖校區地圖文昌校區地圖 中國礦業大學 擁有一支思想素質好、學術水平高、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30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500多人;在專任教師中,教授250人,副教授385人,博士生導師188人,碩士生導師548人;先後有6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奬,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2人獲首屆全國百名高校教學名師奬,2人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3人獲全國五一勞動奬章,8人獲孫越崎能源大奬,7人被列為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10人被評為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11人獲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2人獲中國青年科技奬,52人被列為煤炭係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18人次入選江蘇省“333人才工程”,99人次和7個學術梯隊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262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中國礦業大學 經過一百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法經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係。目前,學校設有19個學院,62個本科專業;設有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0個博士點,100個碩士點;現有8個國傢重點學科、1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4個部級重點學科,9個省級重點學科,8個“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中國礦業大學 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傢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三期重點建設學校之一,設有研究生院。 中國礦業大學 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清宣統元年)的焦作路礦學堂。這是一所最初由英國福公司(Peking Syndicate Limited)投資創辦,在我國建立最早的近代礦業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大學 歷經16次搬遷,14次易名。(根據礦大百年校慶籌辦處最新統計)
1909年3月1日,焦作路礦學堂成立。
1913年12月,英國福公司單方面撕毀合同,中斷經費,停辦了焦作路礦學堂。
1914年礦務學校得以恢復,定名為河南福中礦務學校,確定每年6月5日為校慶日。
1919年,易名為福中礦務專門學校。學校成為一所既有預科又有本科的專門學校。
1929年7月,更名為為私立焦作工學院,成為全國唯一的私立獨立學院。
193711月,抗戰期間,搬遷西安端履門,恢復上課。
1938年,焦作工學院再遷甘肅天水。同年,國立西北聯合大學工學院與國立東北大學工學院及私立河南焦作工學院合併改組為國立西北工學院。”
1946年7月26日,私立焦作工學院在河南洛陽關林復校,10月6日,焦作工學院又遷至河南鄭州河陽街災重教養院為臨時院址。9月,焦作工學院再遷江蘇蘇卅平江路積𠔌倉,衹有半數學生隨遷。
1949年蘇州解放,更名為國立焦作工學院。9月2日,遷回焦作工學院原址。
1949年12月23日,國立焦作工學院撥歸燃料工業部領導。
1950年,改名為中國礦業學院,主體搬遷天津。
1951年4月,天津、焦作校區完成合併,焦作校址停止辦學,標志着焦作工學院歷史的結束。
1952年,清華大學、原北洋大學和原唐山交通大學的采礦係調整到該校;
1953年,學校遷至北京,更名為北京礦業學院。
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
1970年,學校從北京搬遷到四川省合川縣,改稱四川礦業學院。
1978年,經國務院批準,遷到江蘇省徐州市,恢復中國礦業學院的校名,並於同年再次被確定為88所全國重點高校之一。
1988年,經國傢教委批準,正式改名為中國礦業大學 。
1997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校區)。2000年,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
2007年,南湖校區主體工程竣工。
2009年,北京校區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
2009年10,成功舉辦中國礦業大學 建校暨中國煤炭高等教育100周年慶典。 公元一九零九年,中國礦業大學 之前身——焦作路礦學堂發軔於太行之陽、河水之東。時放多難,金甌有缺,路礦學堂雖由攫取河南礦權之英國福公司投資創辦,實為志士仁人輓回權利、實業救國之義舉。自茲以還,越四十載。一九二一年為福中礦務大學,一九三二年為私立焦作工學院。抗戰爆發,先後遷西安、天水;一九三八年與北洋工學院、北平大學工學院、東北大學工學院合組戰時之西北工學院;抗戰勝利,遂於洛陽復校;內戰期間,學校三年三遷,自洛陽而鄭州、蘇州,慘淡經營,備極艱辛。遙想前輩先賢,探究真理、為謀吾國學術之獨立,培育英才、以備物質建設之先鋒,發憤忘食以致其道,用心衡慮以求其通,矢志礦學,不辭勞苦,匡世濟民,獨樹一幟。礦大焦工,顛沛足跡半中國,弦歌未嘗一日輟,其靈光巍然,蔚為吾國近代礦冶纔俊之淵藪。 共和國立,再造乾坤,開發礦業,首在樹人。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大學 以焦工為基礎組建於海河之濱。自茲以後,又閱三十餘載。院係調整,礦院增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交大之精銳,執國內礦業學科領域之牛耳。一九五三年遷京,是為北京礦業學院,遠望燕山之雲霓,近接清華之芳鄰,位列首都八大學院之方陣,獨領礦業高等教育之風騷。憶彼京華歲月,凱歌行進,日臻鼎盛,海澱風物,夢繞魂牽。文革內亂,斯文掃地,嗟我礦院,再度西遷。一九七零年,流棲華鎣山麓三匯壩之僻壤,是為四川礦業學院,幹打壘以建校捨,就簡陋以設講壇,相扶持以禦疾癘,共患難以育桃李——巴蜀逶迤,華鎣崔嵬,均見證與銘刻吾校學人報國之赤誠。
改革開放,除舊布新,欣逢盛世,如沫春風。一九七八年,學校復名中國礦業學院,並早北京研究生部;而後校本部西辭巴蜀,東歸彭城,撫平昔日之創痕,重步中興之砥途。自茲迄今,忽忽又近三十載矣!一九八八年,學校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 。維此楚漢故國,歌風千古,湖山壯美而多英傑,水陸相交而長通衢,於是故黃河畔,文昌山下,納四海英才,匯先進文化,濟濟名師,飲譽學林,莘莘學子,意氣風發,學科建設,碩果纍纍,科技創新,綻放奇葩;理工結合,紊亂滲透,道德文章存傳於茲而丕顯於世,今傑賢良作育於斯而脫穎於時,學校辦學水平若日之方升。至於日月逾邁,薪火相傳,為順應時代之大潮,拓展武林之空間,學校復於泉山之西麓、雲湖之南岸,肇基建此南湖校園。賴各界相助,舉全校之力,謀定而後動,樓宇麟櫛,氣勢恢弘,由此文昌南湖,交相輝映,雲樹蔥蘢,四季花香,鏡湖映月,麯水流觴,誠乃格物緻知,傳道授業之佳處,堪稱弘風訓世、鍛造棟梁之殿堂。
縱觀吾校近百年之發展史,十四次搬遷,十一番易名,雖歷經睏厄輾轉,唯昭質其猶抱樸,更自期導夫先路;其為當今海內外知名之礦業學術重鎮與人才搖籃,豈有天時之獨眷、地利之直屬歟?惟歷代學人執着如誇父,堅韌似精衛,獻身礦業而無怨無悔,執鞭杏壇而襟懷天下,同舟共濟,排除萬難,艱苦卓絶,可歌可泣!源深流自遠,行健天同功。審問其秉持之理念,曰: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稽考其傳承之內藴,曰:好學力行,求是創新,艱苦奮鬥,自強不息。嗟夫!斯校而育斯人也,斯人而學斯校也!中國礦業大學 ,於繼往開來,於傢國天下,皆可有銘贊曰:
弦歌百年,歷久彌新。始終不渝,戮力同心。滋蘭樹蕙,天道酬勤。功勒千秋,光照乾坤! 中國礦業大學 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是國傢“211工程”和“985工程”“優勢學科創新平臺項目”重點建設的高校之一。學校設有研究生院。
中國礦業大學 的前身是創辦於1909年的焦作路礦學堂,後改稱焦作工學院。1950年,以焦作工學院為基礎在天津建立了新中國第一所礦業高等學府——中國礦業學院。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係調整,清華大學、天津大學、唐山鐵道學院采礦科係並入中國礦業學院。1953年,遷至北京,改稱北京礦業學院,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高校。“文革”期間,遷至四川,更名為四川礦業學院。1978年,經黨中央、國務院批準,在江蘇省徐州市重新建校,恢復中國礦業學院校名,並再次被確定為全國88所重點高校之一。1988年,更名為中國礦業大學 。1997年,經教育部批準設立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校區)。2000年,劃轉教育部直屬管理。
中國礦業大學 的建設與發展,得到了黨和國傢領導人的親切關懷。1988年5月,鄧小平同志親筆為學校題寫校名。1996年1月,江澤民、吳邦國同志視察我校。1999年建校90周年前夕,江澤民同志為我校題詞:“開拓創新,嚴謹治學,把中國礦業大學 辦成一流的能源科技大學”;李鵬同志題詞:“發展能源科教事業,培養跨世紀優秀人才”;李嵐清同志專程到學校視察,對學校辦學取得的成績給予充分肯定。2002年5月,國務委員、時任教育部部長的陳至立同志視察學校。2005年元旦,國務院總理溫傢寶親切接見著名礦井瓦斯防治專傢、中國工程院院士、我校教師周世寧教授,並指出能源工業發展與安全生産離不開科技創新與人才培養,希望中國礦業大學 保持特色,辦成精品。2009年1月29日,在國務院總理溫傢寶和德國默剋爾總理的共同見證下,江蘇省與德國北威州共建徐州生態示範區合作協議正式簽署,使我校“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成為這方面國際合作的重要平臺。2009年6月21日,國務院總理溫傢寶給我校30名奔赴西部艱苦行業基層一綫工作的畢業生回信:“同學們:基層艱苦地方需要你們,那裏大有可為,希望同學們努力奮鬥!”2009年10月12日,正在德國進行正式訪問的國傢副主席習近平出席了中德經貿與教育合作項目簽約儀式,我校與德國杜伊斯堡-埃森大學簽署了兩校教育與科技合作協議。2009年10月18日,學校迎來了百年校慶,鬍錦濤同志發來賀信,劉延東同志到校視察並出席校慶慶典大會。
中國礦業大學 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法經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係。目前,學校設有19個學院,61個本科專業;設有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0個博士點,100個碩士點;現有8個國傢重點學科、1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4個部級重點學科,15個省級重點學科,12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在長期的辦學過程中,中國礦業大學 始終堅持育人為本,德育為先,先後為國傢培養了14萬多名畢業生。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先後獲國傢級教學成果奬15項(其中一等奬3項),省級教學成果奬70項;國傢級優秀教材奬10項,省部級優秀教材奬64項;國傢級精品課程7門,省級精品課程15門;省級優秀課程45門、優秀課程群2個;國傢特色專業建設點10個,省級品牌專業10個、建設點5個,省級特色專業3個、建設點6個。國傢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設單位1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4個、建設點8個。近年來,我校本科生獲得省級以上科技競賽奬勵1600多項,大學生纍计獲得專利授權400餘項。1999年以來,我校有14篇博士論文入選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目前,學校共有各類學生44000多人,其中研究生5000多人,普通本科生26600多人,留學生100多人。
中國礦業大學 致力於科學研究,取得了一大批高水平的研究成果。進入新世紀以來,學校先後承擔各類科研項目8884項,其中國傢級科技項目373項,包括“863”項目22項、“973”項目31項、國傢傑出青年基金項目8項、國傢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34項等;先後獲得國傢級科學技術奬29項,省部級科學技術奬295項;申請專利907項,授權571項,出版各類著作667部,編寫教材316部。近年來,學校積極實施國際化教育制度,全方位加強對外交流與合作,同德國杜伊斯堡大學、英國諾丁漢大學、澳大利亞斯運伯恩科技大學、美國肯塔基大學等近50所高校和科研機構建立了學術交流和合作關係,成功舉辦了多次國際性學術會議,學術交流日益活躍。2008年,學校與德國Bochum工業大學、DMT、DBT等知名企業聯合成立“中德能源與礦區生態環境研究中心”,德國前總理施羅德先生出任該中心名譽主任。
中國礦業大學 擁有一支思想素質好、學術水平高、結構比較合理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300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600多人;在專任教師中,教授270人,副教授385人,博士生導師197人,碩士生導師662人;先後有6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1人獲首屆中國青年科學家奬,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後”,2人獲首屆全國百名高校教學名師奬,2人被評為“全國模範教師”,3人被評為“全國優秀教師”,3人獲全國五一勞動奬章,8人獲孫越崎能源大奬,11人被列為國傢“百千萬人才工程”第一、二層次培養對象,10人被評為國傢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傢,9人獲國傢傑出青年科學基金,12人獲中國青年科技奬,51人被列為煤炭係統專業技術拔尖人才,100人次入選江蘇省“333人才工程”,99人次和8個學術梯隊入選江蘇省“青藍工程”,160人享受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
中國礦業大學 擁有較為完備和先進的教學科研實驗設施。圖書館藏書210萬册;現有2個國傢重點實驗室、1個國傢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國傢級大學科技園,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2個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15個其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以及配套齊全的文化、體育、生活設施。校園占地面積4413畝(文昌校區1555畝,南湖校區2858畝),校捨建築面積100餘萬平方米。
“十一五”期間,學校改革與事業發展總體目標是:經過五年的努力,實現從研究教學型大學嚮研究型大學的轉變,初步建成多科性、研究型的高水平大學,成為國傢創新體係的重要節點,支撐和引領能源、礦業和區域經濟發展具有不可替代性的創新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基地。2009年3月至8月,經過為期近半年的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學校確立了今後一個時期的奮鬥目標,即: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使學校的人才培養質量、科技創新能力和總體辦學水平再上新的臺階,用10年左右的時間,把中國礦業大學 建設成為國內一流、在能源和資源領域具有重要國際影響、特色鮮明的多科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學。同時,學校進一步確立了“強特色、研究型、高水平”的辦學定位,並形成“以人才培養為根本,以學科建設為竜頭,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以隊伍建設為關鍵,深化改革,推進創新,強化特色,充實內涵,走教育創新之路、內涵發展之路、特色興校之路、人才強校之路、科學發展之路”的發展思路,確定實施教育創新工程、學科提升與拓展工程、科技攀登工程、人才支撐工程、社會服務工程、管理創新工程、黨建與和諧校園建設工程等七項工程。 書 記: 羅承選
校 長: 葛世榮
副書記: 鄒放鳴 張愛淑 曹德欣
副校長:宋學鋒
副校長:王建平
副校長:趙躍民
副校長:劉炯天
副校長:繆協興
副校長:秦勇 徐海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 徐海學院是教育部批準的全日製普通本科學校,是中國礦業大學 以新機製舉辦的獨立學院,在中國礦業大學 文昌校區辦學。該校區校園占地面積1555畝,校區內有完備的教學研究設施,有2個國傢級重點實驗室,1個國傢級工程研究中心和1個國傢級大學科技園,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9個其他省部級重點實驗室和5個省部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有藏書195萬册的圖書館,以及能夠滿足20000名學子學習、生活需要的配套齊全的文化、體育、生活設施,為學生的成長成纔創造了良好條件。目前,學院共有普通本科學生6000多人。
學院依托中國礦業大學 雄厚的學科實力,以社會發展和市場需求為導嚮設置專業,現設經濟與管理係、機電與材料工程係、信息與電氣工程係、建築與安全工程係、計算機科學與技術係、外國語言文化係、文學與藝術係 7 個係, 23 個專業,其中理工類專業 13個,經濟管理類專業 5 個,文學、藝術、外語類專業 5 個,逐步形成了結構合理、門類齊全、特色突出、優勢明顯的學科專業體係。
多年來,中國礦業大學 徐海學院堅持“學而優則用,學而優則創”的辦學理念,以“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寬基礎、精專業、重實踐、強能力、高素質的應用性、創新型、國際化高級技術人才”為人才培養目標,不斷完善人才培養方案,優化人才培養模式,強化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的培養,逐步形成了結構合理、優勢明顯的學科專業體係和註重實踐、註重創新的人才培養特色,學院的辦學水平不斷提高。學院積極推進國際化戰略,與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南阿拉巴馬大學,澳大利亞科廷科技大學、詹姆斯庫剋大學、阿德雷德大學,馬來西亞國民大學等國外知名大學廣泛開展合作,積極引用國外優質教育資源,開拓學生的國際視野。
中國礦業大學 徐海學院堅持教育與管理相結合,註重學生的個性發展,通過豐富多彩的學術文化活動,有力地促進了學生素質的全面提高,在國際、國傢及省市多次競賽中取得驕人成績。
面對未來,中國礦業大學 徐海學院將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緊緊依托中國礦業大學 的整體教育資源和辦學優勢,立足江蘇,面嚮全國,堅持質量立院、人才興院、品牌強院,努力把學院建設成為辦學條件優良、管理水平先進、專業優勢明顯、服務功能較強、有較大影響的國內一流獨立學院。
銀川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 銀川學院是經教育部批準,由寧夏回族自治區教育廳、銀川市人民政府、中國礦業大學 和銀川東方旭邦科教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四方共建,按照新機製、新模式舉辦的以培養面嚮生産、經營和技術開發一綫的高素質應用復合型人才為主的全日製普通本科高等院校。
學院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首府銀川市西夏區,規劃占地面積1465畝,規劃校捨建築面積40萬平方米,全部建成後,可容納全日製在校生1.2萬人。
2005年9月教育部正式批準籌建中國礦業大學 銀川學院,兩年多來,在自治區黨委政府各級領導的親切關懷和支持下,在辦學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建設工作進展順利,成效顯著。截止目前,學院一期工程建設已完成投入3億多元。建成了包括教學樓、行政樓、圖書館、實驗館、學生公寓、學生餐廳、運動場地及相關配套設施在內的完善的教學生活設施。組建了一支高水平的教師隊伍和管理人員隊伍。學院面嚮寧夏和周邊區域經濟、社會發展需要,2008年首批開設了采礦工程、土木工程、工程管理、工業工程、計算機科學與技術、英語等專業。
學院實行董事會領導下的院長負責製。建立和完善了學院管理制度體係,保證學院管理的制度化、規範化、科學化。
中國礦業大學 銀川學院遵循國傢教育方針和高等教育規律,秉承中國礦業大學 “勤奮、進取、求實、奮進”的辦學理念和“開拓創新、嚴謹治學“的校訓,堅持“立足寧夏、服務西部、輻射全國、面嚮世界”的辦學宗旨,在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學校管理諸方面堅持高標準、嚴要求,着力培養適應市場經濟需要、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良好的科學素養和人文精神以及較強競爭意識和能力的高素質人才。
中國礦業大學 銀川學院充分依托中國礦業大學 的優質教育資源,以高水平辦學、高質量育人、高比例就業為目標,將努力辦成以工科為主,以能源礦業為特色,集理、工、經、管、文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多科性高等院校,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傢西部大開發做出積極貢獻。 中國礦業大學 大學科技園,於2000年10月開始規劃並啓動建設,2002年7月被列入江蘇省大學科技園建設計劃,2006年10月被科技部、教育部認定為國傢大學科技園,2009年9月被科技部批準為國傢首批、江蘇省唯一一所“大學生創業見習基地”試點單位,同期獲認定的全國名牌大學還有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浙江大學、復旦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大連理工大學、南昌大學、北京科技大學等十所。
中國礦業大學 國傢大學科技園規劃圖 中國礦業大學 國傢大學科技園充分依托中國礦業大學 的實驗、智力、信息和科技資源優勢,在徐州市政府的資金和政策支持下,以“科技成果轉化、高新技術企業孵化、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為基本功能,融合技術、資本、人才和市場資源,力爭用3到5年時間,把中國礦業大學 國傢大學科技園建設成為高新技術企業孵化、轉化、成長壯大的培育基地和示範區,成為集研發機構、科技企業、科技服務於一體的,國內外有一定影響的一流國傢大學科技園。
園區目前在孵企業90餘為傢,畢業企業40余家;在孵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10傢,畢業企業中高新技術企業15傢;在孵企業與中國礦業大學 有關聯的占60%;2007年,在孵企業年技工貿收入4.24億元,畢業企業年技工貿收入5億元;近三年以來,在孵企業年技工貿收入平均年增長率80%,畢業企業年技工貿收入平均年增長率60%。
目前,中國礦業大學 國傢大學科技園孵化園區已形成了“一區多園”的格局。江蘇省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江蘇省留學人員創業園;江蘇省知識産權創業園。
園區重點發展領域為:
能源,包括能源開採、能源安全、新能源和節能技術等;
環保,包括緑色開採、清潔生産技術、土地覆墾、水處理、大氣治理、環評技術和環保産品等;
循環經濟,包括能源綜合利用技術、回收和循環技術、資源重複利用和替代技術、環境監測技術、網絡運輸技術等。
通過吸收、孵化在能源、環保、循環經濟方面的國內外高新技術和高新技術企業,形成科技含量高、特色鮮明的國傢大學科技園區,帶動相關産業技術和企業共同發展。 國傢級重點學科
1.采礦工程 2.安全技術及工程
3.礦物加工工程 4.礦産普查與勘探
5.岩土工程 6.工程力學
7.電力電子與電力傳動 8.機械設計及理論
國傢重點(培育)學科
1.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1.采礦工程 2.安全工程
3.礦物加工工程 4.電氣工程與自動化
5.地質工程 6.土木工程
7.工程力學 8.機械工程及自動化
9.測繪工程 10.環境工程專業
江蘇省國傢重點學科培育建設點
1.機械設計及理論 2.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3.化學工藝 4.管理科學與工程
江蘇省一級學科重點學科
1.機械工程 2.土木工程
3.測繪科學與技術 4.地質資源與地質工程
5.管理科學與工程
江蘇省重點學科
1.控製理論與控製工程 2.大地測量學與測量工程
3.管理科學與工程 4.機械電子工程
5.機械設計及理論 6.化學工藝
7.地球探測與信息技術 8.礦物材料工程
9.防災減災工程及防護工程
部級重點學科
1.安全技術及工程 2.礦物加工工程
3.機械設計及理論 4.管理科學與工程
校重點學科
1.企業管理 2.計算機應用技術
3.應用數學 4.馬剋思主義理論與思想政治教育
5.結構工程 6.理論物理
7.地圖學與地理信息係統 8.化學工藝
8.機械電子工程 9..構造地質學
10.通信與信息係統 11.材料學(增補) 國傢級重點實驗室
1. 煤炭資源與安全開採國傢重點實驗室
2. 深部岩土力學與地下工程國傢重點實驗室 中國工程院院士
陳清如 冶金與材料工程學部
錢鳴高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周世寧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謝和平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彭蘇萍 能源與礦業工程學部 中國礦業大學 定期承辦《國際礦業科學與技術大會》
1985年 第一屆國際礦業科學與技術大會
1991年 第二屆國際礦業科學與技術大會
1996年 第三屆國際礦業科學與技術大會
1999年 第四屆國際礦業科學與技術大會
2004年 第五屆國際礦業科學與技術大會
2009年 第六屆國際礦業科學與技術大會
2004年 混凝土與結構新進展國際會議(ICACS)
2007年 第八屆國際“不連續變形分析及其在采礦和土木工程的應用”(ICADD-8)(北京校區)
2008年 第四屆中國二次離子質譜學會議暨2008北京二次離子質譜學國際研討會(北京校區)
2009年 亞洲城市環境學會第六屆國際會議
2009年 亞洲太平洋國際煤層氣會議 (2009 Asia Pacific Coalbed Methane Symposium)
2009年 第十屆中國MBA發展論壇 中文期刊:中國礦業大學 學報(自然科學版).
EI index 核心收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Abstracts Journal (Russian), Chemical Abstract,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Coal Abstracts,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江蘇省一級期刊、《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在綫》優秀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
EI收錄率100%
中文期刊:采礦與安全工程學報.
EI index 核心收錄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江蘇省一級期刊、《CAJ-CD規範》執行優秀期刊、《中國科技論文在綫》優秀期刊、中國學術期刊綜合評價數據庫來源期刊。
EI收錄率100%
英文期刊:Mining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ublished by Elsevier )
The journal has been indexed and/or abstracted by Ei Compendex, Abstracts Journal (Russian), Chemical Abstract, Cambridge Scientific Abstracts, Coal Abstracts 中國礦業大學 出版社創建於1985年,由教育部主管、中國礦業大學 主辦,是我國唯一一所以礦業科技和礦業教育為專業特色的大學出版 社。20多年來,努力為學校教學科研服務和為社會出版精品圖書,銳意改革,不斷創新,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先後被教育部評為全國 教材管理先進集體,被江蘇教育廳評為先進單位。 截至2008年底,共出版圖書4000餘種,涵蓋理、工、文、管、法、經、教育等學科,有260多種圖書先後獲中國出版政府奬、國傢圖書奬、中國圖書奬、國傢科技進步奬圖書、國傢級優秀教材奬、全國優秀科技圖書奬、全國優秀圖書奬、全國高校出版社優秀著作奬、江蘇省和煤炭部科技進步奬、江蘇省“五個一”工程奬、江蘇圖書奬等省部級奬勵。
2009年8月,被新聞出版總署評為“全國百佳圖書出版單位”和國傢一級出版社,獲評國傢一傢出版社的高校出版社全國僅33傢,且全部為“985工程”重點建設高校或其他全國名牌高校出版社。江蘇高校中僅中國礦業大學 出版社獲此殊榮。
目前,中國礦業大學 出版社設有高等教育編輯出版中心、高職教育編輯出版中心、職工教育編輯出版中心、安全教育出版中心、人文社科編輯出版中心等主要編輯機構,擁有一支思想素質好、專業水平高、結構相對合理的編輯隊伍。35歲以下的青年編輯中,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的超過90%,近年來新進的編輯全部為碩士研究生以上學歷且本科畢業於國傢211重點大學。教授、編審、副編審等高級職稱人員超過50%。先後有1人榮獲“全國百佳出版工作者”稱號,3人榮獲“全國優秀中青年編輯”稱號,4人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5人獲“江蘇省優秀出版工作者”稱號,4人榮獲“江蘇省優秀中青年編輯”稱號, 1人被列入江蘇省“青藍工程”計劃青年學術帶頭人培養人選,1人被列入江蘇省“333”人才工程培養對象。 我社員工還先後獲得教育部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煤炭工業協會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國傢安全生産監督管理總局科技進步二等奬1項,有1項成果入選2003年度煤炭工業“十大科技成果”,獲得3項發明專利、6項實用新型專利。 簡介
中國礦業大學 圖書館的前身是1909年創辦的焦作路礦學堂圖書館,1951年成立中國礦業學院圖書館,1952年全國院係調整,原清華大學、北洋大學、唐山交通大學的采礦係調整到中國礦業學院,這三校的礦業工程類文獻也相應並入中國礦業學院圖書館,1988年4月改名為中國礦業大學 圖書館。
該館是中國圖書館學會常務理事館,江蘇省圖書館館學會常務理事館,全國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常務理事單位,江蘇省高校圖書情報工作委員會副理事長單位,全國化工信息檢索與教學研究會副理事單位,《圖書情報工作》常務理事單位,“中國高等教育文獻保障係統”(簡稱CALIS)成員館之一, “江蘇省高等教育文獻保障係統”(簡稱JALIS)蘇北地區文獻中心,中國煤炭工業協會科技文獻信息咨詢專業委員會秘書處設在該館,同時在該館設有教育部科技查新工作站。在歷次江蘇省高校圖書館評估中總分均榮居第一,圖書館信息化,現代化,電子化程度居江蘇省首位。2009年中國礦業大學 南湖校區圖書館新館開館儀式上,來自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南京大學,天津大學,南開大學,復旦大學,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吉林大學等全國90多所重點大學高校的圖書館館長均出席儀式,並一致認為中國礦業大學 圖書館新館設計獨特,設施先進,管理科學,全天候,多功能、人性化的服務,大流通、大開放,藉、閱、藏一體化,是江蘇第一,全國領先的信息化,現代化圖書館。
自建館以來,館址隨學校經歷了焦作、天津、北京、四川等地的遷移,現分別設立徐州校本部和北京校區圖書館。徐州校本部現有圖書館館捨16694平方米,文昌校區有獨立館捨12000平方米,在南湖校區有臨時館捨3000平方米,另有各院資料室1694平方米。在南湖校區正在規劃建設中的新圖書館,建築面積48500平方米,投資2億元。
近三年來,學校共計投入2083.26萬元用於圖書建設,已形成了以礦業為特色,以理工為重點,文、管、經、法協調發展的館藏體係,擁有文獻總量3294176册(件),其中紙製文獻1836580册,還擁有EI、Elsevier等11個外文數據庫,CNKI、維普等9個中文數據庫,自建有礦業工程數字圖書館等3個數據庫。館藏中既有礦業類的權威著作如:天工開物、礦業要覽等,又有不少礦業類核心期刊,且有20多種礦業類及其相關學科的學術期刊已連續收藏60年以上,有的已連續收藏100多年,如:Transaction of the American Institute Mining and Metallurgical Engineers 起藏於1871年的創刊號,Engineering and Mining Journal起藏於1878年。
圖書館與院資料室業務全部實現了計算機自動化管理。建立了主幹為千兆的館內局域網,采訪、編目、流通、書目查詢、閱覽、管理和各院資料室均實現了網絡化,並通過校園網與CERNET、INTERNET相連,保證了全校師生網絡資源的獲取與利用。
圖書館實行全方位開架服務,各書刊閱覽室開館時間為80小時/周(南湖臨時圖書館開館時間達89小時/周),並重視信息宣傳和教育。圖書館搭建了隨書光盤、音視頻點播係統平臺、研發了基於個性化集成定製的門戶網站——個人圖書館、教學信息庫,對本科教學提供了有力支撐;通過舉辦素質教育係列專題展覽、大學生必讀書導讀,開展大學生讀書節、優秀書刊推薦、書評等活動,對學生進行人文素質教育,取得良好效果。
圖書館重視文獻信息的“共建、共知、共享”工作,確立大圖書館理念。我館作為CALIS成員館之一和JALIS的蘇北地區文獻中心,與大英圖書館、OCLC及清華、北大、中科院圖書館46單位有資源共享聯繫,通過館際互藉與文獻傳遞為讀者提供快捷、有效的文獻信息服務。
1993年江蘇省教委組織的“江蘇高校圖書館工作水平評估”中榮獲總分第一名;1993年、1998年連續兩次被江蘇省教委授予為“高校圖書館先進單位”稱號;2000年、2002年連續兩次榮獲校“十佳文明窗口”單位稱號;2003年榮獲江蘇省“巾幗示範崗”稱號;2005年我館還榮獲徐州市“五一文明示範點”稱號。
中國礦業大學 新圖書館
南湖圖書館,從2006年11月18日破土動工,經過一年零四個月的建設,於2008年3月交付使用並開始試運行。它坐落在美麗的鏡湖畔,背靠拉犁山,湖光山色,渾然一體。主體建築呈圓形共分八層,氣勢恢宏,典雅壯觀,從空中看,兩個半圓抽象的代表了一本翻看的典籍。建築正面是左右對稱的巨型弧形墻面,一條條的立柱和一幅幅落地玻璃整齊排列,玻璃貫通六層,富麗堂皇,氣勢磅礴,體現出高等學府的神聖和典雅;圖書館西面正門入口處位於地上一層,步入到高穹寬敞的大廳,一陣陣濃郁的書香迎面而來,使人沐浴在一種莊重與和諧、寧謐與典雅的氛圍中,頓生求索探知之欲望,讀者通過巨大的室內大臺階拾級而上,步入到明亮的二樓大廳,有書山有路勤為徑之意境。沉浸在如此詩意的“知識超市”中,閱讀着一本本巨著之時,會使人達到一種人書相融,橫跨古今、物我兩忘的境界。
南湖圖書館還是一座型現代化、信息化、數字化圖書館。圖書館和院資料室業務全部實現了計算機自動化管理,建立了主幹為千兆的館內局域網,並通過校園網與中國教育科研網、國際互聯網相連;圖書館業務工作全面實現計算機管理,構建了一個集傳統與現代信息化服務為一體的現代化圖書館服務模式,最大限度提高了圖書館的利用率,有利地保證了全校師生文獻信息資源的獲取與利用。
圖書館樹立以人為本的服務理念,以全方位的服務功能,全心全意地為讀者服務,不斷創新服務方式。實行“藏、藉、閱、管、咨、查”一體化的現代先進的服務管理模式,兩校區圖書通還;最大限度延長開放時間,周開放時間89小時/周,法定節假日不閉館,電子資源24小時全天候為校園網絡以內的讀者服務;讀者可以帶包入館,自助藉閱。建成了基於個性化定製的門戶網站——個人圖書館等;成立讀者服務工作委員會,拓寬信息服務渠道、增加服務內容,開展口頭咨詢、電話咨詢、網上在綫咨詢、重點讀者服務、圖書預上架區等;重視大學生信息素質教育,開展新生入館教育、文獻檢索教學及免費信息培訓等;采用多種方式收集和處理讀者意見和建議;大學生人文素質教育成績顯著,多次成功舉辦大學生讀書節。 中國礦業安全博物館暨中國煤炭科技博物館經教育部立項,國傢煤礦安全監察局和中國煤炭工業協會領導,並得到大部分大型煤炭企業的支持,由中國礦業大學 承建並直接管理,於2008年9月竣工,建築面積18980平方米。
中國是世界上第一採煤大國,該館的建設也是中國煤炭科技事業發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它將通過收集、保存相關珍貴文物史料,回顧、總結煤炭科技與礦業安全發展的歷史經驗,充分展示煤炭科技與礦業安全事業的巨大成就,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作為世界第一産煤大國能源科技和安全領域的空白。
該博物館總投資5000萬元,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將於2006年建成並投入使用,主要包括綜合廳、煤炭開採與利用廳、煤炭科技廳、煤炭安全生産廳、煤炭科學教育廳、煤炭科技精英廳、專業展廳以及展望廳。在設計上將充分體現其作為校園中的璀璨明珠、能源科技發展里程碑這一主題,以高起點、高品位展示面嚮21世紀的中國礦業大學 新形象。
本館以濃縮千年煤炭開採歷史,彙聚當代煤炭科技成果,展示今朝煤炭精英風采,前瞻未來煤炭發展遠景為主題,設有自然館、煤炭科技館、煤炭安全館、煤炭企業館、中國礦業大學 校史館、藝術館和多功能廳。建成後的博物館將以煤炭科技為特色,存史、資政、育人;以科普為重點,兼顧教育、教學與科研需要;成為中國煤炭科技發展的收藏中心、展覽中心、研究中心、教育中心和交流咨詢中心。
中國煤炭科技博物館暨中國礦業安全博物館是中國礦業大學 校史館,中國礦業大學 檔案館等機構挂靠處。 為探索與研究型大學相適應的本科教育教學新模式,培養適應時代發展需要、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高素質創新型人才,中國礦業大學 在多年舉辦理工高水平班的基礎上組建孫越崎學院。這是以近代工礦泰鬥、學校前身——焦作工學院的名譽校董孫越崎先生的名字命名、組織本科教學的實體性二級學院。今年9月,首次面嚮全校2008級新生進行選拔,90名優秀新生已經進入中國礦業大學 孫越崎學院學習。
建立孫越崎學院,旨在充分利用和發揮我校的優質教育資源和學科優勢,通過實施通識教育、創新教育和個性教育,培養厚基礎、寬口徑、強能力、高素質,具有創新精神和國際視野,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拔尖人才。孫越崎學院也是我校實施本科教育優質工程的主體內容之一。
孫越崎學院將藉鑒國外先進的教學管理模式,實行學分製和彈性學製。學生在完成學院的培養計劃,修完規定的學分後即可畢業,修業年限可在3至5年內彈性調整。但每年學院將淘汰一定比例不能適應孫越崎學院學習的學生,退回原學院學習,並補充選拔相應比例的其他學院的優秀學生轉入孫越崎學院學習,真正從根本上保證“精英學院”的人才培養質量。
學生在該學院前兩年學習基礎課,由學校最優秀的教師授課,外語將由外教任課,部分課程還采用雙語教學。兩年後,學生可根據自己的志趣自主選擇專業,並且每位學生都配備一名專業導師,由本校或外校選聘的優秀教師擔任,幫助他們製定個性發展的培養計劃。學生可直接參與導師的科研項目,提前進入學術研究領域。 凡被選拔進入孫越崎學院學習的學生,在完成規定的學分後,均可獲得免試碩士研究生資格,其中優秀者可以本、碩、博連讀或出國留學。學校對於進入孫越崎學院學習的學生,在奬助學金、科研訓練項目、科技競賽、出國留學選拔等方面都將給予政策性傾斜,以激勵拔尖人才成長。
孫越崎學院不同於其他學院,還在於該學院將不再設立專門的學生輔導員,學生成立自我管理委員會,自主處理學習、生活中的相關事務,真正體現自我管理和自我發展。 孫越崎學院雖然是以近代工礦泰鬥、名譽校董孫越崎先生的名字命名,但學院的招生並不限於煤礦專業,主要集中在理工科專業,也有少部分文科專業。孫越崎學院的成立,是中國礦業大學 轉變教學管理模式的一次全新嘗試,該學院將成為培養優秀拔尖人才的特區。 為了迎接百年名校中國礦業大學 百年校慶,營造濃郁的學術氛圍,加強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園文化建設,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培養大學生的科技精神與人文素養,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與創新精神,中國礦業大學 特開設“鏡湖大講堂”大學生修養係列講座,並正式命名為鏡湖大講堂。2008年3月中國礦業大學 南湖校區公共教學區第四教學樓C區101教室正式挂牌“鏡湖大講堂”。
該講座邀請校內外專傢教授,面嚮全校大學生,舉辦各種專題講座。在各學院及廣大教師的大力支持下,2008年首先邀請中國礦業大學 ,徐州師範大學,南京大學等校的部分專傢學者,開設10講大學生人文修養類指導講座,內容包括哲學常識、文學欣賞、法律解析、藝術評價、歷史回溯、環保理念等 。
中國礦業大學 “鏡湖大講堂”已經成為中國礦業大學 的品牌,其經驗與實踐被諸多省內高校,如南京大學“理工大講堂”,南京大學“國學講堂”,江南大學“江南大講堂”等係列講座藉鑒,受到高校學生的歡迎,並被相關媒體廣泛報道。 中國礦業大學 研究生院簡介
中國礦業大學 研究生院正式成立於2004年。中國礦業大學 的研究生教育始於1951年,1978年研究生教育恢復後,中國礦業大學 第一批獲準招收研究生;1981年,該校被批準為首批具有博士、碩士學位授予權的學校。2000年5月,經教育部批準,獲準試辦研究生院,2004年 5月,被批準正式成立研究生院,成為全國正式擁有研究生院的56所高校之一,是“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單位(江蘇省高校研究生院中僅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 獲此殊榮)。該院研究生培養水平江蘇省領先,並居於全國前列。
中國礦業大學 經過九十多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以工科為主、以礦業為特色,理工文管法經教育等多學科協調發展的學科專業體係。目前,學校設有18個學院,60個本科專業;設有9個一級學科博士點,14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0個博士點,100個碩士點;現有8個國傢重點學科、1個國傢重點(培育)學科,4個部級重點學科,9個省級重點學科,8個“長江學者奬勵計劃特聘教授”崗位設置學科,11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
中國礦業大學 研究生院擁有一支結構合理、素質優良、充滿活力、可持續發展的師資隊伍。現有博士生導師188名,碩士生導師548名,其中部分導師是國內外享有盛譽的專傢和學者。
中國礦業大學 研究生院主動適應社會需要,不斷深化改革,已逐步形成了多渠道生源和多層次、多模式的研究生培養格局。在培養層次上有博士、碩士;在選拔方式上,博士生除公開招考外,還有“直博生”、“本-碩-博連讀”、“碩-博連讀”、“提前攻博”;碩士生除全國統考外,還有“推薦免試”、“單獨考試”和“在職攻讀碩士學位全國聯考”;在培養方式上有“全脫産”、“半脫産”和“在職學習”;在培養目標上,除繼續為高校、科研機構培養教學、研究型人才外,還突出了專業學位、煤礦企業急需的高層次工程技術人才等應用型人才的培養。
研究生院始終以“研究生培養質量”為核心,並致力於營造完善的成纔機製和濃厚的學術氛圍。經過多年的實踐、探索和不斷的改革,中國礦業大學 研究生教育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取得了顯著的成績。自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以來,徐州校本部共授予674人博士學位、5035人碩士學位,截止到2008年9月,徐州校本部在校研究生規模達到6289人,其中博士生973人,全日製碩士生3877人,專業學位碩士生1439人。在中國礦業大學 畢業的研究生中,有8人被授予“有突出貢獻的中國博士、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有16人先後在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中獲奬。1999年該校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和教育部評為“全國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管理工作先進集體”。
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
自1999年全國優秀博士學位論文評選至2009年止,中國礦業大學 每年至少有一篇博士論文入選,且由最初的單一礦業工程類博士學位論文入選,逐漸發展到非強勢專業博士學位論文入選全國優秀百篇博士學位論文,至此中國礦業大學 全國優秀百篇博士學位論文共有14篇,居全國第15位,獲選論文量在江蘇省僅次於南京大學,並成為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獲奬排行榜前15位中唯一一所非首批“985工程”高校。
全國優秀百篇博士學位論文量是評價大學或其他研究生培養機構研究生培養水平的重要評價指標,由此可見中國礦業大學 研究生院和中國礦業大學 研究生特別是礦業工程領域研究生的培養能力居全國前列,中國礦業大學 研究生院已經成為江蘇乃至全國領先的研究生培養機構。
【學生宿舍樓】
在中國礦業大學 新校區(南湖校區)分佈着桃苑、竹苑、杏苑、鬆苑、梅苑等多個公寓樓群;宿舍采用科學管理,分學院來安排學生入住,由多傢物業公司來保證宿舍樓的日常維護、安全保礙、物資管理。為廣大學生營造了一個舒適、方便的現代化的居住環境。 教育部 重點大學 211 985 人物 教授 自動化 焦作工學院 詩人 書法傢 研究生導師 河北 會計 教育 校長 高校領導 廣州美術學院 武漢大學 工業設計 天津大學 河北工業大學 北洋大學 內燃機專傢 球員 專傢 博導 采礦學家 更多結果...
中國礦業大學學報 中國礦業大學校歌 中國礦業大學校友會 中國礦業大學 第四屆董事會中國礦業大學 附設中學中國礦業大學 教學委員會中國礦業大學 科學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 中澳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學科建設處中國礦業大學檔案館 中國礦業大學 家教服務中心中國礦業大學 MBA聯合會中國礦業大學 計算機係中國礦業大學 信息科學係中國礦業大學 信息安全係中國礦業大學 化學實驗中心中國礦業大學 文藝學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中文係 中國礦業大學 鏡湖影院中國礦業大學 化工學院中國礦業大學理學院 中國礦業大學 廣播劇社中國礦業大學校園通 中國礦業大學 機電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礦業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應用技術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出版社 中國礦業大學 社團聯合會中國礦業大學 研究生院中國礦業大學 孫越崎學院新長城中國礦業大學 自強社 中國礦業大學 工業工程係中國礦業大學 交通運輸係中國礦業大學 結構工程係中國礦業大學 建築學係中國礦業大學 自動化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 電氣工程係中國礦業大學 采礦工程係中國礦業大學 家教中心中國礦業大學 電力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理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信息工程係中國礦業大學 礦物加工工程中國礦業大學 金石棋社中國礦業大學 管理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成人教育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圖書館 中國礦業大學(北京) 中國礦業大學 附屬中學中國礦業大學 徐海學院中國礦業大學學生會 中國礦業大學 銀川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安全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建築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聯合會 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2.中國礦業大學大學生 中國礦業大學大學生 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校區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研究生部中國礦業大學 新沂函授站中國礦業大學 建築與城市規劃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 岩石力學與土力學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 工程管理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能源經濟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 電工電子教學實驗中心中國礦業大學 道橋與地下工程係中國礦業大學 建築環境與設備工程係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南京大學中國礦業大學 聯合舉辦會計專業碩士證書班招生簡章 中國礦業大學 冀中能源體育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材料檢測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 采動區路橋工程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采礦與安全工程實驗教學中心中國礦業大學 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外國語言文化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爆破與支護工程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 本科教學質量提升行動計劃中國礦業大學 環境科學與工程實習基地中國礦業大學 文學與法政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教學委員會章程中國礦業大學 瓦斯及安全監測技術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 生源基地建設工程中國礦業大學 100周年校慶第二號公告中國礦業大學 資源與地球科學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100周年校慶第三號公告中國礦業大學 百年校慶工作總結大會中國礦業大學 100周年校慶第一號公告中國礦業大學 通信技術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 電子科學與技術係中國礦業大學 環境與測繪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地下工程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 熱能與動力工程係中國礦業大學 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國傢大學科技園中國礦業大學 計算機科學與技術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建築結構與材料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 教材建設委員會章程中國礦業大學 課程建設委員會章程中國礦業大學 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化工專業基礎實驗教學中心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力學與建築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化學與環境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繼續教育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低碳能源研究院中國礦業大學 力學教學實驗中心中國礦業大學 關於進一步加強節約型校園建設的若幹意見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文法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加拿大魁北剋大學合作舉辦工商管理碩士項目中國礦業大學 政治學與行政管理係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管理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摩擦學與可靠性工程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 計算機實驗教學中心中國礦業大學 國傢大學科技園公共信息服務中心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機電與信息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公共教學服務中心中國礦業大學 第八屆學位評定委員會中國礦業大學 思科網絡技術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現代教育技術中心中國礦業大學 煤炭資源緑色開採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 岩土工程研究所中國礦業大學 (北京)地球科學與測繪工程學院中國礦業大學 關於推進無紙化辦公的實施辦法中國礦業大學 2010年招生章程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科學院智能信息處理聯合實驗室中國礦業大學 成人教育學院社團中國礦業大學 藝術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