園林植物 > 中國沙棘
  中國沙棘
  別名:醋柳、酸刺、黑刺
  英名:seabuckthorn
  學名:hippophae rhamnoides l.subsp.chinensis rousi。
  鬍頽子科沙棘屬落葉灌木或喬木。高1~5m。老枝灰黑色,頂生或側生許多粗壯的棘刺。單葉,狹披針形或條形。雌雄異花,淡黃色。果實圓球形。旱中生植物。抗寒,耐旱、抗風沙。生於海拔800~3600m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帶的沙地、河𠔌山地陽坡、幹涸河床。
  分佈於中國內蒙古、河北、山西、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四川;俄羅斯、蒙古、歐洲也有分佈。
  青嫩時,葉含維生素c 127mg/100g,維生素e 7.9mg/100g。羊喜食其枝葉;果熟後,羊、馬、鹿均喜食其果實。
  形態特徵:落葉灌木或喬木。高1—5m,生於山地溝𠔌的可達10m以上,甚至18m。老枝灰黑色,頂生或側生許多粗壯直伸的棘刺,幼枝密被銀白色帶褐銹色的鱗片,呈緑褐色,有時具白色星狀毛。單葉,狹披針形或條形,先端略鈍,基部近圓形,上面緑色,初期被白色盾狀毛或柔毛,下面密被銀白色鱗片而呈淡白色,葉柄長1-1 .5mm.雌雄異株。花 序生於去年小枝上,雄株的花序軸脫落,雌株花序軸不脫落而變為小技或棘刺。花先葉開放,淡黃色,雄花先開,無花梗,花萼2裂,雄蕊4,雌花後開,單生於葉腋,具短梗,花萼筒囊狀,2齒裂。果實為肉質化的花萼筒所包圍,圓球形,橙黃或桔紅色。種子小,卵形,有時稍壓扁,黑色或黑褐色,種皮堅硬,有光澤(圖139).細胞染色體:2n=24。
  地理分佈:沙棘原産於東亞的古代植物區係。廣泛分佈於歐亞大陸東經2—115度、北緯27—68度50分,的溫帶和亞熱帶高山地區。我國主要分佈於山西,內蒙古、河北、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和四川西部,蘇聯、羅馬尼亞、蒙古,芬蘭也有。
  生態特徵:沙棘是生長在暖溫帶及溫帶南邊緣半濕潤氣候條件下的中生至旱中生植物。多分佈在海拔800—3600m的森林草原和草原地帶,有時也見於內蒙古東部草原區的沙地上,西部半荒漠區的河𠔌和山地。沙棘喜生於嚮陽山脊,𠔌地、幹涸河床或山坡地;經常為黃薔薇(rosa hugonis),茅莓(rubus parvifolius)、北京丁香 (syringa pekinensis)、丁香 (s.obla-ta)、柔毛綉綫菊 (spiraea pubescens)、蔥皮忍鼕(lonicera ferdinandii)、鬍頽子 (elaeagnus pungens)、甘肅山楂 (crataegus kansuensis)等。有時也在沙壤質、多礫石的黃土丘陵、山地形成單優勢群落。是喜光的陽性植物,葉片光補償點為150—160衹燭光。在半幹旱的溫帶草原區沙丘上,由於沙層蓄水,沙丘間能維持一定的旱中生環境, 中國沙棘可與中間錦雞兒 (caragana intermedia)、小葉錦雞兒 (c.microphylla)、小紅柳 (salix microstachya)、黃柳 (s.flavida)、沙柳 (s.eilophild)、 嗟巴嘎蒿(astmisia halodendron)、黑沙蒿(a.ordosica)、沙蒿(a.arenaria) 等相混生,組成沙生落葉灌叢。中國沙棘適應性較廣泛,抗寒,並能一定程度地耐大氣高溫和幹旱,能抗風沙,能忍耐石質,礫石質土壤基質,甚至能在紅膠土上生長,能耐土壤貧瘠和輕度????鹼化,在土壤ph9.0,含????量達1.1%時也能生長,但最適宜生長的土壤為強礫石性的黑垆土,山地灰褐土或褐色土。中國沙棘原為高達10m以上的喬木樹種,在一般生境條件不能充分滿足需要,或受到人畜破壞時,則長成1—2m的灌叢,以灌叢狀為多見。實生苗生長4—5年便開花結實,靠種子和根蘖繁殖,還有着耐火燒的特性,故具有很強的繁衍能力。被中國沙棘覆蓋的地方,能有力地減少表土的水蝕和風蝕,是水土保持,固沙改土的優良植物。於黃土高原的丘陵、山地,還常見小路兩旁生長不少的中國沙棘灌叢,那是從前行人扔下了吃過的果核,經過自然繁衍而成,足可證明中國沙棘的種子易於在田間萌發,且生長迅速、一經立足之後,能很快地形成鬱閉的灌叢,它可以有效地種植於陡坡上,以改造石質山地的青砂露面,保護土石山坡。不同地理分佈區沙棘的物候差異較大。在黃河中遊地區4月中旬至下旬芽膨大,4月下旬至5月上旬開花,不同類型沙棘花期也不同,一般5月上旬至中旬開始展葉,5月中旬至下旬幼果出現,8月下旬至9月中旬果實成熟,成熟果可到翌年2—3月脫落,9月下旬至10月中旬落葉,進入休眠期。沙棘株高達1—5m,高山溝𠔌最高可達18m。壽命為60—80年。在3—5年之前,植株處於營養生長階段,主要增高和徑的加粗,逐步形成樹體結構,3—5年之間為結果始期,樹冠迅速增大,分枝大量增加,3—5年後進入生殖生長期,營養生長速率減低,形成大量花芽,逐漸達到盛果期。沙棘為淺根性樹種,屬表層分佈的水平根型,90%以上的根量分佈在0—60cm土層內。具極強的萌蘖特性,3—4年生實生苗開始産生萌蘖苗,每年 可嚮周圍擴展土1-2m,由地上部獨立,地下部同源的衆多萌株,形成特有的沙棘團狀林。沙棘再生性強,4—6年生沙棘林平茬後可促進其營養生長。沙棘根係上着生根瘤,是放綫菌(frankia sp.)與沙棘所形成的一種非豆科根瘤共生體,垂直分佈多集中在0-60cm土層內,具有很強的固氮能力。沙棘為極喜光的陽性樹種,不耐遮蔭,可作為喬木林的混交樹種促進主要樹種的生長,在喬木林鬱閉度大於0.5—0.6時,沙棘生長不良和逐漸枯死。適應性強,在-40℃到40℃的氣溫下均能正常生長。沙棘為偏濕生的中生植物,生長茂密的沙棘林,大都分佈在河𠔌兩岸,沙棘喜季節性流水,不耐水淹,在沙棘生長地區強烈日 照和極度幹旱的條件下,經長期自然選擇的作用,地上部分逐漸演變成早生類型,具有一定的耐旱性,在黃土地區梁峁頂部和坡面上有其生長,在年降水量300mm左右,相對濕度不到60%的地區仍 有天然沙棘林分佈。沙棘喜疏鬆的沙壤土,在粘重土壤上生長不良。耐瘠薄,以其固氮特性和大量枯落物改良土壤。
  飼用價值:屬中等飼用植物。在生長前期幼嫩枝葉或秋季的落葉,羊樂食,當春季各種牧草返青之前,其他傢畜也采食一些幼枝葉,生長季大部分時間及成熟之後,因枝條具堅硬的刺,傢畜一般不采食。成熟的果實馬、山羊、綿羊喜食,鹿也愛吃。中國沙棘的化學成分含量見表139—1。沙棘雄株葉片賴氨基酸含量占總氨基酸含量的比值為10.91%,是國內記載中比較高的,可作為配合飼料的賴氨酸源。沙棘鮮葉100g含維生素c42—68mg。據報道,蘇聯阿普捨隆沙棘葉 100g,含維生素c127mg,維生素e 7.9mg,黃酮醇162mg,氯原酸282mg。沙棘葉片為山羊、綿羊采食的飼草,長期食用沙棘葉的牲畜不僅上膘快,毛色好,而且還可防治疾病。沙棘植株具有棘刺,影響牲畜采食,采食率僅為25—30%。劃區輪牧有利於提高利用率和載畜量,沙棘林輪牧期以10天為宜,可適當隨放牧次數的增多,而相應延長封禁時間。沙棘葉營養豐富,(139—2)再生能力強,有“鐵桿牧草"之稱,沙棘含大量的維生素c,鬍蘿蔔素、維生素e和維生素f。在維生素f中,首先是亞油酸和亞麻酸具有特別重要的生理保健價值,此外,還含有黃烷酮、肌醇、熊果酸、檞皮素、隱黃素、葉酸、蘋果酸、𠔌甾醇等幾十種珍貴的生物活性物質。且果汁性質穩定,利於運輸和貯藏,易於濃縮精製。蘇聯西伯利亞土著居民很早就用沙棘果(其他亞種)製做各種美味食品。後來蒙古人民共和國也推廣製做成果子羹,果醬、軟果糖、果凍、果泥,果脯及露汁等多種食品。若將果汁濃縮可製成各種片劑、浸膏,或提取維生素c,可供醫藥用,對胃病患者尤其明顯。也能預防和治療鉛、磷,苯等職業性中毒病癥。果實入中藥及蒙藥,有活血化瘀,祛痰止咳、助消化、健脾胃、滋補肝腎及治療婦女月經不調,肺結核,氣管炎等功效。果核內種子含油16—18%以上,可榨油,沙棘油可用於治療表土水蝕75%,減少風蝕85%。生長在河𠔌地帶茂密的沙棘林起到顯著的攔洪落淤和護岸作用。3年生沙棘林內落葉厚可達0.5cm左右,落葉重每畝達700kg,每立方米土壤中含有根瘤100—140個。沙棘具有根瘤和大量的枯落物,具有效地改良土壤作用。此外,汁棘為鳥獸提供了食物和棲息地。沙棘又是集經濟和生態效益為一體的珍貴樹種。
  栽培要點:沙棘以播種育苗為主,建立以産果為目的的沙棘園,需采用無性繁殖方法。育苗擇有灌溉條件的沙壤土,播前深翻、施肥,碎土。播期以春季適時早播為好,當地表5cm深,地 溫為9—10℃時種子即可發芽,15℃時最為適宜,一般為4—5月。播前用40—60℃溫水浸泡1晝夜,然後撈出,混入濕沙催芽,待30%種子裂嘴時即可播種。播種方法為開溝條播,每畝播種量約5kg,播種行距20—30cm,覆土2—3cm。當年間苗1—2次,每1m長播種行上留苗15—20株,間苗後及時灌水鬆土。一般在幼苗生長期間灌水4—5次,並在灌水後及時鬆土除草。一年生實生苗為30—50cm,地徑0.5—1.0cm,可出圃用於造林。植苗造林春,秋季均可,春季要適時早栽,土壤解凍20—30cm就可造林。秋季造林待樹木落葉後,土壤結凍前進行。株行距1xlm或1x1.5m。適當深栽,覆土一般比苗木原土深5cm左右,在幹旱地區可栽幹造林,以提高造林成活率。在降雨量較多的地區,選擇土壤水分較好的地方可進行直播造林。早春、晚春、雨季、秋季均可。關鍵在於播種地的選擇和幼苗管理。沙棘喜磷肥和少量氮肥,收果實的沙棘林應施磷肥,還可與沙打旺間種,解决沙打旺衰退後的植被演替問題。沙棘無性繁殖主要采用硬枝扦插和嫩枝扦插的方法。沙棘主要蟲害,苗期有地下害蟲華北大黑鰓金龜(holotrichia oblita) 和華北螻蛄 (gryllotalpa unispina) 危害幼苗根部,林地蛀幹害蟲有紅緣天牛 (asias halaldendri) 和芳香木蠹蛾 (co-stsus cossus),食葉害蟲有黃褐天幕毛蟲 (malacosoma neustria estacea)、舞毒蛾 (ocneria dispar)、斑哦鰓金龜 (hoplia aureola)和蒙古土象 (xylinophorus mongolicus)等。主要病害有沙棘幹枯病(fusarium sp.)和沙棘葉斑病(alternaria sp.)。防治方法除采用造混交林、平茬更新等營林措施和保護天敵如七星瓢蟲(coccinella septempunctata)、環頸雉(phasianus colchicus) 外,可按通常采用的方法進行藥物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