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院校 : 中国 >北京 > 宣武区 >白纸坊街道 > 中国戏曲学院
显示地图
目录
No. 1
  中国戏曲学院投诉电话 北京市旅游投诉电话:010-65130828
  国家旅游投诉电话:010-65275315
  中国戏曲学院是一所培养中国戏剧戏曲艺术高级专门人才的国立高等艺术院校,创建于1950年,一直受到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1995年江泽民同志为建校四十五周年题词:“德艺双馨、继往开来”。1998年由国家投资建设了新校区,在世纪之交2000年落成,并迁入使用。新校园内建有现代化大型剧场、影视制作中心、录音棚等最新的教学实习设施。
  中国戏曲学院现设表演、导演、音乐、戏曲文学、舞台美术、艺术传媒学院以及基础部、成人教育部、研究生部、对外交流合作部、附属中等戏曲学校。学校拥有一批资深教授,同时聘请了一些驰名海内外的著名专家、学者、艺术家在校任教。中国戏曲学院具备培养学士学位、硕士学位的完整的教学体系。1996年起先后承办四届“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班”,在国内外具有广泛影响,为二十一世纪京剧表演艺术人才培养做出了特殊贡献。
  中国戏曲学院50多年来培养了近5000多名毕业生,其中刘秀荣、张春孝、谢锐青、杨秋玲、刘长瑜、钱浩梁、李光、叶少兰、李长春、冯志孝、关雅浓、李维康、李朝贵、孟广禄、于魁智、李军、王蓉蓉等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中国戏曲学院被誉为中国戏曲特别是京剧艺术人才的摇篮。
  中国戏曲学院56年来的办学,已形成了教学、实践、科研为一体的教学模式,经我院创作改编的优秀保留剧目有《白蛇传》、《对花枪》、《玉笛恨》、《大破洪州》、《洪母骂畴》、《契丹英后》、《祝福》、《岳云》、《夜莺》、《杜十娘》、南戏《张协状元》等。其中《岳云》被拍成电影并获“童牛奖”,《张协状元》获全国优秀剧目奖,《杜十娘》获首届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提名奖。《霸王别姬》、《赵氏孤儿》、《夜莺》、南戏《张协状元》及传统经典剧目,先后多次出访英国、德国、法国、瑞典、挪威、芬兰、韩国、日本等国家,参加国际艺术节演出活动。近几年我院与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国家的十几所大学及艺术团体建立了合作与交流关系。
  中国戏曲学院以鲜明的民族艺术特色而著称,校园文化艺术氛围浓厚,注重培养学生有学有术一专多能,使热爱戏曲艺术的莘莘学子全面健康成长。我们的目标是将学院建成国内知名,国际影响广泛的戏曲艺术大学。
No. 2
  中国戏曲学院是中国戏曲教育的最高学府,是中国戏曲高等教育体系的建立者,在国内戏曲教育领域学科最完备、培养体系最健全、优秀师资最集中、输送人才最多、社会影响最大,作为中国戏曲高等教育的引领者和示范者,支撑了建国以来中国戏曲事业对高层次人才的基本需求,对中国戏曲事业的传承与发展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950年1月28日,文化部戏曲改进局戏曲实验学校成立,1955年1月正式定名为中国戏曲学校。1973年11月并入文化部“中央五七艺术大学”,后更名为“中央五七艺术大学戏曲学校”。1977年2月正式恢复中国戏曲学校建制。1978年10月经国务院批准升格改制为中国戏曲学院,并招收第一届本科生,从此揭开了中国戏曲艺术教育的新篇章。
  首任校长是中国现代戏剧的奠基人之一、著名戏剧家田汉,同时,王瑶卿、晏甬、萧长华、史若虚、王荣增、俞琳、朱文相、周育德等先后任校(院)长,著名艺术家高盛麟、赵荣琛、张君秋等先后担任学院顾问。建校之初,学校将富连成社等科班的著名教师和一批新文化工作者融于一体,聘请驰誉海内外的萧长华、王瑶卿、王凤卿、尚和玉、谭小培、张德俊、金仲仁、鲍吉祥、刘喜奎、马德成等授课,时称“十大教授”,形成了强大的教师阵容。
  在学校发展过程中,党和国家一直把中国戏曲学院作为中国戏曲教育最重要的基地,以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为代表的历届中央领导集体始终关怀学校发展。江泽民同志为我院建校45周年题词:德艺双馨,继往开来。他在《弘扬民族文化,振奋民族精神》的讲话中强调指出:“振兴京剧和民族艺术,需要有一大批立志献身这一事业的优秀人才。我们要有战略眼光,努力造就二十一世纪的京剧人才、民族艺术人才。要办好戏曲和艺术院校。”
  中国戏曲学院新校园位于北京市西二环菜户营立交桥与西三环丽泽桥之间,总占地面积5.3万㎡,总建筑面积5.8万㎡,总投资3.8亿元人民币。1998年4月28日正式破土动工,1999年9月25日正式落成,在配套工程进一步完善后,学院教学区已于2000年9月全部迁入新校园。
  新校园在规划设计时突出了戏曲教学的使用功能,在布局上分为教学区、体育活动区、生活区及后勤服务区,在一条贯穿南北的轴线上布置了前区广场、雕塑、教学主楼、图书馆、中心绿地、宿舍等主要建筑,校园中各类建筑围成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观赏性与实用性相结合,既富有民族文化特色,也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和典雅的建筑艺术风格。
  新校园建设过程中,综合考虑了绿化美化问题,现绿化覆盖面积为19000㎡,为总占地面积的36%,当年建成并投入使用,当年被评为花园式单位。
  中国戏曲学院自1950年建校至今,先后四易校址。新校园在世纪之交落成,体现了党和国家对戏曲事业的亲切关怀和支持。新校园的建成,保证了办学规模,增强了综合功能,丰富了教学手段,提高了现代化程度,从根本上改善了教学条件。新校园的建成,是中国戏曲教育史上的一件大事和喜事,对于进一步办好中国戏曲学院,培养更多戏曲人才,推动我国戏曲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院主要领导 党委书记:张凡 院长:杜长胜
  教学单位
  研究生工作部(青研班)
  表演系
  导演系
  音乐系
  戏曲文学系
  舞台美术系
  新媒体艺术系
  基础教育部
  体育部
  继续教育部(戏曲艺术教育中心)
百科辞典
  zhongguo xiqu xueyuan
  中国戏曲学院
    高等戏曲艺术院校。1949年,以原四维儿童戏剧学校第三分校为基础开始筹办,于1950年 1月28日在北京成立,名为戏曲实验学校,田汉兼任校长。设8年制的京剧表演和6年制的京剧音乐两个专业,同年夏季招收新生,与原有学生分别编班。1951年4月,划归中国戏曲研究院,后改名为北京戏曲实验学校,增设舞台美术班,王瑶卿任校长。1954年,归属文化部,定名中国戏曲学校,并与东北戏曲学校合并,晏甬任校长。1954年,增设7年制的地方剧科(培养河北梆子、评剧演员)。1958年,开办青年演员进修班和形体基本功师资训练班,并附设实验京剧团,萧长华任校长。1962年后,只设京剧表演、京剧音乐两个专业。1966年6月,教学活动停止,1977年12月恢复。1978年10月改为中国戏曲学院,设京剧表演、戏曲音乐、戏曲导演、戏曲编剧、戏曲舞台美术5个系,史若虚任院长。
     1950年戏曲实验学校教职员合影
    中国戏曲学校建校后,即实行招生考试和班级教学制度,废除了旧有的包身制和打骂体罚制度,倡导启发式教学。教学方针为“普遍培养,因材施教”。在专业教学上,借鉴科班经验,采用基本训练与成品教学相结合,以成品教学为主;课堂教学与舞台实践相结合,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原则。在教学内容上,除以传统剧目打基础外,并有新编历史戏和现代戏剧目,使学生掌握各方面的表演和伴奏技能。在课程设置上,注重文化理论课程与思想品德教育。建校以来,许多著名演员如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于连泉、尚和玉、郝寿臣、李桂春、姜妙香、侯喜瑞等都曾任教。教师还有雷喜福、贯大元、傅德威、茹富兰、程玉菁、华慧麟、雪艳琴、方连元等。从1956年起,已陆续培养出各门专业的毕业生1300余名,分布在全国各地剧团和其他专业团体中,在演出、教学和研究工作中,发挥着他们的艺术才能。其中有王诗英、谢锐青、刘秀荣、李维康、王晶华、王梦云等。1959年10月中国戏曲研究院筹办成立过以张庚为院长、晏甬为副院长的中国戏曲学院,开办过 3年制的戏曲文学、戏曲导演、戏曲音乐、戏曲舞台美术专修班,以短期进修的方式,培训了一大批有实践经验的戏曲演员、编剧、导演、音乐、舞台美术和戏曲理论研究工作者,1963年停办。
     (钮骠)
    
相关词
人物花衫京剧戏剧京剧演员武生武汉京剧团艺术家
富连成形意拳教练武术摄影师老旦演员花旦
研究生辽宁京胡
包含词
中国戏曲学院附中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学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国戏校
油画人体/中国戏曲学院教师作品选油画静物/中国戏曲学院教师作品选油画人物/中国戏曲学院教师作品选